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那麼在孩子六歲之前出現的最多的問題就是關於孩子的行為習慣方面的。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這都是小事情了。孩子喜歡打人咬人,這個問題才是讓家長比較頭疼。
孩子一生氣,或者是一句話沒有說對他的心思,那麼小手一伸就要打了過來,或者是直接上嘴咬。小孩子下手沒有輕重,無論是被打一下還是被咬一下,都是非常疼的。
而且孩子的這個行為也不利於孩子交朋友,即使這一次孩子保證不會再打人了,但是這樣的情況還是頻頻出現,很多家長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其實想要改掉孩子的這個習慣,首先就應當知道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習慣。其實無論是打人,還是咬人在六歲以前的寶寶身上出現,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有些時候,孩子的本意不是想要打人,只是因為對自己的肢體控制的還不是很好,所以下手沒有輕重,所以本來是想要拍別人一下結果就變成了打人。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孩子此時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好,所以思維模式還是更傾向於用肢體語言來表達,那麼在遇到一些著急的時候,孩子來不及多加思考,就會下意識地伸手打人,或者是咬別人一口。
當然還有那種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就是孩子在模仿身邊人的行為習慣。一種是模仿大人的,因為有些時候,孩子做錯事情,家長就會用打他,或者是佯裝打他的方式來讓他認識到錯誤;或者是在電視劇、動畫片當中有一些暴力的片段,那麼孩子看到了就會記在心裡,然後模仿下來。
孩子在六歲前出現打人或者是咬人的情況,基本上都是這三種原因所導致。那麼想要減少孩子這類情況的發生,可以試試以下三種方法。
1、引導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很多時候,孩子是因為不知道該如何用語言來表達,所以才會下意識地選擇,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所以為了避免這類情況的發生,家長就可以在平時多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因為家長很了解孩子,所以當孩子手一指的時候,家長就知道孩子要什麼,那麼孩子也不需要用語言來表達,所以,家長可以再耐心一點,在孩子用手指的時候,即使知道孩子要什麼,也要問孩子,「你想要什麼」,如果孩子能說出來最好,如果孩子說不出來,家長就可以引導孩子說「你是想要紙巾還是水杯?」。
推薦《3-6寶寶情商培育教養繪本》,其中的《小手乖乖不打人》正是通過繪本中小朋友們來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好的行為。
還有《牙齒咬人會很疼》讓孩子知道,咬人也是一個不好的行為,以及幫助孩子養成不吃手、勤洗手、愛上刷牙、敢自己睡覺等好習慣。
一共16個故事,都是孩子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像是害怕打針、剪頭髮,以及需要孩子改正的問題,愛看手機、愛吃手等。
通過家長每天給孩子講這些小故事,孩子也就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養成了好習慣。
為了更好地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每冊繪本中都有專門寫給父母的話,幫助家長分析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以及這樣的心理,讓家長可以更好的「對症下藥」。
2、讓孩子產生共情
家長一般在阻止孩子打人的時候,相信你說的一句話都是:不可以打人,打人是壞孩子。
但是其實孩子對壞孩子這個詞的理解還沒有很準確,家長可以用一種共情的方式讓孩子理解為什麼不可以打人。
比如,孩子剛才在情緒失控的時候打了媽媽一下,媽媽就可以告訴孩子打人是很疼的,為了讓孩子和孩子達到共情,就可以問孩子之前摔倒的時候是不是特別的疼,還哭了好久。那麼寶寶剛才打媽媽的感覺,就和當時寶寶摔倒時候一樣的。
然後就可以引導孩子來幫媽媽吹一吹,揉一揉剛才被打的地方。通過共情的方式來讓孩子了解到打人會很疼,像摔倒時候一樣疼。所以打人是一件不好的行為。
3、給孩子準備其它可以咬的東西
如果孩子咬人的行為更多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還是處在一個口欲期,孩子還是非常的喜歡吃手, 那麼家長在孩子吃手的時候,建議不要去阻止他,孩子得到滿足之後,孩子的這一行為隨著孩子成長就會消失了。
那麼當孩子處在一個出牙期的時候,也會特別的喜歡咬人,那麼這個時候就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牙膠讓孩子磨牙,或者是提供一些手指餅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