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夏天,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熱,夏季是一年當中氣溫最高的時期。目前有很多劃分四季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把立夏節氣的到來作為夏季的開始,立夏是從天文學角度來劃定的。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曆劃分四季,6-8月為夏季。但這樣的劃分方法都有個弊端,就是我國南方在6月之前早就烈日炎炎,而在東北到7月份才能感覺到夏日的氣息。
因此,氣象工作者就研究出一種儘量符合自然景象的四季劃分標準,以5天平均氣溫為標準,把春季過後五天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2℃時開始進入夏季,當溫度低於22℃時就意味著夏季的結束秋季的開始。
夏季何時開始?
圖:夏季平均開始日期分布圖
由夏季平均開始日期分布圖(圖:取自林之光著《中國氣候》)可以看出:我國的西沙、中沙、南沙諸島四季皆夏,海南島的邊緣、臺灣南端和東沙群島已有一個短短的晚春或初秋季節。4月上旬,夏季漫步來到雷州半島。「五一」節,暑夏進入江西、湖南南部。「六一」前首都北京也已入夏。6月底,夏天才姍姍來到黑龍江的中部地區,再向北區,天氣過涼,按照22℃指標就已經沒有夏天了。因此,這裡也就是夏季腳步的重點,有夏區的盡頭。
在我國西部地區,準格爾和塔裡木盆地都在5月份始有夏熱,但海拔接近海平面的吐魯番盆地4月份就早早進入夏天了。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廣大地區,由於海拔很高,夏季特別涼爽,例如西寧、拉薩、昆明等都已達不到夏天的溫度了。
夏季氣候特點:
夏季是一年當中氣溫最高的時期,這其中既有內陸地區的乾燥酷熱,又有沿海地區潮溼悶熱。但夏季的天氣絕不是用一個熱字可以概括了的。夏季是一年中天氣變化最劇烈、最複雜的時期,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降雨主要集中在這段時間裡。近三十年來北京全年降水量是570毫米,而僅僅夏季的降水量就達423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74%,特別是7月下旬和8月上旬,常常是大雨和暴雨的集中期。另外,各種災害性天氣,例如雷電、冰雹、雷雨大風、洪澇、乾旱、颱風等也都多發生於此時。
造成夏季天氣如此變化多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水汽,充沛的水汽是各種天氣變化的基本素材。說到水汽,我們要向大家介紹一個天氣系統就是副熱帶高壓。副熱帶高壓是平均位於地球35度處,近似沿緯度圈排列的高壓系統,副熱帶高壓位置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在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氣流從高壓中心按順時針方向向外旋轉流出,在高壓西部形成偏南氣流,偏南氣流源源不斷地把海洋上的暖溼空氣輸送到我國大陸,從而為降雨提供水汽。當暖溼氣流一旦和北方下來的冷空氣相遇就會形成大範圍的降雨天氣,由於這個高壓的位置隨季節變化,也使得我國夏半年的降雨帶自南向北依次推進。入秋,副熱帶高壓南撤,雨帶也跟著南移。這就是我國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遲、持續時間長,而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持續時間短的原因。
副熱帶高壓邊緣的偏南暖溼氣流可以給我國帶來大量水汽,但副熱帶高壓的內部,因受下沉氣流影響卻往往是炎熱乾燥的晴好天氣。一些移動反常的副熱帶高壓是造成我國大範圍災害性天氣的罪魁禍首。
夏季包括六個節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夏:太陽位於黃經45度,5月5-7日交節
從立夏開始,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民間有畏忌夏季炎熱而稱體重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災病纏身。
小滿:太陽位於黃經60度,5月20-22日交節
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漸見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小滿有「大落大滿,小落小滿」之諺語。「落」是下雨的意思,雨水越充沛,將來越是大豐收。在江南一帶,氣溫平均22℃左右,最高氣溫可達35℃以上。小滿節氣中氣溫明顯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後,氣溫會急劇下降,所以要添加衣服,不要著涼受風而患感冒。
芒種:太陽位於黃經75度,6月5-7日交節
芒種時節,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溼,天氣異常溼熱,各種衣物器具極易發黴,所以,又叫「黃梅天」。
夏至:太陽位於黃經90度,6月21-22日交節
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從中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注意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長」字。
小暑:太陽位於黃經105度,7月6-8日交節
小暑時天氣已經很熱,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小暑時,很多地區的平均氣溫已經接近30℃,暴雨很多,東南沿海地區颱風較多。氣溫炎熱,人容易感到心煩不安,疲倦乏力,五臟主時,夏季以心為主,因此,夏季養生應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
大暑 太陽位於黃經120度,7月22-24日交節
大暑正值中伏前後,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40℃的高溫天氣。大暑節氣氣候炎熱,酷暑多雨,暑溼之氣容易乘虛而入,心氣易於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熱者往往難以承受,導致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