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帝國的守門人,琉球百年之殤

2020-12-20 媛媛說事兒

公元6世紀中期,隋煬帝命羽騎尉朱寬出海尋訪海外異俗。一行人到了今北起奄美大島,南至與那國島時,發現了一片珍珠般的島嶼漂浮在海面上,彷佛虯龍浮在水面一般,遂為其取名「流虯」。唐朝在編篡《隋書》時,因「虯」是小龍的意思,為避帝王的龍諱,所以就將此地更名為「流求」。

到了公元1372年,也就是明朝洪武年間,將此地美名曰「琉球」,意味著琉璃玉和珍珠球。

那麼這島嶼是怎麼來的呢?也是有神話傳說的。據說當年天神阿摩美久下凡,由天帝賜予草木土石,做成島嶼,就是這琉球島。後來他又求上天賜予人口,於是天帝就將其子女賜予阿摩美久,此二人結合生下三男二女,長子天孫氏建立了天孫王朝,歷經17802年,傳國二十五世後被叛臣利勇所殺。後有尊敦起兵滅了利勇,被擁立為新君,稱舜天王。這事大概發生在我們的宋朝。

到了元朝末年,琉球分裂為了三個各自獨立的國家:中山、山南、山北。其中,中山最強,山北最弱。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琉球三國都是和日本歷代政權平等交往的國家。公元1372年,明朝派楊戴出使了琉球三國,正式冊封三國國王,他們也明確表示向明朝政府稱臣,正式成為明朝的藩屬國。

幾年後,中山國滅了其他兩國完成統一,中山國國王被明朝冊封為琉球王。此後,琉球國一直都向明朝進貢,謹守臣節。明朝被滅後,琉球成了清朝的藩屬國,此後百餘年,琉球依舊不斷派使者進貢,歷任琉球新王即位都要派使請封,從未間斷過。

然而,就在明朝冊封琉球兩百多年後,日本也看上了琉球王國。

公元1609年,豐臣秀吉率軍侵略朝鮮,派薩摩藩諸侯島津氏向琉球敲詐錢財,遭到拒絕,於是他們就攻打了琉球,並俘虜了琉球國王尚寧,還逼其寫下誓文,每年向薩摩藩上繳糧食8000石。日本將這次侵略視為「上貢」,並以此來證明琉球歷來是日本的藩屬。

1868年,日本的維新政府再次傳令到琉球,要求他們將琉球王國置於日本鹿兒島縣的管轄,隨後又將其改為政府直轄。公元1872年,他們又借明治天皇親政之機,要求琉球王子伊江等人前來朝拜,伊江等人隨後動身前往。當時琉球的賀表上寫的本是「琉球國王尚泰」,可日本方面卻擅自去其國號,改為「琉球尚泰」。

次年,他們又下詔要求琉球受內務省管轄,租稅上繳大藏省,將其納入日本內政的軌道,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沒有獲得琉球國的同意。

就在日本加緊控制琉球的時候,「牡丹社事件」為他們徹底佔領琉球找到了藉口。

公元1871年11月27日,六十多名前往清朝進行朝貢和貿易的琉球人,在回國的途中遇到了大風,船漂到了臺灣,被不明就裡的臺灣土著牡丹社民誤認為是敵人,殺死54人,另外12人被清廷護送回國。按理說一方是大清子民,一方是大清藩屬國的子民,和日本毫無任何關係,可日本卻在這上面大做文章,蓄謀吞併琉球,並趁機插手臺灣。

兩年後,日本使者來到清朝,他們本是來換取三年前和清政府籤訂的《天津修好條約》和《通商章程》文件的,閒聊時就聊到了「牡丹社事件」,結果清朝大臣在談話時無意中流露出「殺人者皆屬『生番』,系化外之民」的意思,結果被他們抓到了漏洞,強詞奪理說這些「化外之民」都不歸清廷治理,從而否認臺灣是大清國領土,為「代表」琉球出兵臺灣找藉口。

隨後日本開始了侵略臺灣的行動,但由於此時西北有浩罕國(今屬烏茲別克斯坦)軍官阿古柏侵略新疆,沙俄又乘機出兵佔領了伊犁,清廷無法集中精力處理日本侵略之事。因此,清廷決定使用和平手段來處理,但不同的是,這次使用了以武力為後盾的實力外交手腕。

但不久後,日本得到了美國的幫助,他們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兵3000多人侵犯臺灣。同年十月,清政府和日本籤訂了《北京專條》,規定:日軍限期從臺灣撤退,清政府賠償50萬兩。

該條約同時還埋下了一個隱患,那就是,承認了日本為被殺的琉球人出兵的合理性,這就等於間接承認了琉球是屬於日本的。

就在《北京專條》籤署後的第二年,日本派兵進駐琉球,並命令其尊奉日本明治年號,不得再向清廷上貢。眼瞅形勢不妙,琉球國趕忙向宗主國清朝進行求助,可清廷根本沒把這事兒放心上,只是給駐日公使何如璋下了個命令,讓他調查此事。

公元1878年4月,日本悍然決定廢琉球為郡縣。雖然琉球上下並不甘心就此亡國,但礙於實力弱小,根本無力抗衡。

同年8月,日本在何如璋按照清廷旨意的喋喋不休交涉聲中,正式宣布改琉球為郡縣,聲明琉球和清廷的關係由日本外務省處理,琉球終於沒能逃脫被日本吞併的命運。

次年的四月,日本派出了一支由450名軍人和160名警察組成的隊伍,前去鎮壓了已有200年不設軍隊的琉球「藩王」,不容分說將其王室強行遷移到了東京,並廢除藩政,改為由日本政府直轄的衝繩縣。

就這樣,獨立的琉球國變成了日本的衝繩縣。

相關焦點

  • 黃遵憲與琉球百年之殤
    ► 神戶之夜,顛沛流離的琉球使臣見了宗主國的公使,如同受到惡徒欺凌的孩子見到親人般,倒地哇哇哭訴的情景給履職之初的黃遵憲極大震撼,刻骨銘心。► 仿佛是個不祥之兆,但僅僅是個開端。被譽為晚清最傑出外交官的黃遵憲在赴日伊始,即面臨近代中日關係啟釁之端,也就是琉球問題的交涉。
  • 曾經萬國拜冕旒:中華宗藩體系崩潰史(琉球篇)
    元朝中期,琉球群島上逐漸出現了國號如同童話故事的小國:中山國、山南國與山北國,因國號中均帶「山」字,這一段微縮版「三足鼎立」的歷史被稱為「三山時代」。就在三國在琉球群島中上演起「百年戰爭」的時候,明朝建立了。洪武五年(1372年),也即是明朝建立的第五年,朱元璋便遣使至琉球三國發布諭詔令其稱臣了。
  • 謝忱 謝必震 ▏來華琉球留學生與中華醫藥學的琉球傳播
    琉球《魏姓家譜》記載道:福州醫師黃會友,福建上杭人,「有祖傳補唇奇方,周旋四方,療治缺唇。然此藥方一世一傳,雖親友不敢傳之,是吾祖宗之遺令也」。「士哲乃發誠心,萬求不允。惟以異域之人故,固請教方而後允之」,魏士哲「遂與黃先生結盟居住別館,晝夜孜孜學之」。魏士哲學成回國後,治癒了很多兔唇病人,尤其在治癒了琉球世孫尚益的兔唇後,聲名大噪。後來,琉球國王命他將兔唇縫合術教會御醫數人。
  • 衝繩血淚:一個原名「琉球」的中國藩屬國
    說到明朝,不得不提起當時的中華朝貢體系。自公元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維持在東亞、東南亞的一種特殊國際關係。簡單來說,是以中華地區帝國為核心,向外逐步擴散的網狀政治秩序體系。中華帝國以天朝上國自居,利用冊封以及儒家思想,層層向外拓展。唐朝開始,朝貢逐步轉化為朝貢貿易體系,實施「禮尚往來」的原則:琉球等國將本國物品以朝貢名義運送到明朝獻給中華天子,天子則以萬國來朝之名給予該國所需。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在這五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化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到琉球,琉球社會的各階層開始接觸到中華文化,並逐漸被中華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文學藝術、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生產科技、宗教信仰和社會習俗等方面所吸引,琉球人因此對於中華文化心生嚮往,並開始積極學習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
  • 琉球國:本是我國丟失百年之地,為何至今還在舉行大清儀式?
    引言十九世紀以來,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列強肆意侵佔我中華大地,我國的許多領土從此被列強非法佔據。鴉片戰爭以來,英國、俄國、葡萄牙、德國等國通過一次次不平等條約,獲得了我國大量主權領土。該國在明清兩代數百年間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之一,國王的地位和封建時期的諸侯王一樣,琉球國必須嚴格遵守朝貢制度,王位的更替也必須由中央政府同意。至於上文所提及的古老儀式,正是源於琉球國內的一次王權交替。
  • 朱學東:晚清「自改革」何以成「殤」——評解璽璋著《君主立憲之殤...
    《君主立憲之殤——梁啓超與他的「自改革」》,是解璽璋繼《梁啓超傳》之後推出的又一部新書。與人物傳記不同,這是一部關於思想史的著作,書中向讀者呈現了晚清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時,士大夫階層紛繁複雜的思想和行動選擇,以及最終結果。
  • 島津氏的舊好,反而成為了琉球的禍害?
    至於事件起因的討論則較為簡單,華文世界的討論較為傾向於解讀此事件為德川日本意圖擺脫明、清帝國的政治秩序,即所謂的「華夷變態」的影響下,擺脫中華帝國的朝貢體制,實現日本的「小中華帝國」之夢。然而,這樣的解讀還存在著爭議,因為這究竟這是結果,還是緣由呢?換句話來說,這個理解是否有倒果為因的問題呢?
  • 黃裔教授解讀琉球漢詩:琉球文化蘊含福建元素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為顯國力,派人東渡,和琉球建立了宗屬關係,至此琉球開始每年來中國進貢,進貢的物品有芭蕉布、磨刀石、螺殼、番薯、甘蔗這些粗陋的土產。當時明朝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帝國,為了顯示泱泱大國的風範,明太祖賜給他們的是華美冠服、精緻的綢緞和絲織品。明朝還給他們中藥,教他們針灸問診。他們航海技術落後,明朝就賜給他們大海船,從各方面幫助他們。那時,漢文化東漸,『移植』到了琉球。」
  • 中國對琉球的宗主起源
    康熙皇帝御賜琉球國王金匾——中山世土。中山即琉球三山分國時期的中山國,後又代指琉球國。此匾意指中山王世世代代都是琉球國的統治者。,同時明宰相胡惟庸叛亂時借兵日本,而琉球又對日本貿易關係密切,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對此甚為忌恨,遂派遣楊載為使者,再度踏上琉球土地。
  • 琉球失國
    此後500多年,中國與琉球始終保持著宗藩關係。隨著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大門,老大帝國自身難保,與周邊小國之間的固有秩序也土崩瓦解。師法西方列強而迅速崛起的日本一步一步挑戰著清王朝的權威,吞併琉球只是它計劃中稱霸全亞洲的第一步。琉球呼救1875年(清光緒元年),同治帝駕崩,光緒帝即位。
  • 琉球or衝繩:已經丟失百年的孤島,為何每年仍舉行大清冊封儀式?
    日本在經過近代化改革以後國力大增,開始蠶食周邊國家擴大自己的勢力,其中就包括了曾同為中國附屬國的琉球。不過,雖然清朝早已滅亡,而琉球也已失掉百年,但在今天的日本衝繩縣卻每年仍舊定期舉行著清朝的冊封禮,選出國王和王妃。許多人對此感到很好奇,要知道,這種典禮連在中國都很罕見,卻在此處定時出現。
  • 《琉球國志略》提及的「無底谷」等中華古地望考
    《異域志》寫了一個大琉球國又寫了一個小琉球國,我認為大琉球國即《諸番志》所說的「樂中」。乾隆同志親自拍板的《琉球國志略》雖然縮小了琉球的地域且沒提大小琉球之分,但其中寫到的「北山、中山、南山」三大區化,即是今日本本島的區劃,基本可判定日本本島的大部分領土都屬於大琉球國。
  • 日本吞併琉球清朝不敢向日本問罪 導致琉球亡國
    例如通信中,島津氏對琉球王多用「殿下」,而少用「中山王閣下」。甚至有永祿十三年(1570年)三月一日,日本越前守村田經定致琉球王的信中稱「陛下」。衝繩學者東恩納寬惇氏認為,時至日本慶長(1596年)之前,對琉球而言,島津氏地位似乎不高,與其說是上下關係莫如說是對等的國際關係。因而相互往來的文書中常用對等之禮,毫無命令或下達的意味。
  • 二戰後處置日本的最大遺留問題:琉球群島主權到底屬不屬於日本?
    1945年8月15日,窮途末路的日本帝國終於走上末路,被迫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帝國自打明治維新以來便一直奉行擴張國策,荼毒東亞八十多年,侵佔了大量領土,至1945年,日本當時的領土除了本土外,還包括琉球群島、臺灣、朝鮮半島、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以及南洋廳(舊德屬太平洋群島)。
  • 再議琉球
    琉球復國或歸屬中國的意向一直沒有停止,它的主權不屬於日本,美國交還的只是「施政權」。猶太民族在二千年後尚能復國,琉球失國僅133年,為什麼不能復國!?何況琉球人與中國不僅僅是宗藩關係,還有著歷史上的血緣關係,在過去中國知識界的眼裡,琉球就是中華祖國的兒子,這以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最有代表性。
  • 歷史上的臺灣,沉浮四百年,從化外之地到帝國邊陲(一)
    關於流求,有琉球和臺灣兩種說法。六世紀中後期,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出海尋訪海外異俗。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島,南至與那國島(今釣魚島西南170公裡)時,見一片珍珠般的島嶼浮在海面中,「若虯龍浮在水面」,遂為其取名流虯。唐朝編纂隋書時,為避帝王龍諱,將該地更名為流求。至朱元璋時期,將該地美名以:琉球。
  • 「嚮慕文教,琉球最篤」:琉球國赴華留學生的沉浮
    由於通曉漢文,熟悉中國禮儀,同時還掌握了比較先進的航海技術,在中琉朝貢交往中久米村群體就深受重用,「知書者授大夫、長史,以為貢謝之司;習海者授通事,總為指南之備」,並且職位還能夠世襲。從明代中期開始,久米村人就憑藉文教的優勢壟斷了官生的所有名額,一直到清代中期,琉球的貴族子弟也就是首裡士族才開始加入官生隊伍。明清兩代琉球共遣官生人數約96名,其中久米村人有58人。
  • 「和平之國」被日寇屠殺近一半人口,揭秘琉球滅門滅族大屠殺
    ●「小中華」的黃金時代中國與琉球保持了500多年的宗藩關係。起初,琉球每歲一貢,貢船兩隻。後來,明政府體諒其路途艱險,便讓他們隔年一貢。在與藩屬國的關係上,中國一直奉行「厚往薄來」的原則。琉球每每朝貢後,都能帶著數倍於貢品的禮物滿載而歸。在這種朝貢體制中,琉球受益巨大。明太祖朱元璋還派「閩人三十六姓」進入琉球。他們不但給琉球帶去了生產技術,還帶去了中華文明。後來「閩人三十六姓」的後裔,很多都成為琉球國的股肱之臣。至今這些來自中國的遺風和建築依然在衝繩到處可見。
  • 琉球文明是如何被日本吞噬的?
    落款處的玉璽為「廣運之寶」玉璽,這是明太祖所制十六寶之一,中國皇帝專門在賞賜臣子時候使用然而,琉球群島是鄰國日本向西南方向拓展的必經之地,琉球群島因其重要的地緣位置一直被日本所覬覦。為了侵佔琉球,日本處心積慮三次侵佔琉球,並企圖在一次又一次的殖民和統治中,讓琉球文化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