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提起俞敏洪,大家想到的就是新東方。由他創辦的新東方是上個世紀國內的第一所英語培訓機構,發展至今已有相當的規模!
起初,他並沒有想到要創辦這一個培訓機構,也沒有想過二十幾年後這個培訓機構會成長為中國最大的培訓機構,創辦這個機構,多半是是出於自己的「窘境」。
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新東方的創立為不少北大,清華學子圓了夢,對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來說,新東方的出現並不是偶然。
一.歪打正著,劍走偏鋒。
80年當時國內出現了「出國熱」,出國留學是不少北大清華學子的夢想,當然俞敏洪也不例外。但出國留學需要不少的費用,此時俞敏洪出於經濟的困難期,為了能夠湊齊學費,俞敏洪想到了創辦培訓機構,但當時的俞敏洪還在北大教書。教書對他來說還是比較輕鬆的,教的都是和原來一樣的內容,每個星期只要上八小時的課,剩下的時間都是自己的。當時,在北大拿的工資比較低,想靠工資出國留學是完全不可能的。於是,俞敏洪就有了自己出去掙錢的想法,就開始參與一些培訓機構的託福、GRE課程的教學工作。就這樣,他每個月有了一兩千元的收入,比在北大的工資高出了差不多十倍。所以這就給了他啟示,讓他感覺如果去參加培訓班教學的話,會掙錢更快。
但後來,俞敏洪覺得參加培訓班教學還不如自己開培訓班來錢更快,所以他就在北大成立了一個託福培訓班,也就是現在的新東方。
二.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成立培訓班的初期,困難重重。因為沒有證照,做事不能光明正大,而且他還是北大的老師。因為某個原因,俞敏洪與北大的老師發生一些衝突,甚至還給了行政記過處分。行政記過處分被貼在了北大當時著名的三角地,貼了整整一個月,也用高音喇叭播了大概一個星期!用俞敏洪的話說:「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出名」。因為被處分,不少人對他指指點點議論紛紛,而在北大的他由於處分的緣故各方面落了下風;比如分房子,當時國家還是分房子的,由於他受過處分,就輪不到;北大要派人出國進修,也輪不到他。有人會對他說:「你看,某某沒被處分,跟你同樣的資歷,都沒出國進修,怎麼能輪到你呢?有時候生活總是這樣愛開玩笑,要知道此時的他已經結婚,房子和穩定的工作是他所需要的。後來他做了這樣一個決定;與其在北大過得不如意,還不如自己主動離開。
後來俞敏洪再談起這段經歷時說:「人挪活,樹挪死。離開北大的時候,我內心還是很悽涼的。但是今天看來,悽涼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雖然我離開了一個讓我感到極其安全的舒適區,走進風雨之中,但就像大家常說的那樣:風雨之後才能見到彩虹。」
三.寶劍鋒從磨礪出,一切的成功都有跡可循。
從北大出來後,他繼續著手創辦自己的培訓班。因為他自己考過託福、GRE的經驗,對於這兩方面比較有經驗,所以就決定從託福和GRE的培訓開始做起。這兩個考試在當時被認為是比較難的,尤其是GRE。坦率地說,連北大的老師也沒有幾個願意去教GRE的,因為教GRE的基本要求是你的詞彙量得在兩萬左右。後來俞敏洪老師說:「那時,沒有幾個人會吃飽了撐的背兩萬個詞彙在那放著,而我恰恰就是這樣一個吃飽了撐的沒有事幹的人。因為我在上大學的時候,得肺結核在醫院住了一年。那一年,我在醫院沒事幹,就一邊讀書一邊背了很多單詞」。隨著培訓班越辦越大,當靠自己一個人已經滿足不了當時教學的需要,所以不得不考慮去市場上招聘老師。老的問題剛解決新的問題又接憧而至,用市場上已有的老師去講課非常難,因為這些老師都是沒經過培訓的,基本上都是中學或大學的英語老師,他們講課基本上是按照中學或大學的上課節奏。而且他們講的內容和考試內容沒有多少聯繫,所以導致學生「吃不飽」,面對這樣的問題,俞敏洪決定老師需要我親自培養。他要培養每一門課的老師,如果他自己不會教這門課的話,就沒辦法告訴老師這門課大概怎麼教,所以他親自教每一門課,實際上也抱著把老師帶出來的想法,久而久之,他的知識儲備和教學能力越來越強。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諸如此類的困難還有好多,在回憶當時創辦培訓班的時候,俞敏洪老師說:「說實話,那個時候辦培訓班全靠自己一個人,大事小事,有點事必躬親的感覺,但是沒辦法。困難最多的時候我也曾走在奔潰邊緣,但我從來沒有放棄,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所以我成功了」。
不要以現在去判斷某個人的未來,除非這個的人的心已經死了,一個心中有夢想的人,只要他的心海還不死,他一定能走出很很長的道路!
成長的路上,困難在所難免。面對生活的顛簸,努力才是人生的態度。強者,困難都成為了墊腳石,而弱者,就成為了絆腳石。而兩者的邊際就是,哪怕走在人生奔潰的邊緣,也不要放棄,因為心若不死,必有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