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論語·為政篇》:堅持本心、恪守志向,學習任何時候都不晚

2020-12-16 教育思享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才開始立志於學習。到了三十歲,便能堅定自立了;到了四十歲,我對一切道理通達而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歲,我能知道什麼是天命了;到六十歲,凡是我聽到的,都能明白貫通,不再感到於心有違逆;到七十歲,我即便放任心中的想法,也不會有逾越規矩法度的地方了。」

孔子此篇,是對自己每個年齡段的自我評價,並以此來闡述了自己的為人和理想。

一、原文註解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通又,其作用是用來連接整數與零數;「十有五」,即十五歲的意思;「志於學」,立志於學習的意思。孔子此言,主要是為了表明自己於十五歲之時才立志於學習,對一般人來說,這個年齡學習稍晚了一些,但孔子卻並不以之為恥,而是主動向弟子講述出來,目的為了激勵後學者,告訴他們學習之事,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會晚。

三十而立:「立」,指立身行事,做事合乎禮法。這是孔子表明自己學習到三十歲時,已經略有所得,能夠知事理、明禮法。

四十而不惑:「惑」,指疑惑,或者也可以理解為被……所迷惑。孔子到了四十歲這個階段,他已經學有所成,心中通達,不會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即上天的意旨,這裡指的是自然的規律、法則。儒家思想中,對鬼神一類並不看重,所以孔子這裡所說的「天命」,更多是指自然運行的規律,以及事物存在所遵守的法則。

六十而耳順:「耳順」,指聽到別人的話,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孔子認為,一切聽到耳中的事情,不管對自己有利還是不利,他都能夠明白其中的原因,知道其中的是非規律。這是在「不惑」和「知天命」的基礎上,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又有所提升的表現。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不逾矩」,即不超出規矩、法度。孔子七十歲時,已經能夠隨心表達自己所思所想,而不用擔心會超出規矩法度。因為孔子此時內心已經很自由,對於事物、規律的認知也達到了相應的水平,一言一行都能夠自然而然地與規矩法度相契合,所以才有此言。

二、拓展理解

01.學不懼晚

在古代,男子十五歲便已經算得上是成年人,這個時候已經是家中的頂梁柱,是可以娶妻生子的。而孔子因為家境清貧的原因,十五歲之前一直沒有機會進行學習。等他開始立志於學習時,在普通人的眼中已經算是比較晚了。但孔子卻並未因此而放棄心中的志向,反倒發憤圖強,最終學貫天人,不止開創了儒家學說,同時還因其思想的博大被後世尊為「聖人」。

從孔子的生平可以看出,對於學習這件事情,只要心中樹立了志向,並且能夠堅持下去,任何時候開始都不算晚。當然對於這種學習開始較遲的情況,在實際的生活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人背後議論,甚至冷言熱語加以嘲諷。這個時候,一定要堅持本心,守住自己的志向,切不可因外界的言語而影響了自己求學之志。

02.學無止境

學習,是指通過閱讀、聽講、思考、研究、實踐等途徑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不論是從廣義上來理解,還是從狹義上來看待,學習都是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情。就好像孔子對自己的認知和評價一樣,學習半生到四十方才「不惑」,之後依舊有著許多未知的事物等著他去發現和研究。即便是到了七十歲「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樣的情況,孔子還是孜孜不怠、誨人不倦,在教授弟子之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思想和理論。

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在面對學習的時候,必須要有吃苦的思想,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廢。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學會博採眾長,充分聽取別人關於學習的意見,廣泛採納好的學習建議,不斷完善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的效率。要端正學習的態度,不能因為別人的看法而改變自己的初衷,也不能為了虛名便把學習做成「表面功夫」,切實把學習落到實處。

03.學以致用

學習是為了開闊眼界、提升思維層次,是強化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歸根結底,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

要做到精益求精,就必須認真領會所學內容的精神實質,認真加以思考和總結,切不可行「好讀書而不求甚解」之事。要善於接受新的道理,正確對待與自己所學相悖的知識和觀點,通過對比、對照找出其中的差異之處,擇善而用,切不可自以為是、故步自封,以致於學習毫無進展。要學以致用,主動把所學的知識,所獲得的理論用於實踐之中,既可以驗證自己的所學,又能從中找準差距、發現問題、明悉不足,切不可閉門造車。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即便對於聖人來說,學習都是一件無所止境之事,需要終身盡心去堅持。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想要學有所成,就必須積跬步以至千裡、聚小河以成湖海,最終學以致用,方不負一生之所志向。

相關焦點

  • 淺析《論語·為政篇》:除生病不能避免,不要讓父母擔憂任何事情
    孔子說:「除生病不能避免外,不要讓父母擔憂子女的任何事情。」此篇是《為政篇》關於孔子「論孝」的第二篇。從表面來看,孔子對孟武伯的回答給人一種答非所問的感覺。但細品之下,卻是能體會出孔子在教導弟子時,因材施教的良苦用心。究其原因,孟武伯出身於貴族,身上自帶著一股貴族驕奢淫逸的作派,有著「聲色犬馬諸多切身之疾」。
  • 虛榮心作祟的「名媛拼單群」:恪守本心,不評價,不跟風
    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些事情,不管這篇文章是真是假,但不容我們質疑的是現在社會上確實存在這些現象,就如好些年前有人賣腎只為了買一個蘋果手機一樣,都是背後能力滿足不了的虛榮心在作祟。虛榮心,是一種人類的心理狀態,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
  • 「有恥且格」中的「格」是什麼意思——《論語為政篇第二三》
    這裡的道應該譯為領導、教導,是用來指導人民的政令。格的解釋各不一樣,但最終的意思差不多。這裡的格應是指標準、規格。本篇從不同的二個方面來比較說明教導人民是以政還是以德,整頓人民是以刑還是以德所產生的不同效果,最後得出只有用德行來教導人民,用禮教來管束人民,老百姓才能知廉恥並且心悅誠服。
  • 淺析孔子的孝政思想
    【摘要】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其思想內容涉及文化、政治、倫理、哲學等諸多領域,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影響深遠。孔子主張施行「仁政」。在《論語·為政篇第二》中,孟懿子、孟武伯、子遊和子夏分別向孔子問孝,所得答案不盡相同。本文通過討論孔子與魯國孟孫氏的關係,簡單地分析、梳理孝和政之間的聯繫,從而淺析孔子的孝政思想。
  • 論語25:裡仁為美,絕大部分人都註解錯了,真正的意思是這樣
    跟隨大師的腳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追隨古聖先賢學習孔夫子的《論語》。我們繼續跟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學習他所編寫的《論語集注》,這是本系列文章的第25篇。現在進入第四章《裡仁第四》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學生注釋  罔,一種解釋是:茫然無所得。另一種解釋是:「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意思是:如果不用心去體會,那麼你就會一知半解,昏昏然而不會有什麼收穫。如果不經常練習,那麼你就會心煩意亂,時時都感到不安寧。殆:危險。
  • 「李保佳講論語86」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
    「李保佳講論語86」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翻譯:孔子說:堅定的相信儒家之道,勤奮學習,堅持依道行事,直到死去。危險、動亂的國家,不要去。
  • 《論語》經典名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人生道路上都謹記這一點!
    ——《論語·裡仁篇》大意:見到一個品德能力超過自己的人,就要想著自已要努力跟他一樣;見到一個不如自己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一樣的缺點。3、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篇》大意:君子不應拘泥於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後的目的。
  • 《論語》學而篇42字,道出做學問的真相,寂寞還可能不被理解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是中國人傳統文化裡寶貴的財產之一。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讀過《論語》,即使讀過,也是學校規定,應考試要求,隨便學一下,沒有深入去想過論語到底在說些什麼,自己的理解對不對,《論語》裡說的又對不對,對我們的生活有幫助嗎?
  • 《論語·為政篇》淺談: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無所得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本章孔子講的學習與思考之間的辯證關係。「學而不思則罔」:「學」,即學習,指的是從其他的地方所獲取的知識;「思」,是思考、反思的意思,「罔」,是迷惑的意思,此處可以延伸為無所得的意思。
  • 為官必讀的經典:《論語·為政》
    《論語·為政》篇包括24章,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
  • 《論語》警示名言103句!乾貨!
    摘自《論語·為政篇》解釋:君子團結人而不搞勾結拉攏,小人只搞勾結拉攏而不團結人。29.朝聞道,夕死可矣。摘自《論語·裡仁篇》解釋:如果在一個國家裡,如果一個人早上能達成一直堅持的理想,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仁政),那麼他就算晚上死去那也是值得的。
  • 論語必備精選之裡仁篇(上)
    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環境下做到矢志不渝,保持節操。貧富沉浮可能大多數人都會在人生中經歷,但每個人對處在這樣的境遇中有著不同的心態。不仁之人,不可以久處貧困,久困則為非。也不可以長處富樂,長富則容易滋生驕奢淫逸之心。
  • 《論語》學而篇(上)
    【本篇引語】 《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學而》一篇包括16章,內容涉及諸多方面。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於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
  • 《論語 為政》篇,孝道當先,為政以德,慎言謹行
    《論語》為政篇,是《學而》篇的一個延伸,本文看似講為政,其實還在說學習,同時強調孝和德在學習中的運用。文章開篇第一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用道德來治理國家才會使自己像北極星一樣,別的星辰都圍繞它。這就說明德的重要性和非凡地位,為政之人同樣也需要有諸多的美德。
  • 《論語·為政篇第二》2.4: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每日一句論語」專欄系列連載的第 20 篇文章大家好,歡迎打開#每日一句論語#專欄,每天花5分鐘一起學論語,受益每一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四十歲能夠掌握各種知識心中不再迷惘,五十歲懂得了上天安排的命運並順應自然規律,六十歲能分辨他人言論的是非真假,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會超越規矩。」
  • 論語分享|為政篇第二 2.10
    看任何一個人做人處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樣?前者屬思想方面,後面屬行為方面。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養,他安於什麼?有的安於逸樂,有的安於貧困,有的安於平淡。學問最難是平淡,安於平淡的人,什麼事業都可以做。因為他不會被事業所困擾,這個話怎麼說呢?安於平淡的人,今天發了財,他不會覺得自己錢多了而弄得睡不著覺;如果窮了,也不會覺得窮,不會感到錢對他的威脅。所以安心是最難。
  • 閒話《論語》述而篇(七)——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個人覺得其實這一則更在於強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如果沒有堅持到底的學習態度,沒有好的學習方法,怎麼可能達到「憤悱」?現在的學生見識和智力都不存在問題,影響孩子不能舉一反三的更多的是態度。所以突然覺得夫子說的「不復」,應該不是不教,而是當時不教。
  • 每日論語——三十而立的起源
    ——《論語·為政》已經可以脫離了父母的經濟資助,開始為自己的安身立命尋尋覓覓,而在奔三的道路上要完成安身、立業、成家。安身: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資助上,寄托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 如何用《論語》取卓而不凡的男寶寶名,真的是好聽又別致
    「川德」更適合作為男孩的名字,可以理解為德行如川,流動不息、生生不止,寓意寶寶滿腹文章、品德高尚。2. 其正出自《論語·子路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解釋: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麼,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3. 諸舉出自《論語·為政篇》: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