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研 & 解題研究 & 資源共享
誠邀老師您加入教師群
請在「公眾號對話框」回復
入群
作為一個想把數學學好的普通人,我們上課都應該要做筆記。
看清楚,想把數學學好,普通人,這是前提,所以槓精勿進。
別跟我說你的朋友你的鄰居你的親戚數學學的很好但是從來都是上課睡覺書也不翻的那種,這種故事不具有普遍性,當然也有可能槓精所謂好的標準和我也不大一樣,而且要說編故事你們也不見得編的過我。
做筆記看來很重要,但是很多時候大部分學生在做筆記這個事情上是有誤區的。今天給孩子們上課,我也是無意中注意到他們做筆記的方式,覺得還是有必要專門寫一篇來講一講。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我給他們講因式分解,然後孩子們刷刷刷地記筆記,但是當我向下一題轉換的時候,他們竟然還停留在上一題?!
怎麼會來不及記呢?原來他們所謂的記筆記就是把我黑板上寫的東西原原本本一字不落地抄到自己的筆記本上,我看了真的是哭笑不得。
其實嚴格說來,筆記這個東西應該叫上課心得體會記錄。不是說把老師的講課內容照抄叫筆記,那是複印機。
每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的難的地方肯定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人記的筆記應該也是不一樣的。
當然,有些東西老師在反覆強調的時候,往往就是你該記筆記的時候。比如我今天分組分解法。
這個內容是在公式法和提取公因式法之後,因此我們在進行分組的時候肯定不能胡亂分組,那樣的話效率太低,所以我們要有一定的分組的指導原則。
那麼這個指導原則是什麼呢?
從內容編排的邏輯順序上來說,既然是在公式法和提取公因式法之後,說明分組完了以後的那些項,要麼能夠用公式法,要麼就是有公因式,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推斷。
講道理,這句話其實告訴了我們怎麼去學習新的知識,怎麼把新知識和以前學過的內容聯繫起來,這點要是想明白了,能比講二十個例子都管用。但是學生就眼巴巴地看著我講,對於我反覆強調的這句話無動於衷。
於是我就提醒學生:你們要把這個話記下來,旁邊寫分組分解的原則應該是分組完成後能運用提取公因式法或者公式法,學習新知識要注重和前面老知識的聯繫。
那麼具體到例子的時候應該怎麼記呢?
比如有個題目是(a+b)^2-12a-12b+36,讓你進行因式分解,怎麼去考慮?全部展開肯定是死路一條,但是如果你這麼做了,也不要覺得羞愧。
初學者麼,犯錯很正常,這個錯誤的過程就是很好的筆記內容,你就要在旁邊註明:這樣展開是不對的——這就是個性化的筆記,然後下課以後你甚至可以更詳細地寫:為什麼我當時是這樣想的。
然後我講的過程中,反覆強調要把a+b當做一個整體來看待,因此就可以在a+b的部分下面畫線,然後註明:整體思想。
那這個題目就很有鍛鍊意義了。你就把整個過程抄一遍,又不知道難點,又沒有自己做的過程,這樣的筆記有什麼意義呢?
不是總說看都看的懂,自己做總是做不出來麼?問題出在哪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學生根本沒有吃透這些基本概念。
每個題目都有題眼,老師在講例題的時候,你如果忙著照抄過程,你記下來的東西越全,你就越看不出重點在哪裡。
筆記要記的就是重要的內容,像上面這個題,把a+b當做一個整體之後的計算,就是一個完全平方公式的應用,這有什麼好記的呢?
誰還不知道x^2-12x+36=(x-6)^2呢?如果你要把這個過程抄全了,老師往往已經開始講下一個題目了,你是不是又脫節了?
所以以這個為例,每個人留下來的筆記相同的部分是:a+b下面畫線,旁邊註明整體思想;如果你卡在哪一步,下課後就要把為什麼卡在這步的心得體會給寫出來。
至於說細節,正好回家做一個練習,嘗試著把所有的細節補充完整。
這樣記筆記,把自己的誤區記了,抓關鍵點的能力鍛鍊了,細節推導也訓練了,一舉三得。
長此以往,你上課的效率會越來越高,不自覺地就會把老師的講課內容中最重要的東西提取出來。
照抄,是複印機幹的事情,人,要做有創造力的事情。所以不要只是呆呆地照抄,那樣除了練字,真的沒什麼太大的作用。
不用閃躲,為喜歡的生活而活
不用粉墨,就站在光明的角落
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