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季的特點及對人體的影響
夏三月,指農曆四月至六月,陽曆六月至八月。即從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夏季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等六個節氣。
夏季與其他季節不同的是,有一階段呈現出溼熱交蒸的氣候特點,不僅氣溫高而且雨水多、溼度大,最為潮溼悶熱。中醫把這一階段稱為長夏,人們容易感受暑溼之邪而患病。
二、夏季養生原則
1.養陰扶陽,「養陰扶陽」,是夏季的氣候特點決定的。暑和溼都是「邪氣」,但兩者的性質卻截然相反。暑屬於「陽邪」,易損耗人的津液,導致人體產生「熱變」,常用的對付方法是避暑、養陰、生津。溼屬於「陰邪」,特點是下行,比較重,比較濁。溼氣一重,人體容易受影響的器官就是屬土的脾。脾臟被困,腸胃就不舒服,於是出現肚子脹、不想吃飯、大便不成形、四肢有時候冰涼等。所以,此時也需要扶陽,如服用溫陽化溼的五苓散之類。
2.健脾和胃,夏季可適當吃一些帶有刺激性的調味料,如辣椒、香菜、大蒜、醋、姜、蔥等,另外,苦瓜也可以多吃點;冰鎮冷飲食用時要有度,不能貪圖一時之快傷了脾胃。
3.清心養心,夏季在五行上與火對應,在五臟上與心對應。赤日炎炎的天氣還容易讓人心火亢奮,應清瀉心火。首先要學會避暑,天既然熱了,就少到人多的地方。其次,保證充足的睡眠,學會睡「子午覺」,就是子時(23時)之前入眠,午時(11時~13時)再補午覺。另外,可以吃一些清涼的食品,如蓮子粥、百合粥、綠豆湯、赤豆湯等。(區健康教育中心 供稿)
【來源:嶽陽樓區手機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