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正確引導孩子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將助力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

2020-07-27 李蘊家庭教育分享

人,是生活在希望當中的。


家長正確引導孩子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將助力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

就心理學而言,希望,就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暗示,它可以增強人的自信心與自制力,積極的心理暗示常常引發對自己未來的期待,而消極的心理暗示往往帶來的是沮喪和絕望,而希望和絕望,往往是一念之差。

家長正確引導孩子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將助力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

積極暗示的力量,可以開發個人的潛能,改變人們的思想,影響人生道路。

例如,宋代才子蘇洵27歲還遊蕩不思學,直到有一次,他看到別人中了狀元,披紅掛彩,騎馬遊街,於是心想他能如此,我為何不能。

這一偶然的自我暗示,改變了蘇洵的人生道路,他從此發奮學習,成為一代文豪。

不僅如此,他還把很多心思放在兩個兒子的教育上,成就了蘇軾、蘇轍這兩個大才子。


家長正確引導孩子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將助力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讓孩子學會積極暗示呢?

我有下面幾點建議:

1、引導孩子理解積極暗示。

家長要幫助孩子了解心理暗示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論是老師的一句話,還是書中的一個故事或一首詩詞,都可能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巨大的激勵和推動。

家長要善於捕捉這個教育時機,引導孩子接受積極暗示的的正面影響。

家長正確引導孩子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將助力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

2、引導孩子學會積極暗示。

在生活中,無論是消極暗示還是積極暗示,都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為此,家長和孩子都要學會運用積極的音樂暗示、語言暗示、圖像暗示、情景暗示等來樹立積極的暗示,消除消極的暗示。


家長正確引導孩子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將助力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

3、引導孩子激發自我潛能。

家長要通過豐富的良性刺激和情感支持,來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的心智潛能,提升孩子積極進行自我激勵的能力。


家長正確引導孩子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將助力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

我是李蘊,科學育兒倡導者,關注我,解鎖更多家庭教育知識!

相關焦點

  • 提高孩子自我認知,強化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比如在家中孩子角色是什麼樣子的,而在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當中又是什麼樣的角色?要引導孩子能夠認清楚家庭,自我,社會自我和集體自我以及教會孩子如何在這些角色當中進行轉換。心理自我是指一個人的氣質,能力,性格,愛好以及對未來的規劃。這也是認識自我的最關鍵。家長要幫助孩子理清這其中的關係,比如對比較小的孩子來說,今天和明天是什麼關係?逆境和順境是什麼關係?在認識心理自我的過程當中,也是父母引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己所要扮演的整體角色。
  • 運用積極的心理暗示,正向激勵孩子的成長
    因為這些語言會傷害孩子,影響他們的成長。心理暗示與自我暗示心理學上有個兩個概念「心理暗示」、「自我暗示」。心理暗示指:「利用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威望、信任,允許把某種觀念含蓄地傳遞給自己,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自我暗示不言而喻:自己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
  • 孩子自控力弱?家長引導其掌握「延時滿足」,監督孩子自律成長
    延時滿足的實驗告訴我們,雖然孩子知道,可能等待之後會有獎勵,但是他們仍無法克制,缺乏自制力的陷入眼前的誘惑。20年後,教授對於當初參加實驗的孩子進行追蹤,調查發現。能夠抵制住棉花糖誘惑的孩子。成長的都更加優秀,包括身體素質和學習能力。
  • 以下表現是孩子右腦發達的暗示,正確引導,智力發育快人一步
    只不過家長太過粗心大意,忽視了其中的細節表現,從而錯過正確引導的機會。因此,今天就來說一下,孩子右腦發達時會有什麼表現?及時抓住智力發育的暗示,才能幫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就意味著右腦發達的孩子從小就擁有超乎常人的記憶力,因為他們對空間和時間的感知力更強,在記憶方面具備敏感的直覺,這是一種天賦。如果家長發現自家孩子記憶力要超過普通人,那就說明孩子將來在學習上如虎添翼,比普通孩子更加優秀。而家長要做的,就是鼓勵孩子發散思維,舉一反三。
  • 孩子自卑,家長要如何引導,更好促進孩子成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因為各種的原因產生自卑,並且很多孩子因為自卑,不夠自信,所以總是羞於展現自己。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看著著急,卻又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孩子成長。那麼,作為家長要如何引導孩子擺脫自卑呢?別擔心,我們慢慢說。
  • 面對孩子的膽小,如何引導才正確
    孩子膽小都有哪些表現?家長面對膽小的孩子,該如何引導?下面家長來了解一下過於膽小的孩子往往都有以下特徵,看看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們?讓孩子多與人接觸交流可以多帶孩子到各種集體場合,讓孩子感受到外界的友好尊重;或者讓孩子多和同齡夥伴接觸,以小主人的身份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家中玩耍,這樣既能使他感到快樂,也會更注重與人交往,小貼士:不能讓孩子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家長應積極鼓勵孩子多交朋友,這樣孩子才能在人際交往中慢慢改變自己膽小的心理,變得更加開朗大方。
  • 孩子不進行性教育危害有3點,家長要避免誤區,正確引導孩子
    一個人想要正確地認識自己,首先就要了解在自己成長過程中身體上的變化以及心理上的變化,缺失了這些認知,孩子只會在自我認知的道路上越走越偏,逐漸認識不到真實的自己。然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並不能分辨哪些信息為真、哪些信息為假,哪些有用、哪些無用。通常在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請教家長,但是有的家長就會覺得難以啟齒,甚至責備孩子,直接導致孩子和家長都感到生氣,甚至出現隔閡。既然不進行性教育有如此多的危害,那麼家長應該從哪三點入手給予孩子正確的性教育呢?我們再來探討一下。
  • 家長的福音!一招守護未成年人成長,引導孩子健康遊戲
    不過,除了平臺方在技術層面的努力外,保護未成年人還需要家長們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在微信小遊戲方面,家長只要稍加了解並對遊戲平臺的防沉迷體系合理利用,就可以很好地把控孩子的遊戲時間。此後,孩子所有微信小遊戲的過程都將在家長的監管之下。
  • 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引導孩子的方法家長一定要了解
    這裡提到的危險,和平時生活中的那些小磕碰不一樣,不是說你帶孩子玩的時候,這不能那不能碰的那種危險,而是會危及生命的。 安全意識包括那些方面 家長告訴孩子危險的嚴重後,要主動的引導孩子去自主的學習如何避免,而不是像平時生活中家長的強行制止。
  • 孩子膽小有原因,家長試試這幾種方法,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但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卻「初生的牛犢不怕虎」,而有的孩子事事畏手畏腳呢?除去孩子自身的原因之外,孩子過於膽小多半是由於家庭中父母對於孩子不正確的引導所致。如果家長不在身邊,孩子就會表現出無所是從,害怕、不適應陌生的環境、不敢主動與陌生人交往等等。家長的過度保護,不僅否定了孩子的自我能力,也使孩子失去了學習、成長、自我處理問題的機會,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 給孩子正確的性教育,守護孩子健康成長
    對於父母來說,可能會嫌性教育太早,然而壞人不會嫌你的孩子小。此外,根據國家計生委的數據,2013年我國人工流產次數高達1300萬次。其中約50%的流產女性不到25歲,15-19歲女孩的多次懷孕率顯著高於20-24歲女性。可見,早期性教育的缺失,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影響深遠。家長必須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從小給孩子開展性教育啟蒙。
  • 家長放棄強制要求,讓孩子在自我糾錯中不斷成長
    家長的叮嚀和囑咐不能伴隨孩子一生,要讓他們學會在體驗中成長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學會自我成長,孩子在開始的時候都需要父母的指引,但那並不代表他們一輩子都要活在父母的指揮之下。很多家長因為太過於擔心孩子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於是就能替孩子包辦的,就絕不讓他們自己動手。做一件事恨不得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提醒到,確保萬無一失。
  • 如何讓孩子提高自我防範意識?家長不能逃避,正確引導教育是關鍵
    面對這個問題,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是難以啟齒、羞於出口的。覺得孩子太小,討論這樣的內容會讓孩子「學壞」。但在很多受害案件的中,70%以上的案件是孩子身邊的熟人,這些不法分子有些甚至是孩子的親友或教師,這樣就使案件發生更加隱蔽,一旦發現時,已經對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除了身體的創傷,更多的心理創傷很難恢復。
  • 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心態?「積極的心理暗示法」助力孩子一生幸福
    積極樂觀的人更快樂,更容易滿足,有助於身心的健康,而這種心態應該從小開始培養。尋找、積累、強化那些美好的積極的事物,是給孩子生活最甜蜜禮物。好的心態可以讓我們對生活充滿希望,對社會充滿感恩。每個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要培養一個良好的心態,發揮每個孩子的最大潛能。
  • 孩子總是「低頭做人」,這是自卑心理在作祟,家長應正確引導
    孩子對自我的認知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表揚、贊善和寵愛中長大的孩子一般都對自我有正面的認知,表現出來的性格也是積極陽光、自信開朗的;相反,在批評、責罵和忽視中長大的孩子就很容易形成負面的自我認知,表現出來的性格也是羞怯膽小、自卑懦弱的。自卑心理作祟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
  • 孩子青春期健康成長需正確教育 早戀不是致命傷
    孩子青春期健康成長需正確教育 早戀不是致命傷 講座集中從生理衛生、心理健康、思想品德三方面展開,課堂氣氛活潑生動、別具一格,贏得了學生及家長的一致好評。  正確對待孩子的青春期問題  青春期是孩子從兒童期向成年期的過渡,在這時期孩子會隨著身體漸漸發育,產生各種各樣的反映,如心理叛逆、對身邊的一些事物產生強烈的興趣、萌發對異性同學的好感等。
  • 父母的正確引導教育,會使孩子健康成長,這就是幸福
    心理學派創始人—阿德勒認為:人格的結構形成於兒童期,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父母幫助孩子形成正面、積極、健康的人格便成了兒童教育的主要任務。隨著社會發展的不斷進步,兒童教育越來越被重視。很多家長不想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從小培養各種才藝,給孩子報興趣班,希望孩子能夠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 請父母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暗示」
    這些學生受到老師的正面關注、積極暗示,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慢慢開始往好的方向發展。這個實驗也說明了,教育孩子,積極暗示往往比其他方式更有效。家長的暗示影響孩子的走向,那麼如何對孩子進行積極暗示?家長們不妨試一下這4種方法:第一種,用積極正面的語言鼓勵表揚孩子。
  • 警惕負面語言的暗示作用——不會說話的家長,可能使孩子一事無成!
    孩子並不是天生就知道「我是誰」「能做什麼」,他們早期的自我意識形成,來源於父母的語言,以及和家人互動溝通——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要說什麼樣的話去正向引導和激勵。同樣,你對孩子說的所有負面語言,會成為孩子自身的一部分。
  • 「暗示效應」的魔力有多大,家長掌握好引導方法,效果不可思議
    反之,大家天天上課環境像菜市場似的,可想而知孩子成績都不會很好。自我暗示:是指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給予自己心理暗示或刺激。自我暗示是一種啟示、提醒和指令,它會告訴你注意什麼、追求什麼、致力於什麼和怎樣行動,因而它能支配影響你的行為。可以向積極的方向暗示,也可以向消極的方向進行暗示。自我暗示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真實存在的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