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洞裡的神秘木匠:做木工可半年不出門

2020-12-24 騰訊大渝網

在往年間,鄉間的路上常會遇到一些身懷技藝的民間工匠走門串戶,向人們兜售自己的手藝。有修補壞鍋的、做木工的、爆爆米花的、補鞋的、磨剪子的等等……而今,村落逐步發展成城鎮,這些行當在短短幾十年中迅速消失,如今在街頭已經難尋其蹤跡。再度重溫這些將消失的民間技藝,不僅是對這些身懷絕技手藝人的敬重,和對古人智慧的讚美,也更是對往昔慢節奏生活的一種眷戀。本期麻辣探帶您探訪在防空洞裡的木匠,50餘年的木藝追求,用「刨子、鑿子」討生活,在「木花」中追逐藝術。

14歲愛上做木活 被父母稱為「瘋子」

在袁家崗進修生公寓旁,有一所橫梁上掛著「墨緣居」的青磚小屋,環顧四周,院裡堆滿了木塊、木板,屋裡時不時的傳出「砰、砰、砰」的敲打聲,打開鏽跡斑駁的鐵門,我們見到了這家的主人——袁興國,是個擁有嫻熟傳統木藝的工匠,刨木頭、雕琢木根,與木頭打交道近50年,從小對木藝有種痴迷的熱愛。

「小時候,我二舅是搞藝術的,有次跟他出去看到鼓風箱,覺得很神奇,就這樣對木匠技藝產生濃厚的興趣。」袁興國邊用膠粘著櫃門,邊對記者說到。他14歲就開始專研木活,感覺自己對木頭有種特別的親切感,當時別人家燒火都用手扇風的時候,他家就開始用鼓風箱扇火做飯,並且鼓風箱就是他自己做的。那時候誰家結婚、辦事,都常找他幫忙打柜子、板凳等,不收錢,請張飯票吃頓飯就行。

「那個時候由於某些原因,私自做木活是不被允許的,周圍人會帶有異樣的眼光看我,就是我父母也不理解,覺得我做木匠活就像神經病,像瘋子。」袁興國鋝了下頭上的木屑,「我比較喜歡現在的環境,安靜不受打擾,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20歲時去當了兵,由於家裡人不同意他幹這個,在他當兵期間,很多他自己做的木製作品都被他父母賣了,退伍後,父母為讓他「轉變思想」,張羅婚事,讓其結婚生子,再加上當時木工收入低,養不活家,於是就在防空洞開了一家餐館,主營葷豆花、滷肉。

「他們現在也覺得我是瘋子,60多歲了還來做木匠,不光體力跟不上,還到處像撿破爛一樣撿木頭。」袁興國笑著說。

熟能生巧兩天出作品 不滿意的作品就毀掉

做木匠也講究一個熟能生巧,就像「庖丁解牛」一樣,牛殺多了,自然就變得遊刃有餘,而跟木頭打交道這麼久,他對木頭習性也是輕車熟路,那塊木頭能做什麼,他只要看一眼就知道。

「你別看我院裡的木頭又髒又爛,要是處理好了,外面賣幾百的藝術小擺件,就靠它們就能做出來。」他拿來一根半米長的木料,指了指正在做的櫃門,「這個就是那幾根木料處理出來的,現在這個還沒完全成形,要是做出來了,這個是相當漂亮。」袁興國幼時跟過一個上海人學過畫畫,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平時做木工,也充滿著一些藝術氣息,周邊朋友都很喜歡,很多人都找他製作一些小物件,做得多了,也就更嫻熟,有時候做出一個自己滿意的作品,最快2天就能完成,用撿來的木料做的桌子,也能供幾代人使用。對於自己木工作品的價值,平時很少出去售賣,價格不定,但對於他來說,件件都是他的心血,平時達不到他要求的作品,他都會毀掉重來。曾經一個木根雕刻的小擺件,在幾年前就賣4000多。

「我春季喜歡出遊,自己出去畫點山水,其他時候就在防空洞作坊裡面玩點木頭。」袁興國介紹到,他每年都會跟一群玩藝術的人出去採風,同他們交流,學習一點新的理念,「做木活,要想做得好,雖然傳承的技藝很重要,但更多的是一種新思維,這些東西要找他們學習。」袁興國拿來了他做慈善義賣的紀念冊,指著他畫的兩幅作品。「這兩幅畫就是出去採風的作品,捐給他們的時候,每幅賣了1000元,都是小畫。」

怪才創意無需圖紙 常年思考患頭痛病

袁興國因為懂些藝術,做出來的東西總有新意,周圍朋友都叫他「怪才」。

「我做木活時從來不畫圖紙,一切東西都裝在我腦裡面,那塊木頭該削多少,那塊木頭該怎麼凸出,我都清楚。」袁興國一隻強調自己對木藝的天賦,對此他自己也相當自豪,因為從14歲開始,他沒有認認真真拜過師,很多技巧都是他自己琢磨和學習的。袁興國做木活的時候,幾乎不使用鐵釘,即便需要釘住,他也使用木釘,在布局上他也會琢磨減少使用釘子的數量,在他看來,常用釘子就是一種不負責的做法,現在有很多做家具的,起初度量不精確,做到半途感覺難以嵌合,於是就用刀斧砍掉,再用鐵釘釘上,這樣的東西用上三五年看不出什麼問題,但時間稍微久點,就各種問題出現。

「我做一件東西常常要思考很久,每個角需要怎麼打造鑲嵌,這些數據都要記到腦子裡面,這些年思考多了,經常會有頭疼。」袁興國又給筆者演示了一下刨子,「呼、呼」兩下,一個漂亮的木花打著卷的形成了,他手上那個刨子,是他心愛之物,據說已經有三代人的歷史。

從出生到現在沒搬過家 為做木工可以半年不出門

據袁興國介紹,他從小到大都未搬過家,小時候跟父母住在一起,如今父母把這套房子留給他,「姐姐嫁人後就搬出去了,如今我一個人住一百多平的房子,自在的很。」

經過幾十年的洗禮,如今的房子已經略顯陳舊,卻更能透露出歷史的氣息,家裡不斷增加的藝術品,一個擺件,一個佛頭掛飾,都與袁興國的木雕作品相得益彰。

袁興國說,最享受在家做木工的的感覺,「全身心的投入,如果把吃飯的糧食都備齊,我可以在家呆上半年不出門。每當完成一件作品,可以看上兩天,享受的就是這個過程。」

灰塵噪音高科技 傳統技藝傳承成難題

袁興國跟木頭打了近半個世紀的交道,平時也到處帶著他的根雕作品到處參加展覽,但對於傳統木作技藝這塊的傳承,他有著自己的擔憂。

「現在年輕人很少有對木匠這塊感興趣的,即便有,很多也忍受不了工作時的灰塵噪音。」袁興國說,在外面這麼多年,找他諮詢學習根須木雕的人有很多,但對於木匠技藝這塊的學習,幾乎沒有,跟他這樣喜歡傳統木藝的木匠,很多都只能在偏遠鄉村才能看見。現在社會發展快,高科技對生活的影響越來多,很多做家具的人,都選擇用機器做,製作周期短還可以量做,並且用釘子、螺、膠等東西處理更快捷,不再像以往那麼麻煩,比如以往稱之「精緻而藝術」的榫卯技藝,學習起來很辛苦,並且沒有三五年也出不了師,現在的人也不願去吃那樣的苦。

「我也想把我有些手藝傳下去,但他們都不感興趣。」他說,現在他有一個夢想,用自己的手藝給兒孫留下點他們那個年代的東西。

結語

傳統手工藝是一個時代人們智慧的結晶,它是生活的藝術,也是許多人兒時溫馨的記憶,但如今卻面臨著傳承的困境,出現嚴重的人才斷層、後繼無人等問題,也許「傳統手藝」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成為「絕唱」,漸漸成為「歷史的化石」。

相關焦點

  • 學木工當木匠
    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看到這些我對明朝皇帝有了興趣,知道了第十六位明熹宗朱由校是一位專注於刀鋸斧鑿,丹青髹漆之類的木匠皇帝,從此以後我開始對木匠情有獨鍾。第二年寒假過後,我毅然決定學木工當木匠。
  • 匠心傳承 木工與木匠的區別是什麼?
    木工與木匠有區別嗎?可能有人會問。一個老木匠說:有區別!當年下鄉來到林場,我被分派進了木工組,從此我就與木頭結下了不解之緣。至返城之前,我們的木工組已經發展成機器轟鳴的大木工車間,直至制材車間併入木工以後,我們的人數已經從最初的十來個人達到了八十多人,實現了從原木到成品的加工一條龍。我也鴨無卵冒充金剛鑽混上了車間主任。
  • 吊個頂做個柜子就是木工嗎?釘子木工和木匠的區別是什麼?
    在工地幹活 說你是幹什麼活的 你可能只能硬著頭皮說是木工 吊個頂 做個柜子就是木工嗎 只能呵呵了,很多人都是 18歲開始學的木工手工打眼開榫眼 刮 刨 斧頭 做過桌子 椅子 床 打過門 和窗等 學了三年 工資開過2.7元一天 現在幹活是釘子 還是釘子 只能說是個幹裝修的了
  • 木工和木匠,難道區別只是手上的工具嗎
    三百六十行裡有一個職業叫做「木匠」,他們運用他們的手藝,簡易的工具,獨特的技巧,以及孜孜不倦的精神,製作出許許多多美好又實用的家庭用品或藝術品。有人說:木匠和木工的區別完全在於他們手上的工具。拿著射釘槍和電鋸的只能稱為木工,根本沒有資格稱為木匠,他們製作的東西都是按照圖紙要求,或者以自己意願為主,進行加固和組裝,這樣的量產產品根本沒有靈魂。木匠區別於木工的根本應該說他們能夠運用簡單的工具配合繁雜的手藝,來完成精美的物件。比如家家戶戶都必備的桌子,早些年間幾乎每家都有的「八仙桌」。
  • 《技行天下》木工專場 細數木匠師傅的苦與樂
    對此存有疑惑的大多是年輕人,隨著木匠逐漸消失於大街小巷,年輕一代對傳統手工木匠採用的榫卯結構技術並不知曉,在該期節目的錄製現場,當一張張凳子及攀爬高臺的階梯在匠人們的巧手中從零到成型,可承受相當重物的壓力,且整件家具上找不到一顆釘子一個螺絲時,不少年輕觀眾大呼神奇。相比之下,上了年紀的觀眾則顯露出見怪不怪的淡定,語氣中卻充滿對這門精湛的老手藝的懷念。
  • 明代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他的木工活水平如何?
    說到朱由校,可能很少人能把他對號入座,但是如果提到他的特殊技能--「極度的木匠痴迷愛好者」,可能大家就都知道他是哪位皇帝啦,今天咱就講講這位大明朝傳奇的木匠皇帝朱由校的傳奇一生。明代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他的木工活水平如何?
  • 他被稱為「木匠皇帝」,不愛江山愛木工,「奇技淫巧」讓人嘆服!
    其中不乏秦始皇、漢武帝、康熙這樣有才能,政績卓著的「千古一帝」,也有周幽王、楊廣這樣的昏君和暴君,還有一些皇帝在位期間碌碌無為,對江山社稷之事毫無興趣,卻在其他領域天賦異稟,今天要說的這位不愛江山愛「設計」,還被稱為木匠皇帝。他就是明熹宗朱由校,其實在古時候,木工行業是很不入流的,木匠也屬於下九流的範疇。
  • 你能看得出哪些是老木匠自己做的木工工具嗎?
    木工工具類別非常多,不過大體上可以分為這麼幾類:刨、鋸、鑿、刀斧、量具、夾具、打磨工具等 中式工具: 以各種型號的刨子、鑿子為主,工具相對簡單、數量和型號也相對少。木工推刨 木工刀具需要經常修磨,尤其是刨刀、鑿刀,要隨時磨得鋒利,才能在使用時既省力,又保證質量,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就是這個過理。
  • 你們都說我是木匠皇帝,可你們卻不知道,我做木匠其實是為了國家
    提起明熹宗朱由校,大家對他的第一印象都是,放著好好的皇帝不當,非要去當什麼木匠?並且,由於明熹宗朱由校的負面記載比較多,與歷史上明君的形象大相逕庭,導致經常被歷史學家抨擊。朱由校雖然喜愛木匠,但是沒有犯過什麼大錯,經過歷史一記載,就被人說得好像禍國殃民一樣。明熹宗雖然愛當木匠,但是在政治上絲毫沒有馬虎。他在位的時候,對於後金的戰略,採用穩紮穩打的戰術,並且在每次出徵的時候都能大獲全勝。所以,明熹宗雖然算不上什麼明君,但也絕對不是昏君。
  • 明朝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他的木工水平竟如此之高
    我們大家都知道,明朝是一個非常強硬的朝代,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最後一任皇帝崇禎就算是兵臨城下也沒有遷都,最後縊死於煤山,但是明朝十七位君王中有個性的皇帝特別多,開國太祖是要飯當和尚出身,成祖和自己的侄兒爭奪帝位,還有神宗二十多年不上朝,自封大將軍還開酒樓賣豬肉的武宗及喜愛木工活的熹宗朱由校
  • 「木匠皇帝」朱由校,木工水平如何?他的這些作品,才是工匠精神
    其實不然,對於任何一個心懷天下的皇帝,都不可能讓自己如此逍遙。最典型的代表也來自清朝,是雍正皇帝,其一生都沒有出過紫禁城,平日裡除了吃飯睡覺,幾乎都在批閱奏章。 毫不誇張地說,享樂是留給昏君的,明君基本上都不閒著。不過,也有一些相當奇葩的存在。比如明朝的明熹宗朱由校,既稱不上昏君,也稱不上明君。因為一個愛好,荒廢了朝政,堪稱歷史上最不務正業的皇帝。
  • 著名「木匠皇帝」朱由校,木工水平怎麼樣?看看他的「高端」作品
    在明朝的皇帝大多都擁有各種各樣的副職,今天要說的便是明朝著名「木匠皇帝」朱由校。明熹宗朱由校生於1605年在位只有短短的七年,在朱由校在位期間,基本上都是宦官魏忠賢專權。而朱由校作為一個皇帝,卻只痴迷一件事——做木工。這也使得明朝的朝政被肆無忌憚的魏忠賢攪得烏煙瘴氣。
  • 女老師自學木工 在國內「木匠」課程十分少見
    女老師自學木工 在國內「木匠」課程十分少見時間:2017-03-11 09:45   來源:新民網   責任編輯:曉蕊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有才!女老師自學木工 回國在高校開設專業課程——來源:新民網     前日中午,在長江職業學院建築工程學院的教訓中心,數名學生戴著口罩、繫著圍裙,專注地在木頭上鑽方孔、雕花等,進行手工產品製作,女教師史曉燕在一旁指導他們。
  • 著名「木匠皇帝」朱由校,木匠水平咋樣?看看他這些「神級」作品
    明代的皇帝可謂是一個比一個奇葩,但是你絕對想不到天啟皇帝朱由校有多奇葩,放著好好的皇帝不做,一股腦跑去和木匠搶工作,也許正是因為他有著皇帝的這一特殊身份,他的木工活水平才成為了人們最為關注的問題。
  • 成都有個愛跑步的「洋木匠」
    成都有個愛跑步的「洋木匠」     □本報記者 何浩源    3月5日,賈斯汀·安德魯斯在西南民族大學的操場跑了整整20圈,用他的話說,這不過是「小意思」,稱「晚上還得再找地方跑一會兒
  • 朱由校作為有名的「木匠皇帝」,他在木工方面的造詣到底有多高?
    但是有些皇帝在卻只顧自己享受奢靡的生活,從來不知道民間百姓疾苦,甚至還出了個問百姓吃不飽飯為什麼不吃肉的皇帝。小編今天所說的這位皇帝,也不算是一個明君,但是他在工匠方面卻絕對是一把好手。這個皇帝就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天啟皇帝朱由校。他在位期間從來不看重權力,而是關注木工活,據說在當時很少有木匠能比得上他。
  • 內江木工三代辦木工坊 都市人體驗木匠DIY榫卯花閣
    如今,DIY對都市人來說已不再陌生,實用、減壓,還可享受創造的樂趣。最近,內江城區也辦起了這麼一家木工坊,木工愛好者可到此盡情體驗的樂趣,自己動手將想法變成筆筒、菸灰缸、花 閣、燈罩等木製品。而開辦這個木工坊的主人是一名「木工三代」,他在引導都市人體驗木工樂趣的同時,也希望傳承中國傳統的榫卯工藝。這家木工坊地處內江城區紅牌路,6月3日下午,木工坊來了多名愛好木工的女學徒。這一期,木工坊的主人張建要教她們利用榫卯工藝中的燕尾榫製作花閣。在向們講解了燕尾榫的歷史後,張建向她們講解和示範了燕尾榫製作花閣的流程。
  • 汝州市:木匠工藝傳承人
    木工工藝是一門傳統而又古老的行業,古代人的一生離不開木製品。因此木匠在古代是一向比較重要的職業,由於木工沒有三到五年是學不成的,所以大家對木匠比較尊重,往往在稱呼後面加上個「師傅」二字。曾經「吃香」的職業家住洗耳河街道十裡社區候寨村的楊振嶺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木匠,今年69歲的他仍然堅持用手工工具製作木製凳椅。「做木工活選材很重要,測量、鑿眼、刨木要精細,煮木要用柴火掌握火候……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說起木工活,楊振嶺很是認真。
  • 小木匠的鋸子,大木匠的斧子,其實只要是木匠,基本功必須要掌握
    小木匠主要是指搞家具製作和室內裝修的木工,也稱細木工;大木匠主要指搞木結構和模板工程的木工,也稱粗木工。這句諺語精闢地說明了木工操作的關鍵所在,也指出了小木匠和大木匠最重要的基本功之鋸子是木工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工具之一。
  • 木匠課堂:木工入門課之各種各樣劃線工具初體驗!
    無論你是資深老木匠還是一名新入坑的木友,都知道木匠行業有一句俗語「三分劃線七分做」!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劃線對於一名木工是多麼的重要。想做好一件木工活,一定先學會劃線,線劃的不好,後面做的再好,也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