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位於福建泉州的雙陽華僑農場是以安置印尼、越南等東南亞歸、難僑為主的國有農場,創建於1960年。現任農場場長莊燕燕是在泉州出生的印尼僑眷,她的先祖早年間到南洋打拼、定居印尼。莊燕燕從小就聽說自己有一位在臺灣開飛機的舅舅,直到近幾年莊燕燕才知道原來自己的舅舅朱傑是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飛虎隊」的一員。
【解說】近日,記者來到雙陽華僑農場,向莊燕燕了解朱傑的抗戰故事。朱傑,原名朱保煥,1921年出生於印尼勿裡洞在家中13個兄弟姐妹裡排行老大。朱傑從小受其父親愛國、愛鄉情懷的影響,13歲時一個人獨自回國求學。
【同期】福建泉州雙陽華僑農場 場長 莊燕燕
我大舅13歲的時候就一個人從印尼回來,先後在(廣東)梅州中學、香港華僑中學求學。然後1942年就考上了貴陽大學,那段時間剛好是日本侵略我們中國,我大舅也是受我外公的影響,棄筆從戎,義無反顧地報考中國的空軍。
【解說】朱傑成功被錄取為中國空軍軍官學校第15期正科生之後,經過層層選拔成為第六批赴美國接受高級飛行作戰訓練的中國空軍的一員。畢業後於1944年底分配到「飛虎隊」隊員傷亡率最高的基地——位於湖南芷江的「飛虎隊」指揮基地,負責基地的防空護衛工作。
【同期】福建泉州雙陽華僑農場 場長 莊燕燕
有一次日本敵機突然來轟炸指揮中心,我大舅他們看了日本飛機要過來的時候,可能啟動的時間還沒到他就急急忙忙要登機,開動飛機去(驅逐)日本飛機。沒有想到出現飛機故障,臉被燒傷很嚴重,所以他後來就從一線退下來。
【解說】受傷後,朱傑昔日大學女友孫至晶不離不棄、細心照顧,並且不顧部分親友的反對於1946年與朱傑在南京完婚。抗日戰爭結束後,朱傑並未參與任何針對解放軍的作戰,1949年抵達臺灣,在空軍軍官學校擔任飛行教官。上世紀50年代初,由於其印尼華僑的身份,退役後的朱傑進入民航工作,創下近5萬小時無事故的飛行記錄。
【解說】1960年,莊燕燕外祖父母帶著包括莊燕燕母親在內的四個還沒成家的孩子回國,落腳在泉州雙陽華僑農場。直到莊燕燕的外祖父去世,也再沒見過朱傑一面。
【同期】福建泉州雙陽華僑農場 場長 莊燕燕
我外婆跟我媽媽還有我小姨1960年回國的時候跟我外公,是6月份從印尼坐船回來,剛好6月份的時候遇到颱風,就在海上多漂了一個禮拜。然後我大舅那時候知道我外公外婆要回來,有特地從臺灣請假,那個請假的時間不能超期,所以我大舅也是很遺憾沒有看到我外公外婆一面。
【解說】直到1989年,莊燕燕的外婆才途經香港到臺灣與自己的長子朱傑重聚。上世紀90年代初,朱傑夫婦移居美國,1992年在美國病逝。像朱傑這樣以華僑身份回國參與抗日卻不為人熟知的故事還有很多。莊燕燕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僑鄉年輕人來了解這樣的故事。
記者 柯寧 吳冠標 福建泉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