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勁與招大有不同
招法系一般拳家所用普通手法。諸如拳打被攔截時改用肘打,肘打被攔截時再改用肩打,這渭之用招的打,同時又是見形的打,與拳經「拳打三節不見形」的理義相悖。這些招法有時雖也能贏人,但它用的是局部梢節發力,其力無源、其勁無根,靠的是快勝慢、大勝小、強勝弱。它受身體許多因素的制約,如雙方身體的高矮、體重,體質的強弱、力量的大小、運用的時機等客觀條件。運用招法輸贏與否,會因這些客觀因素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結果。所有這些都與形意拳所追求的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及「無處不有、無時不然、觸之自應、不思而得」的技藝相去甚遠。因之運用招僥倖贏人,實乃形意技法的下乘之作。
勁法系形意拳特殊的「勁」「意」的運用。特別是尚派形意始祖尚雲祥先生之女尚芝蓉教練形意拳時,「著重練功找勁」,練的是「形神合一、渾元一氣」之功,找的是「六合完態、體用一源」的「真勁」。它「意引丹田、運之周身、發於四梢、主宰在腰」。這樣可使「神、意、氣、勁、形」融合為一、完整一氣、渾圓一體。以至於應用時,不懂勁者用的是招,只是梢節發力;而懂勁者用的是法,懂勁者在「催三節、警四梢」的基礎上所運用的則是「變勁不變手」的變化無窮的形意勁法。這種勁法才是拳經所說的「拳打三節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的形意拳打法真諦。
勁法、招法雖僅一字之差,卻是大不相同,欲修形意大乘者,不可不明此理蘊訣竅,否則「差之毫厘、謬之千裡」,枉費工夫。拳經云:「武藝雖精竅不真,費盡心機枉勞神。」今將尚派練功、找勁之秘公之於此,願與識家、同道共勉。
二、鷹捉與劈拳之異同
尚派形意在築礎建基的五行拳之外,比別人多出一趟名為「鷹捉」的拳,而且特別重視它,列為母拳,稱之為開啟形意奧秘之門的金鑰匙。五行拳中的劈拳,多數人都以俯掌的練法來代替,尚派形意用的是立拳而非俯掌。鷹捉與劈拳的獨特技法,是尚派形意區別於其他支派的顯著特點之一。
尚派形意把起鑽是拳、落翻變為俯掌、成三體式的這趟拳稱為鷹捉。五行、十二形、六合拳、連環拳等主要套路的起勢也都用的是它。這正是拳經「出勢虎撲,起手鷹捉」的理蘊。尚師祖鑑經譜定真義,將鷹捉列為母拳,作為步人形意高深境界的必修之拳,要求門人終生修煉不輟,經云:「起為鑽、落為翻」,「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不知起落枉伶俐」。尚師祖曾說:不知起落就是傻練,沒法掌握形意的竅要真諦。這種起落鑽翻勁,是形意諸多技法中最根本的勁,是形意特殊技法的精華。而鷹捉這趟拳就是練找、掌握這種勁路和技法的最好的一趟拳,所以要千錘百鍊。
尚派形意的劈拳,用的是立拳而非俯掌,不同於大多數以俯掌代之的練法。經曰「劈拳之形似斧屬金」。由掌代拳、落翻而出的俯掌,既無似斧之形,更無法練出似斧之劈勁。而尚派形意之劈拳是以前臂作斧刃,其著意和著力點放在拳和小臂上,是以前臂中節發勁打人的特殊技法。因之前輩曾有「劈拳肘打」的精闢論斷。
顯然,鷹捉與劈拳無論從外形、內意、勁路、技法以及其在技擊實戰效用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差異。習練形意拳者不可不詳辯焉。
一代宗師尚雲祥與其門生合影
三、藝、功有別
拳經云:「武藝雖精竅不真,費盡心機枉勞神。」這說明「功夫是功夫,技藝是技藝,功夫大不等於技藝高,只有技藝高才勝人一籌,功夫和技藝是兩碼事」。
大多形意拳愛好者甚或一些拳家們,只偏重於動作套路和一些招式方法,而忽略對經譜理義的真切理解,更未能抉微人深。同時一些經譜典籍由於受封建保守陋習的影響,言詞大多隱諱,使人難以從字面上理解掌握形意拳特殊技法及其深邃的蘊涵。因此也就出現了一些悖謬曲解、虞傳訛誤的現象。
所以欲學練形意內養外練、性命雙修之道,探究形意拳體用一源、技藝奧秘之法,首先要投明師訪高友,求授技藝指點竅要。這裡所說的明師高友,是指對形意拳的外形內意、理義蘊涵真正明白的老師,而不是隨便找個自詡如何會練形意拳的「半開眼」,盲目投帖問技。其次要從前人給我們留下的不同技術、動作理論中吸吮營養。但這要摒棄流派門戶間自重排它、固執己學的封建陋習,以求真務實、刻苦鑽研的精神去探索抉微;以客觀的科學態度,用唯物主義辯證方法認真地進行分析比較,鑑別吸納、以闢謬闡真,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擇其善者而從之,以求不斷地豐富完善自己的技藝。在求得正確技術和理論指導的基礎上,再加以自己的毅力恆心、刻苦砥礪、深求悟練,方能獲得形意拳的真功妙諦和高超技藝,漸臻「無處不有,無時不然,觸之自應,感而遂通」,「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高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