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下午,林少華作客重慶噹噹書店。
從《挪威的森林》到最新的《刺殺騎士團長》,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過去近30年間已有超過40本作品被翻譯成中文而被中國讀者熟知,「村上迷」也應運而生。這背後,著名翻譯家林少華功不可沒……
14日,這個一直被中國村上迷稱作站在村上春樹背後、最接近他文字的男人來到重慶噹噹書店,借村上春樹的最新長篇小說《刺殺騎士團》和山城粉絲們展開了一場「解讀與翻譯之間」的對談。活動開始前,林少華接受了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的專訪。自己的翻譯何以成為經典?過去30年間村上的文字發生了哪些變化?林少華的回答,值得每個村上迷細細品讀。
40餘部翻譯心得
村上作品應該是嚴肅文學
林少華喜歡把自己的翻譯戲稱為「林家鋪子」。這個「鋪子」裡的最新一部作品就是上月剛面市印數就高達80萬冊的村上春樹新作《刺殺騎士團長》。這也是林少華單獨翻譯的第42部村上春樹作品。
受此影響,記者和林少華的對談還是從翻譯本身開始的。「不管別人怎麼看,我從未把他的作品當成是通俗小說。我覺得村上的作品還是嚴肅文學。」林少華說,就以剛上市的《刺殺騎士團長》來說,「你也只能說它是其中有通俗和推理小說的要素。」
林少華來渝開講。
長期身處翻譯、同時也是大學教育的一線,林少華認為包括翻譯村上春樹作品在內,光是翻譯講究的「信達雅」中的「信」就分好幾個層次。「它首先是指意思、文體上的忠實原著。但更重要的還有審美意境的忠實。」林少華說,這就是神似,也是自己在翻譯村上作品中最為看重的部分。
「我的譯本能被大家奉為經典,我覺得就是我一直努力做到讓我們中國讀者讀到的中文版和日本人讀到的日文版,是大致相同的審美感受。」林少華並不諱言,在此翻譯過程中是有自己的理解和加工的,「如果真的特別忠實(原著),讀起來覺得不美、味同嚼蠟,我覺得那反倒是致命的不忠實了。」
在本次《刺殺騎士團長》的翻譯過程中,林少華幾乎沒有翻過詞典。極其豐富的日文詞彙量固然是基礎,但林少華說,最終翻譯得好還是靠自己以漢語語言為基礎的文學悟性。「這就是靠我從小就開始漢語閱讀積累下來的。」
他眼中的村上
孤獨得就像他筆下的男主人公
截至目前,林少華和村上春樹在2003年和2008年一共見過兩面。「我看到他,第一反應就是文如其人。語氣、語調、用詞、表情,簡直就像他小說中的男主角直接走出來了一樣。」
林少華回憶,見面時簡單的見面寒暄後,村上春樹就幾乎不主動講話了。「我說的多,他回答。」不僅如此,連正常見面禮節上說話時要看著對方的習慣,村上春樹也沒有。「更多時候他是看桌面。不過,講話是條條有力、侃侃而談的。」
「我跟他聊到過翻譯也是要對譯者脾性的,他也表示認同。」林少華說,其實2003年見面時,自己就問過村上有關得諾獎的事了。「他說可能性這種事不好說,但作為(想得的)心情,我可是沒有的。」
林少華說,村上幾乎對所有獲獎都興趣了了,「他覺得得獎會破壞他生活的匿名性。他覺得得獎了去哪裡別人能認出自己來,個人生活秩序被打亂了就是對自己的幹擾。」林少華說,村上自己說,「像《海邊的卡夫卡》出版後,自己一下多了30多萬粉絲。這樣通過文字、書建立聯繫是最好的。」
「我也半開玩笑問過他,要不要去中國,你在中國很多女粉絲哦。他聽了很興奮地說,我總是要去一次的。」林少華說,但村上春樹隨即也笑著表示了擔憂,「你們中國人好客,我去了,演講、座談招待會是免不了的,我不喜歡這個。」林少華評價說:「他還是內向的,更多隻關心自己的生活。」
回應質疑
超過八成讀者是認可我的
對廣大村上春樹迷來說,林少華譯本固然是一張金字招牌,但質疑甚至反對的聲音也幾乎沒有消停過。本次《刺殺騎士團長》剛宣布預售沒兩天,甚至就有讀者直言「看到又是林少華譯就不想看了」。對此,林少華說自己也很清楚。
「我知道大家都在想,我翻譯出來的東西,到底和村上原著有多少距離。但要知道,大家認識的其實也都是各自心目中的村上春樹,他本人也未必清楚自己到底是怎樣的。」林少華說,其實在翻譯中,譯者能介入的也就是語言風格,然後去追求的和原著的最大近似值和模擬效果。「沒有人敢說,自己翻譯出來的東西是百分之百忠於原著的。」
林少華笑著表示,自己翻譯過的所有作品已有近百本了,「我也最多只敢說實現了原著的八九成,或者是翻譯過頭了的。創作永遠在路上,沒有完美的。」
當然,林少華的自信還是溢於言表的:「我覺得超過八成讀者是認可我的翻譯的。不然,這麼多年,我也堅持不下來(笑)。」
林少華甚至直言,自己剛接到翻譯《刺殺騎士團長》邀請時是「一邊看原著一邊就止不住手癢想翻譯。」這是因為「我是把翻譯村上春樹當成一項事業來看的,我自然關注翻譯他作品的完整性。」
林少華說,截至目前,自己翻譯過超過20位日本作家的作品,「但和我追求的不謀而合的只有村上春樹和夏目漱石。」他直言,自己也知道不少讀者喜歡的就是自己譯作裡那種獨特的調調。「我覺得傳遞這種閱讀審美體驗就是我的貢獻,可以說是豐富了漢語文學的語料庫。」
村上春樹的變化
從個人小資走向社會擔當
近30年,譯作超過40本,有這樣的數據支撐,說林少華是最適合評價村上春樹作品的中國人之一應該並不為過。所以,當記者把一個從忠實村上春樹粉絲那裡徵集來的問題:這些年村上春樹的文字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拋給林少華時,他幾乎沒做什麼思考就說出了答案。
「主題有變化!」林少華說,從自己的譯者角度看,村上在《挪威的森林》中呈現的是更關注人心靈、偏小資情趣的審美,爭取靈魂自由是主線。「比如孤獨、無奈,這些負面的東西,他都從審美層面加以了詩意的化解。」
林少華說,但自己感覺,變化是從《奇鳥形狀錄》開始的。「他覺得人始終是要面對外部世界,他開始注意個人與體制、社會的關聯。」林少華說,此時村上的文字就開始從小資開始向人文知識分子的社會擔當轉變。
不僅如此,林少華看來,村上在語言風格上也嘗試過變革:《斯普特尼克戀人》就算是標誌。「只是我覺得他的這種嘗試沒有成功(笑)。」
村上和諾獎
他的作品嚴肅性上確實有差距
作為史上最經典的「陪跑者」,村上春樹和諾貝爾文學獎的故事幾乎世人皆知。在這個玩笑上,林少華就村上作品本身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確實有翻譯的問題。」林少華說,村上春樹文字中的審美意蘊、語言質感、涵養等審美層面的東西,在西方譯本中確實沒有得到很好的再現。」
親臨現場的「村上迷」們。
這在翻譯的技術層面上來說,也有對村上春樹不利的一面。「比如,村上春樹在日本國內備受追捧,有一大原因就是他的文字中,有不少是運用了西方意識流、後現實主義、帶有英文風味的行文,但這些要麼是翻譯成英文不好處理,要麼就是翻譯成英文後就不那麼稀奇、獨特和可貴了。」
對於一向看重作品語言藝術性的諾獎來說,村上的作品自然吸引力就沒那麼大了。
林少華同時還指出,村上的作品具有的推理性、通俗性和諾獎想要的嚴肅、多重複雜性也不太相符的。「諾獎是想要能給人類前進提供一種理想,這方面村上的作品是有欠缺的。」
「當然,從更世俗的角度來說,諾獎對不少已經得過的作家來說都是雪中送炭(指生活境況)的。村上作為作家,得到的東西已經夠多了(笑)。」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 攝影 高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