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也帝國體系,衰也帝國體系——英國現代化的特點

2020-12-12 澎湃新聞

稱英國興也帝國體系,衰也帝國體系,似不無道理。19世紀末以「勢力範圍」為形式的有形帝國爭奪及再後的「帝國特惠制」等,恰恰折射出大英帝國的不斷衰落而不是持續強盛。這的確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興衰故事。

埃裡克·霍布斯鮑姆

最早接觸埃裡克·霍布斯鮑姆教授所著《工業與帝國》,還是在留學倫敦經濟學院的時候,有一天在泰晤士河邊散步,偶然買到了這本英國史書。此後不時翻閱史學大家寫就的這一通俗冊子,總能得到有關大英帝國興衰榮辱的某種啟發。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此書自1968年初版以來持續暢銷、年年加印,直至推出如今的新世紀定本,確實其來有自。

關於英國的現代化歷程,前些年國內議論已多,特別是伴隨公眾對中國崛起的期盼,這一議題還曾引發學界以外的廣泛興趣。然而,一時熱議未必意味著問題得到了澄清,圍繞英國的現代發展問題仍可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陳言俗說,譯者本人就作過若干辨識。

【參見梅俊傑:《自由貿易的神話:英美富強之道考辨》,新華出版社2014年修訂版,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初版;梅俊傑:《重商主義真相探解》,載《社會科學》2017年第7期;梅俊傑:《所謂英國現代化『內源』『先發』性質商議》,載《社會科學》2010年第10期(人大資料中心《世界史》2010年第12期轉載);梅俊傑:《從馬克思的論斷看自由貿易的歷史真相》,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年第6期(獲上海市第十屆社會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梅俊傑:《自由貿易神話的起源:亞當·斯密真相辨偽》,載《史林》2007年第3期(人大資料中心《理論經濟學》2007年第10期轉載)等。】

要準確把握英國現代化的規律特點及經驗教訓,顯然有待於更多地了解相關史實,而這部已得到英國讀者長期檢驗的經典史冊至少是一本很好的門徑讀物。書中就英國工業革命的起源、內因與外因的關係、政府的幹預作用、現代化的斷裂風險、帝國體系的經營、相對衰落的緣由等重大問題所發表的見解,尤其值得我們善加借鑑。

關於工業革命的起源

國內學界在探究英國工業革命時,傾向於聚焦不多幾個因素進行解釋。與此不同,霍布斯鮑姆卻翻檢了歷史演變中的諸多因素,從而全面分析了支撐英國率先工業化的適宜條件。除有利的氣候、地理、資源這些自然因素外,他強調在工業革命前夕,英國經濟與社會原已實現了商品化,形成了以倫敦為中心的全國性統一市場;農村生活已超越餬口水平,鄉村初始工業呈自發蔓延之勢;人們善於採用發明創造,而工業化的技術要求其時又相對簡單;土地所有權較為集中,傳統地主階級與工商利益關係密切;國家擁有亦商亦戰的海上力量,開闢了至關重要的海外市場;工業利益能左右決策,爭取到了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王權從屬於崇尚實利的議會,由此構建了穩定理性的制度框架;貴族已經資產階級化,社會財富能投向生產性及交通類領域;人口開始大幅增長,加上總體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國內消費市場穩步擴大;世俗化方面進步明顯,整個社會相當地自由寬容;等等。霍氏強調,所有上述要素彼此關聯、相互促進,在工業革命前至少積累了兩個世紀的發展基礎;大而言之,對工業發展意義重大的因素主要是國內市場、對外出口、政府扶持這三個方面。鑑於具備如此良好且配套的綜合條件,作者相信,「沒有其他哪個國家像英國那樣為工業革命作好了充分準備」(第24頁,中文修訂第二版,下同)。透視世界歷史可知,工業革命導致了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大轉變,工業主義隨之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從此匯成現代化浪潮,但由領先者英國的歷史看,工業革命本身先由全方位的「準」現代變遷所促成,這是我們需要重視的因果關係。

關於外部因素的作用

正如以上的多因素探討所示,霍布斯鮑姆充分重視工業化在英國的內在動因,但這是否就等同於國內某些學者所秉持的「內源」說呢?未必如此。霍氏提出一個問題:既然英國的工業化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發生的,而資本主義的核心是自發謀利機制,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才會讓當時唯利是圖的私人企業家決定大舉增加投入並因此引發工業革命呢?在此霍氏特別強調了外部市場的決定作用,畢竟國內市場據信只能創造相對有限的「自然」成長率。他認為,正是活躍的海外貿易給英國及整個歐洲帶來了新原料、新消費品、新市場、新貿易夥伴、新盈利空間,一句話,外部的新需求激發了額外的、突破性的投資與生產擴張。事實上,最終觸發英國工業革命的棉紡織業純粹得自一場成功的進口替代運動,無論其原料還是所要仿效的產品最初都來自海外,以後階段的主要銷售市場也在海外。故此,霍氏斷言:「我們的工業經濟從我們的商業中成長起來,尤其是從我們與欠發達世界的商業交往中成長起來」;「如果沒有那股國際商業特別是殖民地商業潮流,工業革命便無法得到解釋」(第48、54頁)。至於工業革命後的英國發展,更與整個世界經濟密切相連,日益龐大的國際貿易流、收支流、投資流、移民流等等鍛造了帝國的國際支配地位,「英國是作為全球經濟必不可少的部分而發展壯大的」(第10頁)。因此,如果說內部因素構成了英國工業化和現代化基本動力的話,則外部因素提供了經濟起飛所必需的加速度,霍氏也稱之為「點火的火苗」(第42頁)。既然如此,外因的關鍵作用自然不能加以低估。

關於所謂的放任自流

時常能聽到一種觀點,謂英國作為世界現代化的原型,堪稱放任自流中走向成功的典範。稽之事實,此乃大謬不然之論,霍布斯鮑姆明確指出,政府是一個「經常被忽略的因素」(第36頁)。他斷定,既然英國借徵服海外市場而贏得發展的突破,那就「不僅需要有一個能夠開發利用這些市場的經濟,而且需要一個願意為了英國製造商的利益而發動戰爭或進行殖民的政府」(第43頁)。其實,英國歷史上最接近自由放任狀態的時候僅有19世紀中期這一短暫片段,大致與普遍實行自由貿易的短暫片段相重合。而之前和之後的長期歷史中,英國執行的都是積極有為的幹預政策,這一點集中體現於其源遠流長的重商主義傳統。即使有人曾以為資本主義是個自我調節的體系,他們也同時相信,需要為該體系的運作創造並維持必要的條件,18世紀末英國最早推行有關社會保障的「斯賓漢姆蘭制度」便是一個明證(第106、107頁)。真要說19世紀中期某种放任自流一度流行(如政府退出直接生產領域),那也是因為此前的政府干預早已打下足夠的基礎,特別是因為英國相對於其他國家此時已擁有無可挑戰的競爭力,霍氏深知,「只有如此幸運的工業強國才敢於放任自流,才會不相信邏輯和計劃」(第34頁)。也因為這層關係,一旦英國到1870年代不再享有工業壟斷優勢,所謂的放任自流便隨即退出歷史舞臺。自此往後,英國政府進一步介入福利與工商活動,在蕭條和戰爭期間更是大舉國有化,直到1980年代方才發生某種轉向。所有這些提醒我們,在政府干預問題上,不宜用英國史上的例外片段去以偏概全乃至面壁虛構所謂的「歷史經驗」。

關於現代化斷裂的風險

同樣不實的一種歷史觀以為,英國的現代化是某種有機成長的循序漸進過程,不存在落後國現代化中尋常可見的斷裂風險,可惜這也不符合史實。英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固然比後來者更顯水到渠成、更似從容不迫,或許也擁有更多消化矛盾的時間,可是,正如霍布斯鮑姆所揭示,「革命的風險在英國同樣奇高無比」(第7頁)。單以19世紀上半葉為例,由於勞工生活十分困頓、社會制度破舊而未及立新,英國就曾爆發一浪接一浪的動蕩,尤其在1830年代及1840年代初,「無比嚴峻的危機」令勞工革命一觸即發,勒德分子、工會成員、烏託邦社會主義者、民主鬥士及憲章運動家「颶風般接連橫掃英國」,大有終結工業資本主義之勢(第70頁)。應當指出,正視英國現代化幾乎斷裂的意義在於,可以更有意識地關注英國為消解危機而採取的一系列和平過渡措施。透過現象看本質,務實的英國人並不比其他國民墨守成規,更沒有僅實行經濟變革而不及其餘。工業化啟動後,英國在1780年代、1820和1830年代、1867-1874年開展過「三個回合的政治與行政大掃除」(第251頁)。19世紀中,繼1830、1832年立法改革之後,1867年改革法推進了政治變革,隨後在1884-1885、1898、1928年民主化又次第擴大,此外還有1833、1847年立法縮短勞動工時、1875年廢止不公正僱工條例,以及提高工人工資、改善城市環境等各類改良舉措。如果說「現代性帶來穩定,現代化引發動蕩」誠至理名言,那麼率先現代化的英國也不例外。對現代化道路上的後來者而言,英國如何逐步化解工業化轉型中的深刻矛盾,如何設法消除現代化進程中的斷裂風險,是一個值得細察的永恆案例。

1886年的大英帝國版圖

關於帝國體系的經營

英國在現代化過程中始終用心經營帝國體系,這種行為不能簡單地用傳統的「帝國主義」概念名之,它具有更為複雜的內涵。據霍布斯鮑姆分析,在英國作為工業化領先者的獨特性當中,相當一部分源於英國很早就建立了與欠發達世界的密切聯繫,並致力於營造一個以自己為核心的盈利體系;無論是「無形帝國」還是「有形帝國」,其目的都是要形成了一種「發達地區對落後地區、工業化區域對原材料產地、國際大都市對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不對稱互補關係。當英國的工業競爭力天下無敵時,世界經濟就曾發展出一個基本上全由英國控制的國際自由流通體系,大量欠發達經濟體尤其被納入英國的邊緣化衛星軌道,其對英國的依附也不斷加深。不過,霍氏進而指出,這樣的帝國體系也埋下了帝國衰落的種子。當遭遇後起經濟體的強大挑戰時,英國總因為仰仗帝國體系而有路可退:一是「退回到由正式與非正式的殖民地所構成的衛星世界」,或乾脆說「退回到我們對欠發達地區的壟斷中」;二是「退回到我們作為世界貿易、航運及金融交易的樞紐這一中介功能中」。(第204、4頁)如此一來,外部的嚴峻挑戰固然被緩衝了,國內的安逸狀態尚且維持著,甚至金融等服務收益還增長了,但是,長遠的工業競爭力卻因缺乏必要的轉型和升級而日益削弱。因此,稱英國興也帝國體系,衰也帝國體系,似不無道理。以此觀之,19世紀末以「勢力範圍」為形式的有形帝國爭奪及再後的「帝國特惠制」等等,恰恰折射出大英帝國的不斷衰落而不是持續強盛。這的確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興衰故事。

關於相對衰落的原因

當拿破崙戰爭於1815年結束時,英國已擁有相對於其他國家的工業壟斷優勢,到19世紀中葉,英國的強盛如日中天。此時,工業革命的早期危機已得到克服,工業化的世界性擴散帶來了無限商機,而歐美的追趕者尚不足以構成有力挑戰。1846年廢除穀物法、1849年廢除航海法、1860年起大範圍鋪開國際自由貿易、1863年實行金本位,既是英國贏得世界霸位的結果,也是英國確立自由國際經濟秩序的象徵。然而,不受挑戰的霸權並未持久,經過1873-1896年世界經濟大蕭條,美國和德國便後來居上。人們慣於將英國的相對衰落歸咎於英國社會的保守、企業精神的萎靡。在霍布斯鮑姆看來,問題偏偏出在曾經讓英國率先崛起的那些特殊條件上。在英國獨領風騷的工業革命第一階段(1780-1840年),那些技術手段和企業結構都相對簡單,無論它們過去多麼先進和有效,到國際競爭趨於激烈的工業革命第二階段(1840-1895年),卻已日益成為「過時的遺產」;另一方面,在結構分散的私有制下,要從舊經營方式向新經營方式轉變又談何容易,特別是當舊方式尚未走到盈利盡頭時,現代化改造更是難以毅然決然地推行;何況一段時間裡,英國正好憑藉向新興工業化國家出口資本貨物還能坐收領先者的紅利,此外,金融服務等無形貿易一直能夠有效地補足工業競爭力衰退留下的空缺。在此背景下,英國似乎越來越在積累某種「先發劣勢」,逐漸成為「一個寄生型而不是競爭性經濟體,純粹依靠國際壟斷盈餘、依靠欠發達世界、依靠過去的財富積累、依靠對手的進步而過日子」。(第205頁)這樣的解釋不僅更有說服力,而且也對現代化中任何階段、任何領域的(暫時)領先者都發出了一個警告。

霍布斯鮑姆《工業與帝國》一書中的內容自然遠不止以上各項,我不過從自身視角作了重點解讀,而此處未及的其他問題,如土地制度與農業經營、教育科技與產業升級、金融發展的利弊得失、國內消費的恰當角色,也同樣是觀察英國現代化歷程的重要側面。凡此種種,無不事關英國的歷史變遷與當今處境,無疑也關乎現代化後來者的政策抉擇。正因如此,藉助史家智慧就這些問題獲得切實可靠的經驗教訓,便具有非同小可的意義。

當然,霍布斯鮑姆的論述絕非不容置疑的定論或公論,書中所言也偶有可商之處。舉其大者,儘管他充分意識到,英國甚至在工業革命前就至少是「歐洲經濟」那個國際體系的一部分,但在具體論述中他還是過多強調了英國「獨行無雙」的率先性和獨特性,過多強調了英國無法從外部獲得經驗、技術、資本、制度這一個側面,乃至斷言「基本上(也許完全)不能援用外部因素」去解釋工業革命(第30頁)。且不論這一觀點與書中其他表述自相矛盾,其最大問題在於不符合歷史實情,這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可資證明。

【尤其參見William Cunningham, The Growth of English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 Modern Times, Part I: The Mercantile System, 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07, in Roger E. Backhouse and Peter J. Cain (eds.), The English Historical School of Economics, Vol. 4, Overstone of Thoemmes Press, 2001, p. 75, p. 78; J. U. Nef,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and the Growth of Large-scale Industry in Great Britain, 1540-1640」,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Vol. 5, Iss. 1 (Oct. 1934), pp. 11-17; 弗裡德裡希·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39-40頁;道格拉斯·C·諾斯、羅伯特·保爾·託瑪斯:《西方世界的興起》,學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0頁;陳勇:「十四至十七世紀英國的外來移民及其歷史作用」,吳於廑:《十五十六世紀東西方歷史初學集》,武漢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62-193頁。】

誠然,霍氏本英國史的重點放在1750年之後,故而,略去此前英國向其他國家借鑑甚多那另一個側面,似在情理之中,可是以我之期待,相關的論述尚可更加周詳些。為避免中國語境中可能的繼續誤讀,這裡不妨白璧指瑕,興許還能引起進一步的討論。

霍布斯鮑姆留下的眾多著作中,譯介到中國來的概已超過十種,就此而論,本書的中文版誠該更早推出。很榮幸應中央編譯出版社侯天寶先生之約,我有機會翻譯自己看重的這一名家名作,得以親手補上有關空白。相信這部作品能幫助我們加深對英國現代化歷程的認識,進而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提供有益的啟迪。

(本文原題為《準確把握英國現代化的特點》,系霍布斯鮑姆《工業與帝國:英國的現代化歷程》中文版譯序。《工業與帝國:英國的現代化歷程》,埃裡克·霍布斯鮑姆著、梅俊傑譯,已由中央編譯出版社於2017年8月推出修訂第二版。)

相關焦點

  • 作為帝國,英國和美國有什麼不同?
    帝國為何物帝國這個詞由來已久,遠有漢帝國、古羅馬帝國,至中古時代有神聖羅馬帝國,近代有大英帝國等等,這些國家統統被稱為帝國,雖然共享一個概念,但它們並非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複製品」,實際上各自有其特點。帝國概念的嬗變美國最早作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自1776年脫離英國獨立以後,一直在推動自身的改革。所謂「便國不法古,治世不一道」,英國的殖民做法並非一定就是對的。美國憑藉對英國殖民體系的熟悉,在自己強大之後,設計了一套「改進」的殖民策略,塑造了帝國的現代形態。
  • 英國貨幣史:大英帝國下英鎊霸權形成記
    」系列 第 六 部分格物者說:在國際金本位的統一貨幣體系框架下,以及大英帝國的霸權庇護下,英鎊英鎊成功地走向世界,成為了紙幣之王,和黃金享有著同樣的世界貨幣地位,與此同時,英鎊霸權也悄然形成。英國金本位確立後,許多採取金銀複本位的國家(歐洲國家、美國、日本、俄羅斯等主要工業國)效仿英國採用金本位。到19世紀70年代末,全球形成了真正具有國際性規模的貨幣制度——國際金本位制度,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統一成型的國際貨幣體系。在國際金本位下,國際貨幣體系呈現出一種金字塔式的運行模式。
  • 西部大講堂⑤高岱:英帝國殖民地行政管理體制的評析(1850—1945)
    高老師指出英國在科學、工業革命、政治體制以及英語四個方面為世界歷史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因此,對英國史的研究和學習具有重要作用。隨後,高老師提出:自15世紀以來,西方列強在海外殖民擴張中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殖民地行政管理體制,其中英帝國殖民地行政管理體制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其他各類殖民帝國的統治特點。因此,通過對英帝國殖民地行政管理體制的分析,可以進一步加深我們對殖民主義統治特點的理解。
  • 李友東 :不能隨意套用「帝國」概念
    在《全球通史》一書中,斯塔夫裡阿諾斯注意到中國的「周期性改朝換代的模式」,即「皇朝」循環現象:「皇朝的興亡遞嬗已成為中國歷史的特點;它引起的不是革命,而僅僅是統治家族的更換。」帝國的定義也主要是因為「組織得很嚴密的帝國結構」,並「一直持續到1912年最後一個皇朝被推翻時才告終。
  • 徐徐道來話帝國
    帝國南肯校園一景(用於帝國介紹)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位於英國倫敦的南肯辛頓,是全英唯一一所主攻理工學、醫學及商學,並在科研與教學擁有國際聲譽的高等學府。帝國理工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卓越水平享有很高的國際聲望,一直穩居全球頂尖十大高校之列。帝國理工歷年來在最具影響力的QS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四大全球大學排名中均名列前茅。
  • 英國文學、殖民與話語體系
    同樣,在1793年,當英國女王派特使馬嘎爾尼出使中國時,也帶來了大批的學者和畫家。他們記錄了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狀況,以及中國各地的風土人情。法國學者阿蘭·佩雷菲特在《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碰撞》(1989)一書中記錄了馬嘎爾尼出使中國的前前後後,以及畫家W.亞歷山大的中國畫作。    書寫和被書寫、表現和被表現常常體現著一種權利關係。
  • 大英帝國最後的機會——張伯倫與帝國聯邦運動(上)
    比如在北美,很長時間內,英國對各北美殖民地都聽之任之,既無特定管理機構,也無一定管制方略與人事安排,而是聽任其自治。北美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的隸屬關係僅體現在英國有權制定帝國關稅及擁有最終的立法審核權之上。為什麼英國的早期殖民模式是這樣的?
  • 大英帝國功過:血腥殖民、擴張資本主義
    如果把二戰後原大英國協多個國家獨立作為這個龐大帝國的正式解體,那麼,它的解體已經近七十年了。如果把大英國協作為大英帝國的標誌,那麼它今天仍然存在。對於大英帝國,有人贊之為推動了全球一體化的進程,有人斥之為對落後國家的掠奪、屠殺和剝削。如何看待大英帝國?它從興到衰的歷史告訴了我們什麼?英國史學家尼爾·弗格森的《帝國》要「還原一個真實的大英帝國」,讓我們更加接近歷史的真實,並得到一些啟發。
  • 棉花、資本主義與全球化 - 棉花帝國
    貝克特認為,18世紀的工業革命是歐洲國家「集體」創作的結果,但「英國的企業家、英國的經驗、英國的工匠在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棉紡廠的童工全球化市場則由金融商人通過交易和信貸體系來建構。位於英國利物浦的棉花交易中心左右著全球的棉花生意。
  • 英國留學篇—帝國理工大學
    英國留學篇—帝國理工學院帝國理工學院在國際學術界有著頂級聲望,在各類權威榜單中排名穩居世界前十。在帝國的相關人物中,共有1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3位菲爾茲獎獲得者。帝國理工提供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共有五個學院,工程學院,醫學院,自然科學院,生命科學院和商學院。它授予一等學位的比例和每年的淘汰率都十分引人矚目,被認為是英國入學標準最高的大學之一。
  •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介紹
    學院於2007年7月正式脫離倫敦大學成為一所獨立的大學,簡稱帝國理工,也稱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羅素大學集團成員之一。帝國理工學院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大學學院並成為「G5」精英大學。「G5」精英大學,代表著英國大學的最高學術水平。
  • 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的費用一覽表
    出國留學的同學對於英國院校十分嚮往,其中有一所院校在英國也十分有名,那就是英國帝國理工大學,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每年也吸引了許多海外學生進行申請前往深造,那麼對於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的留學費用大家又知道哪些?三立小編整理了一份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生活費和學費一覽表,幫助大家順利的前往出國留學。一、 院校介紹在1907年的英國倫敦建立起一所大學叫帝國理工大學,它是一所主攻理學、工學、醫學和商學的世界top公立研究型大學。
  • 比英國還強大的歐洲霸主,世界第一個日不落帝國,如今成三流國家
    英國一直是深入民心的歐洲霸主,19世紀的英國海軍實力之強盛更是令英國稱霸海洋,成為海上霸主。仗著強大的作戰能力,英國對世界進行了大肆的侵略,在鼎盛時期,英國就曾經將世界百分之25的土地變成自己的殖民地。
  • 英國名校系列 | 帝國理工學院
    帝國理工學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又稱帝國理工學院,或簡稱帝國理工,成立於1907年,位於英國倫敦,是一所享譽全球的頂尖高等學府。
  • 世界經濟開放則興封閉則衰
    【摘要】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世界經濟開放則興,封閉則衰。古往今來,中外文明的發展軌跡無不深刻地驗證了這一鐵律。過去40多年中國在開放條件下取得了矚目的經濟建設成就,世界經濟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進一步推進國內市場開放、支持經濟全球化的決心始終未曾動搖。
  • 劉金源教授談英國現代化轉型(附推薦書單)
    政治上,英國最早建立了現代政治制度;經濟上,英國是近代工業革命的搖籃;社會上,英國較早建立了社會保障體系。「英國的社會轉型歷程,往往被視為現代化成功的典範,因為現代化為英國人締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日不落帝國』,為英國人在世界上建立起長達一個世紀的單一世界霸權。
  • 「日不落帝國」VS「第一陸軍」,老話新說:英國還能打過印度嗎?
    「日不落帝國」衰落史 「日不落帝國」英國在全盛時期,通過戰爭和殖民的方式統治了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土地及人口 但是隨著時間到了1850年,在這之後的100年間,是世界公認的「英國衰落時間段」,百年間發生了太多的事情,而件件都與大英帝國的國運相關。
  • 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留學信息
    如今出國留學越來越受歡迎,去英國的考生越來越多。帝國理工學院(英文Imperial College London),1907年建立於英國倫敦,是一所主攻理學、工學、醫學和商學的世界頂尖公立研究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在國際學術界有著頂級聲望,是世界最具創新力大學之一,在各類權威榜單中排名穩居世界前十。下面就和選校帝了解一下英國帝國理工大學留學信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帝國理工學院是英國常春藤聯盟羅素大學集團成員,國際科技大學聯盟成員。又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並稱為「G5超級精英大學」。
  • 「帝國」概念與中東問題研究
    編者按:探究重要概念與學術體系構建之間的關係,可以為國際關係研究的「歷史路徑」提供一種行之有效的思路。重要概念構成了人們感知、理解、闡釋歷史和現實的方式。對於構建學術體系而言,重要概念不僅是內容,也是工具。
  • 作為海洋霸主,英帝國為何最後會選擇放棄北美殖民地而非死纏爛打?
    摘要:第一英帝國時期英國對殖民地統治的特點表現為政治上控制鬆弛、經濟上控制嚴格;其主要的統治形式是地方治理、公司管理等。在印度,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積聚了大量的財富;在美洲,英國的政治控制很微弱,殖民地議會擁有很大的權力,而作為英王代表的殖民地總督,行使權力經常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