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遇到同事小林送孩子去上學,小林的寶寶是個很文靜的小姑娘。小林讓孩子和我打招呼,寶寶卻一下子躲在了小林的身後,怎麼拉也不出來。小林尷尬的解釋,「唉!這個孩子就是膽子太小了!看到陌生人就害怕。」
經過交談才知道,小林的寶寶在學校也是這樣,只和熟悉的幾個小朋友玩,從不敢去認識新的小朋友;課堂上老師讓同學們回答問題,小林的孩子從來不敢舉手。有一次,老師特意點名,讓小林的寶寶回答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孩子站起來還沒回答就先哭了起來。
事後,老師向小林反映了這件事,小林問寶寶為什麼哭,孩子抹著眼淚說,看到教室裡那麼多的同學在看著自己,覺得好害怕啊!
「唉!我現在都要愁死了!這孩子都上一年級了,還這麼膽小,以後可怎麼辦啊!」小林搖著頭,拉著孩子走了。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過於膽子的孩子:怕黑、怕打雷、怕軟軟的小蟲子、怕毛絨絨的小動物,更害怕和不認識的人說話、上課不敢回答問題、在團體活動中表現的比較畏縮等等。
其實恐懼、害怕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情緒,是人類面對危險時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對於未知的領域和事物,即使是成年人也會有茫然無措感,何況是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對近萬人的調查中發現,大約有40%的人認為自己有膽怯、靦腆的表現,可見,膽小並不是特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01、2歲以內的寶寶膽小、害怕是一種本能反應
嬰兒時期的寶寶,由於剛剛脫離溫暖安全的母體環境,對陌生的外界有強烈的恐懼感,這個時期的寶寶害怕的源頭多是一些具體的恐懼源,比如說,打雷、閃電、過於巨大的響聲、黑暗的環境、陌生的面孔或者是會發光、發出聲音的玩具等等,都會使孩子受到驚嚇而哭鬧不止。
02、3-5歲的孩子膽小、害怕是將想像與現實相重疊的原故
處於3-5歲階段的孩子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想像力也更加豐富。在孩子的腦海中,認為「萬物有靈、萬物有情「就是將周圍沒有生命、沒有意識的物體都看作是有生命、有感情的,而且會將曾經看到的、印象深刻的情節或人物與現實中的事物相關聯。
一些曾經在動畫片裡出現的,讓孩子們害怕的」大怪物「」大怪獸「或者大人們曾經不經意的嚇唬,再經過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加工,一股腦的添加在現實生活中的某一件物品上,那麼這件物品就變成了具體的讓孩子們瑟瑟發抖的物體。
03、6-10歲的孩子膽小、害怕多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現
6-12歲的孩子智力發展更快,有完整的思維過程,對事物有了簡單的自我判斷能力,與此同時,孩子也會開始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這個時期的孩子更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發生行為上的改變。
比如,曾經在課堂上回答問題被老師批評的孩子,在下一次回答問題時就會很擔心答錯;曾經與同學發生爭吵的孩子,在以後與他人交往時也會更加的小心;曾經被小狗小貓咬傷過、抓傷過的孩子,當再次看到小動物時也會表現出本能的害怕等等。
這個時期孩子的膽小多半是由於,對自我認知的判斷不足和因為本身能力較弱而導致的一種缺乏自信心的表現。
孩子膽小、害怕的原因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改變,由本能保護過度到具體誘因,這也是孩子心理成長的一個重要標誌。
但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卻「初生的牛犢不怕虎」,而有的孩子事事畏手畏腳呢?除去孩子自身的原因之外,孩子過於膽小多半是由於家庭中父母對於孩子不正確的引導所致。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膽小的問題與爸媽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往往是爸媽對待孩子的許多做法不夠正確,在方式方法上過於簡單,處理過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緊張,出現膽小、害怕的情緒。
01、 父母過於嚴厲,對孩子束縛過多
有些家長對待孩子本著「嚴是愛,松是害」的原則,對孩子提出諸多要求,並嚴格監督孩子對照執行。甚至要求孩子事事聽從父母的安排。
只要孩子出現一點差錯就會嚴厲批評,甚至打罵。孩子由於年齡小不足以抵抗父母的高壓政策,每天都生活在提心弔膽之中,害怕自己哪句話說錯了,哪件事做的不對,又會招致父母的批評責罵。
孩子長期處於這種缺少接納、關愛、讚揚和肯定的環境中,如同一隻容易受驚的小鳥一樣,久而久之變會得膽小、懦弱。
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過於嚴厲,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實際上,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使孩子的心理壓力過大,容易誘發心理障礙,像有些孩子一緊張說話就結巴,追根溯源就因為父母在孩子學話時期過於嚴厲所致。
02、 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嚇唬
有些父母則恰恰相反,對孩子保護的過於周到,處處小心,害怕孩子出現一點問題。父母的這種心態會不自覺的表現出來。孩子只要有一點冒險的行為,家長就會緊張的不得了,不斷的阻止孩子、提醒孩子、嚇唬孩子。
「不要動那個,危險!」
「不要跑,摔倒了跌斷腿!」
「水太熱了,燙手,媽媽幫你倒!」
「再鬧,就讓壞人把你抓走!」等等,諸如此類的話常常掛在嘴邊。
在這樣過度保護之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膽兒小。害怕接觸新鮮的事物而事事依賴家長。如果家長不在身邊,孩子就會表現出無所是從,害怕、不適應陌生的環境、不敢主動與陌生人交往等等。
家長的過度保護,不僅否定了孩子的自我能力,也使孩子失去了學習、成長、自我處理問題的機會,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對於孩子來說,膽兒小雖然不是性格缺陷但是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會有很大的影響,膽小的孩子雖然在思維能力與才華方面和別的孩子不相上下,卻由於膽小很難參與到與其他孩子的競爭之中,無形中就會失掉很多學習和鍛鍊的機會,長期的膽小也會滋長孩子的不自信,使孩子產生自我否定的評價,甚至產生自卑心理。
孩子表現出的膽小、害怕的情緒都是有原因的,只有找出使孩子膽小的根源、弱化由此帶來的恐懼情緒、才是改變孩子膽小症狀最有效的手段
01、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膽小的根源多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
美國小說家洛夫克拉夫特在《文學中的超自然恐怖》中曾經說過,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感便是恐懼;最古老而強烈的恐懼,則源自於未知。。。
像打雷、閃電、亂跑亂跳的小動物、發光發亮的玩具等等都會使孩子受驚哭鬧。
父母正確的應對方法:
當孩子遇到打雷閃電而害怕的時候,家長可以運用簡單的語言,或者有趣的繪本,向孩子講述閃電雷鳴的科學道理,才能有效幫助孩子消除對雷電的恐懼感。
有時候家裡會出現的巨大響聲,像突如其來的關門聲,手機鈴聲等,也會使年齡較小的孩子害怕、哭鬧。
建議父母可以帶孩子過去找一找,是什麼發出了響聲,讓孩子摸一摸、看一看,孩子知道了發出響聲的來源是什麼,自然不會害怕啦。
有些孩子害怕小動物,可能是被小貓、小狗咬傷過、抓傷過、或者是被小動物的叫聲嚇到過,建議父母可以先抱著孩子在小動物身邊呆一會,看看那些萌寵可愛的小動物撓痒痒,打哈欠孩子就會覺得很有趣,慢慢的會放鬆對小動物的恐懼心理。
然後,家長就可以趁機給孩子普及,當小動物吃食物或者情緒激動的時候,是不能接近它們的,如果這個時候接近小動物,小動物會認為是想要搶奪它的食物或者對它有危害,而作出嚇唬人的舉動,例如,低聲吼叫,或者撲人的動作。
當走在路上,遇到小動物撲過來,可以教給孩子用腳踢、或大聲喊叫的方式將小動物嚇退,並抱著孩子演練一下,當孩子知道自己比那些看起來很兇的小動物更強大時,孩子的自信心自然會增強,也會減少因面對小動物而出現的膽小、害怕的心理。
人類總是對自己不了解不能掌握的事物充滿恐懼,消除內心不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它,並掌控它。
02、有些孩子膽小的原因是由於自身能力不足造成的自信心缺失,
有些孩子由於生活中父母事事包辦而失掉了自我處理問題的能力,遇到問題束手束腳,不敢嘗試,也解決不了,自信心嚴重不足。
父母的正確應對方法: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做「包辦型父母」,要尊重孩子,但是也不要用極端的手段,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多從孩子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
鼓勵孩子、相信孩子,給予孩子自已解決問題的機會,也給予孩子勇於犯錯的機會,不要因為害怕孩子做不好而簡單直接的幫孩子做。要知道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犯錯並不斷改正的過程。只有在犯錯中孩子才知道哪裡需要改進才會從中得到學習與進步。
多傾聽孩子的意見和心聲,父母要適當「扮弱」。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需要,遇到某些問題時,可以問問孩子「你說這應當怎麼辦才好?」並且認真分析孩子的回答,孩子說的對要及時表揚,鼓勵;說錯了也不要批評、嘲笑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錯誤的原因,找出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自我認同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性格中的膽小因素。
03、有些孩子膽小的原因是由於社交經驗過少,社交技巧不足
有些孩子只喜歡和自己熟悉的人交往,遇到陌生人就緊張、不安會有一種潛意識的懼怕感,這些都是由孩子社交經驗不足造成的。
父母正確的應對方法:
建議父母多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多接觸社會和人群。並鼓勵孩子和他人打招呼,介紹自己,鼓勵孩子多交往新朋友,積極參加小朋友間的遊戲活動等等。
如果孩子開始不敢加入別的小朋友的遊戲中,父母可以適時的幫孩子一下,比如,由父母和別的小朋友說,「可以帶我家的小朋友一起玩嗎?」並陪著孩子先玩一會,當孩子放鬆警惕心真正融入集體中時,父母再慢慢地退出來,「先扶後放」也是幫助孩子克服膽小,邁出社交的第一步。
父母還要教授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比如,用自己的玩具交換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做遊戲時要遵守遊戲規則等等,消除孩子對社交的恐懼心理。
此外,父母還可以邀請同事、鄰居家的小朋友到自己家中坐客,請孩子做小主人招待小客人們,增加孩子的社交體驗。
孩子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開拓視野,增強社交經驗、完善社交技巧,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社交模式,當孩子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的時候自然不會膽小、害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是正常的,家長所要做的不是一味的指責孩子、批評孩子,而是找出孩子的癥結所在,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多鼓勵孩子、支持孩子,做孩子最堅強的後盾與保護者。當孩子在父母身上獲取到了足夠的安全感時,自然會變得自信又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