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三歲,剛上幼兒園,前幾天放學我去接孩子,一到幼兒園老師就跟我說:「你家孩子在幼兒園把班上另外一個孩子臉給咬了一口,到現在那個孩子臉上還有牙印呢!」我順著老師的手指方向看過去,果然有個小男孩胖嘟嘟的臉上赫然印著一個紅紅的牙印,雖然老師說我家孩子已經給他道歉了,但是我還是再次向小男孩的家長道了個歉。
回來走在路上,我跟孩子聊天才了解到他為什麼咬別人,原來是因為飯前等待的時候,老師要求大家都安靜地坐著,但是小男孩一直在旁邊搗亂,我家孩子看他不聽老師指揮心裡一急就上去咬了他一口。聽了這個理由真是讓我感覺啼笑皆非。
相信多數父母都遇到過像我家孩子這樣的事情吧,有的孩子不光是咬人,可能還會打人、扯人頭髮之類的攻擊行為。很多家長為此感覺很苦惱,生怕孩子這種行為變成惡習:這樣總是惹禍,交不到朋友是小事,長大了身上戾氣太重怎麼辦呀?
其實,如果你能了解孩子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就會知道孩子並不是故意要去咬人或者是打人,也不用太為孩子的行為焦慮和擔心。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分辨什麼情況下孩子的攻擊行為是屬於正常,什麼情況下大人應該及時參與和糾正呢?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是可以分階段來看的。
01、正確對待孩子的口手敏感期
一般來說,0-1歲的孩子正處於口手敏感期,他們用手和口來探索和認識這個世界,此時的孩子喜歡咬人或者打人可能因為這樣幾種情況:
一是長牙時牙齦又癢又痛,孩子會下意識地想咬人;二是孩子的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為了發洩情緒而去咬人;三是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而出現的補償性反應。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們還不知道如何採用正確的方式去跟別人溝通。
此時的孩子也許語言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還不能完全正確地表達,情急之下就用了「咬人」這種攻擊性的動作來代替。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在玩玩具的時候大人在旁邊跟孩子聊天或者去制止孩子,孩子有可能就會推你或者咬你,其實孩子所要表達出來的信息是:你打擾到我了。但由於不知道怎麼去表達,就會直接表現在所謂的「暴力」行為上。
有的父母不知道孩子此時處於口手敏感期,當孩子咬人或者打人時,父母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孩子,甚至打孩子的嘴巴和手。身邊還有母親在遇到孩子咬人時指著孩子的嘴巴說:「再咬,再咬就把你的牙拔掉!」孩子還小,根本不具備基本的自控能力,他也許只是想表達對對方的好感,但是卻被這種突如其來的轉變給嚇呆了,很有可能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此時的爸爸媽媽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這樣咬人會把人咬疼的,被咬的人很傷心」,並且把被咬的地方給他看,以激發他的同情心。
千萬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上「壞孩子」或者「太暴力」了之類的標籤,一定要正確解讀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行為,無須緊張地去糾正孩子,也無須斥責和強調,否則孩子還以為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能引起大人的關注和興趣,繼而不去改正。
02、幫助孩子學會正確溝通
孩子到了1-3歲,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語言能力也逐步發展起來,這個時候的孩子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但能力上卻跟不上,所以很多事情變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我家孩子兩歲半時帶他去朋友家玩,朋友家孩子當時一歲,大人在聊天,兩個孩子在一邊玩,沒過一會兒就看到我家孩子一巴掌打在朋友家孩子臉上,我趕緊把孩子拉開,問他為什麼要打弟弟,孩子說:「我想抱抱他,他不讓。」
看,孩子此時處於社交模糊狀態,不知道怎么正確與人交往,打人並不是純粹就是大人所想的壞事情,很多時候他有可能只是單純地喜歡對方,想要抱抱對方而受到阻力,不知道該如何去表達,所以才發生了打人事件,此時大人一定要仔細分析緣由,不要擅自給孩子的行為下定義。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打人或者是咬人,即便他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但父母看到後也絕不可不聞不問,比如對方不讓孩子抱,孩子就動手打對方,此時的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哪怕是再小的寶寶,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我們要尊重對方的這種權利。還可以把這種說教具體到行為裡面,比如家長可以有意識地找一件孩子不願意做的事讓他去做,然後藉機教育他:看,讓你做你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你都不高興,那麼你勉強別人做別人不想做的事情,別人怎麼會高興呢?你如果喜歡對方,可以友好地對待對方,只有你自己做到足夠友好,對方才有可能以同樣友好的方式對待你。
03、分析孩子打人咬人背後的原因
對於稍小一點的孩子,他們正處於一個快速生長的階段,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正在迅速長成一個小小的矛盾體,我們在看到孩子的一些攻擊行為的時候,一定要細緻分析每種行為背後存在的客觀原因,然後去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法:
場景1:有一位媽媽,自己在一邊玩手機,孩子在旁邊玩玩具,突然孩子過來朝著放鬆的媽媽臉上咬了一口,媽媽驚叫一聲把孩子推開,孩子開始「哇哇」大哭。
分析:媽媽自以為她在孩子身邊就是陪著孩子,可是一邊玩手機一邊看孩子,孩子很容易分辨出媽媽的心不在焉,此時的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媽媽在旁邊看著自己,而是成為媽媽眼裡的重心,讓媽媽把全部的關注點聚焦在自己身上,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的心理,於是採用這樣的方式以求得關注。
解決辦法:此時的媽媽不要太大驚小怪地尖叫,也不要過於嚴厲地懲罰孩子,否則就會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我闖禍了,看,媽媽這麼關注我呢。所以如果此時過於關注孩子或者反應過激,反而會助長孩子的攻擊行為。此時媽媽應該放下手機,關注一下孩子玩遊戲的狀態,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去,真正做到全身心地陪伴孩子。
場景2:兩個孩子在一起玩,突然其中一個孩子擺出奧特曼的造型,一臉嚴肅地抓住另一個孩子的手臂,嘴裡喊著「我是奧特曼,我要打怪獸,喝,我要伸張正義」,然後對被抓住的孩子拳打腳踢。
分析:孩子缺少生活經驗,此時的他們就是依靠模仿去學習技能和掌握知識,他並不知道「伸張正義」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只是純粹覺得好玩。其實他並不知道此時自己眼裡的「好玩」,竟是以傷害到別的小朋友為代價的。
解決辦法:我們一定要重視榜樣的力量,給孩子挑選好的繪本,儘量不要給孩子看過於暴力的動畫片,也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看打打殺殺的電視節目,而且家長也要規模自身的言行。
我記得有一次我跟孩子爸爸開玩笑,用腳踹了他一下,當然我是開玩笑的,踹的並不重,可是兩歲的孩子看到了,就笑嘻嘻地走過來朝著我踹了一腳,我當時立刻意識到自己行為上的錯誤,然後自我檢討告訴孩子我剛剛的行為是錯的,無論什麼原因打人踹人都是不對的。從那以後我在孩子面前就格外注意,絕對不說髒話,也儘量不大喊大叫,不做出讓孩子誤解的動作。
場景3:兩個孩子在一起玩,為了爭搶一個玩具打了起來,其中一個孩子的媽媽走了過來,一把拉起自己的孩子開始訓斥起來:你怎麼又打人了?你上次都把一個小朋友推倒頭都磕破了,今天怎麼又不友好了?你這樣以後哪個小朋友還跟你一起玩?
分析:有的大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大度」,在兩個孩子鬧矛盾之後直接不問緣由就批評自家孩子。其實孩子在一起玩出現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長介入之後,首先要弄清楚事情的經過然後再來劃分責任,不要不分清紅皂白拉起孩子就是一頓痛罵,這樣做不僅不會讓人覺得你「不護短」,反而會讓孩子內心產生逆反心理,這種不公正的處理方法也會讓孩子在以後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分不清是非。
解決辦法:對於已經出現攻擊行為的孩子,父母不要下意識地認為就是自己孩子的錯,從而不去認真分析事情的原因,也千萬不要總揪著孩子的小辮子不放,就事論是,只分析當次行為的對錯,不人身攻擊,也不要算後帳。
重要的是,當孩子做好一次,一定要及時肯定和表揚孩子。因為每個孩子都希望被誇獎,希望被父母肯定,如果父母多誇獎、多肯定,少否定和責備,那麼孩子做得好的次數一定越來越多,不好的行為也會隨之減少。
另外,我們也會經常在照顧孩子的時候發現,孩子一發脾氣就開始對旁邊的人又打又鬧,此時的孩子打人只是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我生氣了,父母不理解我,或者別人做了什麼讓我不滿意。父母在觀察到孩子用肢體語言表達情緒的時候,應該引導孩子把內心的情緒表達出來,比如此時可以問孩子:「你是不是不高興了?」「你是不是覺得很委屈?」「你想要......是嗎?」
如果父母此時能及時察覺到孩子發脾氣的正確緣由,孩子就會如釋重負,覺得受到了理解,也就會減少通過肢體語言「打人」來表達自己的行為了。
如果這些方法都不能澆滅你家小惡魔內心的小火苗,那麼就請建議你蹲下來,什麼都不說,只是親親他抱抱他,讓他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相信他的內心自然會溫柔下來,也會對這個世界充滿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