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的說,我是在有了孩子之後,深深的感受到的。當時內心是刺痛的,真想親口問問:『』親愛的爸爸媽媽,怎麼我現在就成了外人了呢?『』
老公的陪產假要結束了,但是我還有將近3個多月的產假。所以在孩子出生42天後,為了能更好地照顧孩子,在我爸爸媽媽的邀請下,我抱著孩子回到了老家。在老家的這三個多月裡,仿佛回到了我上學時代,擁有漫長的暑假。能在老家肆無忌憚的待這麼長時間,對我來說真的很幸福,享受著媽媽對我無微不至的照顧。講這個是因為我覺得這「漫長的三個月」為後面埋下了伏筆。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快春節了,因為婆婆要給孩子大伯家看孩子,所以過年去不了老公家,我們自然就計劃回我家過年。之前我產假結束的時候就到10月份了,考慮到過年才可能回家,所以臨走前我按慣例給了媽媽3000元的過年的過節費,這樣爸媽置辦年貨時候就能派上用場了。
臘月二十八,我們準備回老家。老公說要買點什麼禮品帶回家,我說不用,又不是外人,再說已經給了過節費了,想買什麼他們自己就買了,隨便帶點東西,手上不空就行了。就這樣,老公孩子我,還有孩子的一大堆行李,浩浩蕩蕩的回家了。
然後,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我和孩子被憋在了老家。老公公司忙,所以他挑了個時間早早的回去上班了。疫情一拖再拖,我也再次在家過了個「寒假」。雖然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是該過得日子還是得過。媽媽因為生活瑣事跟爸爸拌起了嘴,我在另一個房間哄孩子睡覺,隱約聽到爸爸抱怨道:『』看他們回家過年,什麼都不帶……『』,我震驚了,我印象裡,爸爸是個不愛計較的人。
就這樣,我的心被刺痛了,瞬間覺醒:這裡已經不是我家了。
曾經,沒得花了跟爸媽要,沒的玩了就躺家裡睡大覺,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啊,那是曾經,也只能是曾經了。我已長大,成家,生孩子,做了媽媽。可是只要回到這裡,我的潛意識就是:這是我家,想幹嘛就幹嘛的地方;無論我做什麼,都能縱容我的地方;不需要任何偽裝,不需要任何客套的地方;哪怕我一無是處,也被捧在手心裡的地方。但是爸爸得一句話,將我徹底澆醒,原來這裡早已不屬於長大的這個我了。
我對父母的依賴,現在卻成了不懂事,不懂禮數。可能我真的幼稚了,還沒有真正的從孩子成長到大人,還沒有認識清楚家與家的不同。現在回想,每次回我家,老公都會提出要給爸媽留錢,我都會以:他們又不老呢,而且他們也掙著錢呢,我們小家更需要錢,自己爸媽,別整得那麼客氣跟外人似的的理由,駁回了老公的「訴求」。當時覺得老公想太多了,現在想想才知道,是我想太少了。老公是外人,所以他會覺得來這裡給父母添麻煩了,而我,自以為我的地盤我做主。其實在爸媽眼裡,我已經不屬於爸媽那一隊了,我已經是外姓人的隊員了。
心好痛,誰對誰錯的問題今天不想討論。我只是通過這件事又認清了一個事實:我已不屬於爸媽的家,請把距離拉開!
記得有段子說:常回家看看,就是你回家看看就得了,別長住! 對呀,回家看看就行了,把童年記憶藏在心裡就好!
寫下來希望能給跟我有同樣情愫的人提個醒:不同的年齡段,跟父母有不同的相處方式,即使我們再不情願,還是順從父母的意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