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陝北的國民中等教育

2020-12-15 冬至講歷史

民國元年(1912)下半年,秦省(陝西省)軍政大都督府教育司將設在榆林城的「榆林府五縣中學堂」更名為「殖邊中學校」,不久,因經費短缺停辦。三年(1914),榆林道尹委託原殖邊中學校長楊翀宣利用榆林城天神廟宇重辦學校,並易名為陝北中學校。這年從榆林道各縣招收學生近80名,修業期為4年,至此該校成為陝北最早的普通中學。四年(1915),易名為陝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校。七年(1918),杜斌丞任校長,他銳意革新,苦心擘畫,聯繫各方籌措經費,不斷擴建校舍,除將舊廟宇均改為校舍或教室外,開闢操場、新建圖書樓等。

至十五年(1926),先後籌資3.61萬元銀幣,新建改建校舍、教室330間,購置教學儀器教具2000餘件,圖書5000餘冊,學生增至286人,教師20多人。這年將過去以「天幹」編班改為「級」,即設戊、己、庚、辛、壬、癸(原設甲、乙兩班)共8個班級。十六年(1927)榆中一度改稱「三民一中」。十七年(1928),陝西省教育廳接管榆中,遂更名為「陝西省立第六中學校」,始設高中兩個班,即成為完全中學。二十四年(1935)榆中改稱陝西省立榆林中學。民國十四年(1925),在延安城創建陝西省立第四中學,校長徐繼森。二十年(1931),該中學校關閉。十六年(1927)一月,成立米脂縣立初級中學校,數月後改為「三民二中」,校長杜立亭。

十八年(1929),井嶽秀以「赤化罪」將米脂三民二中關閉。直至二十八年(1939)七月,陝西省教育廳派營爾斌(今子長縣人)來米脂重建米脂中學,更名為「陝西省立米脂中學」,營爾斌任校長,時有初中4個班。這年,神木縣將本縣第一高級小學校改建為神木縣立中學(初級),校長王繼明,時有初中5個班,招收神木、府谷兩縣學生入學。二十九年(1940)二月「綏德事變」後,陝西省立米脂中學校長營爾斌率部分師生於當年七月轉移到鎮川辦學。這年八月,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在洛川開辦「第三區五縣聯立洛川中學校」。三十年(1941)六月,山西保德縣「義成德」商號楊全知捐款1萬元銀洋,開辦府谷縣立中學校。

據《陝西省民國三十學度年(1941)中等學校一覽表》記載:時第一區共有中學4所,即陝西省立榆林中學校、米脂中學校、神木縣立初級中學校和府谷縣立初級中學,第三區有第三區五縣聯立洛川中學校。榆中有高中班3個,學生93人,初中班6個,學生218人,教工28人,校長杜燮昌;米中(設在榆林縣鎮川堡)有初中班8個,學生303人,教工25人,校長營爾斌;神中有初中班3個,學生92人,教工12人,校長楊和春;府中有初中班2個,學生72人,教工9人,校長高偉;第三區五縣聯立洛川中學有初中班6個,學生223人。民國三十一年(1942)府谷縣立中學因經費困難而停辦,三十四年(1945)六月再次成立開辦。

三十五年(1946)十月鎮川解放,省立米脂中學解體,該校大部師生被遷送併入陝甘寧邊區公立米脂中學。三十六年(1947)三月,神木縣立中學因經費困難停辦,七月解體。這年,府谷縣立中學、第三區五縣聯立洛川中學及本年七月由黃龍墾區設治局成立的黃龍子橋初級中學也相繼解體。榆林中學一直辦到三十八年(1949)六月榆林解放。民國初期,榆林中學學制為四年,除開設國文、數學、博物、歷史、地理、法制、理財、圖畫、修身、樂歌、體操課外。

根據榆林毗鄰內蒙,增設蒙文課,聘請精通蒙文、藏文的榆林城「邊商」賈春山為蒙文教師,教授蒙文課。同時由教師李鼎銘(著名民主人士)開講蒙古歷史課,李鼎銘還為榆中編寫出上、中、下3編的蒙古史教材《蒙古歷史教科書》。民國七年(1918),杜斌丞出任榆中校長後,健全物理、化學等課程,增設英文、訓育等課程,並於十二年至十四年(1923—1925)為「預儲邊務人才」開設俄、蒙古文專修科。

此期間,先後從京津等地高薪聘金晴蘭、魏野疇、董祝籬、夏家駒、王森然等一些思想進步、學識淵博的人士到榆中執教,一時民主自由、馬列主義等新思想在榆中廣泛傳播,新文化、新文學在榆中興起,各門學科從教課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實行改革,如國文教學講課時用討論的方式,把側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及寫作和說話的表達能力上,為此榆中辦了《榆林之花》、《榆中旬刊》、《塞聲》等刊物,專門發表學生們寫的文章,以提高國文教學質量。由於榆中實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使學校教學質量有很大提高,民國十年至十四年(1921—1925),畢業學生考入大學平均錄取率達46%。

十三年(1924),畢業的丁班學生49人,有20人被北京大學等名牌大學錄取。十四年(1925)十二月十三日,榆林道尹景巖徵在給榆中的指令中寫道:「該校長悉心毅力,慘澹經營,訓至於今,成效卓著。查陝省年來風雲多變,今兵革不息,中(關中)、南(漢中)兩道學務頹廢,獨陝北方興未艾。」民國二十二年(1933),榆中實行初、高中各3年學制,課程有國文、數學、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公民、圖畫、音樂等。此外,初、高中都設「黨義」課,其內容有《建國大綱淺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淺釋》、《直接民權之運用》等;高中三年級還設《農村自治》、《農村經濟及合作》及《匪區(指中共領導的地區)研究》等課程。

民國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1939—1946),省立榆中、米中及神木縣立初級中學、府谷縣立初級中學和第三區五縣聯立洛川中學均實行「管、教、養、衛」的反共「特種教育」。民國六年(1917),榆林道尹王健在榆林高小國民小學校(新明樓巷)東院創辦榆林道立單級師範學校,當年招收陝北榆林道各縣學生60餘人,校長郭守訓(字式青),到八年(1919)因經費困難停辦。十年(1921),在榆林中學附設鄉村師範講習所,當年從榆林道各縣選送學員60人,學制1年。學員畢業後要到鄉村國民小學任教。十四年(1925),榆林道尹景志傅(字巖徵)在榆林城香雲寺重建榆林道立單級師範學校,由郭茂林(神木人)任校長,學制兩年。這年在綏德、洛川也辦有單級師範學校。

至十六年(1927)洛川、綏德、榆林單級師範學校先後停辦。民國十二年(1923)春,陝西省教育廳派督學高竹軒(榆林城人)來到綏德,選舊雕山書院開辦「陝西省第四師範學校」,高竹軒任校長,同年五月,先後兩次招收小學畢業生120名,學制三年。十五年(1926)春,井嶽秀和道尹景志傅鑑於陝北女子國民小學校師資缺乏,即在榆林縣立模範女子國民小學(該校1928年改為省立女師附小)創辦榆林道立女子師範學校,校長李楷。這年五月,道署撥銀幣5500元修建大門、教室等,十月,首批招女生僅10餘人。十六年(1927)三月,招生一班計36人,學制3年。同年,陝西省教育廳在延安城開辦「陝西省第六師範學校」。

當年招收學生一個班。十七年(1928)五月,榆林道立女師改歸省立,易名為陝西省立第三女子師範學校,撥銀幣7300元,擴建校舍、教室,學制改為4年,學科未變。二十五年(1936),校名易為陝西省立榆林女子師範學校,學制改為4年,教職員增至40餘人,設6班,有學生134人。二十九年(1940),榆林女師更名為陝西省立榆林師範學校。從此,收男女生。三十八年(1949)六月,榆師有教職員23人,學生142人。民國十九年(1930)十二月,井嶽秀以「赤化」為由,將陝西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封閉,至此,「四師」共招收12個班,培養學生共600餘名。

二十三年(1934)六月,陝西省教育廳派督學高協和到綏德重新辦學,改校名為「陝西省立綏德師範學校」(為簡易師範),校長高協和。民國二十九年(1940)二月「綏德事變」後,綏師校長白進彩(字煥亭,米脂龍鎮人)帶領部分師生到橫山縣響水堡繼續辦學。這年,該校共有7個班,學生300餘名,教員26名。三十五年(1946)九月,綏師200多名師生轉移到榆林城職業中學校。三十七年(1948)綏師併入榆林師範學校。民國二十五年(1936)十一月,陝西省教育廳派高伯定到延安開辦省立延安師範學校,校長高伯定。

二十八年(1939)一月該校移駐甘泉,五月又奉令遷往鄜縣,九月改名為陝西省立鄜延師範學校,二十九年(1940)二月又遷駐中部縣。三十三年(1944),該校改名為省立黃陵師範學校,時全校有簡師4班,初中3班,中師1班,學生共300餘名,校長李立楷。至三十六年(1947),該校畢業學生600多名,其中女生10餘名。三十七年(1948),該校解體。三十四年(1945)六月,駐黃龍山墾區國民黨八十軍軍長袁樸創辦黃龍簡師學校,當年招生54名。三十六年(1947)該校停辦。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分享點讚,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想看更多內容就關注小編吧,每天都有更新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大事件年表:近代史
    (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1925年 孫中山逝世1926年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1927年4月 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1927年8月1日 南昌起義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1932年 一二八事變,十九路軍抗戰1932年 偽滿洲國成立1934年10月 中央紅軍長徵開始1935年 遵義會議1935年8月 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1935年10月 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徵到達陝北
  • 《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4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國民黨與省港大罷工 李曉勇省港大罷工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我國工人階級掀起的一場大規模反帝愛國政治運動,它在國民革命根據地廣東省堅持了一年零四個月之久,沉重地打擊了英帝國主義,為大革命的蓬勃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國民黨在省港罷工中的活動及作用很少提及,有的文章雖有所涉及,也僅限於廖仲愷的個人作用,這不能不說是個缺陷。
  • 《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例如:既然這一理論與中國的實際情況存在極大的差距,對歷史的解釋能力有限,為什麼研究者仍把它作為一種主要的分析工具進行著相關的研究?它的價值和生命力究竟何在?推而廣之,我們應當怎樣看待史學研究中各種各樣的「理論」、「模式」、「規範」?本期的另一組重要文章,為三篇書評。這三篇書評的評論對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第一輯的三部著作。
  • 全球史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九...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革命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高士華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主編、研究員
  • 中國近代史複習資料來了,橫縱雙向全整理!
    一、【概念闡釋】1、中國近代史:時間範圍:1840年鴉片戰爭~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從興起到勝利的歷史(城市化、多樣化)二、【中國近代史模塊知識體系(縱向)】⒈政治民主化: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1840—1919):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1919—1949):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國共十年對峙
  • 2021中考:中國近代史階段特徵詳解
    ①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的同盟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②1911年10月10日,發起武昌起義,清朝統治土崩瓦解。④1912年3月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⑤意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 劉大年_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1938年8月進陝北抗日軍政大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抗日軍政大學第五期畢業後,他被分配在冀西和冀南抗日根據地工作,長期生活、鬥爭在河北平原和太行山上。抗戰勝利後,他擔任北方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工學院副主任,北方大學、華北大學歷史研究室副主任。1950年5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成立,擔任研究員,兼中國科學院編譯局副局長,主編《科學通報》,並為科學院黨組成員。
  • 高考歷史之中國近代史知識點匯總60條,拿分重點
    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菸運動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031840年6月英軍侵入廣東海面,鴉片戰爭爆發。 04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1842年籤訂的中英《 南京條約》,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 高考必知 | 中國近代史階段特徵詳解
    (4)辛亥革命①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的同盟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②1911年10月10日,發起武昌起義,清朝統治土崩瓦解。③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④1912年3月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 【常識積累】 中國近代史
    近代史其實有很多事件,這次主要是幫大家大體整理一個時間線,所以很多東西沒有涉及到,可以結合中國共產黨主要會議一起看!
  • 中國紅——陝北民歌發展史
    陝北民歌是黃土高坡上的藝術瑰寶陝北人像陝北民歌這樣普及且對社會發生深刻影響的,雖不能說是空前絕後,但確實世界少有、中國僅有。如果論陝北民歌的廣泛影響在中華民族主體文化中的地位,我們可以用陝北民歌唱紅了天、哭慟了地、唱出了一個新天地來概括。
  • 中國近代史綱要考前重點複習
    19、在中國近代史上最先規定稅制的不平等條約是《南京條約》。21、在中國近代史上規定允許外國人在中國辦工廠的條約是《馬關條約》。22、帝國主義在中國辦報紙、雜誌,翻譯、出版各種書刊的根本目的是:為帝國主義製造侵略有理的輿論。
  • 2013年中國近代史論文目錄
    整理人:李然  武文娟近代史研究編輯部供稿,馬維潔編輯 一、總論、專題2009—2011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綜述.王建朗.近代史研究,3明末、晚清和民國時期的中國現代化及其歷史啟示——以市民社會為視角.楊巧蓉.東嶽論叢
  • 他之前,中國沒有近代史
    在中國,有這樣一本書,不論學校,不論專業,只要是大學生,必須要學的一本書,它就是《中國近代史綱要》,而且也是研究生考試必考的書目之一。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中國幾乎還沒有近代史這一概念,直到1938年,蔣廷黻(fu)完成了《中國近代史》,中國的史學研究中才有了近代史這一分支。
  • 張龍平:從《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說起
    大陸、臺灣、香港的57位學者共同撰寫的《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日前在大陸出版。該書從計劃提出到定稿完成歷時5年之久,是在兩岸關係前8年和平紅利之下兩岸文化交流的產物。當前,兩岸關係面臨嚴峻挑戰,島內「原民史觀」、「臺灣史觀」抬頭,「去中國化」沉渣泛起,因此,有必要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大局來理解《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的意義。
  • 王建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晚清與民國時期已有若干各具特色的中國近代史通史著作與專題著作面世。系統地以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中國近代史,則緣於延安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大力推動。中國共產黨為了更好地推動社會革命,需要釐清中國社會的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需要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近代史作出自己的解說。
  • 深圳學生看《八佰》直呼震撼,稱對中國近代史有更深了解
    《八佰》是由管虎導演拍攝的一部戰爭題材的愛國主題電影,影片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加強營,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孤軍奮戰4晝夜,負責守護整個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
  • 中國近代史主要參考資料及其簡介
    這是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作指導較早寫出的中國近代史著作之一。他的這本《中國近代史》,成為多年以來學習中國代歷史的必讀書。許多基本觀點為大家所吸取。這部書的特色是:觀點鮮明,文字準確而生動,譬如,對人物常有畫龍點睛的描繪性評價,像說「林則徐是滿清時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用一句話概括出了林則徐的時代脈博和歷史作用。對複雜的歷史事件,也多有扼要的概括。
  • 立陶宛的中等教育現狀
    今天,讓小編為大家介紹立陶宛的中等教育現狀。 立陶宛的中等教育現狀 在立陶宛,完成了十年的義務教育後,中等教育就算非義務教育階段了;然而絕大多數的立陶宛青少年選擇在免費的公立學校繼續就讀。超過半數的立陶宛人最終步入大學殿堂,並獲得高等教育學位。
  • 中國近代史【鴉片戰爭--辛亥革命】必考名詞解釋、簡答論述題大全!!
    中國近代史鴉片戰爭閉關政策******【鴉片貿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