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海內外遊客到廣東梅縣南口鎮橋鄉村參觀「南華又廬」古民居。 楊草原 攝
中新網梅州5月23日電 題:廣東梅州僑鄉村僑眷的幸福生活
作者 楊草原 周濤 古志軍
廣東梅縣南口鎮僑鄉村地處麓湖山下,是著名的華僑之鄉。全村共650戶2862人,90%以上是僑眷(其中歸僑49人)。旅居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有4000多人,分布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環境優美、僑情突出的僑鄉村,被譽為「中國古村落」、「全國社區僑務工作示範單位」、「廣東省古村落」等稱號。
記者走進僑鄉村,一座座圍龍屋映入眼帘,南華又廬、德馨堂、毅成公家塾、承德堂等特色圍龍屋座落其間。走在村道上,環顧四周,村莊乾淨整潔,透出古色古香的氣息。走進百年老屋德馨堂,70歲的潘光喜正在準備中飯,「我是第四世,這房子是我曾祖父潘立齋在海外經商,後回鄉花12年時間在1917年建成。我現在在家幹點農活,平時和妻子一起照顧一下孫子。」潘光喜幸福洋溢地看著妻子懷抱裡的孫子。
距離德馨堂不遠的承德堂居住著當地老僑眷潘元啟。他的親人分布在加拿大、印尼及香港、澳門、臺灣等國家和地區。潘元啟今年已74歲,為南口鎮安仁小學的退休老校長。他退休後以種養花草、讀書看報為樂趣,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國家的華僑政策幫了我們很大忙,僑鄉村較早得到落實。土改時,政府沒收我們房子,一年後便歸還。改革開放後我們更是享受到不少政策優惠。」如今,潘元啟的兩個女兒都已經工作,一個在安仁小學從教、一個在深圳工作,且都組建了新家庭。「我現在生活非常快樂。」潘元啟說。
提起僑鄉村的華僑,潘元啟最有發言權。他德高望重,在任校長期間曾多次到海外拜訪華僑,還主持了多次僑鄉村的僑資建設工作。從邀請華僑回鄉祭祖到倡議華僑捐資教育、建設村容、整修房屋,潘元啟都曾參與過。「印象最深的是我組織的1996年和2000年的兩次大型祭祖活動,2000年那次共設138臺,近2000人參加,場面非常熱鬧。」潘元啟說。此後,他還牽頭做起了潘氏族譜以便華僑後代尋根問祖,傳承潘氏文化和精神。
據了解,僑鄉村的僑眷生活安居樂業,2012年7月3日僑鄉村被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授予「僑之家——全國社區僑務工作示範單位」光榮稱號。僑鄉村已有專項資金用於社區僑務工作,把歸僑僑眷納入社區就業、醫療、救助等公共服務範圍,目前已為1500多位僑眷購買了醫療保險。社區還不定期組織走訪慰問困難歸僑、僑眷,對貧困戶發放200-300元的慰問金。近年來,由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參與的社區公益事業建設捐資達500多萬元人民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