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時,四處開闢航線的葡萄牙水手航行到東亞的海域,在東海旁遙望到一座島嶼上蒼鬱的森林,驚嘆到「Formosa!」(葡語:美麗),從此,福爾摩薩成為西方世界對這座島嶼的代稱,的確,美麗是這座島嶼給人的第一印象,在中文名中,它同樣有一個美麗的名字——臺灣。
臺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居東北亞與東南亞交會處,中國第一大島,然而歷史的錯位造成了如今兩岸分離的局面,而島內不斷翻江倒海的「臺獨」惡浪,更使得臺海屢次戰雲密布,寶島臺灣究竟有怎樣的前世今生?今天我們先梳理一下臺灣的古代史。
一、史前,神秘的東海寶島——1624年以前
遠古時期,臺灣曾數次與亞洲大陸本土相連。然而即便是有如此緊密的地緣關係,早期大陸對於臺灣卻並無明確記載,這一方面是由於漢民族對海洋的保守,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臺灣海峽的兇險,不過,早期臺灣與大陸也並非完全沒有交集。
註:衛溫三國時期東吳將軍。黃龍二年(230年)正月,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帶領上萬士兵出海尋找夷洲、亶洲。一般認為夷洲便是今日的臺灣,這是中國歷史上對臺灣的最早記載。
註:610年隋煬帝派武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州(有的寫成「張鎮周」)率東陽兵一萬多人從義安(今廣東潮州)出海襲擊流求國。關於流求,有琉球和臺灣兩種說法。
六世紀中後期,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出海尋訪海外異俗。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島,南至與那國島(今釣魚島西南170公裡)時,見一片珍珠般的島嶼浮在海面中,「若虯龍浮在水面」,遂為其取名流虯。唐朝編纂隋書時,為避帝王龍諱,將該地更名為流求。至朱元璋時期,將該地美名以:琉球。
然而,雖然臺灣一直是「化外之地」,澎湖卻在宋元時便受中央政府管轄,在早期便不斷有漢人定居,中國最晚在南宋時已派兵駐守,將澎湖收為版圖,元朝時,隨著移民日益增多,設置了巡檢司對移民進行管理。而史料也表明,當時東南沿海人民對流求並非完全不了解。
然而,隨著航海時代到來,臺灣不可能一直保持著神秘的面紗,只不過,最先揭開這神秘面紗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歐洲人。
臺灣歷史有明確文獻記載且能考證時間點者,目前可上溯至1582年7月一場船難後分別由兩位西班牙人神父與一位葡萄牙人耶穌會士所寫關於在臺灣75天見聞的三篇文字記錄。
與大陸地緣關係如此緊密的臺灣,最早的精確記載卻由西方人留下,早期中華對於海洋的保守和西方殖民者的開拓精神可見一斑。而隨著西方勢力侵入到亞洲,臺灣戰略重要性日益凸顯,臺灣也終於褪下神秘面紗。
17世紀初遠東海面歐洲三國鼎立:租得澳門的葡萄牙、殖民菲律賓呂宋島的西班牙、據有爪哇的荷蘭,在遠東海面展開商業和殖民的競爭。
荷蘭人在遠東的商業目的原以明朝為重要對象,其最先希望以澎湖為基地,在1604年、1622年其兩度進佔澎湖。但因澎湖為明朝領土,所以明軍亦兩度驅離荷蘭人。最終兩國議和,明政府要求荷蘭退出澎湖,如果退出澎湖,去佔領對面的「化外之島」臺灣,明政府則無異議。經此議和,荷蘭人遂在1624年進入南臺灣,建「奧倫治城」。
幾乎與荷蘭人同時,西班牙人以菲律賓呂宋為基地 將勢力侵入臺灣北部,先後佔據雞籠、滬尾一帶,並建造聖多明哥城,與南部的荷蘭人展開殖民與商業競爭,但情況不佳,1642年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佔領了二城。
而此時大陸東南鼎沸,滿清南下統一幾成定局,沿海抗清的殘明勢力愈發內外交困,為局勢深切憂患的南明水師將領鄭成功將目光盯上了自己的海賊老爹曾經帶領移民開發過的地盤——臺灣。
盤踞在此的荷蘭人自然不會退出苦心經營的地盤,那麼,臺灣的命運終會如何呢,請看下篇,臺灣沉浮四百年,方知海外有孤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