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戚海軍
民族英雄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明朝抗倭名將,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
戚繼光戎馬一生,戰功卓越,不僅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他結合戰場實際應用,不僅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大小戰船;同時還改進了傳統武術大刀,發明了木人樁、單操手等訓練體系。所以,歷史上的戚繼光除了是一位軍事家外,還是一位兵器專家與武術大家。
除了行軍打仗之外,戚繼光閒暇之餘便是研究武器的改進和武藝的提升,故經常拜訪民間隱士和門派高手,與當時不少知名拳派多有交流,目的是通過切磋探討,用於士兵訓練。戚繼光一生坎坷,晚景悽涼,著有《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等流傳於世。
《拳經捷要篇》便是收錄於《紀效新書》之中,雖文字不多,但拳理精妙,是戚繼光對武學心得的高度總結,對之後的傳統武者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成為後人極為推崇的「拳經盛典」。
本人11歲開始隨爺爺及二爺學習家族的戚家「一拳道」,一拳道據傳是戚繼光晚年總結創立的內家拳術(具體不可考),歷史上主要在親族中多有傳承,差不多都已失傳,目前在川東北是僅存的一支,與外界流傳較廣的戚家軍隊拳又不一樣。關於《拳經捷要》我最早是從二爺哪裡學得,後來在一些武術雜誌刊物上也先後了解到。
《拳經捷要篇》對後人的影響是深遠的,但有的是斷章取義,有的是一知半解。今本著師父的教習和自己多年的體悟,給讀者作詳盡解讀,供習武參考借鑑。
《拳經捷要》為《績效新書》之卷十四。原文及解讀如下:
此藝不甚預於兵,能有餘力,則亦武門所當習。但眾之不能強者,亦聽其所便耳。於是以此為諸篇之末, 第十四。
解:關於「此藝不甚於兵」很多人理解為是「這種技藝不怎麼適合軍隊士兵練習」,這是錯誤的。我學拳經的時候,二爺就說「不甚預於兵」這五個字的意思是「不單是只適合士兵操練」。
故這句話完整的的意思是:這種技藝不僅是只適合士兵,如能有條件,那麼也適合武術門派的人練習的;但不能勉強門人習之,也聽憑他們自便罷了。因此將這篇寫在各篇的最後,列卷第十四。
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故存於後,以備一家。
解:但拳法畢竟不是戰爭中的主要技藝,但是對活動手腳、靈便身體卻是很有用的,這也是初學者學習武藝的門徑。所以保留在後面,或許能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