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80後」、「90後」小時候都聽過愛因斯坦的勵志故事:愛因斯坦小時候不但並不聰明,反而因為蠢笨不堪被老師同學嘲笑,3歲還不會說話的他經常被嫌棄「腦子有問題」,最後卻成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
但你沒有想過的真相是,愛因斯坦從來就不是一個笨孩子。他不和別人說話,是因為他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世界裡,專注地和自己說話;他總在一遍遍嘗試失敗了的實驗,是在憑藉頑強的意志力去鑽研答案。
有一件少有人知的小故事,充分的展現了愛因斯坦的與眾不同。1933年加州發生6.3級大地震,愛因斯坦實驗室內的桌椅板凳都在瘋狂震動,別人瘋狂喊他快跑,愛因斯坦卻因為過於專注完全沒意識到發生了什麼,最後還是靠助手將他拉出了實驗室才倖免於難。
所以說,孩子在低齡時期成績的好壞並不是衡量孩子能否成才的標準,是否有「專注力」和頑強的「毅力」才是關鍵。
能「成大器」的孩子,多半有這「2個力」,跟成績好壞沒太大關係
一、專注力
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專注」。
特別是正處在知識吸收期的學齡兒童,注意力集中,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觀察能力、記憶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對外界事物的直覺感受,精神頻繁分散不但學習效率很低,吸收和記憶的內容就更少。
密西根大學在2016年邀請300餘名學生進行了一項專注力的實驗,一組學生同時進行多任務操作,例如一邊聽音樂一邊回郵件,或一邊開會討論一邊查閱資料。和專注一件任務的對照組相比,多任務切換的學生完成任務的平均時間反而多出25%,出錯率也明顯高於對照組。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隨意插手到孩子的專注狀態中去。
有時候看到孩子玩玩具的方式「不對」,或是看書看到廢寢忘食,不少家長就忍不住去關心和指導孩子,這是對專注力的最大破壞。只有當孩子遇到困難、感到無聊等需要家長幫助的時候,才是家長參與的最佳時間。
此外還要幫助孩子營造安靜、無打擾的專注環境。在安靜的環境下讀書、寫字、玩玩具,孩子才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有機會沉浸到自己的世界中,完成深度思考。
二、毅力
除了幼年時期的遭遇,愛因斯坦的科研道路也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一帆風順。
1900年愛因斯坦從「歐陸第一名校」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畢業,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在家「宅」了一年多,給德國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連續寫了四封自薦信都沒有回音,但這四封信最後卻成為了愛因斯坦科研之路的另一個契機。
「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重要」,這句話也成為了愛因斯坦講述成功的一句名言。
比教會孩子科學知識、人生道理更重要的,是鍛鍊出孩子遇強則強、不怕困難的頑強毅力。人和人沒有什麼不同之處,造成人生境遇差別的關鍵,就是有的人不斷在挫折面前爬起來,而有的人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勇氣嘗試。
鍛鍊孩子的堅強品質,並不是要人為為孩子設置障礙和打擊,反而要首先創造機會讓孩子完成一些簡單的任務,樹立起對自己的信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其次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抉擇、完成自己遇到的困難,在失敗時為孩子打氣,在成功時及時表達讚賞,用成就感為孩子鼓勁。
3-6歲是孩子的性格發展關鍵期,這時家長採取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孩子將來就會形成什麼樣的性格。想要鍛鍊孩子的毅力,除了讓孩子面對挑戰之外,還要讓孩子懂得深刻的道理。這時精美的圖片和故事對孩子來說更容易理解,因此,繪本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