我的大舅是「飛虎隊」:印尼僑眷講述華僑的抗戰故事

2020-12-24 中國僑網

我的大舅是「飛虎隊」:印尼僑眷講述華僑的抗戰故事

  【解說】位於福建泉州的雙陽華僑農場是以安置印尼、越南等東南亞歸、難僑為主的國有農場,創建於1960年。現任農場場長莊燕燕是在泉州出生的印尼僑眷,她的先祖早年間到南洋打拼、定居印尼。莊燕燕從小就聽說自己有一位在臺灣開飛機的舅舅,直到近幾年莊燕燕才知道原來自己的舅舅朱傑是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飛虎隊」的一員。

  【解說】近日,記者來到雙陽華僑農場,向莊燕燕了解朱傑的抗戰故事。朱傑,原名朱保煥,1921年出生於印尼勿裡洞在家中13個兄弟姐妹裡排行老大。朱傑從小受其父親愛國、愛鄉情懷的影響,13歲時一個人獨自回國求學。

  【同期】福建泉州雙陽華僑農場 場長 莊燕燕

  我大舅13歲的時候就一個人從印尼回來,先後在(廣東)梅州中學、香港華僑中學求學。然後1942年就考上了貴陽大學,那段時間剛好是日本侵略我們中國,我大舅也是受我外公的影響,棄筆從戎,義無反顧地報考中國的空軍。

  【解說】朱傑成功被錄取為中國空軍軍官學校第15期正科生之後,經過層層選拔成為第六批赴美國接受高級飛行作戰訓練的中國空軍的一員。畢業後於1944年底分配到「飛虎隊」隊員傷亡率最高的基地——位於湖南芷江的「飛虎隊」指揮基地,負責基地的防空護衛工作。

  【同期】福建泉州雙陽華僑農場 場長 莊燕燕

  有一次日本敵機突然來轟炸指揮中心,我大舅他們看了日本飛機要過來的時候,可能啟動的時間還沒到他就急急忙忙要登機,開動飛機去(驅逐)日本飛機。沒有想到出現飛機故障,臉被燒傷很嚴重,所以他後來就從一線退下來。

  【解說】受傷後,朱傑昔日大學女友孫至晶不離不棄、細心照顧,並且不顧部分親友的反對於1946年與朱傑在南京完婚。抗日戰爭結束後,朱傑並未參與任何針對解放軍的作戰,1949年抵達臺灣,在空軍軍官學校擔任飛行教官。上世紀50年代初,由於其印尼華僑的身份,退役後的朱傑進入民航工作,創下近5萬小時無事故的飛行記錄。

  【解說】1960年,莊燕燕外祖父母帶著包括莊燕燕母親在內的四個還沒成家的孩子回國,落腳在泉州雙陽華僑農場。直到莊燕燕的外祖父去世,也再沒見過朱傑一面。

  【同期】福建泉州雙陽華僑農場 場長 莊燕燕

  我外婆跟我媽媽還有我小姨1960年回國的時候跟我外公,是6月份從印尼坐船回來,剛好6月份的時候遇到颱風,就在海上多漂了一個禮拜。然後我大舅那時候知道我外公外婆要回來,有特地從臺灣請假,那個請假的時間不能超期,所以我大舅也是很遺憾沒有看到我外公外婆一面。

  【解說】直到1989年,莊燕燕的外婆才途經香港到臺灣與自己的長子朱傑重聚。上世紀90年代初,朱傑夫婦移居美國,1992年在美國病逝。像朱傑這樣以華僑身份回國參與抗日卻不為人熟知的故事還有很多。莊燕燕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僑鄉年輕人來了解這樣的故事。

  記者 柯寧 吳冠標 福建泉州報導

相關焦點

  • 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歸僑僑眷講述生活變遷
    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歸僑僑眷講述生活變遷——「生活有滋有味,心裡滿滿當當」(僑界關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華僑管理區(下文簡稱百僑區),平緩的右江依著地勢自西北向東南蜿蜒流淌。一條百色大道貫穿百僑區,連接著百僑區的11個生產生活區,也串連起大道沿線印尼、越南歸僑僑眷和當地居民的點滴生活。做糕點、出門耍、賣果蔬、約跳舞,百色大道仿佛一條幸福大道,勾勒出歸僑僑眷的生活圖景。2020年是百僑區(原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也是當地印尼歸僑回國60周年。本報記者走訪了百僑區的3戶印尼、越南歸僑家庭,聽他們講述回國後的生活變遷。
  • 深圳市光明區歸僑僑眷講述越僑新故事
    僑三代、四代漸漸長大,恰逢光明時代新機遇 光明歸僑僑眷講述越僑新故事僑文化特色時光館展示了越南歸僑僑眷遷徙發展歷史。新拍攝的僑文化記錄片即將在這裡上映,以一個個真實故事展示越南歸僑僑眷心路歷程和民風民俗。新羌社區黨委書記朱廣保就是一名越南歸僑後裔。新湖街道是光明區越南歸僑僑眷最集中的區域之一。今年8月30日,光明區新湖街道歸國華僑聯合會(下稱「新湖僑聯」)正式成立,推選培育在社區有威望的歸僑僑眷作為僑聯組織領導人,朱廣保當選新湖僑聯主席。
  • 廣西柳城華僑農場日新月異 歸僑僑眷生活甜起來
    近日,本報隨中國僑聯「親情中華·走進僑鄉」慰問代表團走進位於廣西柳州柳城縣的柳城華僑農場,來到茶廠職工歸僑僑眷陳仙梅家中,她熱情地請大家品嘗柳城蜜橘、綠茶和她親手製作的印尼年糕,她說:「在這裡,家家戶戶都喜歡用印尼糕點、越南年糕這些東南亞美食招待客人」,他們的生活仍保有「南洋味」。
  • 泉州華僑農場:歸僑僑眷自發捐口罩
    剛剛廣播結束,福建省泉州市雙陽華僑農場的萍姐就匆匆趕往廣場,和志願者們一起發口罩。從除夕開始,作為社區幹部的她就一直沒有休息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來得突然,這些天社區幹部和志願者們一起勸導居民少出門,密切跟蹤外來人口的相關情況、做好消毒等工作。萍姐說:「特別要感謝社區峇釐僑友會捐助的口罩,讓居民們有了更好的保障。」
  • 心懷感恩汗灑僑場 歸僑僑眷紮根華僑農場建設側記
    中新網11月20日電 從上世紀50—60年代開始,因海外排華等原因,由越南、印尼、緬甸、印度、馬來西亞等地陸續回國的歸難僑被安置在華僑農場,開啟他們人生的新篇章。黨和政府歷來重視華僑農場工作,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展,特別是《國務院關於推進華僑農場改革和發展的意見》頒布以來,華僑農場發展突飛猛進: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產業發展逐步加快,廣大職工和歸難僑的生產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改革的紅利讓生活在華僑農場的歸僑僑眷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他們深切的關懷和愛護,同時也激發他們愛國愛場、奮發圖強精神。
  • 他是印尼華僑,復旦大學高材生,抗戰成為王牌飛行員,殉國僅26歲
    抗戰時期,華僑們儘可能的籌集錢款,購買國內的稀缺的物資和西藥,希望能夠幫助祖國和日本侵略者鬥爭到底。僑胞們不僅為抗日空軍購買軍機、燃料、裝備等項目籌集資金。更有兩三百名僑胞,他們或是有飛行技術的人才,或是專業的機械工程師,在民族危難的緊要關頭,他們都能辭別親人和放棄自己經營的產業,毅然決然的回國加入抗日空軍,來報效祖國。
  • 廣東梅州僑鄉村僑眷的幸福生活
    楊草原 攝   中新網梅州5月23日電 題:廣東梅州僑鄉村僑眷的幸福生活  作者 楊草原 周濤 古志軍  廣東梅縣南口鎮僑鄉村地處麓湖山下,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全村共650戶2862人,90%以上是僑眷(其中歸僑49人)。旅居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有4000多人,分布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
  • 泉州市僑界紀念印尼歸僑回國60周年座談會召開
    據悉,本次活動由福建省華僑歷史學會、泉州市僑聯主辦,泉州華僑歷史學會、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市華僑服務中心承辦,旨在銘記歷史,宣傳新中國建設發展輝煌成就,反映印尼歸僑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積極投身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奮鬥歷程,並通過他們廣泛聯絡海外僑胞,講好中國故事、歸僑故事,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往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 江蘇僑辦主任王華傾聽退休歸僑僑眷心聲
    回國無怨無悔 感恩祖國關懷  「我無怨無悔!」這幾乎是在座白髮蒼蒼的歸僑僑眷們面對親朋好友們關心問候時唯一的回答。印尼歸僑、原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李毓鐸動情地說:「1953年回國,正值23歲,當時剛剛成立的新中國非常困難,經受著來自企圖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裡的西方世界的封鎖和制裁。
  • 廣西百色華僑農場建場60周年:家家住新房 退休享醫保
    林潔琪 攝中新網百色10月18日電 (林潔琪 林浩)「60年前,600多名印尼歸僑在這片土地上一起奮鬥,建房種地,隨著華僑農場的體制改變,他們現在已經都融入了這裡,家家都住上了新樓房,子女在外也有體面的工作,退休享受醫保,老有所依,我相信未來大家會過得越來越好。」廣西百色市原僑聯主席凌耀忠說。圖為印尼僑眷表演印尼舞蹈。
  • 泉州市僑聯「紀念印尼歸僑回國60周年」座談會圓滿召開
    12月25日上午,由福建省華僑歷史學會、泉州市僑聯主辦的「紀念印尼歸僑回國60周年」座談會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隆重召開,旨在銘記歷史,宣傳新中國建設發展輝煌成就,反映印尼歸僑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積極投身祖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奮鬥歷程,並通過他們廣泛聯絡海外僑胞,講好中國故事、歸僑故事,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往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 聽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
    這一天,從抗戰烽火中一路走來的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組織官兵參觀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抗戰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抗戰老兵史保東、抗戰烈士遺屬高碧英,給家人講述抗戰英雄的故事,緬懷抗戰先烈……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傳承著偉大抗戰精神。  記者走近這些參與抗戰的部隊和老兵,以及抗戰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 廣西華僑農場「變形記」:從農耕到工業化
    鄭鞏指著一張黑白照片說:「這是我用越南帶回來的賓得相機在甘蔗地旁給我老婆照的,旁邊這輛手扶拖拉機當時是農場的『寶貝』。」  兩年多的農耕生活後,1981年,鄭鞏在農場場部所在地開了照相館,成為農場「個體戶第一人」。  專職照相之後,鄭鞏所用的相機也變成了佳能AE1,他拿著這部相機,走遍了中國安置有越南歸僑的華僑農場。
  • 廣西寧明華僑農場108戶困難歸僑僑眷喜遷廉租房
    廣西寧明華僑農場108戶困難歸僑僑眷喜遷廉租房
  • 抗戰時期,他被稱為華僑之鷹,他是誰?
    有個出生印尼的華僑,名叫梁添成,抗戰時期,他把自己的生命給了國家,印尼華僑更加願意叫他「華僑之鷹」。梁添成兄妹十人,出生在印尼,排行第九,非常不幸的是,在他四歲時,他父親就去世了。梁添成就讀於印尼萬隆唯一的一座華僑學校,成績非常優異。
  • 福建雪峰華僑農場慶祝建場60周年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建場初期,印尼歸僑在勞動休息時跳起歡快的印尼舞。 雪峰開發區僑聯供圖中國僑網福州9月17日電 據福建南安市僑聯消息,近日,位於南安市中部的雪峰華僑經濟開發區舉辦圖片展、健步走、座談會、茶話會、慰問老職工、僑鄉小學開放日等系列活動,慶祝建場60周年。1960年4月,福建創建了十幾個華僑農場,雪峰華僑農場就是其中之一。
  • 廣西來賓鳳凰華僑農場加快改革 歸僑僑眷增收顯著
    廣西來賓鳳凰華僑農場加快改革 歸僑僑眷增收顯著
  • 「飛虎隊」老翻譯探訪95歲「駝峰天使」
    「二戰」時期美軍援華「飛虎隊」老翻譯、80歲的黃永裘先生,偕同現年90歲、當年從新加坡回國支援抗戰的歸僑王亞六先生,8日在昆明探訪了「駝峰航線」上美國空軍前線醫院唯一的女護士、現已95歲的黃歡笑。  黃永裘1943年至1945年間曾在美軍援華「飛虎隊」當翻譯,戰後不久回到美國夏威夷,上世紀60年代進入美國主流社會,晚年致力於推動中美友好交流的工作。  王亞六是一名從新加坡回國支援抗戰的南洋華僑機工,1939年至1945年在滇緬公路上從事運輸工作,曾因手指受傷在醫院接受黃歡笑的包紮,戰後一直居住在昆明。
  • 全國華僑農場文藝匯演在興隆舉行 東南亞風情盡顯
    全國華僑農場文藝匯演在興隆舉行 東南亞風情盡顯   中新網興隆12月8日電(記者 張茜翼)印尼民歌、印度舞蹈、越南風情舞……全國華僑農場文藝匯演7日晚在海南興隆華僑農場康樂大劇院舉行,歸僑們上演了一場別具風情的歡樂匯。
  • 歸僑僑眷、華僑華人如何報考中國內地高校?
    隨著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盛以及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到中國讀大學」成為許多華僑華人的選擇。6月8日是今年高考結束的日子,在廣西柳州市的柳鐵一中考點外,守候考生的家長已將大門圍得水洩不通。據中國教育部統計,2018年中國高考報名考生人數達到975萬人。 王以照 攝  那麼,歸僑僑眷、華僑華人報考中國內地高校有哪些途徑?是否可享受照顧政策?本文為你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