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生活在希望當中的。
就心理學而言,希望,就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暗示,它可以增強人的自信心與自制力,積極的心理暗示常常引發對自己未來的期待,而消極的心理暗示往往帶來的是沮喪和絕望,而希望和絕望,往往是一念之差。
積極暗示的力量,可以開發個人的潛能,改變人們的思想,影響人生道路。
例如,宋代才子蘇洵27歲還遊蕩不思學,直到有一次,他看到別人中了狀元,披紅掛彩,騎馬遊街,於是心想他能如此,我為何不能。
這一偶然的自我暗示,改變了蘇洵的人生道路,他從此發奮學習,成為一代文豪。
不僅如此,他還把很多心思放在兩個兒子的教育上,成就了蘇軾、蘇轍這兩個大才子。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讓孩子學會積極暗示呢?
我有下面幾點建議:
1、引導孩子理解積極暗示。
家長要幫助孩子了解心理暗示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論是老師的一句話,還是書中的一個故事或一首詩詞,都可能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巨大的激勵和推動。
家長要善於捕捉這個教育時機,引導孩子接受積極暗示的的正面影響。
2、引導孩子學會積極暗示。
在生活中,無論是消極暗示還是積極暗示,都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為此,家長和孩子都要學會運用積極的音樂暗示、語言暗示、圖像暗示、情景暗示等來樹立積極的暗示,消除消極的暗示。
3、引導孩子激發自我潛能。
家長要通過豐富的良性刺激和情感支持,來最大限度地激發孩子的心智潛能,提升孩子積極進行自我激勵的能力。
我是李蘊,科學育兒倡導者,關注我,解鎖更多家庭教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