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老木匠願到學校教木工課 助力木藝傳承

2020-12-19 浙報融媒體

2018-09-24 08:09 | 錢江晚報

近幾年,杭州許多中小學都陸續開設了木工課程,其中杭州行知小學的木工課堂甚至成了「網紅」。但是,「木藝進校園」存在著一些難題,學校的學科老師不懂木藝,專業的木藝教師難找,而且沒有可以借鑑的課程體系。因此,很多學校都想開設木藝課程,可惜有心無力。

據了解,浙江有85所中小學都想要開設木工課。

報導見報當天,一位姓童的老先生就給打來了電話。

他說,自己是一個做了40多年的老木工,也是園林技師,現在已經退休了,非常想把一身手藝傳下去。「看到錢江晚報的報導,看到杭州有那麼多中小學都開設了木工課,我真的很高興。我願意來當中小學生的木工老師,報酬無所謂。」

一身木工手藝

竟難找合適的接班人

童先生名叫童雄星,今年67歲了,看到我們的報導後深有感觸,覺得自己一直以來想把手藝傳承下去的願望有望實現了。

童師傅1969年跟隨東陽一位有名的木工師傅詹東生學藝,學成後一直從事木工工作。「上世紀90年代以前,做木工是一份非常有前途的職業,建房子、做家具都需要我們,可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以後,這個行業就漸漸沒落了。建房子都用上了鋼筋水泥,家具也是工廠批量生產。人們更習慣於到商場購買成品,不再請木工師傅上門做家具。」

童師傅說,因為木工機械的廣泛使用,原來要十個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只要兩個人就可完成了。幹傳統木工的人少了,學傳統木工技藝的人也沒了。因為沒什麼前途,連他的親兒子也不願意學這份手藝。

在木工還很緊俏的年代,童師傅陸續帶過5個徒弟,就像師父當初帶他那樣,手把手地教,先從鑿、刨、劈、鋸、劃線等基礎開始,再到打家具、造房子,他帶出來的徒弟都是行業內的一把好手。可是現在,眼看自己年紀大了,想找個傳人都找不到。

7年前,他曾去過一些學校,想到學校裡教木工課,可那時候很少有學校開設這類課程的。

童師傅說,其實現在並不是說不需要木工,只是對木工技藝的要求更高了,技術好的木工還是很緊缺的。比如像修建「河坊街」這樣的中式民居群,或者維修一些受保護的古建築,都需要用到技藝精湛的木工師傅。在這些方面,一位資深木工的作用是和建築工程師相當的。

怎樣讓木藝真正傳承下去

杭州有群人也在思考

童老先生的心意,讓錢報記者非常感動。為了體驗課堂教學和傳統木藝教學有什麼區別,我們找到杭州「老底子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創始人陳巖雲,一起來到西湖職高旁聽了一堂木藝課。

陳巖雲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他是杭州市細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也是木工出身,一直致力於木藝的傳承和發展。

一堂課聽下來,童師傅有話要說:「我看他們上課的形式,和我們以前的學徒式教學完全不一樣。以前學習木工必須從基本功學起,木工不是一項簡單的技術,需要空間抽象思維、美學、人體工程學、力學、材料學等知識,要在不斷地實踐中把握物體的整體架構和誤差控制。」

傳承木藝,傳承的不僅僅是一門手藝,還要傳承木藝的「榫卯」精華,傳承熱愛樹木、愛護森林和綠化,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理念。

對此,陳巖雲也十分認同。他說:「我當初創立老底子文化創意公司,初衷也是如此,就是想把木工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我祖輩父輩都是木匠,我不想這門技藝從我這裡斷掉。」陳巖雲說,剛開始他也想著,把木工技術教給中小學校裡的孩子,讓他們了解這門手藝,但在實踐中卻並不順利。

「學校的學生來上木工課,並非是想成為木工,對他們來說這只是一種興趣愛好,他們不可能像我們以前學藝那樣,將所有時間都花在木頭上。」陳巖雲說,他慢慢才意識到,將木工傳承下去並不是說讓孩子成為木匠,而是讓他們理解做事要嚴謹、認真和堅持的木匠精神。

後來,陳巖雲和杭州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合作開發木藝課程。現在,在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研究與評估中心教授方展畫的帶領下,組建團隊一起開發了STEM(木藝)課程。

西湖職高教科室主任梁甘冷也說,學校的木藝課堂分為兩種,一種是面對大多數學生開設的STEM(木藝)選修課,在做木工的過程中融入多學科知識,提升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思維方式。另一種是木工社團,面向對木工非常感興趣的學生開設。

「在學校開設工藝課,除了專業的師傅,還需要完整的課程體系。不僅要教會學生做木工,還需要向他們灌輸創意、審美以及表達等方面的能力。木工並非沒有市場,只是還沒找到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式。」梁甘冷老師說。

(原標題:《我是一個做了40多年的老木匠 願意到學校教木工課》;原作者:梁建偉 陳宏程;編輯:沈聽雨)

相關焦點

  • 傳統木藝如何與現代課堂銜接?老木匠遇到了新問題
    他說,自己是一個做了40多年的老木工,也是園林技師,現在已經退休了,非常想把自己的手藝傳承下去。「看到錢江晚報的報導,看到我們有那麼多中小學裡開設了木工課,我真的很高興。我願意來當中小學生的木工老師,報酬無所謂。」
  • 這所學校超受歡迎的木工課,居然是體育老師教的!
    王樹新帶著滿意的微笑穿梭在忙碌的孩子們中間,看大家發揮想像,又將什麼有趣的內容搬到了木工課中。「可別小看這些作品,從選素材到畫輪廓、鋸雛形,再到用砂紙打磨、上漆……這些流程完全出自孩子們之手,相當了不起。」王樹新說道。
  • 人物影像:老木匠與新師傅
    老祥叔的畫作畫畫融入木工「回家後,雖然沒有老師教我了,但我仍然喜歡畫畫,畫畫讓我心情寧靜。」老祥叔接著回憶道,「到了1981年,為了維持生計、養家餬口,我開始學做木工,成為人們口中的木匠,畫畫愛好為我做木工裝修增色不少。」
  • 幼兒園老師自學全套傳統木工技藝 給孩子開木工課
    (原標題:這位幼兒園美女老師,是個木匠) 現在的木匠已經不多見,如果是一位女木匠
  • 技術與創意的結合,兒童木工課精彩來襲!
    日本學校把《技術與家政》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從最基本的實踐能力培養到更高層次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實踐能力強的人,往往將來會成為一個學習、生活中的強者。‍任何一個木藝製作都牽涉到非常多的工具、材料、流程步驟,最後才能夠呈現一個完美的作品。
  • 園區小學把木匠師傅請進了課堂
    原來,該校為了開展校本「木藝課程」,特意邀請了有40多年工齡的木匠趙師傅。課上,趙師傅介紹了自己的工作,並通過解說和實際操作讓學生更直觀地感知木工工具和操作方法。 校長黃雙麗表示,「木工課程」讓孩子們能感受傳統手工藝的魅力,感受製作過程中「匠心」,獲得實踐體驗的成就感。
  • 貴州丹寨:老木匠的烙畫「新生活」
    今年75歲的吳明章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金泉街道的一名易地扶貧的搬遷群眾,同時還是一位對烙畫情有獨鐘的老木匠。2019年,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幫助下,吳明章一家三代六口人由丹寨縣排調鎮排調村搬遷到丹寨縣金泉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
  • 貴州丹寨:移民區老木匠的烙畫「新生活」
    今年75歲的苗族老人吳明章,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金泉街道的一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也是一位對烙畫藝術情有獨鐘的老木匠,多年來,他以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和自然山水為主要題材的烙畫作品,在當地深受好評和喜愛。
  • 浙江85所中小學將開設木工課
    據說學校的木工課已經開設了很多年,孩子們已經可以自己製作杯墊、髮簪、書籤、黃油刀、刀劍、木筷等等小玩意,而且很有創意。  但是「木藝進校園」存在著一些難題,本校的學科老師不懂木藝,專業的木藝教師難找,而且沒有可以借鑑的課程體系。因此很多學校都想開設木藝課程,可惜有心無力。
  • 3年前,青島理工大學畢業,做了一名木匠的山東女孩,如今怎樣
    木匠是一個傳統古老的職業,然而年輕人不願意去做木匠,老木匠隨著年齡增長也正慢慢被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淘汰,變得越來越少。真的是沒有人願意去做木匠嗎?當然不是,對木匠有情懷的年輕人還是有的。3年前,一個山東女孩王鶴潼,在青島理工大學畢業之後,就做了一名木匠。
  • 成都有個愛跑步的「洋木匠」
    成都有個愛跑步的「洋木匠」     □本報記者 何浩源    3月5日,賈斯汀·安德魯斯在西南民族大學的操場跑了整整20圈,用他的話說,這不過是「小意思」,稱「晚上還得再找地方跑一會兒
  • 長沙一老木匠創辦雨花非遺館 成長沙文化新地標
    老木匠一片痴心「非遺夢」 年近花甲的郭存勇創辦雨花非遺館,成為長沙文化新地標,344個非遺項目、超200名非遺傳人在此集聚 和遊客一起漫步館內,雨花非遺館創辦人郭存勇仿佛又回到自己精雕木藝的匠心歲月。 源自內心的「非遺夢」,曾是老木雕匠人的郭存勇如今正完成最精彩的轉身:在雨花區委區政府扶持下,近5萬平方米的雨花非遺館讓全國344個非遺項目、200多名非遺傳承人紛至沓來,漸行漸遠的老手藝不僅得到傳承,更與時代對接煥發新生,雨花非遺館也成為長沙文化新地標。
  • 木匠數學的涵義、特徵及傳承
    然而,發展至今,中國的木匠數學還剩幾何?何為木匠數學?以及其表現形式、意義和傳承等問題都值得思考.1 木匠數學的涵義及表現形式「木匠」一詞,史料多有記載.王充的《論衡·量知》:「能斲削柱梁,謂之木匠.」《百喻經·三重樓喻》:「是時木匠,即便經地,壘墼作樓.」劉白羽的《漂河口雜記》:「這木匠四十多歲,一直耍手藝.」
  • 哈爾濱一大學生休學當木匠 上央視紀錄片走紅
    他還在網絡上發布視頻,展示自己的木藝製作過程和木工小知識,不但引來了上萬粉絲,還引來了央視紀錄片的關注。相比於「家具設計師」,張鑫更喜歡稱自己是一個「小木匠」。他在設計與製作裡尋找著快樂,在老手藝和新時代的碰撞下,讓「古木」煥發出新的生機。
  • 匠心傳承 木工與木匠的區別是什麼?
    木工與木匠有區別嗎?可能有人會問。一個老木匠說:有區別!當年下鄉來到林場,我被分派進了木工組,從此我就與木頭結下了不解之緣。至返城之前,我們的木工組已經發展成機器轟鳴的大木工車間,直至制材車間併入木工以後,我們的人數已經從最初的十來個人達到了八十多人,實現了從原木到成品的加工一條龍。我也鴨無卵冒充金剛鑽混上了車間主任。
  • 當年大學一畢業就回村當木匠的山東姑娘,時隔三年,如今怎樣
    導語:現狀很多人大學畢業之後,並沒有選擇按部就班地從事一些對口的專業職業,而是喜歡選擇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工作,但是再怎麼選擇,都很少會有人選擇去當木匠這個行業,說得好聽點是木匠,說不好點就是木工了。
  • 推動中國木藝教學事業發展 全國首屆木工實訓基地(實驗室)教學研討...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林產工業協會和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聯合舉辦,由中國林產工業協會木藝工坊專業委員會(籌)、北京康瑞明科技有限公司作為承辦單位,由北京康瑞明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景宏安信科技有限公司全程贊助。本次研討會共有綜合類大學、工業類大學、美術院校、農林院校、職業技能院校等40餘所高校70餘位高校代表參加。
  • 民間故事:老木匠
    這個故事說的是宋家集的一個木匠的故事。宋家集有個木匠,年齡大了。由於早年一直沉醉於木匠手藝中,一直未曾婚娶。到現在還是個孤家寡人。他想,這以後老了,靠誰啊。他決定收個徒弟。他收個徒弟,三年來把所有的手藝都教給徒弟了。可是徒弟呢,非要離開老木匠,他想到外面闖闖,見見世面。老木匠怎麼勸,都勸不住,只好同意了。徒弟走後,老木匠幹起活來,更是力不從心。他的日子過得自然也一天不如一天。他想再找個徒弟,可是前一個徒弟已讓老木匠傷心了。實在沒有辦法,他就用木頭做了兩個木頭人給自己幫忙。有了木頭人,細活自己幹,粗活都讓木頭人幹。
  • 防空洞裡的神秘木匠:做木工可半年不出門
    本期麻辣探帶您探訪在防空洞裡的木匠,50餘年的木藝追求,用「刨子、鑿子」討生活,在「木花」中追逐藝術。「小時候,我二舅是搞藝術的,有次跟他出去看到鼓風箱,覺得很神奇,就這樣對木匠技藝產生濃厚的興趣。」袁興國邊用膠粘著櫃門,邊對記者說到。他14歲就開始專研木活,感覺自己對木頭有種特別的親切感,當時別人家燒火都用手扇風的時候,他家就開始用鼓風箱扇火做飯,並且鼓風箱就是他自己做的。那時候誰家結婚、辦事,都常找他幫忙打柜子、板凳等,不收錢,請張飯票吃頓飯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