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華:食洋不化和中文不濟

2021-01-07 新民晚報

我是個翻譯匠,要搞翻譯,又是個教書匠,要教翻譯。所以免不了看關於翻譯的書。但看這種書居然笑得肚子疼,有生以來還是頭一次。準確說來,是頭兩次。

一次是看余光中的《翻譯乃大道》,有一篇談他當年在加州大學講授中國文學時用的課本《中國文學選集》,談及《前赤壁賦》英譯的「大錯」:「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最後一句被譯為「一位寡婦在我們的孤舟上哭了起來」(awidowweptinourlonelyboat),哭得我大笑起來。餘氏評曰「試想蘇子與客泛舟,帶一位寡婦幹什麼?幾個男人和一位寡婦『相與枕藉乎舟中』,在北宋時代可能嗎?」

另一次也是看余光中。在《聽聽那冷雨》這本書中,餘氏認為「精確」固然是翻譯的一大美德,不過若以犧牲「通順」為代價,代價就太大了。如下面這句英文:Don’tcoughmorethanyoucanhelp.要保持「精確」,勢必譯成「不要比你能忍的咳得更多」,甚至「不要咳得多於你能不咳的」。可是這像話嗎?其實,「能不咳,就不咳」,足矣足矣。

無需說,前者是中文理解上的錯誤,英文本身沒問題;後者則相反,理解沒問題,問題出在表達——不像話,不像中文了。貌似「精確」,實則不倫不類,有話不好好說。餘氏為之困擾的,更是後者。的確,理解錯了,改過來就是。而若通篇有話不好好說,就成了語體、文體上的毛病,改起來活活要命。這玩藝兒我也改過,自然深有同感。

更讓我有同感的是,餘氏作為外文出身且身為外文教授,卻很少談論外文多麼重要,而是胳膊肘向外扭,總是強調中文何其了得。《聽聽那冷雨》有一篇題為《外文系這一行》,其中寫道:「文學批評如果是寫給本國人看的,評者的中文,不能文採斐然,至少也應該條理清暢。至於翻譯,那就更需要高水平的中文程度了。不幸中文和中國文學的修養,正是外文系普遍的弱點。我國批評文體的生硬,和翻譯文體的彆扭,可以說大半起因於外文這一行的食洋不化和中文不濟。」與此相關,餘氏還為翻譯和創作在外文系、中文系不算成果而鳴不平:「中文系如果擁有一位李白或曹霑,豈不比擁有一位許慎或鍾嶸更能激發學生的熱情?」關於外文系,餘氏表示:如果玄奘、鳩摩羅什、聖吉洛姆、馬丁·路德等譯家來求教授之職,「我會毫不考慮地優先錄用,而把可疑的二流學者壓在後面。」

余光中這話是二十多年前他當臺大外文系主任時說的。今天呢?怕也依然如故。在絕大多數系主任以至校長眼中,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能比得上許慎的《說文解字》嗎?那可是文字學的開山之作啊!曹雪芹(曹霑)的《紅樓夢》能比得上鍾嶸的《詩品》嗎?那可是填補學術空白的詩論專著!至於躲進大雁塔悶頭搞佛經翻譯的玄奘,當教授更是比西天取經還難。即使同搞翻譯,「不要比你能忍的咳得更多」這種所謂學者型翻譯,也肯定比土裡土氣的「能不咳,就不咳」更入校方法眼。

影響所及,堂堂高等學府,不僅沒了李太白的鬥酒詩百篇,甚至劉姥姥自然而然的幽默感也沒了,以致十個教授有八個不會寫文章:「中文不濟」。而「中文不濟」造成譯文「不濟」,「不濟」的譯文又反過來導致原創中文「畸形歐化」。「畸形歐化」的文體對電視報紙等大眾媒體影響尤其顯而易見。余光中舉例說「進行」幾乎成了萬能動詞:「我們對國際貿易問題已經進行了研究/心理學家在老鼠的身上進行試驗」。餘氏質問,為什麼就不能說「詳加研究」和「用老鼠來做試驗」?

無獨有偶,日前用智慧型手機看某官方公號上面的一則報導,謂「近日中國C9高校校長專程到華為進行了參觀拜訪,任正非進行了熱情接待」。同樣,為什麼就不能說「到華為參觀訪問(拜訪亦欠妥)/任正非熱情接待」?餘氏當年感嘆:「這種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的譯文體,如果不能及時遏止,總有一天會喧賓奪主,到那時,中國的文壇恐怕就沒有一寸淨土了。」

危言聳聽?不!餘氏如此感嘆的當年還沒有網絡沒有手機。而現在,網絡文體、手機文體正在大行其道,大耍威風,大舉進攻。說痛快些,中國人好像越來越不會說中國話了。謝天謝地,眼下還沒聽到有人說「不要比你能忍的咳得更多」……(林少華)

相關焦點

  • 村上春樹在日本文學什麼水準,林少華翻譯的中文是否過於華麗
    藤井省三在『村上春樹のなかの中國』這本書中考察了林少華與民族主義的關係。林少華本人是比較愛國的,同時認為中華文化相較於日本有一定的優越性。並且值得注意的是,林少華從事日本文學的翻譯硬要說的話並非是他本人的願望。他本人是被分配去學日語的。藤井認為,林少華通過將村上的日文「審美化」地翻譯為中文,來解除自己「被迫」翻譯的不滿。
  • 「御用翻譯」林少華:我和村上春樹都傾向孤獨
    林少華:幾年前就這個現象做過一個問卷調查,大多調查對象都會選擇「村上春樹的作品提供了一種看待和把握世界的另外一種視角和方法」。另外從我個人接觸的範圍來看,「村上春樹熱」和處於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青年心理有契合的成分。    山東商報:近十年,日本的新一代文學開始在大陸悄然流行,比如80後作家青山七惠和金原瞳,您對這些作家、這些文學怎樣看待?
  • 王蒙文學館和林少華書房同時在中國海洋大學揭牌
    喜事連連,10月17日,林少華書房揭牌儀式在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圖書館舉行。 2018年,林少華以其傑出的翻譯業績和對中日文化交流的貢獻榮獲日本「外務大臣獎」。中國海洋大學黨委書記田輝在致辭中表示,林少華教授是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先後翻譯了《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43部村上春樹系列作品,以及《心》等日本作家名著90餘部,著有《村上春樹和他的作品》《落花之美》等作品,這些譯著和作品以其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情思之美,廣為流布,影響深遠。林少華在中國海大的20年,是他創作生涯、工作和生活經歷中重要的20年。
  • 林少華:世上最好的兩件事,種樹和教書
    林少華說。  1978年,對於林少華來說是一個值得永遠銘記和感謝的年份。在那一年,我國恢復研究生招生制度,林少華考上了吉林大學研究生院,攻讀文學碩士學位。「終於離開最不需要文學的港口工程資料,投奔需要文學的地方。那是我人生一個真正的轉折點,一次死而復生。」回憶起這個年份,林少華的言語裡依然很激動。
  • 翻譯村上20餘載——林少華眼中的村上春樹 讀者眼中的林少華
    見面的時候,村上沒有像一般日本人那樣說『初次見面,請多多關照』……交談當中,村上不大迎面注視著對方,更多時候是向下看著桌面,語調、語氣和用詞都像他小說中的男主人公一樣,一幅若有所思的神情。他給人的感覺,較之謙虛和隨和,更近乎本分和自然」。  林少華回憶,在會面中,他和村上春樹聊了很多,有對翻譯的理解,對「靈魂自由」的理解,對「孤獨」的理解,還有對中國的看法。
  • 林少華:我和村上春樹臭味相投 我翻譯比別人合適
    林少華:我和村上春樹臭味相投 我翻譯比別人合適 在此前,村上春樹的作品均由上海譯文出版,翻譯者林少華,用他本人的話說,自己至今已翻譯了村上春樹四十餘部作品。《1Q84》因版權變更後,由施小煒翻譯,此事曾作為話題被媒體熱炒。  此次,村上春樹的作品尚未出版,中文譯本翻譯的話題就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昨日,林少華在接受遼瀋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倘若上海譯文拿到版權,那麼他必然接手翻譯;但若是其他出版商接手,他不會參與。
  • 林少華對談李繼宏:不存在100%對等的翻譯
    他的新書《林少華看村上:從〈挪威的森林〉到〈刺殺騎士團長〉》以長篇、短篇和隨筆三大類別,按時間順序一書一評。從處女作《且聽風吟》到最新訪談錄《貓頭鷹在黃昏起飛》,共評書四十九部,不僅品評村上春樹每本書、每篇作品所體現或蘊含的藝術特徵、心靈信息和精神趨向,還講述了其較為典型的生活細節和創作思想的變化軌跡。
  • 《挪威的森林》出版30年,林少華和村上春樹長跑20多年
    1989年,林少華將《挪威的森林》翻譯成中文,並由灕江出版社出版,正式開始了與村上春樹捆綁在一起的幾十年。12月10日,林少華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時,談到最初翻譯時候的經歷。他說自己起初其實對於村上的了解是一片空白。
  • 翻譯家林少華談文學翻譯:如影隨形,曲盡其妙
    從1989年翻譯《挪威的森林》開始,《刺殺騎士團長》已是林少華翻譯的第42本村上春樹作品。  《刺殺騎士團長》是村上春樹七年磨一劍的突破之作,近50萬字的大部頭,林少華僅用了85天就翻譯完成。今年春天,中文譯本一面世,便引起中國讀者強烈關注,首印達70萬冊。4月11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口遠程連線林少華先生,為讀者講述作品背後的故事。
  • 林少華的「免死金牌」——村上春樹對翻譯自己作品的看法
    但正如俗話說的,「人紅是非多」,隨著熱度的增長,不僅村上春樹本人受到了不少批評,捎帶著連譯者林少華也是陷入爭議。有許多人認為林少華的翻譯個人風格太重,改變了作品原有的特質,甚至有人造謠說,村上春樹本人也對林少華的翻譯意見很大,所以才將《1Q84》的大陸翻譯賣給了南海出版社,改由施小煒進行翻譯。
  • 《林少華看村上》:翻譯村上春樹作品最多的作家,教你書評怎麼寫
    如果不是林少華把村上的作品儘可能原滋原味地翻譯成中文,我們也許就不會邂逅浩瀚文海裡這一顆明星。那麼,作為世界上單獨翻譯村上作品最多的譯者,李少華筆下的村上及其作品是怎樣的呢?在林少華的著作《林少華看村上:從<挪威的森林>到<刺殺騎士團長>》裡,林少華以時間為序,將村上的作品分為長篇、短篇和隨筆三部分,無一遺漏地逐一進行品評。
  • 翻譯近30年,林少華這樣看村上春樹
    14日下午,林少華作客重慶噹噹書店。從《挪威的森林》到最新的《刺殺騎士團長》,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過去近30年間已有超過40本作品被翻譯成中文而被中國讀者熟知,「村上迷」也應運而生。這也是林少華單獨翻譯的第42部村上春樹作品。受此影響,記者和林少華的對談還是從翻譯本身開始的。「不管別人怎麼看,我從未把他的作品當成是通俗小說。我覺得村上的作品還是嚴肅文學。」林少華說,就以剛上市的《刺殺騎士團長》來說,「你也只能說它是其中有通俗和推理小說的要素。」林少華來渝開講。
  • 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談新書翻譯:為此專門養了一隻貓
    10月23日上午9:30,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帶著最新譯作《我是貓》(夏目漱石著)和《林少華看村上》做客半島直播間,接受記者採訪並和半島讀書會的網友在線互動。《我是貓》的編輯、青島出版社日本文化中心副總編輯楊成舜、青島出版社營銷中心營銷總監許璐娜也作為嘉賓來到現場。
  • 對話「小確幸」發明人、村上春樹作品的譯者林少華,很多日本文學...
    林少華:30年間,我和他見過兩次面,日常生活的通信也極少。作為翻譯,原作者的故事是不容譯者介入的,譯者能介入的就是語言。能否如實再現原作風格,是判斷譯者翻譯層次的標準。村上春樹不懂中文,而探討翻譯須建立在中文對話的基礎上,所以翻譯過程中,我基本上沒找過他。
  • 林少華,陪伴村上春樹三十五年
    要讓我想想知名的日本作家,我會想起川端康成、夏目漱石、東野圭吾、渡邊淳一和村上春樹。也許我的記憶不能完全代表這些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但是估計能代表很多中國讀者的認知。林少華是著名文學翻譯家、作家,《林少華看村上》是一部文學評論集。
  • 《林少華看村上》:林少華帶你讀懂村上春樹作品的異質性
    我們知道,外語作品的成功跟翻譯的功力是否深厚是息息相關的,而村上的作品在國內取得的成功顯然和他的主要翻譯者林少華是分不開的。迄今為止,林少華已經翻譯了村上41部小說,他是世界上單獨翻譯村上作品最多的譯者。清代翻譯家嚴復在其《天演論譯例言》中提出了「信、達、雅」三字標準。「信」是忠於原文;「達」是通順;而「雅」就是美。
  • 林少華:我翻譯巖村和朗 絕不會有村上味兒
    當巖村和朗遇上曾經的村上春樹「標配」譯者林少華,純真的童趣會不會染上一絲文藝的高冷?但是還沒等問完這個問題,林少華就迅速打斷了青閱讀記者:「我懂了,你這是不信任我啊,是想說我翻譯巖村和朗會不會有村上味兒?我可以肯定地回答:絕無此事!我也算是個學院派,本身也教授翻譯課,如果下邊學生看林老師翻譯的什麼都帶村上味兒,那麼林老師在上面滔滔不絕就沒有說服力。
  • 翻譯家林少華:讀村上春樹,是傾聽我們心靈的迴響
    當然,林少華選擇視而不見,也不只是因為他想當學者,還因為他想當研究日本古典文學的學者,雖然他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間的學業方向都是日本文學,但他並沒有決定研究日本現當代文學。所以,當時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季刊雜誌《日本文學》,曾出過一期村上的專題,裡面有兩三個短篇,當時他也沒怎麼注意。  轉眼到了1989年12月,林少華回國兩個月後,日本文學研究會年會在廣州召開。
  • 林少華結束35年教師生涯 翻譯40餘部村上春樹作品
    教書匠林少華的最後一課  2018年年初,屬於林少華的個人重要動態,是與村上春樹「鬆綁」的——林少華將從大學退休,結束35年教師生涯。  一提到村上春樹,中國讀者「本能」地會想起林少華。去年夏天,上海譯文出版社剛拿下《刺殺騎士團長》簡體中文字出版權時,大家即刻瘋狂猜測中文版譯者。
  • 著名文學翻譯家林少華攜最新譯作《我是貓》做客半島直播間
    林少華說,多年來他一直很想翻譯《我是貓》,「這部作品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而且《我是貓》的筆調、語言風格特別適合我,夏目漱石和村上春樹一樣,都和我在文學上的追求有隱隱的不謀而合、筆意想通之處。」>>>談翻譯竅門幽默感要加上文學功底對於林少華來說,「不太認識的日文字不好找」,但翻譯《我是貓》卻是他近年來翻譯時間跨度最長的一部。林少華透露,《我是貓》日文原著545頁,近35萬字。譯成中文,手寫稿紙879頁,約26.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