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有原因,家長試試這幾種方法,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2020-10-30 TT辣媽愛美麗

早上遇到同事小林送孩子去上學,小林的寶寶是個很文靜的小姑娘。小林讓孩子和我打招呼,寶寶卻一下子躲在了小林的身後,怎麼拉也不出來。小林尷尬的解釋,「唉!這個孩子就是膽子太小了!看到陌生人就害怕。」

經過交談才知道,小林的寶寶在學校也是這樣,只和熟悉的幾個小朋友玩,從不敢去認識新的小朋友;課堂上老師讓同學們回答問題,小林的孩子從來不敢舉手。有一次,老師特意點名,讓小林的寶寶回答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孩子站起來還沒回答就先哭了起來。

事後,老師向小林反映了這件事,小林問寶寶為什麼哭,孩子抹著眼淚說,看到教室裡那麼多的同學在看著自己,覺得好害怕啊!

「唉!我現在都要愁死了!這孩子都上一年級了,還這麼膽小,以後可怎麼辦啊!」小林搖著頭,拉著孩子走了。

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過於膽子的孩子:怕黑、怕打雷、怕軟軟的小蟲子、怕毛絨絨的小動物,更害怕和不認識的人說話、上課不敢回答問題、在團體活動中表現的比較畏縮等等。

其實恐懼、害怕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情緒,是人類面對危險時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對於未知的領域和事物,即使是成年人也會有茫然無措感,何況是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對近萬人的調查中發現,大約有40%的人認為自己有膽怯、靦腆的表現,可見,膽小並不是特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一、孩子膽小、害怕是孩子心理發展的必經過程

01、2歲以內的寶寶膽小、害怕是一種本能反應

嬰兒時期的寶寶,由於剛剛脫離溫暖安全的母體環境,對陌生的外界有強烈的恐懼感,這個時期的寶寶害怕的源頭多是一些具體的恐懼源,比如說,打雷、閃電、過於巨大的響聲、黑暗的環境、陌生的面孔或者是會發光、發出聲音的玩具等等,都會使孩子受到驚嚇而哭鬧不止。

02、3-5歲的孩子膽小、害怕是將想像與現實相重疊的原故

處於3-5歲階段的孩子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想像力也更加豐富。在孩子的腦海中,認為「萬物有靈、萬物有情「就是將周圍沒有生命、沒有意識的物體都看作是有生命、有感情的,而且會將曾經看到的、印象深刻的情節或人物與現實中的事物相關聯。

一些曾經在動畫片裡出現的,讓孩子們害怕的」大怪物「」大怪獸「或者大人們曾經不經意的嚇唬,再經過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加工,一股腦的添加在現實生活中的某一件物品上,那麼這件物品就變成了具體的讓孩子們瑟瑟發抖的物體。

03、6-10歲的孩子膽小、害怕多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現

6-12歲的孩子智力發展更快,有完整的思維過程,對事物有了簡單的自我判斷能力,與此同時,孩子也會開始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這個時期的孩子更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發生行為上的改變。

比如,曾經在課堂上回答問題被老師批評的孩子,在下一次回答問題時就會很擔心答錯;曾經與同學發生爭吵的孩子,在以後與他人交往時也會更加的小心;曾經被小狗小貓咬傷過、抓傷過的孩子,當再次看到小動物時也會表現出本能的害怕等等。

這個時期孩子的膽小多半是由於,對自我認知的判斷不足和因為本身能力較弱而導致的一種缺乏自信心的表現。

孩子膽小、害怕的原因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改變,由本能保護過度到具體誘因,這也是孩子心理成長的一個重要標誌。

但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卻「初生的牛犢不怕虎」,而有的孩子事事畏手畏腳呢?除去孩子自身的原因之外,孩子過於膽小多半是由於家庭中父母對於孩子不正確的引導所致

二、孩子過於膽小跟父母的不當教養有關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膽小的問題與爸媽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往往是爸媽對待孩子的許多做法不夠正確,在方式方法上過於簡單,處理過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緊張,出現膽小、害怕的情緒。

01、 父母過於嚴厲,對孩子束縛過多

有些家長對待孩子本著「嚴是愛,松是害」的原則,對孩子提出諸多要求,並嚴格監督孩子對照執行。甚至要求孩子事事聽從父母的安排。

只要孩子出現一點差錯就會嚴厲批評,甚至打罵。孩子由於年齡小不足以抵抗父母的高壓政策,每天都生活在提心弔膽之中,害怕自己哪句話說錯了,哪件事做的不對,又會招致父母的批評責罵。

孩子長期處於這種缺少接納、關愛、讚揚和肯定的環境中,如同一隻容易受驚的小鳥一樣,久而久之變會得膽小、懦弱。

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過於嚴厲,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實際上,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使孩子的心理壓力過大,容易誘發心理障礙,像有些孩子一緊張說話就結巴,追根溯源就因為父母在孩子學話時期過於嚴厲所致。

02、 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嚇唬

有些父母則恰恰相反,對孩子保護的過於周到,處處小心,害怕孩子出現一點問題。父母的這種心態會不自覺的表現出來。孩子只要有一點冒險的行為,家長就會緊張的不得了,不斷的阻止孩子、提醒孩子、嚇唬孩子。

「不要動那個,危險!」

「不要跑,摔倒了跌斷腿!」

「水太熱了,燙手,媽媽幫你倒!」

「再鬧,就讓壞人把你抓走!」等等,諸如此類的話常常掛在嘴邊。

在這樣過度保護之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膽兒小。害怕接觸新鮮的事物而事事依賴家長。如果家長不在身邊,孩子就會表現出無所是從,害怕、不適應陌生的環境、不敢主動與陌生人交往等等。

家長的過度保護,不僅否定了孩子的自我能力,也使孩子失去了學習、成長、自我處理問題的機會,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對於孩子來說,膽兒小雖然不是性格缺陷但是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會有很大的影響,膽小的孩子雖然在思維能力與才華方面和別的孩子不相上下,卻由於膽小很難參與到與其他孩子的競爭之中,無形中就會失掉很多學習和鍛鍊的機會,長期的膽小也會滋長孩子的不自信,使孩子產生自我否定的評價,甚至產生自卑心理。

三、那麼父母在面對孩子膽兒小的問題上要如何正確引導呢?

孩子表現出的膽小、害怕的情緒都是有原因的,只有找出使孩子膽小的根源、弱化由此帶來的恐懼情緒、才是改變孩子膽小症狀最有效的手段

01、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膽小的根源多是對未知事物的恐懼。

美國小說家洛夫克拉夫特在《文學中的超自然恐怖》中曾經說過,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感便是恐懼;最古老而強烈的恐懼,則源自於未知。。。

像打雷、閃電、亂跑亂跳的小動物、發光發亮的玩具等等都會使孩子受驚哭鬧。

父母正確的應對方法:

當孩子遇到打雷閃電而害怕的時候,家長可以運用簡單的語言,或者有趣的繪本,向孩子講述閃電雷鳴的科學道理,才能有效幫助孩子消除對雷電的恐懼感。

有時候家裡會出現的巨大響聲,像突如其來的關門聲,手機鈴聲等,也會使年齡較小的孩子害怕、哭鬧。

建議父母可以帶孩子過去找一找,是什麼發出了響聲,讓孩子摸一摸、看一看,孩子知道了發出響聲的來源是什麼,自然不會害怕啦。

有些孩子害怕小動物,可能是被小貓、小狗咬傷過、抓傷過、或者是被小動物的叫聲嚇到過,建議父母可以先抱著孩子在小動物身邊呆一會,看看那些萌寵可愛的小動物撓痒痒,打哈欠孩子就會覺得很有趣,慢慢的會放鬆對小動物的恐懼心理。

然後,家長就可以趁機給孩子普及,當小動物吃食物或者情緒激動的時候,是不能接近它們的,如果這個時候接近小動物,小動物會認為是想要搶奪它的食物或者對它有危害,而作出嚇唬人的舉動,例如,低聲吼叫,或者撲人的動作。

當走在路上,遇到小動物撲過來,可以教給孩子用腳踢、或大聲喊叫的方式將小動物嚇退,並抱著孩子演練一下,當孩子知道自己比那些看起來很兇的小動物更強大時,孩子的自信心自然會增強,也會減少因面對小動物而出現的膽小、害怕的心理。

人類總是對自己不了解不能掌握的事物充滿恐懼,消除內心不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它,並掌控它。

02、有些孩子膽小的原因是由於自身能力不足造成的自信心缺失,

有些孩子由於生活中父母事事包辦而失掉了自我處理問題的能力,遇到問題束手束腳,不敢嘗試,也解決不了,自信心嚴重不足。

父母的正確應對方法: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做「包辦型父母」,要尊重孩子,但是也不要用極端的手段,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多從孩子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

鼓勵孩子、相信孩子,給予孩子自已解決問題的機會,也給予孩子勇於犯錯的機會,不要因為害怕孩子做不好而簡單直接的幫孩子做。要知道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犯錯並不斷改正的過程。只有在犯錯中孩子才知道哪裡需要改進才會從中得到學習與進步。

多傾聽孩子的意見和心聲,父母要適當「扮弱」。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需要,遇到某些問題時,可以問問孩子「你說這應當怎麼辦才好?」並且認真分析孩子的回答,孩子說的對要及時表揚,鼓勵;說錯了也不要批評、嘲笑孩子,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錯誤的原因,找出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自我認同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性格中的膽小因素。

03、有些孩子膽小的原因是由於社交經驗過少,社交技巧不足

有些孩子只喜歡和自己熟悉的人交往,遇到陌生人就緊張、不安會有一種潛意識的懼怕感,這些都是由孩子社交經驗不足造成的。

父母正確的應對方法:

建議父母多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多接觸社會和人群。並鼓勵孩子和他人打招呼,介紹自己,鼓勵孩子多交往新朋友,積極參加小朋友間的遊戲活動等等。

如果孩子開始不敢加入別的小朋友的遊戲中,父母可以適時的幫孩子一下,比如,由父母和別的小朋友說,「可以帶我家的小朋友一起玩嗎?」並陪著孩子先玩一會,當孩子放鬆警惕心真正融入集體中時,父母再慢慢地退出來,「先扶後放」也是幫助孩子克服膽小,邁出社交的第一步。

父母還要教授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比如,用自己的玩具交換別的小朋友的玩具、做遊戲時要遵守遊戲規則等等,消除孩子對社交的恐懼心理。

此外,父母還可以邀請同事、鄰居家的小朋友到自己家中坐客,請孩子做小主人招待小客人們,增加孩子的社交體驗。

孩子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開拓視野,增強社交經驗、完善社交技巧,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社交模式,當孩子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的時候自然不會膽小、害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是正常的,家長所要做的不是一味的指責孩子、批評孩子,而是找出孩子的癥結所在,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多鼓勵孩子、支持孩子,做孩子最堅強的後盾與保護者。當孩子在父母身上獲取到了足夠的安全感時,自然會變得自信又勇敢。

相關焦點

  • 如何搞定一個叛逆的孩子,家長試試這幾種方法
    如何搞定一個叛逆的孩子,家長試試這幾種方法鄰居家有個小孩叫小華,在上初二,成績一直都很好,也從來不會與父母頂嘴或吵架。可最近,小華的狀態慢慢地不對勁,在家裡每天與父母頂嘴吵架,在學校,也經常不認真上課、不交作業,甚至還經常欺負同班同學,對此,學校老師與家長都感到無比苦惱。
  • 孩子特別愛發脾氣,父母該怎麼辦?引導孩子試試這3個方法
    孩子愛發脾氣,該用這5個方法引導,聰明家長這麼做一言不合就發脾氣,是孩子的通病,怎樣改善,3個辦法解決家裡有孩子的家庭都會遇見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讓我們特別操心,那就是孩子的脾氣很大,也不知道什麼原因會讓孩子一言不合的生氣,還喜歡亂摔東西。
  • 孩子經常生病怎麼辦?家長試試這3種方法,溫和調理增強免疫力
    家長千萬不要小看免疫力低下,它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容易生病,而且如果患了病還不容易痊癒。因此對於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是需要特別重視的!要說孩子為什麼會免疫力低下,其實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先天的因素。
  • 孩子經常生病怎麼辦?家長試試這3種方法,溫和調理增強免疫力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有沒有一些家長發現自家的寶寶常常生病,或是一降溫就容易感冒、發燒,稍微吃多了一點東西就容易腹瀉等等。其實,這就是孩子免疫力低下的表現了!家長千萬不要小看免疫力低下,它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容易生病,而且如果患了病還不容易痊癒。
  • 孩子吃飯太慢怎麼辦?家長別抓狂,試試這幾招
    首先,吃飯時間長,會影響寶寶腸胃消化飯菜會因為孩子吃飯時間太長而變涼,有時候爸爸媽媽只顧著給孩子塞下最後幾口飯,卻沒有意識到:變涼的飯菜會刺激孩子的胃黏膜,影響孩子腸胃的消化。孩子的腸胃健康才能更好地吸收營養,保證身體的健康成長。
  • 引導孩子正確地表達情緒,是每個家長的必修課,家長試試這3招
    孩子一直在做結果性動作,卻沒有說明原因,那麼家長包括父母很難了解到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所以引導孩子「表達」情緒,意在讓孩子用語言化的表述,增加理解,做到共情。也就是說,在了解了情緒之後,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情緒產生呢?所以,分析這一步驟就是在引導孩子與自己對話,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但是要實行起來卻非常困難,在這個過程裡,家長不妨以「訪談者」的身份,一步步引導孩子思考。
  • 孩子兩歲還不會說話,家長學會方法,正確引導他們語言表達
    有的孩子,家長沒用對方法。家長說什麼孩子也不理睬,搞得家長都比較焦慮。這樣家長焦躁的心情經常會發脾氣,也會嚇著孩子,對於孩子的成長發育不利。當孩子兩歲多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家長就要注意了。要詳細的帶孩子檢查,可能是孩子聽力或者是舌帶的問題,這些外在因素都會影響著孩子的語言能力。
  • 來試試這5種方法
    如今,很多孩子都有挑食的習慣,尤其是不喜歡吃各種蔬菜。不愛吃蔬菜,會對孩子成長造成影響,因為蔬菜中含有很多種營養都是孩子生成所需要的,比如各種維生素。維生素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像維生素A可以促進孩子視力健康;B族維生素在兒童能量代謝和肌肉發展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維生素C可以維持皮膚健康,還可以幫助孩子增強免疫力,減少感冒的情況發生等。
  • 孩子愛打人、咬人怎麼辦?除了打罵,建議家長多試試這3種方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那麼在孩子六歲之前出現的最多的問題就是關於孩子的行為習慣方面的。孩子動不動就哭鬧這都是小事情了。孩子喜歡打人咬人,這個問題才是讓家長比較頭疼。孩子一生氣,或者是一句話沒有說對他的心思,那麼小手一伸就要打了過來,或者是直接上嘴咬。
  • 如何預防孩子產生自閉症?家長用3個方法,引導他們心理健康
    導語:很多家長為了孩子能夠放棄很多,尤其是孩子身體有障礙的時候。孩子年紀小也想打人一樣患有疾病,其中很多都是後天養成的。其中自閉症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疾病,這是由於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當中,家長對孩子沒有教育好形成的一種疾病。自閉症的孩子在我國人數處於上升姿態,對於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 孩子愛打人、咬人怎麼辦?除了打罵,建議家長多試試這3種方法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那麼在孩子六歲之前出現的最多的問題就是關於孩子的行為習慣方面的。孩子動不動就哭鬧這都是小事情了。孩子喜歡打人咬人,這個問題才是讓家長比較頭疼。孩子一生氣,或者是一句話沒有說對他的心思,那麼小手一伸就要打了過來,或者是直接上嘴咬。小孩子下手沒有輕重,無論是被打一下還是被咬一下,都是非常疼的。
  • 如何幫孩子戒掉「奶嘴」?家長可試試這幾招,讓孩子心甘情願戒掉
    看清楚哦,是說"引導孩子改變行為方式"不能用的方法,所謂引導,就是需要耐心、呵護和指導,這與暴力是相悖的。 命令、禁止、威脅、責罵,這些粗暴的方式都會極大的增強孩子的不安全感,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 孩子認識形狀難?可能是家長方法不對!試試這3個方法!
    但是,我們發現在教孩子認識形狀這件事上,不少家長的做法是:拿著各種形狀的七巧板,積木片,或者相關繪本,給孩子展示,告訴孩子這是什麼形狀;或者通過填充畫圖的方式,讓孩子用顏料,在繪本上塗畫,認識形狀……這樣做的結果是,
  • 幼兒園5種冷暴力,正在毀掉孩子,家長要引導,保護孩子身心健康
    本文由蘿爸原創分享,歡迎關注、留言,本期蘿爸分享的內容是:家長請注意!幼兒園這5種冷暴力,正在毀掉孩子,家長要學會引導!孩子在幼兒園時期,經常會遇到許多問題,遭遇冷暴力是其中之一,受到冷暴力的孩子會變得更加沉默寡言,害怕與人交朋友,因此,家長請注意!
  • 寶寶愛咬指甲,家長要找準原因,為了孩子健康,耐心引導他們糾正
    如是第二種原因,家長可以儘量避免寶寶負面情緒的出現。模仿。寶寶的學習能力之強,遠超大人想像,寶寶看見周圍有人咬手指甲,會有樣學樣,自己也開始嘗試咬手指甲,這完全是出於寶寶內心的好奇心。保證每天孩子乳製品的攝入,控制爆米花、皮蛋這些含鉛食物的量。通過牛奶這些乳製品,補充孩子體內的微量元素,如鈣和鋅。三、 正確引導。
  • 孩子偏食的原因,一般的說來,有這幾種情況
    孩子偏食的原因,一般說來,有幾種情況:一是孩子的消化系統還很幼嫩,咀嚼能力較差,不願吃粗糙、多渣的食物,再加上製作不好,孩子便會拒食、厭食而出現偏食現象。二是孩子的嗅覺、味覺在出生後較長時間內只適應母乳或其它乳糕一類的單一氣味。
  • 孩子記憶力難提高?可能你的方法沒用對,家長不妨試試這幾個方法
    家長不妨試試以下幾種方法,不花一分錢就能提高孩子的記憶力在教方法之前首先家長們要知道,人的記憶力水平主要反映在這四個方面:1、記憶存儲時間。知道判斷孩子記憶力好壞的標準後,下面就教大家幾種簡單實用的方法。
  • 家長的福音!一招守護未成年人成長,引導孩子健康遊戲
    此後,孩子所有微信小遊戲的過程都將在家長的監管之下。其實,早在2005年,網際網路發展初期,我國便開始了對引導未成年人健康參與網路遊戲的探索。網際網路高度普及的今天,如何有效引導青少年適度遊戲,也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早在2018年4月微信小遊戲上線初期,微信就已經支持開發者接入平臺提供的防沉迷接口(wx.checkIsUserAdvisedToRest),以便開發者根據該接口提示用戶進行健康的遊戲行為。
  • 孩子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愛孩子的三個方法
    在一個家庭裡面,孩子在家庭裡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在父母眼裡是心肝寶貝。孩子在家長的悉心照顧下慢慢地長大成人,成為一個對父母感恩的人,成為一個孝順父母的人,然而這一切離不開家長的正確引導。想要叫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家長就要為之做出努力。想要叫他們成為這樣的人,就要先學會愛孩子。
  • 孩子喜歡說髒話,打罵沒有效果,家長不妨試試這4個方法
    很多父母都擔心,擔心孩子養成習慣以後出去哪裡都是髒話連天,會被別人嘲笑說沒有家教。其實面對孩子喜歡說髒話,哪怕孩子養成了習慣,家長也不用太過於擔心。因為這個習慣只要父母了解清楚了孩子說髒話的原因,找其方法對症下藥,運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去加以引導就能將這個毛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