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人生的旅途中還有這麼一段難以忘卻的歷程。
1976年我初中畢業後就轉為了高中階段學習。當時年齡大一點的初中畢業就上山下鄉了,我屬年齡小的就直接升入高中。哥哥早我一年畢業,應該在下鄉的行列中。但在下鄉的體檢中檢驗出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疾病,下鄉就此終結,開始了艱難漫長的留城手續辦理。我雖然上了高中但兩年以後畢業下鄉的重擔就落到了我的身上。為了能夠適應未來下鄉的生活,我早早地開始了下鄉的準備工作。
第一學期剛剛開學,偉大領袖毛主席於9月9日逝世,全國人民沉浸在無比的悲痛中,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悼念活動。為了更好地緬懷毛主席,我常到圖書館翻閱毛澤東方面的書籍。一次看到了毛主席讀明史時,發出感概:"《明史》我看了最生氣。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看到這些我對明朝皇帝有了興趣,知道了第十六位明熹宗朱由校是一位專注於刀鋸斧鑿,丹青髹漆之類的木匠皇帝,從此以後我開始對木匠情有獨鍾。
第二年寒假過後,我毅然決定學木工當木匠。當赤腳醫生、會幹木匠活在當時農村是最吃香活計,受人尊敬,不被欺負,既掌握了一門手藝,又有了生活保障,從此便開始了半學半工的學藝生涯。我的師傅是我的髮小,初中時就拜師學藝了。年輕人體力好又用心,很快就掌握了技能,能夠獨立操作了。我開始只是幫忙打下手,慢慢地才進入了角色。
木工是一門吃苦的技術,木匠是以木頭為材料,通過榫頭、卯眼、放樣、取料、刨料、劃線、打眼等工藝作成各種各樣的家俱和工藝品。木匠的工具是多種多樣的,都是專用的,有斧、刨、鑿、鋸、尺等,每一種工具又分為幾種類型,如大、中、小鋸,長、中、短刨,鑿按尺寸寬窄分類。
俗話說,人幹了木匠驢進了磨房。木工是重體力勞動,木匠的基本功全憑自己不斷地學習、掌握、磨練。輕鋸重刨子,就是鋸的重量勁要輕些,刨的重些更便於操作,使用刨子要前腿弓,後腿繃,肩背著力往前衝。刨料要求平整、光滑、方正,畫線要準確、正確,打榫眼方正、垂直。
木匠分為:長木匠主要是蓋房子;方木匠是打家俱;圓木匠是做木桶木盆之類。我學的自然是打桌、椅、床、櫃、幾的家俱了。開始主要是練習基本功,用鋸下料、刨推板面、鎖榫鑿卯的活,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足夠的力量和持續的耐力,特別是推刨時雙手要緊握推手反覆發力才行,手掌和虎口部位摩出了水泡,用膠布包好等到有了老繭功夫練得就差不多了。
第一次和師傅出去幹活,東家是一位老學究,剛剛出道的我緊張的很,長2米厚5公分的硬雜木板需要用鋸破成每根3公分寬的材料,我一邊幹東家一邊不停的盯著,弄的我心裡發怵,鋸不聽使喚就走偏了,東家一臉的不高興。人們常說,幹榆溼柳木匠見了就走,說明了幹榆木溼柳木的活是最費力的,讓我頭一次出來就遇上了,好在師傅辦法多,最後還是順利幹完了,主人還挺滿意。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做什麼事都是一樣的,想要弄懂弄通還需要自己努力,我先嘗試在家裡練,練嚴縫、拉榫、鑿卯、合套,從小件作起,很快技術有了提高,我家圓桌、方凳、衣箱、衣箱墩、一頭沉寫字檯都是我自己打制的,母親整整使用了42年還完好無損。同學準嶽母家桌凳壞了我去幫助修理,結果促成了一對好姻緣。同學考上大學我製作的小衣箱帶到學校得到了同學們的讚揚。
1977年秋,全國恢復了高考制度,結束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哥哥如願留在了城市,進入了工廠學徒,巧合的是哥哥從事了比木工更高級的工種一一模型工,我也終於告別了為了謀生而不得不鍾情的木匠生涯,踏上了新的學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