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沿綦市,扁舟過幾城。全家荷安穩,樹色隔江迎。」這是清代詩人李天英吟誦的綦江美景。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文化,綦江農民版畫,正是在這片土地上,歷經上千年生活與藝術的交融,拓印出不同時期這座城市的文藝範與煙火氣。
李成芝在版畫院教學生學習版畫。陳星宇 攝
緣起>>>
上千年材料與技法的演變
回顧綦江農民版畫的發展歷史,實則是一部關於材料的探索史與技法的改革史。
兩千多年前,秦朝時代的巴國還是奴隸社會,這時綦江地區古代先民中的匠師們,在堅硬的石壁上用工具創作藝術,形成了反映巴、僰、濮、獠等少數民族生活的寫實與誇張的石刻文化藝術。
隨著歷史的發展,綦江的石刻藝術,慢慢從巖石逐步轉移到木板上。雖然石刻和版畫的工藝手法各有不同,但在線條、圖案、構圖、雕刻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從而形成了綦江農民版畫的雛形。
據介紹,真正意義上的綦江農民版畫,源於明清年間的木板年畫,是一種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圖畫來,然後再拓印而成的純手工作品,題材反映的都是當地民風民情民俗,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情和生活氣息。
從表現手法來看,大量吸收了當地民間美術技法,比如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木雕、石刻、布貼、挑花、木板年畫、剪紙、藍印花布等表現手法,色彩構成自然大方,意到筆到情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版畫作品《腐乳山》。作者 黃袁媛
崛起>>>
農民搞創作煙火氣更濃
綦江農民版畫崛起於20世紀80年代,在當地政府和民間美術人士的重視推廣下,吸收、消化並注入了當代中西方新的繪畫元素,在不斷的探索與創新中,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個鼎盛時期。
縱觀世界版畫發展史,從創作版畫的萌芽時期,版畫群體就一直是其主要的組織形式。當時,綦江版畫發展的創作群體鎖定了農民作者。
1983年3月,來自市藝術館的鄧成用、湯虎和綦江文化館的劉永祿、李毅力等美術幹部作為輔導老師,在三江鄉舉辦了首屆農民版畫創作班。
據綦江農民版畫院院長桂煥勇回憶,那時文化站只給每個大隊配一個進創作班的名額,14歲的他沒有接到進創作班的通知。開班前,他得知蓋石也要舉辦創作班的消息。開班那天,他半夜便起床,打著電筒,趕了10多公裡的山路,天還未亮便來到文化站,要求參加創作班。輔導老師沒有想到眼前這個少年竟然對藝術如此執著,破例同意讓他加入。
面對非專業出身的農民版畫作者,培訓班老師一直在總結,怎樣才能更好地鼓勵他們創作。老師們將文化館收藏的民間美術作品和一些國內外專業版畫家比較抽象的作品貼滿了教室,讓農民作者認識到美術並不是以外表畫得像為唯一標準,這讓他們的自卑感頓時消失,並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
年豐人心樂,人樂畫筆勤。生產生活的巨大變遷為版畫創作提供了優渥的土壤。從1983年到1985年,綦江縣59個鄉中,31個鄉的317名創作者參加了版畫創作班,共計創作版畫1000多件,其中,7個鄉成立了版畫創作組。綦江農民版畫沿著自己的藝術道路迅速發展起來。
1985年綦江被授予「農民版畫之鄉」稱號,1988年綦江被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從2003年起綦江農民版畫被重慶市確定為對外文化交流禮品。綦江農民版畫曾先後在北京、天津、成都、武漢、南京等多個城市舉辦展覽,並應邀赴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加拿大、挪威等300多個國家及我國香港等地區展出。
傳承>>>
盡顯城市文藝範
作為重慶的城市文化名片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綦江農民版畫的創作也在潤物細無聲中創新傳承。
走進綦江農民版畫院,一幅幅純樸清新、稚拙幽默、誇張浪漫和色彩豔麗的農民版畫深深吸引了我們,定睛幾秒,畫中年代感較強的生產生活場景讓人頓時有了「穿越感」。
在工作室裡,我們見到了綦江農民版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成芝,一身鮮豔的民族服裝,一臉溫婉的笑容。從李成芝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作者質樸、率真的性格,真摯、細膩的情感,更能感受到她對鄉村深深的熱愛與眷戀。
採訪中,李成芝一邊創作一邊介紹綦江農民版畫的創作工序:先要用鉛筆在白紙上創作出草稿,再用塗料給草稿上色,然後根據草稿在木板上雕刻出圖案,塗上顏料,最後把紙壓在板子上,拓印成畫。
看似簡單的示範,實則是她36年的功底積累。李成芝出生在綦江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7歲那年,她參加了在鎮上舉辦的農民版畫創作培訓班,從此就愛上了這門藝術。李成芝至今已創作百餘幅作品,其中80餘幅作品入選省市級、國家級展覽。
這幾年,除了進行藝術創作,她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推廣和普及綦江農民版畫,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了解和掌握版畫創作的傳統技藝。
「我們版畫院的老師,每年都會對綦江中小學校的美術老師進行培訓。以前版畫的創作群體是農民作者,如今中小學的美術老師已經成為主要的創作力量。」李成芝說。
據了解,綦江農民版畫已經被正式列入了綦江區的中小學課程,在版畫院老師的努力下,一批來自各個行業、熟練掌握版畫技藝的創作隊伍正在形成。
細心的你會發現,農民版畫的元素已經深深融入綦江的城市形象、企業文化、學校和鄉村。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讓這座城市越來越有味兒、有範兒。
(馬小玲 賀玲 周禹 胡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