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同學老王,今年35歲,最近很難得他找我一塊吃個飯。
實際上,我和老王碰面的次數並不多,我知道他一定遇到了什麼事情,並且需要我幫忙解決。
果然,在聊天的時候,他吞吞吐吐透露出自己前不久失業了。
失業的原因是公司經營上不景氣,很多員工都被裁員,老王做的是採購崗位,本身那個部門人員就過剩,被列入「優化」名單也是可以想像的事情。
老闆說:「我都35歲了,採購崗位幹了那麼多年,雖然經驗是有,但總感覺自己缺乏核心競爭力,想重新學習點技能,老丁你覺得我該轉行做什麼呢?」
我很理解他的苦惱,作為老同學,我也直言不諱地為他提出了幾條建議:
一、中年轉職業需謹慎,跨行成本高
如果一個25歲畢業不久的職場新人來問我這樣的問題,我可能會果斷建議他常識全新的職業,只要適合自己的都可以去探索。
但老王這樣35歲的中年人,我則不會輕易提這樣的意見,為什麼呢?
第一,我們每個職場人的職業發展都遵循一定的規律,往往在工作的頭三年是個人職業錨的探索期。
所謂的「職業錨」,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種職業的定位,而且是長期不容易去改變的定位。
所以年輕時換個行業,儘快探索到個人的職業錨,並作為將來垂直深耕的方向是合適的。
然而35歲以上的中年人,都工作了10年以上,按照心理學的「捲入投資模型」,已經付出了大量的時間成本、金錢成本乃至機會成本,這時候跨出去做一個全新的行業真的需要謹慎,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第二,職業中年期遇到的困擾,難道僅僅是因為此前的工作沒前途或者不適合自己嗎?
根據我多年生涯諮詢的經驗,大概率不是這樣的。
比如很多人在中年時會有一個職業倦怠期,這在很多人身上都會發生,並不是簡單的個例,所以該調整的是自己的心理情緒,也許不是工作本身;
又比如有些人是因為職場的人際關係不協調,導致自己對工作產生了反感,進而把人際關係的矛盾透射到了職業本身,這樣不是非常「冤枉」的事情麼?
基於上述兩個理由,我給老王的建議是好好分析下當前遇到的失業問題,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究竟是什麼,真的是採購這個職業沒前景,還是你把它幹成了沒前景?
何況轉行出去,你不了解新行業的水深多少,怎麼知道一定可以幹得比採購更好呢?
二、做好對個人能力的盤點
職場中年人轉職業,往往是在自己遭遇失業或者挫折的時候做出的行為,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哪裡都不行,迫切產生一種要學習新技能或者新知識的想法。
我的建議是:情緒化的思維下都是不客觀,也不理性的,到底自己能力怎麼樣,不妨全面做個盤點。
通常能力的盤點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一是專業方面的能力,包括在公司職場、家庭生活、學校、自媒體等領域。
舉個例子,某家庭全職太太非常擅長燒菜,這也是一種專業能力,所以我們不能說全職太太就沒有專業性。甚至人家擅長帶孩子也是種不錯的專業能力呢!
二是可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是平時很多人都忽略的,或者沒有覺察到的。
可遷移的能力包括人際方面的能力、邏輯分析方面的能力、事務處理方面的能力等。我們從一個行業跨越到另一個新行業,專業能力也許無法匹配過去,但可遷移的能力卻是隨時都可以無縫對接的。
所以,一個真的要轉行的中年人,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有哪些可遷移的專業能力,其中的優勢部分則才是個人的職場核心競爭力;其次,對於專業的部分,新行業自己不熟悉的,才是考慮要重新學習的。
盤點清楚了能力以後,我們才能對轉行這件事有個更加理性的判斷,而不是盲目否定自己。
三、學無止境,轉行可以先從副業幹起
對於很多中年階段不滿意現狀的朋友,通常我給的建議都是先不要急著裸辭跳槽去嘗試,因為你和年輕人不一樣,他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時間,這也意味著轉行的成本低;而中年人最寶貴的就是時間,轉行轉錯了,即使再回頭,也會給個人的職業生涯帶來許多傷害。
像老王說的,他想學點新東西,這個我完全贊同,對於學習這件事,多多益善,活到老可以學到老。
但是是否真的馬上放棄採購這個職業,我倒是持保留的態度。
首先,老王並沒有嘗試過其他的職業方向,對外部工作世界陌生的背景下,不妨了解透徹,覺得合適去轉型了以後再真正全身心投入。
在此之前,不妨先做和採購相關的工作來養活自己。
其次,和採購有關聯的工作也有不少,比如物流運輸、供應鏈管理等,真的要學新技能,也是優先考慮和過去的職業更有關聯性的方向,至少這樣的轉行更容易上手,也更加容易成功。
最後,開闢一條副業的道路,去學習新的領域,即使不成功也沒有什麼損失,畢竟去嘗試過,知道哪裡行、哪裡不行。
寫在最後
老王聽了我的建議後,非常有啟發,決心按照這些思路去行動看看,他開玩笑地說,這頓飯真的太值了,下次工作找好了還得請我吃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