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往年間,鄉間的路上常會遇到一些身懷技藝的民間工匠走門串戶,向人們兜售自己的手藝。有修補壞鍋的、做木工的、爆爆米花的、補鞋的、磨剪子的等等……而今,村落逐步發展成城鎮,這些行當在短短幾十年中迅速消失,如今在街頭已經難尋其蹤跡。再度重溫這些將消失的民間技藝,不僅是對這些身懷絕技手藝人的敬重,和對古人智慧的讚美,也更是對往昔慢節奏生活的一種眷戀。本期麻辣探帶您探訪在防空洞裡的木匠,50餘年的木藝追求,用「刨子、鑿子」討生活,在「木花」中追逐藝術。
14歲愛上做木活 被父母稱為「瘋子」
在袁家崗進修生公寓旁,有一所橫梁上掛著「墨緣居」的青磚小屋,環顧四周,院裡堆滿了木塊、木板,屋裡時不時的傳出「砰、砰、砰」的敲打聲,打開鏽跡斑駁的鐵門,我們見到了這家的主人——袁興國,是個擁有嫻熟傳統木藝的工匠,刨木頭、雕琢木根,與木頭打交道近50年,從小對木藝有種痴迷的熱愛。
「小時候,我二舅是搞藝術的,有次跟他出去看到鼓風箱,覺得很神奇,就這樣對木匠技藝產生濃厚的興趣。」袁興國邊用膠粘著櫃門,邊對記者說到。他14歲就開始專研木活,感覺自己對木頭有種特別的親切感,當時別人家燒火都用手扇風的時候,他家就開始用鼓風箱扇火做飯,並且鼓風箱就是他自己做的。那時候誰家結婚、辦事,都常找他幫忙打柜子、板凳等,不收錢,請張飯票吃頓飯就行。
「那個時候由於某些原因,私自做木活是不被允許的,周圍人會帶有異樣的眼光看我,就是我父母也不理解,覺得我做木匠活就像神經病,像瘋子。」袁興國鋝了下頭上的木屑,「我比較喜歡現在的環境,安靜不受打擾,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20歲時去當了兵,由於家裡人不同意他幹這個,在他當兵期間,很多他自己做的木製作品都被他父母賣了,退伍後,父母為讓他「轉變思想」,張羅婚事,讓其結婚生子,再加上當時木工收入低,養不活家,於是就在防空洞開了一家餐館,主營葷豆花、滷肉。
「他們現在也覺得我是瘋子,60多歲了還來做木匠,不光體力跟不上,還到處像撿破爛一樣撿木頭。」袁興國笑著說。
熟能生巧兩天出作品 不滿意的作品就毀掉
做木匠也講究一個熟能生巧,就像「庖丁解牛」一樣,牛殺多了,自然就變得遊刃有餘,而跟木頭打交道這麼久,他對木頭習性也是輕車熟路,那塊木頭能做什麼,他只要看一眼就知道。
「你別看我院裡的木頭又髒又爛,要是處理好了,外面賣幾百的藝術小擺件,就靠它們就能做出來。」他拿來一根半米長的木料,指了指正在做的櫃門,「這個就是那幾根木料處理出來的,現在這個還沒完全成形,要是做出來了,這個是相當漂亮。」袁興國幼時跟過一個上海人學過畫畫,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平時做木工,也充滿著一些藝術氣息,周邊朋友都很喜歡,很多人都找他製作一些小物件,做得多了,也就更嫻熟,有時候做出一個自己滿意的作品,最快2天就能完成,用撿來的木料做的桌子,也能供幾代人使用。對於自己木工作品的價值,平時很少出去售賣,價格不定,但對於他來說,件件都是他的心血,平時達不到他要求的作品,他都會毀掉重來。曾經一個木根雕刻的小擺件,在幾年前就賣4000多。
「我春季喜歡出遊,自己出去畫點山水,其他時候就在防空洞作坊裡面玩點木頭。」袁興國介紹到,他每年都會跟一群玩藝術的人出去採風,同他們交流,學習一點新的理念,「做木活,要想做得好,雖然傳承的技藝很重要,但更多的是一種新思維,這些東西要找他們學習。」袁興國拿來了他做慈善義賣的紀念冊,指著他畫的兩幅作品。「這兩幅畫就是出去採風的作品,捐給他們的時候,每幅賣了1000元,都是小畫。」
怪才創意無需圖紙 常年思考患頭痛病
袁興國因為懂些藝術,做出來的東西總有新意,周圍朋友都叫他「怪才」。
「我做木活時從來不畫圖紙,一切東西都裝在我腦裡面,那塊木頭該削多少,那塊木頭該怎麼凸出,我都清楚。」袁興國一隻強調自己對木藝的天賦,對此他自己也相當自豪,因為從14歲開始,他沒有認認真真拜過師,很多技巧都是他自己琢磨和學習的。袁興國做木活的時候,幾乎不使用鐵釘,即便需要釘住,他也使用木釘,在布局上他也會琢磨減少使用釘子的數量,在他看來,常用釘子就是一種不負責的做法,現在有很多做家具的,起初度量不精確,做到半途感覺難以嵌合,於是就用刀斧砍掉,再用鐵釘釘上,這樣的東西用上三五年看不出什麼問題,但時間稍微久點,就各種問題出現。
「我做一件東西常常要思考很久,每個角需要怎麼打造鑲嵌,這些數據都要記到腦子裡面,這些年思考多了,經常會有頭疼。」袁興國又給筆者演示了一下刨子,「呼、呼」兩下,一個漂亮的木花打著卷的形成了,他手上那個刨子,是他心愛之物,據說已經有三代人的歷史。
從出生到現在沒搬過家 為做木工可以半年不出門
據袁興國介紹,他從小到大都未搬過家,小時候跟父母住在一起,如今父母把這套房子留給他,「姐姐嫁人後就搬出去了,如今我一個人住一百多平的房子,自在的很。」
經過幾十年的洗禮,如今的房子已經略顯陳舊,卻更能透露出歷史的氣息,家裡不斷增加的藝術品,一個擺件,一個佛頭掛飾,都與袁興國的木雕作品相得益彰。
袁興國說,最享受在家做木工的的感覺,「全身心的投入,如果把吃飯的糧食都備齊,我可以在家呆上半年不出門。每當完成一件作品,可以看上兩天,享受的就是這個過程。」
灰塵噪音高科技 傳統技藝傳承成難題
袁興國跟木頭打了近半個世紀的交道,平時也到處帶著他的根雕作品到處參加展覽,但對於傳統木作技藝這塊的傳承,他有著自己的擔憂。
「現在年輕人很少有對木匠這塊感興趣的,即便有,很多也忍受不了工作時的灰塵噪音。」袁興國說,在外面這麼多年,找他諮詢學習根須木雕的人有很多,但對於木匠技藝這塊的學習,幾乎沒有,跟他這樣喜歡傳統木藝的木匠,很多都只能在偏遠鄉村才能看見。現在社會發展快,高科技對生活的影響越來多,很多做家具的人,都選擇用機器做,製作周期短還可以量做,並且用釘子、螺、膠等東西處理更快捷,不再像以往那麼麻煩,比如以往稱之「精緻而藝術」的榫卯技藝,學習起來很辛苦,並且沒有三五年也出不了師,現在的人也不願去吃那樣的苦。
「我也想把我有些手藝傳下去,但他們都不感興趣。」他說,現在他有一個夢想,用自己的手藝給兒孫留下點他們那個年代的東西。
結語
傳統手工藝是一個時代人們智慧的結晶,它是生活的藝術,也是許多人兒時溫馨的記憶,但如今卻面臨著傳承的困境,出現嚴重的人才斷層、後繼無人等問題,也許「傳統手藝」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成為「絕唱」,漸漸成為「歷史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