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我們帶孩子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孩子可能會出現打人、推人、咬人或爭搶玩具的行為,這讓很多家長十分頭疼。那麼,孩子愛打人,家長該如何教育呢?
其實,在孩子2-3歲的時候,他們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烈,開始意識到進入自我分離和認識自我的過程。
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喜歡打人,也可以說孩子進入了「打人敏感期」的階段。
雖然孩子在這個時期受到年齡段心理發展的影響,但是打人仍然是不正確的行為。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總是用這樣的想法來作為縱容孩子的藉口。
其實,這樣的教育方法是不正確的。
家長應該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孩子明白是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讓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交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那麼,孩子愛打人,該怎麼教育?如何處理孩子打人的行為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睿智燈塔家庭教育指導老師的做法吧。
1、避免對孩子進行懲罰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的時候,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制止,而非大聲訓斥、批評甚至體罰孩子。處罰只能讓本來就很激動的孩子,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因此,家長可以先把孩子拉開,然後告訴他錯在哪裡,應該怎麼做才對。等孩子情緒平穩之後,再引導他和別的小朋友道歉。
2、驗證孩子的感受
孩子與小朋友玩耍時可能會出現生氣、煩躁等負面情緒,這時候家長不必驚慌,因為,這是孩子交往之間的正常現象。家長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感受,讓他知道「我生氣了」,但是也要明確告訴孩子,用粗魯的舉動表達這些情緒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我知道沒拿到那個玩具你很生氣,但是不可以因為這樣就打小朋友,他會很痛的,我們輪流來玩那個玩具好嗎?」
3、減少孩子的挫敗感
孩子的多數攻擊行為都和挫敗感有關係,當他發現自己玩不好別人的玩具,或者做遊戲總是失敗的一方。情緒低落很容易導致孩子失去控制,用攻擊別人來發洩。
因此,家長平時可以多幫助孩子,練習一些遊戲方法或生活技巧。降低孩子遭遇挫敗感的機會,那麼他的攻擊行為也會減少很多。
4、避免偏袒
孩子攻擊別人可能是有原因的,父母可以肯定他們的情緒,但不能縱容他們的行為。很多家長總會覺得,自己孩子是先被挑釁了才動的手,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所以就不加引導,放任下去。
但是,這往往會使孩子養成用暴力解決問題的習慣,對孩子未來的心理和社會都會產生很壞的影響。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學會用語言來表達不滿,比如「那個小朋友這麼做確實很讓人生氣,下次再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們告訴他不要這樣做好嗎?」
孩子愛打人,該怎麼教育?其實,無論孩子打人還是被打,都是家長最擔心的事情。家長應該對孩子正確的引導,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關注睿智燈塔,了解更多孩子成長信息。睿智燈塔和各位家長,共同學習,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