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宴對於廚師來說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耀,對美食愛好者來說則是一場目不暇接的盛宴,這是一般人都難以享受到的東西。
我們曾經在國家接待外賓或者舉行建國周年慶的時候通過電視節目了解國宴的一部分內容,可以說非常精緻豪華。那麼,70年前的國宴又是怎樣的呢?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布成立,偉人和各個代表們一起見證了這個充滿莊嚴的歷史時刻。我們都知道這次事件的偉大意義所在,那麼這次的"國宴"也必定非同凡響。
全國各地區的代表興致盎然地參加這個盛典,他們用餐的口味也囊括五湖四海,這對製作國宴的師傅們來說是一次不小的挑戰。後來的結果證明,這次國宴是成功的。
籌備期間的"壓力"
這次國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中國第一次召開盛會,國宴的細節不允許出現任何錯誤。經過討論,大家決定國宴舉辦地點為紅磚老樓北京飯店。
之所以選這個地點,是因為它規格符合要求,規模也十分大,足夠承擔起全國代表的人數。地方確定好了,下一步就是人選。"宴"之所以為"宴",就在於它所設置的菜品集全國美食特色之精華於一身。如此來看,掌勺的廚師也必須是精英之精英。
接著就是菜品的選擇,我國的飲食習慣因地而異,形形色色。為了顧慮大局以及權衡好參宴人用餐比例,國宴負責人可以說是煞費苦心,仔細調查詢問,希望能夠儘量做到完美。
當時我黨主要領導人大多來自川、湘地區,可最後的菜品卻並沒有以辣為主,其中就考慮到南方參會人員的飲食規律。這是合乎人情的舉動,組織者也通過仔細對比和開會討論商量這個問題,每一道菜都是精心挑選的結果。
除了宴會用餐本身的壓力外,還有服務質量的高要求。當時開國元勳以及社會各界代表、來賓等一共有600餘人參加,每個人表現出來的生活氣息也與眾不同。
革命勝利伊始,這一宴的儀式感非常重要,既是民族內部自信的表現,也是向世界顯示新中國形象的絕佳時刻。以上提到的種種壓力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促使這次國宴成功的巨大動力,無論是菜還是酒,都很好地表現出這一點。
琳琅滿目的菜單
面對如此盛大的宴會,有關報紙也爭相報導,希望為這個偉大的時刻留下歷史記憶。其中,宴會的菜單就讓人眼前一亮。
首先說冷菜,桂花鴨子、油雞、桃仁冬菇、蝦仔冬筍、油吃黃瓜龍、五香燻魚、鎮江餚肉、水果。這些菜名別具一格,同時也很好地體現出菜品所在地的特色。
其次是熱菜,草菇蒸雞、鮮磨菜心、紅燒鯉魚、清燉獅子頭,精品與鄉土意味兼備。點心方面,這裡有炸春卷、豆沙包、菜肉燒麥、千層油糕。
通過這些菜單,我們會體會到宴會主持人和廚師們的良苦用心。可以說,這些菜很好地兼顧了各個地方的重點飲食類目,同時也有所側重。其中的風味以淮揚為主,口味相對中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接地氣"又不失風雅。
當時百廢待興的局面對敲定菜單名字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即便如此,組織者依然經受住時代的考驗,完美地完成了任務。
再者,一些食材的運送也是一個麻煩事,其背後也為這些菜品添加了一些背景。當時天氣正涼,一些當季蔬菜不多,白菜、土豆、蘿蔔等構成了主要原材料,肉類幾乎沒有,一些鮮菇、青菜也從遠處運來,維護的費用也不低。
當時的廚師內心熱誠,用最簡樸的食材做出了回味無窮的美食,確實令人起敬。據當時大廚朱殿榮的弟弟回憶,他的大哥站在灶臺前,用一把特製的木柄大鐵鏟,直面熊熊煤火,忍受炎熱,揮灑著辛苦的汗水。
宴會用何酒?
中國人都知道一種酒,它就是茅臺,在我們眼裡,它就是國酒的象徵。那麼,這次宴會用到大量的茅臺了嗎?事實並非如此,茅臺在那個時候有零星的產量,但無法提供足夠國宴使用的量。
因為當時是1949年底,茅臺鎮還有近一年沒有恢復正常生產,畢竟戰亂下的生產人口極度缺乏,這是必須考慮的客觀因素。所以,茅臺可能是有的,但不會很多。
根據北京飯店老員工的回憶,國宴喝的酒還有山西汾酒以及竹葉青,都是一些代表"中國風"的飲用酒。畢竟,宴會最重要之一的內容就是"氣氛","酒"既能照顧普通大眾的生活方式,又能"禁得住"這樣正式的場合。
在國宴上其他酒也會放入其中,林林總總,品種還是很多的。
當時的酒精度數沒有現在高,一些領導人即使稍微飲用過量也不會醉,反而給飲用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及愉悅的心情。
美酒配好菜,這讓宴會人員很好地感受到開國大典的重要歷史意義,大團圓的氣氛亦將團體情感濃度提高到極致,還受到國外賓客的讚揚。
由此來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都能對宴會用酒的評價達成一致,這就說明宴會所表現出來的酒文化是多元的、包容的。
幾十年過去了,國宴依然會時常舉辦,一些菜品和酒水也隨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更新換代,一次次刷新了大眾對國宴的認知。
如今,"國宴"已經成為我國對外和平交流的重要名片之一,其中篩選的菜品也延續最初的風格,用最接地氣的材料做出最用心的菜,這就是國宴的精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