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才算是真真切切的明白了「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育兒並不是簡單的供孩子學習、供孩子吃喝玩樂,而是應該從小在孩子的生理、心理上進行「管教」。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過話題,挺有共鳴的。
一個媽媽問:「你認為老一輩最糟糕的育兒建議是什麼?」
網友回答:「不停地告訴孩子家裡有多窮,他們有多麼辛苦。」
短短的一句話,卻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和點讚。看來在育兒中,我們遭遇到的問題都是一樣的。
很多父母覺得向孩子哭窮,孩子才會懂得節儉,這也是我們最常見,覺得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這個方法也確實有所成效,孩子變得越來越節省,花錢的時候也變得小心翼翼,和父母一樣奉承「凡事都省」的生活原則。
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是正確的嗎?
日復一日的哭窮,會讓孩子從骨子裡認為家裡很窮,在同齡人面前抬不起頭,慢慢的變得自卑、內向。這種自卑感和匱乏感會伴隨著孩子一生,哪怕是長大後有錢,也會很摳門。
《歡樂頌》中的樊勝美,是自卑的。劇中,她的家境應該算是比較普遍的社會現狀,她從小就是被窮養,父母不斷地向她哭窮,即使在成年後,原生家庭還在不斷壓榨,讓她覺得錢永遠是不夠花的。
為了擺脫困境,她拼命往上爬,哪怕是有所成績,在她的內心深處還在自卑的,因為家庭的緣故,讓她覺得她的家庭不光彩,同樣,她也把這種自卑感帶到了愛情中,最後也導致了她的愛情舉步維艱。
愛「哭窮」的父母,養出自卑的孩子。父母經常對孩子哭窮,孩子確實變得「懂事」了,但是自卑感也隨之而來了,這種自卑也許就會伴隨孩子一生。
我們教育孩子,不是為了讓他背上沉重的家庭負擔,而是應該讓他懂得珍惜、讓他自食其力,用自己的努力,撐起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人們常說:「父母的眼界,決定著孩子的未來」,聰明的父母,懂得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比爾·蓋茨說過:「我要把我所賺到的每一筆錢都花得很有價值,不會浪費一分錢。」巴菲特不輕易借錢給自己的親生兒子,在教育子女方面,他們都鼓勵孩子們通過自己的能力賺錢,讓孩子懂得自力更生, 與其期待父母的恩賜,不如自己去奮鬥。
孫紅雷的家庭成長環境一度成為大家羨慕的對象,他年輕的時候,家裡很清貧,父母的收入還不夠維持一家人的開支,母親只能每天下班之後靠撿破爛來補貼家用。
孫紅雷從小就看到了父母的艱辛,為了家庭生計而操勞,很早就體會到了生活的貧苦和父母的不容易。
後來有機會參加舞蹈大賽,沒想到家裡人都一致同意,出發前父親語重心長地告訴他:
「孩子,你懂事了,自己喜歡的就去追求,但是舞蹈這件事,現在賺錢,長久考慮卻不穩定,你先去跳舞,如果不行的話,再回來讀書考大學,不管怎樣,爸爸都支持你。」
父親的一席話,讓孫紅雷淚流滿面,這也成為了他事業有成的主要因素。
當我們在童年時代對某些事情有了很深刻的體會,長大後也就對某些東西有一種自然而然的接受。
如同
孫紅雷的母親用實際行動告訴他:生活不易,但是我們依然要努力攢錢過日子;
父親教導他:賺錢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習知識和長遠發展。
孫紅雷接受了家庭條件不好的現狀,看到了父母的努力和艱辛,從心裡他已經接受了家庭不好的樣子,不會因為家庭緣故而感到自卑或不幸。
愛哭窮的父母,養不出大格局的孩子。經常對孩子哭窮,會讓孩子產生對錢的稀缺心理,對錢極度渴望,使得孩子的視野變得狹隘,缺乏前瞻性,急於求成,從而忽視了其他更重要的東西。
我的家庭就是普通大眾的條件,有時候我的孩子也會問我:
我會告訴她:「家裡的錢夠你現在成長所需,但是我們不能浪費,因為這都是爸爸媽媽用辛苦勞動換來的,你看到了爸爸經常會加班、會打電腦,那是為了我們有更好的條件來供這個家庭的開支。你想要什麼、想吃什麼,可以告訴媽媽,媽媽會根據你的表現來決定是否給你買。但是,你絕對不能吃陌生人的東西、拿別人的玩具。」
我會告訴她:「價格不是衡量它價值的唯一標準,如果你覺得你需要這個,你會好好珍惜,那就可以買,但是有個前提,你必須在這個星期內完成我給你的任務,最後看你的表現才能購買,每樣東西都是需要我們提前做好準備,都是要付出努力。」
當我們的孩子問問題的時候,我們不應該迴避或暴力的對待,而是應該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想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再結合家庭情況,嚴肅、認真的告訴孩子事實,告訴孩子,只有我們齊心協力就能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孩子對金錢觀念還模糊的時候,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對金錢的概念,讓孩子懂得每一份錢都來之不易,「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我是丸子媽媽,育兒路上與你一路同行,教育好孩子是我們共同的心願。
(本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