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農民版畫 拓印城市的文藝範與煙火氣

2020-12-22 dbtt渝頭條

「碧水沿綦市,扁舟過幾城。全家荷安穩,樹色隔江迎。」這是清代詩人李天英吟誦的綦江美景。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文化,綦江農民版畫,正是在這片土地上,歷經上千年生活與藝術的交融,拓印出不同時期這座城市的文藝範與煙火氣。

李成芝在版畫院教學生學習版畫。陳星宇 攝

緣起>>>

上千年材料與技法的演變

回顧綦江農民版畫的發展歷史,實則是一部關於材料的探索史與技法的改革史。

兩千多年前,秦朝時代的巴國還是奴隸社會,這時綦江地區古代先民中的匠師們,在堅硬的石壁上用工具創作藝術,形成了反映巴、僰、濮、獠等少數民族生活的寫實與誇張的石刻文化藝術。

隨著歷史的發展,綦江的石刻藝術,慢慢從巖石逐步轉移到木板上。雖然石刻和版畫的工藝手法各有不同,但在線條、圖案、構圖、雕刻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從而形成了綦江農民版畫的雛形。

據介紹,真正意義上的綦江農民版畫,源於明清年間的木板年畫,是一種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圖畫來,然後再拓印而成的純手工作品,題材反映的都是當地民風民情民俗,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情和生活氣息。

從表現手法來看,大量吸收了當地民間美術技法,比如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木雕、石刻、布貼、挑花、木板年畫、剪紙、藍印花布等表現手法,色彩構成自然大方,意到筆到情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版畫作品《腐乳山》。作者 黃袁媛

崛起>>>

農民搞創作煙火氣更濃

綦江農民版畫崛起於20世紀80年代,在當地政府和民間美術人士的重視推廣下,吸收、消化並注入了當代中西方新的繪畫元素,在不斷的探索與創新中,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個鼎盛時期。

縱觀世界版畫發展史,從創作版畫的萌芽時期,版畫群體就一直是其主要的組織形式。當時,綦江版畫發展的創作群體鎖定了農民作者。

1983年3月,來自市藝術館的鄧成用、湯虎和綦江文化館的劉永祿、李毅力等美術幹部作為輔導老師,在三江鄉舉辦了首屆農民版畫創作班。

據綦江農民版畫院院長桂煥勇回憶,那時文化站只給每個大隊配一個進創作班的名額,14歲的他沒有接到進創作班的通知。開班前,他得知蓋石也要舉辦創作班的消息。開班那天,他半夜便起床,打著電筒,趕了10多公裡的山路,天還未亮便來到文化站,要求參加創作班。輔導老師沒有想到眼前這個少年竟然對藝術如此執著,破例同意讓他加入。

面對非專業出身的農民版畫作者,培訓班老師一直在總結,怎樣才能更好地鼓勵他們創作。老師們將文化館收藏的民間美術作品和一些國內外專業版畫家比較抽象的作品貼滿了教室,讓農民作者認識到美術並不是以外表畫得像為唯一標準,這讓他們的自卑感頓時消失,並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

年豐人心樂,人樂畫筆勤。生產生活的巨大變遷為版畫創作提供了優渥的土壤。從1983年到1985年,綦江縣59個鄉中,31個鄉的317名創作者參加了版畫創作班,共計創作版畫1000多件,其中,7個鄉成立了版畫創作組。綦江農民版畫沿著自己的藝術道路迅速發展起來。

1985年綦江被授予「農民版畫之鄉」稱號,1988年綦江被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從2003年起綦江農民版畫被重慶市確定為對外文化交流禮品。綦江農民版畫曾先後在北京、天津、成都、武漢、南京等多個城市舉辦展覽,並應邀赴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加拿大、挪威等300多個國家及我國香港等地區展出。

傳承>>>

盡顯城市文藝範

作為重慶的城市文化名片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綦江農民版畫的創作也在潤物細無聲中創新傳承。

走進綦江農民版畫院,一幅幅純樸清新、稚拙幽默、誇張浪漫和色彩豔麗的農民版畫深深吸引了我們,定睛幾秒,畫中年代感較強的生產生活場景讓人頓時有了「穿越感」。

在工作室裡,我們見到了綦江農民版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成芝,一身鮮豔的民族服裝,一臉溫婉的笑容。從李成芝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作者質樸、率真的性格,真摯、細膩的情感,更能感受到她對鄉村深深的熱愛與眷戀。

採訪中,李成芝一邊創作一邊介紹綦江農民版畫的創作工序:先要用鉛筆在白紙上創作出草稿,再用塗料給草稿上色,然後根據草稿在木板上雕刻出圖案,塗上顏料,最後把紙壓在板子上,拓印成畫。

看似簡單的示範,實則是她36年的功底積累。李成芝出生在綦江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7歲那年,她參加了在鎮上舉辦的農民版畫創作培訓班,從此就愛上了這門藝術。李成芝至今已創作百餘幅作品,其中80餘幅作品入選省市級、國家級展覽。

這幾年,除了進行藝術創作,她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推廣和普及綦江農民版畫,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一代了解和掌握版畫創作的傳統技藝。

「我們版畫院的老師,每年都會對綦江中小學校的美術老師進行培訓。以前版畫的創作群體是農民作者,如今中小學的美術老師已經成為主要的創作力量。」李成芝說。

據了解,綦江農民版畫已經被正式列入了綦江區的中小學課程,在版畫院老師的努力下,一批來自各個行業、熟練掌握版畫技藝的創作隊伍正在形成。

細心的你會發現,農民版畫的元素已經深深融入綦江的城市形象、企業文化、學校和鄉村。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讓這座城市越來越有味兒、有範兒。

(馬小玲 賀玲 周禹 胡婧雯)

相關焦點

  • 重慶高校學子三下鄉:走進綦江—讓民間藝術「揚」起經濟之帆
    「讓版畫活起來,留住農民的鄉愁和鄉情。」這是王強畫師不變的初衷。綦江農民版畫源於明清年間的木版年畫,是一種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圖畫再拓印而成的純手工之作,其大都取材於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情和生活氣息。
  • 【網絡媒體走轉改】重慶農民製版畫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
    作為重慶有名的農民版畫基地,綦江東溪鎮農民版畫合作社的社員們準備創作30幅版畫來為鎮上居民講述黨的十九大精神。圖為版畫社社員正在創作一幅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版畫的底稿。2月7日,在重慶綦江東溪鎮農民版畫合作社,劉芹佛和霍躍聚精會神的討論著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版畫的初稿。    劉芹佛是東溪鎮農民版畫合作社的社長,也是鎮上書店的店主。在鎮政府的指導下,他和20多名社員一起,準備製作30幅版畫為東溪鎮的居民來講述黨的十九大精神。    劉芹佛說,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已經深入到村鎮了,大家都了解了,對於自己關心的問題也有了答案。
  • "版畫創作"班第二天:石膏版畫拓印
    今天,由《早期教育》雜誌素養研究院舉辦的暑期「版畫創作」班進入第二天的學習。
  • 長春博物館舉辦戈沙版畫拓印活動
    長春博物館舉辦戈沙版畫拓印活動 2020-10-19 0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都小記者走進閩臺緣博物館體驗木刻版畫拓印
    閩南網12月8日訊 第一次玩木刻版畫拓印,猜猜看小記者們的成果如何?瞧瞧他們的作品你就知道啦!上周日上午,豐澤二實小的20多名海都小記者走進閩臺緣博物館體驗木刻版畫拓印。工作人員手把手教小記者拓印  快樂的版畫拓印活動  豐澤二實小三年三班劉宣瑜 指導老師:陳藝梅  早上,天空中飄著毛毛細雨,我們一起去閩臺緣博物館參加木刻版畫拓印活動。
  • 國際範、煙火氣、文藝調,在武漢的夜晚都不難尋覓
    記者張維納 攝武漢的夜生活有煙火氣也有國際範「晚上一起逛街撒。」臨近下班,95後張希可已經把閨蜜約上了,「地鐵這麼方便,想去哪個商圈都可以。」夏天的夜太長,但對於愛逛街的張希可來說,「自己愛的小店,永遠逛不夠」。商家們想方設法讓逛街更有範兒。
  • 賀龍元帥稱讚綦江是個好地方
    綦江開設農民版畫體驗課堂,讓這門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發揚。  這是一顆鑲嵌在渝黔邊境上的明珠。這裡是享譽中外的中國農民版畫之鄉,這裡是全國僚人遺蹟保留最完整的地方,這裡曾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駐地。  這是一個兵家必爭的要地。這裡是中央主力紅軍經過重慶的唯一區縣,這裡是三國時期諸葛亮進軍南中的要衝,這裡是太平天國石達開部徵戰的重地。  這是一塊人傑地靈的寶地。
  • 綦江!憑什麼被2000萬人矚目?
    去綦江! 什麼是綦江? 如果你來到這裡 去盡情體驗紅色文化、版畫文化 僚人文化、移民文化吧 感受其多元文化滋養勃發、交融共生
  • ...都市範」和「煙火氣」 在上海的詞典裡它們不是反義詞
    【民生觀察】 「都市範」和「煙火氣」 在上海的詞典裡它們不是反義詞 2020-06-17 0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綦江新文創亮相 用網絡"玩法"打開傳統二十四節氣
    從2017年起領先全國首推多景點式豎屏旅遊宣傳片開始,到2018年定製綦江專屬的二十四節氣詩文海報,再到2019年深挖每個景區,重磅推出適合親子共讀的綦江二十四節氣繪本,綦江文旅委始終致力於用「二十四節氣」指導生活出行。今年綦江文旅委依然圍繞「二十四節氣」展開,選擇以盲盒的形式推出二十四節氣系列玩偶。
  • 綦江區委書記潘毅琴做客新華網::新華網重慶頻道
    此外,我們還將進一步推進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有序開發獨具綦江特色的文化資源,比如我們的農民版畫、宗教、古鎮等等文化資源,大力開發特色農產品、民俗工藝品等文化旅遊商品,把綦江文化旅遊品牌做大、做響、做亮。
  • 兒童創意繪畫之簡易版畫——吹塑紙版畫
    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藝術形式數不勝數,有國畫、素描、水粉、油畫、版畫等等,但其實真正能讓孩子實際去體驗的少之又少,都是些必須到達一定程度才能去接觸的手法和方式。不過今天不同,我將帶著孩子們一起體驗簡易版的版畫——吹塑紙版畫。
  • 用愛和手藝,拓印幸福畫像——黨群紙版畫製作公益活動
    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滿足轄區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7月15日下午,鄭州市金水區鳳凰臺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開展了一場奇趣紙版畫製作公益活動,吸引了50餘名居民的參加。此次活動有一個溫馨的主題——「媽媽和孩子」。志願者趙老師以「中國木版畫的歷史」介紹,開始了今天的活動。紙版畫技藝與木版畫一脈相承,使用上更加便利,更有利於普通人的操作。
  • 城市的煙火氣 生活的幸福感
    然而隨著各地創建「環保文明城市」「衛生文明城市」等活動的開展,地攤經濟成為了首當其衝的反面典型。很多城市為嚴格限制夜市規模相繼出臺相關城管措施,一時間小攤販與城管之間開始了鬥智鬥勇。然而,胳膊終究還是擰不過大腿,城管照章執法,罰款有規可依,小攤販們再怎麼心不甘、情不願,也只能接受。確實,這種活動會帶來某些雜亂,在某些城市管理者眼裡,這與他們追求的現代城市格格不入。
  • 重慶校園文化建設丨仰望生命的七彩—綦江陵園小學校園文化建設
    綦江區(2011年撤縣設區),位於重慶市南部,這裡是著名的「農民版畫之鄉」。版畫歷史可追溯至明清年間,源於當時的木板年畫。這座小城的民族風貌、勞作意趣、鄉土情誼等,都被刻畫浸染成鮮豔的版畫。版畫構圖明快,色彩豔麗,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瑰寶。
  • 學習拓印技巧
    ●小記者 宋昭成(鴻都小學504班) 周日,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與其他小記者們一起來到了興寧市將軍府,感受老屋情懷,聆聽背後故事,並進行了我的第一次做廚和版畫體驗。 興寧將軍府,那是一棟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我不禁感嘆,與我想像中的將軍府迥然不同。
  • 你見過版畫麼?版畫又是怎麼樣設計出來的呢?
    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知。除此以外還有一種是版畫,大家可能也是第一次聽說,那麼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吧。版畫有三個特點:印痕,製作版畫過程中有機器或人為的壓力造成。複數性,同一張畫可印製多張。
  • 在深圳龍華區,有一座沒有被商業化的藝術村,不喧鬧但煙火氣濃
    深圳,是一座年輕的城市,自成為經濟特區以來,發展迅速,從一個小漁村演變成一個大都市,吸引著無數人到此拼搏、紮根、立足。很多人談起深圳,可能更多的是高樓大廈,燈紅酒綠,發展機遇多等等,但其實,深圳並不僅僅只是這些,避開鬧市的喧囂,深圳有許多古村落不為人知,她們安靜地偏居一隅,卻以深厚的文化積澱,為這座城市提供精神養料。
  • 草木染 拓印 制硯 木雕 版畫 快報帶你玩轉杭城博物館
    浙江省博物館 國寶墨影——傳拓技藝體驗 時間:5月18日10:00 名額:15人(不限年齡) 拓印是中國的一門古老的技藝,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比雕版印刷更早出現。拓片既是對古物的再現,也默默記錄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歷程。 拓印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
  • 《裝臺》演繹的是生活:城市煙火氣 最撫凡人心
    表示要收拾某個人)諞(翻譯:聊天,表示和人閒聊)(翻譯:撞,表示碰到某個地方)碎松(翻譯:小東西,表示蔑視一個人)底層人的生活,城市的煙火氣這部劇之所以能夠受到那麼多的喜愛,除了美食美景接地氣,最重要的就是足夠真實足夠生活,在煙火氣中展示人間溫情。真正擁有煙火氣的城市在於它的包容度,一座城市如果能夠讓各式各樣的人都融入進去,才會充滿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