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晚報記者群島行
白沙島,這是個怎樣的海島?
聽說這是個「袖珍島」,小到什麼程度呢,一上午可以把全島繞著走完;
聽說這是個「老人島」,居民只有400多人,而且98%以上都超60歲了;
聽說這還是個「旅遊島」,「浪舞白沙,海釣樂園」這幾年頗負盛名……
千萬種想像,不如收拾行囊,上島走一走。
島上的漁家風情
從哪搭船?
白沙本地人稱呼朱家尖的這個碼頭為漳州灣碼頭,不過在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上,這個位置點,搜索到的標註點都叫「白沙島碼頭」。車子導航過去,停在碼頭上,一天停車費20元,並不貴。船票20元一張,20分鐘後,就可以站在白沙島的海岸線上。
「白沙島」渡輪緩緩靠岸。
記者眼前的這座小島,遠比想像中更令人讚嘆。走上碼頭,岸邊一座座礁石,不分晝夜承受著海浪拍擊。
海水像天空一樣,清澈、蔚藍、遼闊。
「海水清不清和潮水有關,我們白沙島一年裡,有大約180天的清水期,就是說這180天海水都是碧藍碧藍的。」在渡輪上,一名船員這樣說。「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白沙島的風情,讓人想起李清照的《漁家傲》。
白沙島小而精緻,灣岬、沙灘、危崖、峭石、藍天碧海,島上沒有汽車、幾乎沒有工業,至今依然保持著海島漁村素來的安靜與純樸。島上漁家建築風格獨特,民房全都以白牆、黑瓦、藍窗、石基為主調。
走出碼頭是一個漁民廣場,大片大片的漁網,曬在地面上像一條綠色的大河在流淌,三五個漁民奮力拉著漁網,發力時一起喊著「嗨嘬、嗨嘬」,頭戴帷帽蹲在地上補網的漁嫂們,見不得自家男人這麼吃力,紛紛站起來捋起袖子上前幫忙,就是這麼爽快利落一點都不扭捏。
沿著漁俗風情巷,走進居民住宅區,一路皆是各種令人會心一笑的點綴,牆面上每隔一段距離掛著製作精美的木牌,上面寫著白沙地方語,「白沙人扯淡,甘薯幹當飯」「門面要繃,志氣要爭」「天生魚鱗斑,曬穀不用翻」等,濃濃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
有面牆上有一塊刻著民宿電話的小牌子,「今日有房,等您上床」的廣告語有點調皮了,稍稍辣眼睛,白沙民宿就這麼幽默。
這個小島太乾淨了
進島後,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這個小島太乾淨了,地上都找不到零碎垃圾。
白沙島管委會旅遊發展科科長張華忠,是土生土長的白沙人,他小時候記憶裡的白沙島,卻完全不同。「白沙有句話形容以前島內大沙頭的髒臭,說『大沙頭人豬糞擺攤頭』。那會是上世紀70年代,大沙頭養豬養雞養鵝的很多,後來到了2005年漁農村小康社區成立,搞新農村建設,成立環衛保潔隊伍,整治環境才開始好轉。」
2005年之前,白沙島內街上沒有一隻垃圾桶、沒有一個保潔員。
環境整治開始後,白沙島管委會也動足了腦筋。「垃圾車買來後又自己改裝,裝上橡皮圈,避免滴漏;掃帚也和平時的不一樣,是用掃帚秧草做的,用這種掃帚掃地面沙石,可以掃得更乾淨。」張華忠說。
多年隨意丟垃圾的壞習慣養成,要改就難了,「那會,比如有居民從菜市場買了芹菜,會一邊摘芹菜葉,一邊走回家,芹菜葉一路丟,我就在後面跟著撿,有別的居民看到了就說『人家撿得這麼辛苦,以後我們都不亂扔了』。」
張華忠說,就是這樣,居民們的保潔意識慢慢提高。對島上的生活垃圾處理,白沙島也有妙招。
記者看到碼頭邊上豎立了一塊牌子,公布了生活垃圾定點定時收集地點和時間,上面寫明,居民、民宿、酒店將分類好的垃圾放置到指定地點,在垃圾收運人員過秤後,按照垃圾重量發放籌碼,而這些籌碼可在白沙兌換相應的物品,7.5公斤垃圾相當於1元錢。
一隻箱子的漂流之旅
白沙有一位「明星」,島上居民家喻戶曉,也曾被多家媒體報導,這就是安裝在白沙島渡輪上的「漂流便民箱」。
去年一天上午,白沙島管委會綜合辦主任胡明波,在漳州灣碼頭遇到了住在朱家尖的島上村民貝師傅,當時貝師傅準備去島上打一份母子關係證明,說起回白沙島辦事諸多不方便,來回奔波不算,上午去,下午才能回,功夫耽誤,午飯沒地方吃也是一個問題。
胡明波聽後告訴他,別特地跑白沙了,證明幫他打好,下午來樟州灣碼頭船上拿就好了。
源於這件事的靈感,隨後就誕生了海上「漂流便民箱」。這隻箱子掛在白沙島渡輪上,專門用來存放材料,島外群眾辦事只要把相關材料放到船上便民箱裡,白沙島管委會接到居民電話,派人領取,幫他們辦好證明再放回去,這樣就實現了島外辦事不回島,島上辦事不出島。
白沙島上的青壯年因就業、買房、子女陪讀等,紛紛遷居普陀本島,島上常住的98%是60周歲以上老年人,平時島內外村民辦事、諮詢、物件隨帶等來回坐船非常不便。為此,白沙島管委會根據海島實際,結合「最多跑一次」工作,對島際服務上推出這項便民舉措。
去年5月開始,「漂流便民箱」開始了每天的漂流之旅,漂洋過海,來往於漳州灣碼頭和白沙碼頭之間。戶籍證明、困難救助金相關事項證明、漁民補助證明、家庭關係證明……自啟用以來,「漂流便民箱」幫島內外居民辦妥了不少事情,也給這個懸水小島增加了濃濃的人情味。
這裡吸引釣客和創業者
廖雙花是白沙島上一家漁家菜館的老闆娘,她是定海人,卻選擇了到白沙島創業,而她的丈夫則在白沙島經營民宿。
「我們就是看中了這兒的寧靜安逸,你有沒有一種感覺,一到了島上,一下子就覺得天地特別廣闊,空氣特別清新,整個人好像放空了,什麼煩惱都沒有。來這兒走走、發發呆,住民宿,嘗海鮮,多愜意。」廖雙花說,每到周末,白沙島就比平時熱鬧,除了海釣客,主要是帶孩子親子遊的媽媽、來島上浪漫一把的小情侶、喜歡出門看看外面世界的大學生等。
「也有遊客自己海釣,或者隨島上旅遊公司的休閒漁船出海捕魚,回來後,帶著釣來捕來的魚貨,讓我們現做。在我這包桌或點菜都可以,一般500元就可以做三五人的一桌菜了。」廖雙花說。
白沙海灣邊的排檔
白沙島周邊海域有著豐富的魚類資源,其中可釣類品種有黑鯛、真鯛、鱸魚、虎頭魚、石斑魚等30多種,這為海釣旅遊和開發漁家菜系列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在白沙島不僅有天然的專業釣魚區,還建立於適合廣大遊客的休閒釣點,同時乘坐仿古大捕船拉網,捕魚等漁家樂活動也吸引大批遊客到白沙島遊玩。
據了解,去年白沙島共接待遊客約6.8萬人次,旅遊產值約2000餘萬元。休閒海釣遊客佔總遊客量的42%,同比增長9%。
遊客在白沙海釣
離開白沙島時,回頭望見一座礁石上,一名海釣客持著魚竿,仿佛遺世獨立。他從何處來,為何一個人在此面朝大海,靜靜垂釣?在人生的旅程裡,他有過怎樣的磨礪和艱難?他是否一身疲憊,是否在這裡找到了他要的寧靜?
在白沙,可以找到你心中想要的詩與遠方。
海島名片
白沙島地處舟山群島東端,緊靠傳統漁場,北與普陀山隔海相望,與洛迦山一水之隔,西與朱家尖相距2.2公裡。由白沙島、柴山島2個住人島和裡外洋鞍、石蛋山、雞籠山等25個無人島礁組成,總面積2.88平方公裡,總戶數925戶,在冊總人口2662人。
下轄一社區一村三個股份經濟合作社,基礎產業為漁業,2008年開始被市區二級打造「大眾海釣基地,國內一流釣島」,是舟山旅遊的一張亮麗名片。
圖片由白沙島管委會提供
記者 李巧鳳 通訊員 包力宏
編輯:阿勒 審核:水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