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4 08:09 | 錢江晚報
近幾年,杭州許多中小學都陸續開設了木工課程,其中杭州行知小學的木工課堂甚至成了「網紅」。但是,「木藝進校園」存在著一些難題,學校的學科老師不懂木藝,專業的木藝教師難找,而且沒有可以借鑑的課程體系。因此,很多學校都想開設木藝課程,可惜有心無力。
據了解,浙江有85所中小學都想要開設木工課。
報導見報當天,一位姓童的老先生就給打來了電話。
他說,自己是一個做了40多年的老木工,也是園林技師,現在已經退休了,非常想把一身手藝傳下去。「看到錢江晚報的報導,看到杭州有那麼多中小學都開設了木工課,我真的很高興。我願意來當中小學生的木工老師,報酬無所謂。」
一身木工手藝
竟難找合適的接班人
童先生名叫童雄星,今年67歲了,看到我們的報導後深有感觸,覺得自己一直以來想把手藝傳承下去的願望有望實現了。
童師傅1969年跟隨東陽一位有名的木工師傅詹東生學藝,學成後一直從事木工工作。「上世紀90年代以前,做木工是一份非常有前途的職業,建房子、做家具都需要我們,可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以後,這個行業就漸漸沒落了。建房子都用上了鋼筋水泥,家具也是工廠批量生產。人們更習慣於到商場購買成品,不再請木工師傅上門做家具。」
童師傅說,因為木工機械的廣泛使用,原來要十個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只要兩個人就可完成了。幹傳統木工的人少了,學傳統木工技藝的人也沒了。因為沒什麼前途,連他的親兒子也不願意學這份手藝。
在木工還很緊俏的年代,童師傅陸續帶過5個徒弟,就像師父當初帶他那樣,手把手地教,先從鑿、刨、劈、鋸、劃線等基礎開始,再到打家具、造房子,他帶出來的徒弟都是行業內的一把好手。可是現在,眼看自己年紀大了,想找個傳人都找不到。
7年前,他曾去過一些學校,想到學校裡教木工課,可那時候很少有學校開設這類課程的。
童師傅說,其實現在並不是說不需要木工,只是對木工技藝的要求更高了,技術好的木工還是很緊缺的。比如像修建「河坊街」這樣的中式民居群,或者維修一些受保護的古建築,都需要用到技藝精湛的木工師傅。在這些方面,一位資深木工的作用是和建築工程師相當的。
怎樣讓木藝真正傳承下去
杭州有群人也在思考
童老先生的心意,讓錢報記者非常感動。為了體驗課堂教學和傳統木藝教學有什麼區別,我們找到杭州「老底子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巖雲,一起來到西湖職高旁聽了一堂木藝課。
陳巖雲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他是杭州市細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也是木工出身,一直致力於木藝的傳承和發展。
一堂課聽下來,童師傅有話要說:「我看他們上課的形式,和我們以前的學徒式教學完全不一樣。以前學習木工必須從基本功學起,木工不是一項簡單的技術,需要空間抽象思維、美學、人體工程學、力學、材料學等知識,要在不斷地實踐中把握物體的整體架構和誤差控制。」
傳承木藝,傳承的不僅僅是一門手藝,還要傳承木藝的「榫卯」精華,傳承熱愛樹木、愛護森林和綠化,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理念。
對此,陳巖雲也十分認同。他說:「我當初創立老底子文化創意公司,初衷也是如此,就是想把木工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我祖輩父輩都是木匠,我不想這門技藝從我這裡斷掉。」陳巖雲說,剛開始他也想著,把木工技術教給中小學校裡的孩子,讓他們了解這門手藝,但在實踐中卻並不順利。
「學校的學生來上木工課,並非是想成為木工,對他們來說這只是一種興趣愛好,他們不可能像我們以前學藝那樣,將所有時間都花在木頭上。」陳巖雲說,他慢慢才意識到,將木工傳承下去並不是說讓孩子成為木匠,而是讓他們理解做事要嚴謹、認真和堅持的木匠精神。
後來,陳巖雲和杭州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合作開發木藝課程。現在,在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教授方展畫的帶領下,組建團隊一起開發了STEM(木藝)課程。
西湖職高教科室主任梁甘冷也說,學校的木藝課堂分為兩種,一種是面對大多數學生開設的STEM(木藝)選修課,在做木工的過程中融入多學科知識,提升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思維方式。另一種是木工社團,面向對木工非常感興趣的學生開設。
「在學校開設工藝課,除了專業的師傅,還需要完整的課程體系。不僅要教會學生做木工,還需要向他們灌輸創意、審美以及表達等方面的能力。木工並非沒有市場,只是還沒找到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式。」梁甘冷老師說。
(原標題:《我是一個做了40多年的老木匠 願意到學校教木工課》;原作者:梁建偉 陳宏程;編輯:沈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