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哭愛發脾氣,情緒多變,讓家長頭疼不已。爸媽們在工作上有時已經是精疲力竭了,回家還要面對愛鬧的孩子,實在沒轍。
家長在教訓孩子的時候先冷靜思考一下,先去了解孩子的情緒,要知道接納比壓制更重要,傾聽比打罵更有效。
黃磊面對小女兒起床氣,沒有當即指責孩子,而是等到中午打趣問到:「今天早上誰發脾氣了?」這樣的方式倍受好評。
如何管理孩子的情緒?
首先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情緒,其次家長學會接納和聆聽孩子的情緒,並且鼓勵孩子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最後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的方法。
繪本能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父母可以藉助繪本教會孩子表達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堅持陪孩子讀繪本的媽媽感受到愛閱讀的孩子,脾氣都不會太差。
因家長在陪伴孩子閱讀的過程中,孩子不僅可以享受故事的精彩,還從中學習到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生氣、發脾氣的時候怎麼辦?
你家孩子知道情緒是什麼,該如何去表達嗎?
在繪本《心情的奧秘》中是這樣形容生氣的:
人家跟你講話,可你一句都聽不進去......這好像是一種輕微的疾病,好像是精神發了燒:某種內心的不確定或者恐懼佔據著心靈。
先讓孩子了解自己生氣的樣子,自己為什麼會生氣,孩子生氣的時候家長不是和孩子一起生氣,而是去接納他的小情緒,慢慢安撫他。
每個情緒都需要有一個出口。
在旁邊默默陪著孩子把情緒發洩完;
陪孩子出去散散心;
讓孩子尋找發洩情緒的方法,但不是通過毀壞東西來表達;
......
然後慢慢地,暴風雨過去了,你變得平靜了,大海也明朗了起來。你不再生氣了,現在好了,重回平和......
了解、接受、表達、釋放,回到平靜——情緒的釋放過程。其實,孩子生氣很單純,遠比成人處理不好的情緒簡單得多。孩子有時可能僅僅是因為積木搭到一半倒了,生氣得又哭又叫,「積木怎麼不聽自己使喚?」,想要引起別人的關注,比如尋求父母的擁抱來獲得安慰和信心。等孩子情緒釋放完,又開開心心繼續搭積木了。
孩子從小就有攻擊性怎麼辦?
有些家長苦惱自家的小孩為什麼總是喜歡打人?
這是正常行為,特別是一兩歲的孩子,他們的運動能力和手部動作能力正在發育,有時想表達自己的興奮,但是不知道如何來說,就又抓又咬,甚至發展出擊打的行為。
很多情況下,孩子有攻擊性是因為自己急躁,難以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可能會出現打人的情況。
在繪本裡是這樣描述攻擊性的:
打人是一種奇怪的行為,出於困惑、憤怒或者愛。想要給予某人某些東西,但是因為不知道究竟應該如何做,於是就打了人。
孩子這種攻擊性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傷害到別人的,家長要用合適的語氣去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會弄疼別人,而不是去責備他們,如果責備他們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叛逆心,變本加厲地去攻擊別人。
打人是非常不好的。將你的拳打腳踢變成擁抱和吻......打架是沒有人喜歡的,親吻是人人都愛的。
告訴孩子正確地和別的小朋友的打招呼方式,生氣惱怒的時候也不要去攻擊別人,而是用另一種美好的方式去化解。
《心情的奧秘》裡還有各種各樣孩子的情緒反應和應對方式,從「心跳」切入:
「心總是跳動著的,有的時候他跳動的更強烈一些,因為有些事情影響著你的情感。」
情緒到底是什麼?哭泣、臉紅、痒痒、肚子疼......孩子如果在小的時候就能去了解情緒,家長則學會去尊重孩子的情緒,那孩子的童年就是陽光燦爛的,那些黑暗的東西就會遠離他們。
當孩子了解了什麼是情緒後,家長要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情緒說出來,要做一個孩子的聆聽者,而不是一個說教者。很多家長發現孩子鬧情緒的時候會讓他們停止這樣的行為,甚至施加暴力或是恐嚇,其實是不對的。以後孩子也會用這種方式去處理問題。家長一定要在心理上給孩子正確的引導,當孩子學會向家長表達自己的情緒時,就會避免一些過激的行為。
當家長引導孩子表達他們的情緒時,家長也會更加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和真實想法,並且以豐富的經驗去解決孩子的問題,慢慢地,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愛和父母分享的人,而不是討厭和父母溝通的叛逆小孩。
現在的孩子是幸福的,如今的家長比以前的家長更關心孩子的心理成長,也更知道陪伴孩子的重要性,繪本也普及到了每個家庭,更多家長接受了親子共讀這一說法,讓孩子更加幸福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