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要傳承的不只是錢,更多的是「價值」,對社會來說,也是極大的貢獻關係和責任
韓家寰:大成食品(亞洲)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
1948年,家父從東北到臺灣,辛苦工作,到1957年創業。我算是家族第二代傳承者,目前我的小孩也在公司做,算第三代了。我身為第二代,父輩和前輩給我的最大資產,一個是「價值」,這非常重要;另外一個是「關係」;同時,也要擔負更多的「責任」。
在臺灣,「外省人」的企業可簡單分為兩類,一類是聰明的上海人,他們到臺灣之後從織造、百貨開始,做得非常好;另外一類是「山東邦」,他們做糧食、榨油這樣的傳統生意。家父自1957年開始,創辦一個非常小的榨油廠,做豆油(5860, 24.00, 0.41%)、麵粉生意,發展至今,我們在臺灣已是最領先的食品公司之一,逐漸地,我們的生意發展到整個亞洲。
1977年,我大學畢業進入公司,後來有5年在國外念書,但一直都在這個公司裡。開始我非常不喜歡我的公司,我甚至不喜歡回到一個所謂的家族企業裡面。所謂家族企業代表什麼呢?當時的我認為,家族企業代表一個很兇的暴發戶式的老闆,要麼一堆親戚彼此勾心鬥角、吵架,要麼是表面和諧,卻永遠不做決定,找不到企業的正確方向。後來,我進入家族的公司工作,慢慢發現家族企業有很多責任,職業經理人無法承擔這些責任,因為這些責任要求你要做到無私,要去奉獻。這些責任非常重大,幾乎等同生命,你會愛護它,去照顧每個人,照顧這個企業。我聽過幾次前輩、長輩講他們為這個企業的奮鬥經歷,很讓我感動。
我常常在想,什麼是家族企業?我在很多年前看過一部影片,講非洲有一群大象,象群的家長要帶象群走過各種草地覓食,其中一頭象鼻子斷了,樹太高,它吃不到葉子,象群的家長便在每次選路線的時候,選那些比較低的樹叢,以便讓這個殘疾的象也能吃得到。從某一個角度來說,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家族企業,他會很用心地照顧每個成員,但是還是要達成企業成長的目的。
我們的家族中當然會吵架,這很正常,大家都有很強的使命感和決心,所以,關著門吵架,開了門還要對大家微笑,對外要保持一致,但是,彼此有一個基本的共識,都希望公司向好的方向發展。我父母親兩年前都離世了,如果他們泉下有知,也會覺得很欣慰,我們的家族成員都比較團結。
我們在臺灣開始做的是農業,賣豆餅給農民。我父親是大連人,會講一點點日文,可以跟臺灣當地一些人進行簡單溝通。他是一個淳樸的人,謙和低調,對人誠懇,也非常強調誠信,這也是我們公司最大的資產,是我們企業的一個重要的基因。
最近與好友聊天,他來自一個大家族,其家族企業的一個特性是很容易產生特別的管理風格跟價值,他們的老闆強調兩件事情,一個是要求每一個公司、工廠每年要拿出相當的資金用於工廠的維修、設備維護;另一個是按時發薪水,他認為公司不應佔員工的便宜。對他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價值,整個傳承最重要的是核心價值的傳承,至於做什麼事業,都可以慢慢調整。
我們這一代怎樣才能更好地治理企業?如何讓家業得以傳承?我想這是企業家族和家族企業面臨的挑戰。
家族企業發展過程中,「關係」尤為重要。我的一個好朋友,是索尼家族的長子,他的父親就是盛田昭夫,索尼創始人。其家族做食品起家,在日本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二戰後,美軍佔領日本,日本整個飲食的習慣都被改變了,他們的家族開始擔心以後都要吃西餐,就叫盛田昭夫去創業,於是有了索尼。有趣的是,其家族事業仍以食品行業為主。
我們企業有個合作夥伴,來自美國一個很大的家族,主營農業,其家族企業曾是全世界前兩名的糧食公司,家族內所有人的企業、公司都是合作夥伴式的。他接班後,把企業的食品業務賣掉,做單純的投資公司,但他仍專注於整個農業食品行業,因為在此行業,他有非常強大的關係網絡。
歐洲的公司都有一、兩百年的經驗了,而大部分華人企業都是在「二戰」以後開始,在1950年以後,甚至更晚,經驗太少。若要家族企業得以傳承,治理顯得尤為重要,而家族企業成功的關鍵之一,是能夠組建優秀的管理團隊。哈佛大學有一個家庭學校,鼓勵企業家族的成員及主要經理人一起參加,討論很多案例,也討論彼此扮演的角色。
20多年前,我們公司正式到大陸投資,在臺灣算比較早的。深入後,我們發現有很多挑戰,從臺灣到大陸,我們像是從溫文儒雅的《紅樓夢》一腳踩進了《水滸傳》裡,要重新學習。 我有四個兄弟,「第三代」則有40多人,有6位在北京。他們在外面念書,回來做事,希望在大陸發展。但在適應能力上,他們有所欠缺。有種現象,從國外回來的大部分人好像都有所「退化」,缺乏戰鬥力,不知道在中國的環境下如何競爭。我的兒子高中時就跟我講,說他要做音樂家,不要在公司工作,我說你自己決定。後來他在美國念了音樂學院,也很難得找到一個很棒的樂團,當了一個黑管手,工作了幾年,有一天他說想回到公司來工作,我同樣敞開大門。對於下一代,如何幫助他們適應環境?我們每兩年會有一個大的家族會議,當然平時也有一些定期的財務報告,還會定期召開小型會議,大家討論,每一次都有一個特別的講者來輔導培訓,以便讓第三代儘快進入角色。
在大陸,有很多非常優秀的二代企業家,當然,在我看來也有一部分太安逸,或者說太享受了,做事情不是很踏實,我不覺得這是一個好的現象。
中國似乎經濟成長太快,財富來的也比較快,傳承過程中,尤其是在國內,怎樣能讓接班人更了解創業辛苦,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我有一個好朋友,她是臺塑集團創始人王永慶的女兒,有一次乘飛機,我在商務艙,我發現她跟先生、孩子一家三口坐經濟艙,我說你們為什麼不坐商務艙?她說小孩子還這麼小,要訓練他勤儉。我很感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在教育下一代,用不同的方式引導他們,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家族以及家族企業。
家族要傳承的不只是錢,更多的是「價值」,對社會來說,也是極大的貢獻。 (本文系韓家寰在2014中國家族財富傳承峰會的演講,記者白筱整理)
來源:《中國慈善家》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