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到次年的1月,都是心臟病的高發時段,其中,急性心梗是最危急的一種。急性心梗的發生常被認為是突然倒地、無聲無息。可實際上,大多數心梗患者發病有一定的「時間軌跡」,若能及時發現,儘早就醫,就能大大降低死亡風險。
心梗發作有條「時間軌跡」
很多時候,急性心梗會在發病前1個月,用各種方式提醒我們。這時,疼痛傳遞的位置具有不確定性,可能是胃疼、牙疼、嗓子疼、肩膀疼。
五花八門的疼痛容易誤導患者,導致很多人自行服用止疼片、胃藥、治嗓子疼的藥,去口腔科、骨科、耳鼻喉科,就是想不到去心內科看。
發病前幾小時或幾天
研究發現,超過半數心梗患者在心源性猝死前1個月曾出現症狀,且九成在猝死前24小時,會再次出現症狀,但只有19%的患者呼叫了救護車。
通常,前期症狀包括:
1.胸痛為壓迫性、緊縮性、燒灼感、刀割樣或沉重感。
2.無法解釋的上腹痛或腹脹。
3.放射至頸部、下頜、肩部、背部、左臂或雙上臂。
4.「燒心」,胸部不適伴噁心和 (或) 嘔吐。
5.伴持續性氣短或呼吸困難。
6.伴無力、眩暈、頭暈或意識喪失。
7.伴大汗。
注意,急性心梗最典型的症狀是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後疼痛,即便休息及使用硝酸酯類藥物也不能完全緩解。這時,必須抓緊時間立即去醫院,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發病前1小時
這是阻止心梗發作的最後機會,一定要抓住。
患者在這個階段,會感覺以上所述症狀越來越嚴重,這預示著心臟中的一支冠狀動脈馬上就要完全堵塞,心肌缺血情況也變得越來越嚴重。
此時要儘早到醫院診治,還有機會把心梗扼殺在搖籃裡。一旦延誤,心梗便會發作。
發 病
心梗發作時,症狀嚴重程度到達頂峰,患者會感覺胸口壓著一塊大石頭,呼吸困難,滿頭大汗,甚至有瀕死感。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狀是劇烈胸痛,但胸痛可以由很多原因引起,其他原因包括主動脈夾層、肺栓塞等。通常,心絞痛疼痛時間不超過10分鐘,胸痛超過這個時間就要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超過30分鐘就要撥打「120」緊急送醫院。
在胸痛發生後,「120」到來之前,個人的自救對於患者預後至關重要。無論哪種病因的胸痛,儘可能減少患者的活動量都是有益的,避免走動、咳嗽等,應安靜平躺,避免頻繁搬動患者。應儘量避免予以止痛藥物,因為大部分非甾體類抗炎藥對於急性心梗都是有害的。避免使用平時治療心絞痛的硝酸甘油,因為心梗患者常伴有低血壓,硝酸甘油可能加重休克。
發病後幾小時
此時,患者應該已經被送到醫院,醫生會根據病情和身體情況推薦治療方法,如冠脈介入或冠脈搭橋手術。
這些治療的目的,是為了儘快開通堵塞血管,減少心臟梗死面積,降低致殘致死風險。若患者和家屬猶豫不決,流失的不僅是時間,還有患者的心肌和生命。所以,一定要相信醫生,給予最快最合理的治療。
院外救治有個「流程圖」
懷疑自己心梗發作時
不要自己去購買藥物,也不可自行前往醫院,應立即完成兩件事:
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告知具體位置和症狀,等待救援;
立即坐下或平躺,不進行任何活動。此時活動可能引發室顫進而倒地,後果不堪設想。
在寒冷的冬天,做好以下幾件事,尤其有助預防心梗突襲。
1
儘量避免突然用力
心梗常發生在需要突然發力的時刻,如廁、搬東西、回頭時,要控制好力度,不可用力過大。清晨是心梗的高發時段,早上不要一骨碌爬起床,洗漱後及時吃早飯。
2
注意保暖,溫差別太大
如果室內外溫差較大,一進一出就可能導致冠脈痙攣,誘發心絞痛或心梗。冬天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不妨戴一頂帽子,穿個保暖背心,有助減輕冷空氣對血管的突然刺激。回到室內後緩慢脫掉衣帽,儘量減少血壓的波動。
3
運動量力而行
規律運動,有助提高心肺耐力,維持心臟機能。建議每周進行3~5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的有氧運動,快步走、慢跑都是不錯的選擇。需要提醒的是,冬天最好避免劇烈運動,有晨練習慣的人,要充分熱身後再進行鍛鍊。
4
及時釋放壓力
及時把煩惱、怨氣等不良因素髮洩出來。心情緊張時,自然站立,閉上雙眼,做深呼吸,有助放鬆身心。
5
提前預防,保證血管暢通
冠心病的主要風險,是硬化斑塊發生破潰,誘發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造成的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研究發現,很多冠狀動脈重度狹窄患者的病情相對較穩定,而冠狀動脈輕、中度狹窄的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反而更高。
如何對付粥樣硬化斑塊?主要是阻止斑塊進展:要控制傷害血管的因素,常見的因素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同型半胱氨酸、吸菸、肥胖等。這些因素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配合藥物治療,就可以進行幹預。只要控制在正常範圍,就可以終止或是延緩斑塊的進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