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木匠幹到老,學到老,現在看看視頻,選好工具就能當木工

2020-12-19 工匠的故事

如果你也喜歡玩木頭就關注我吧,或者加入我們的木工圈子,大家一塊開心玩木!

「師傅領進門,學藝在個人」,學木匠拜了師,這只是跨進了行業門檻,至於能學到多少本領,全靠自己的用心和努力。木匠傳藝,主要通過直觀的實際操作演示和實物展示,並輔以口授。學藝者應能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模仿,領悟到技藝的基本原理和規律,並在此基礎上,舉一反三,學會了做方凳,就應能試著做方桌,就應能做其他方形物件。學徒三年,不可能對各種木器活兒都有實踐機會,關鍵在於要掌握技術操作要領,善於使用結構原理,並廣泛用於形不同但理同的實際工作中。工作中存在著太多的「同理可用」。

有些木活,師傅也沒見過實樣,僅憑著前輩師傅的講述,繼續講給徒弟聽。這就要求後輩匠人在口傳的基礎上,結合多方面的技術知識,開動腦筋,反覆琢磨,做出聽說過卻不曾見過的東西。

幹到老,學到老。「藝無止境」。即使一位手藝出眾的老木匠,畢其一生所掌握的技藝,其實也是很不全面的,總有他接觸不到的東西。

什麼是手藝?手藝應是匠人智慧運用和工具使用的結合,並在某專業中實施時的作為。有些手藝只有在作為時才好傳授。只憑口授和用手比劃,或幾道簡單的畫線、不可能全面的,清楚地顯現技藝的真內容。而使用文字,則更難準確形象地描述手藝作為。不論是現在還是以前好工具都能幫你做出好作品,下面分享幾款現代實用木工具給大家!

學徒是沒有經濟收入的,沒有收入就無法成家養家。雖然隨著學徒時間的增長,技術的不斷成熟,有時到了年底,為了鼓勵,師傅可能給徒弟點錢,但是這種錢是賞賜性的,很少的。過日子養家靠的是長期穩定的經濟收入,師徒約定中的學徒期間不準成家一條,防的就是徒弟有了家小,但無養家之資而中途輟去。為了娶妻成家,又苦於收入菲薄而中途退師者,大有人在,師傅又無奈其何。(拜師時的所謂保人,並無「保」的作用,當時只起為師徒兩方聯繫溝通當中間人的作用。)結果,師傅不僅失去了徒弟的那份工錢收入,而且初帶徒弟時的那份辛苦也白費了。再帶徒弟還得從頭開始,為師的豈不冤枉!所以,必須硬性規定,學徒時不許結婚成家。現在籤定合同,條款內容利益多向甲方傾斜,過去當師傅的同樣不希望利益流失,徒弟若想學成手藝,只有堅持到滿師以後才能成家。

曾有一青年,先投師小器作,滿師後自覺不足,又投師大木作,數年後再去投師古建築,幾次投師,使他成了一方名匠,但青春逝去,最後學成時,早過而立之年,以後一直未娶,獨身終老。「經師不到,學藝不高」,師承優秀,基礎好,掌握的技藝知識更廣泛,更全面。「名師出高徒」,後來他傳帶的徒弟也個個不俗。

我國木匠文化,尤其是傳統的手藝沒有人願意花個幾年學習了。現在大部分學木工的都是學習歐美木工工藝,使用新式的工具。快的話三個月就可以出師了!真正的傳統木匠現在還有嗎?

更多精選木工工具請點擊下面的藍色字樣「了解更多」!

相關焦點

  • 鹽城西鄉老木匠
    到了那裡,我一眼就認出那個頭戴草帽、年齡大約在四五十歲樣子的師傅就是老木匠。我們聽到了叮咚叮咚的響聲,看到了老木匠和徒弟們在給船板縫打麻絲、上油灰。我就走上前去,好奇地問老木匠:木匠師傅你們為什麼要給船打麻絲、上油灰呢?老木匠停下手裡的活,耐心地告訴我們小朋友:這是造船的最後一道工序,打好麻絲、上好油灰、塗好桐油,桐油幹了船就能下水了。
  • 學木工當木匠
    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餘的都不好,盡做壞事。」看到這些我對明朝皇帝有了興趣,知道了第十六位明熹宗朱由校是一位專注於刀鋸斧鑿,丹青髹漆之類的木匠皇帝,從此以後我開始對木匠情有獨鍾。第二年寒假過後,我毅然決定學木工當木匠。
  • 40多年老木匠願到學校教木工課 助力木藝傳承
    童師傅說,因為木工機械的廣泛使用,原來要十個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只要兩個人就可完成了。幹傳統木工的人少了,學傳統木工技藝的人也沒了。因為沒什麼前途,連他的親兒子也不願意學這份手藝。童師傅說,其實現在並不是說不需要木工,只是對木工技藝的要求更高了,技術好的木工還是很緊缺的。比如像修建「河坊街」這樣的中式民居群,或者維修一些受保護的古建築,都需要用到技藝精湛的木工師傅。在這些方面,一位資深木工的作用是和建築工程師相當的。
  • 匠心傳承 木工與木匠的區別是什麼?
    木工與木匠有區別嗎?可能有人會問。一個老木匠說:有區別!當年下鄉來到林場,我被分派進了木工組,從此我就與木頭結下了不解之緣。至返城之前,我們的木工組已經發展成機器轟鳴的大木工車間,直至制材車間併入木工以後,我們的人數已經從最初的十來個人達到了八十多人,實現了從原木到成品的加工一條龍。我也鴨無卵冒充金剛鑽混上了車間主任。
  • 人物影像:老木匠與新師傅
    老祥叔的畫作畫畫融入木工「回家後,雖然沒有老師教我了,但我仍然喜歡畫畫,畫畫讓我心情寧靜。」老祥叔接著回憶道,「到了1981年,為了維持生計、養家餬口,我開始學做木工,成為人們口中的木匠,畫畫愛好為我做木工裝修增色不少。」
  • 木工必備手工工具——刨刀!中國老木匠流傳的木工刨口訣!
    大家好,我是木工秧子,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木工工具的使用,先來介紹一些手工工具,比如,刨刀。最近發現一個很好用的 刨刀操作口訣,臺灣推式刨刀的操作方式。臺灣有關刨刀的記錄非常稀少,關於刨刀的操作方法都是口耳相傳,看不到文字記錄。
  • 【中國夢·踐行者】全國木工冠軍伍鳳山:懷揣「萬元戶」夢想到廣東...
    大洋網訊    伍鳳山的微信暱稱是「老木匠伍鳳山」,沒有寫自己獲得的全國木工冠軍之類稱號。「老木匠」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給外孫做的學步車,孩子每往前走一步,這部學步車上的機關就會轉動,發出有節奏的木頭撞擊聲,「嗒嗒嗒,嗒嗒嗒」看著手機視頻中的外孫,伍鳳山滿足地說,用這架伍氏獨創學步車,外孫學走路特別快。
  • 你能看得出哪些是老木匠自己做的木工工具嗎?
    木工工具類別非常多,不過大體上可以分為這麼幾類:刨、鋸、鑿、刀斧、量具、夾具、打磨工具等 中式工具: 以各種型號的刨子、鑿子為主,工具相對簡單、數量和型號也相對少。木工推刨 木工刀具需要經常修磨,尤其是刨刀、鑿刀,要隨時磨得鋒利,才能在使用時既省力,又保證質量,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就是這個過理。
  • 老木匠遇到了新問題
    童師傅說,行業萎縮之後,因為木工機械的廣泛使用,原來要十個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只要兩個人就可完成了,幹傳統木工的人少了,學傳統木工的人也沒了,連他的兒子也不願意學習這份手藝。在木工還是緊俏的時代,童師傅陸續帶過5個學徒,就像師父當初帶他那樣,一個木匠一個學徒,先從鑿、刨、劈、鋸、劃線開始,再到做家具、造房子,他帶出來的學徒個個以木工為業,小有成就。可是現在,自己一身的手藝已經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傳承人了。7年前,他曾去過一些學校,想給小孩子當木工老師,可是一般學校都沒有開設這樣的課程。
  • 櫥櫃,木工打?還是定製的好?看看內行人的分析,好在我家選對了
    現在的廚房裝修,整體櫥櫃的安裝是少不了的,不僅因為整體櫥櫃好看,更主要的是使用起來非常的便捷。那麼我們裝修廚房的時候,櫥櫃是選擇自己買材料,請老木匠打呢?還是去是市場上定製櫥櫃呢?來看看來自內行人的分析,很幸運我家裝修的時候選對了。
  • 在農村,為啥沒人敢「得罪」木匠?30年老木匠道出真相!
    老話常說「家有黃金萬兩,不如薄藝隨身」,確實,不論以前還是當下,學上一門手藝,走遍天下都餓不到,好,因為不管你有多麼的聰明,生產生活中都需要技術,而只有擁有一門技術的人,才有核心競爭力,只要你悟的時間久,透徹,你就是這行的佼佼者。特別是在農村,學上一門手藝,不僅意味著你有了技術能養活自己 更意味著,將來能娶到老婆,更好的照顧孩子和父母。
  • 阜城「魯班」毛剛徐永祥:社區老木匠服務鄰裡
    63歲的毛剛和70歲的徐永祥,正沉浸在自己鍾愛的木匠活兒裡。毛師傅剛從網上淘到一塊小葉檀木,準備切成薄片,做成書籤送給孩子們;而在案臺的另一端,徐老正在刨木頭,他想為鄰居打造一把手工斧頭。這兩位老人是「阜城勞作社」的創辦者。在這裡,他們和其他十幾位同樣有著木工技藝的老夥計一起,交流做活技巧,為老街坊們修繕木器。
  • 好的木匠已經不多了,純手工打的家具也已經不是普通人能用得起的
    出師後,只要技藝嫻熟,再熬上幾年,就能自己帶徒弟了。(木匠師傅工具)在那個時代,師傅或多或少都還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想法,所以會留一手。而現在,木匠不再吃香,即使師傅不遺餘力地教,也沒人肯學了。一個老木匠工具多,斧、鋸、刨、鑿、刀、鑽和錘等,林林總總加起來共有近百種,單是刨子就是幾十種。
  • 木工工具 | 經驗豐富老木匠升級木工工作檯的九個小妙招
    木工工作檯可以說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木工工具。有經驗的老木工會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DIY各類小配件來升級自己的木工工具。今天和大家分享9個常用的木工工作檯升級方案。擁有自己木工工作檯的小夥伴不妨試試,新的一年給自己的木工工作檯做個新升級,新的一年工作效率也會更高哦。
  • 這植物能代替砂紙磨家具,老木匠認識,農民叫它「銼刀草」
    導讀:這植物能代替砂紙磨家具,老木匠認識,農民叫它「銼刀草」其實在農村裡面有很多人都是有手藝的,因為以前的時候大家都沒有什麼工作,只能去學一些才能夠養家餬口。在這些手藝人中間有一些人是會做木工的,小姨,你還說你比較好的,在農村裡面,大家都會非常的喜歡,因為他們製作的一些家具跟市場上賣的其實沒有什麼差別的,而且在過去的時候是沒有那麼多的專業工具可以來製作東西的,就像一個平常打磨的工具都是非常少見,但是有一些聰明的人就找到了一些替代的東西。這種植物能代替砂紙磨家具,老木匠認識,農民叫它「銼刀草」。
  • 從榫卯工藝到淪為裝配工,為什麼現在學木匠的人越來越少了
    小的如平常百姓家以前一個普通的八仙桌和床,都是木匠的手藝。小縣城的人不讀書,大致就是學手藝,當兵,出遠門打工這三條路,我家隔壁的二哥初中畢業就選擇了跟鄰村的學木匠。以前的人講師承的。二哥搖搖頭,現在誰還弄那個啊?幾年前木匠就不好幹了。去人家幹活,電視櫃餐桌椅床門啊這些都是現成買的,木匠現場能做的也就一個衣櫃八百,隔斷陳列六百,吊頂這些,一戶人家工錢幾千塊,還不是天天有活。
  • 致那些逐漸消失的農村匠人-木匠老煙
    老煙就是第一等木匠裡最頂尖的那個人。石橋村發生大火的那一年,二十多歲的老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大木匠了。老煙的爹娘死得早,所以他才十一二歲就開始跟著他的師傅,也是他的大伯到處幹木匠活了。老煙雖然沒上過學,但是對木匠活天生就有悟性,也能吃苦,他大伯很是喜歡他,把畢生所學都毫無保留的傳給了老煙。
  • 這是老木匠的絕活
    Face    葉幹新    年齡:    66歲    籍貫:    高埗冼沙村    身份:木匠    以前做木匠是為了填飽肚子,現在就是消遣。很多人都不做木匠了,以前收過幾十個徒弟,現在堅持做的已經沒有一個人了。
  • 阿木爺爺木工技藝短視頻走紅海內外
    在廣西梧州市蒙山縣陳塘鎮一個山青水綠的僻靜村莊,63歲的木匠王德文照例拿出刨子、斧子和鋸子,準備開始新一天的活計。 王德文正是「阿木爺爺」。「我就是幹木工活的老木匠,是個普通的農民,大家喜歡看我的視頻,我很開心。只要有人對木工技藝感興趣,我就願意一直拍下去,讓更多人了解木工技藝,了解傳統文化。」王德文說。
  • 木匠課堂:木工入門課之各種各樣劃線工具初體驗!
    無論你是資深老木匠還是一名新入坑的木友,都知道木匠行業有一句俗語「三分劃線七分做」!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劃線對於一名木工是多麼的重要。想做好一件木工活,一定先學會劃線,線劃的不好,後面做的再好,也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