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情上大膽至極,在文學上才華出眾,看杜拉斯如何演繹一生

2020-12-15 人文角

我們有沒有思考過,愛是什麼。看見一對對情侶,因為太過於常見,又那麼自然而然,人們天生對愛有種本能。

有人說愛是震撼的,但有人說生活不是這樣的,是相濡以沫。

那杜斯的愛情能展現愛情的另一種樣子。

大家也許看過杜拉斯寫的《情人》或拍成的電影,那是她的自傳。杜拉斯的每一部愛情小說都是根據她自己的感情寫來的,現實和文學大概就是相輔相成的。

《情人》中講到,簡家裡收入甚微,大哥吸毒並且橫行霸道,二哥生性懦弱經常受大哥的欺負,簡在這樣的環境下,很想逃離。當認識了中國闊少東尼,他們上床,你不會覺得色情,而是覺得生命,肉體之間可以如此美好。

回到杜拉斯,她那時認識這位中國男人時才15歲,對方30歲,這在現在都是禁忌,可見當時杜拉斯思想多麼特立獨行。

分析杜拉斯為什麼這樣,她說過「如果我不是一個作家,會是一個妓女」,和她本身的性格有關,還和特斯拉以前生活的環境有關,她渴望通過這種欲望來逃離那種難以忍受的生活,也想從對方那得到金錢來補貼家用。

杜拉斯和中國男人一開始未必真心,那個男人是為了逃脫家裡封建社會的束縛,杜拉斯和他因為相同的境遇走的一起,在各自的家庭裡感到無比孤獨,相互取暖。

最後,男人出於家族的壓力,不得不娶門當戶對的女人,在離開後,杜拉斯才知道是愛那個男人的,《情人》中說「我更愛你被受摧殘的容顏」,這是男人在杜拉斯年老時說的話。這個感情再回首時才顯現真正的意義。

從那以後,杜拉斯離開越南,去法國巴黎,在哪兒開始了更為開放的關係。很多傳記說,杜拉斯到法國交了男朋友,才17歲就懷孕了,要墮胎。這對於一位女性來說是一種創傷。

後來杜拉斯結婚後,雖然嫁的是她愛的人,但是也沒有保持忠誠,杜拉斯說壓制不住自己的心。她也曾經說過,她愛的是愛情,在那個時代很勇敢的承認自己的情慾和自己對情慾的態度。

可見杜拉斯對於文學的創造力很強,來源也她的感情經歷,杜拉斯的感情經歷是浪漫主義的,一生中有四個關鍵的男人。

第一個是她的丈夫,但是杜拉斯後來又交往了另外的男朋友,她丈夫也知道這個人,三個人是合作關係,所以兩個男的關係也挺好。這確實顛覆了我們的認知。杜拉斯後來也交往了其他男朋友,生了小孩,差不多每段關係維持十多年就分手。至於為什麼呢,因為爭吵,很多次爭吵是因為杜拉斯要把人家和她的經歷寫成小說。

還有一個情人,當時杜拉斯41歲,對方33歲,交往了十多年分手。

最關鍵的第四個男人,年齡相差更大,交往時杜拉斯66歲,男的28歲。這個男的是杜拉斯的粉絲,寫了五年的情書把她打動了。兩個人是柏拉圖式的關係,對方是同性戀,不能和對方上床,其它時候,杜拉斯給男方交代些事情做。

兩個人雖然在一起,卻有種悲傷。女的年齡那麼大,會想年輕的男友還愛我,這是種罪過。而男方雖然是同性戀,卻那麼迷戀杜拉斯。

晚年的杜拉斯酗酒很嚴重,身體變差,去醫院戒酒,可還是活到了82歲。臨死時是小男友陪在她身邊,這對於杜拉斯這個年齡的人來說很幸福了。

杜拉斯的愛是盲目的嗎?我覺得這是她的一種人生選擇。杜拉斯用情慾,生命去選擇愛情,活出自己喜歡的生活,不在乎外人的眼光,這是女人像她學習的重要地方。

相關焦點

  • 《情人》「至死不渝」的杜拉斯式愛情
    《情人》是杜拉斯最負盛名的作品也是她16歲時遇到的一段真實的、跨越國界、種族、貧富的愛情。實際上,在西方文學界,杜拉斯的作品從來都是以晦澀難懂著稱,其閱讀的困難程度也將眾多讀者拒之門外。而她的自傳性質小說《情人》的出版,打破了這種境況,使這個獨具個性的冷門作家真正進入了大眾的視野,甚至一直針對她的文學批評家也一反常態,開始重新評估她的作品。身為一位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在以男性為主導的小說界中絲毫不遜色。杜拉斯的小說風格是獨特的。
  • 杜拉斯—隱秘的愛情,永遠的《情人》
    幾年前先看的電影,後看的小說。王道乾翻譯的版本非常有韻味,當時很打動我。也許作家18歲以前的家庭關係和最初的這段刻骨銘心的情愛經歷奠定了作家一生的反叛,前衛,先鋒,和極力追求情慾和愛情的基礎。杜拉斯的父母都是小學老師,抱著政府宣傳的發財夢來到殖民地越南,父親早逝,家裡投資的土地也化為烏有,兩個哥哥和杜拉斯3個孩子都靠著母親的薪金生活。
  • 杜拉斯的《情人》,講得更多的不是和中國少爺的愛情,而是孤獨
    年輕的杜拉斯1930年左右,在越南西貢,十五歲的法裔少女杜拉斯「愛」上了來自中國北方城市撫順的富二代李雲泰。而在這份愛情裡,物質佔了很大的比重,因為對於困頓的杜拉斯一家來說,李雲泰提供的金錢救助實在是太重要了。1914年,杜拉斯出生在越南西貢,有兩個哥哥。父母是被法國政府騙來殖民地「發財」的法國人,都是小學教師。杜拉斯的父親在她七歲的時候意外去世了,所以母親只好在異國他鄉領著一份教師的工資撫養三個孩子長大。再加上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讓這個不完整的家庭一度非常貧窮。
  • 杜拉斯,打破禁忌的靈魂,奔向歡愉的肉體
    結婚後屢換情人都說女人是天生的愛情動物,那麼杜拉斯就是愛情動物中的極品了。她的一生不放棄對愛的追逐。她拒絕她母親的空洞的幸福感,那種「幸福她是以貞節為理由加以壓制的,而貞節之於她早已習慣成自然了」。杜拉斯18歲時離開了出生地越南,到巴黎求學。在巴黎的法學院讀書時,她的浪漫史不斷,被評價為漂亮而放蕩。1939年,杜拉斯與羅貝爾·昂泰爾姆結婚,對方是她三年前在法律系的長凳上結識的朋友,也是她一生中信賴的兄長和朋友。他們的愛情宣告死亡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仍然住在一起。他們分房睡,陸續有了各自情人。
  • 杜拉斯:至死不渝的愛情,曾出現在我的夢中
    《情人》劇照杜拉斯的一生都在追求愛情一直過著自己渴望的、充滿愛情、欲望和激情的生活,直到七十歲依然如此,她的最後一個情人是27歲的大學生楊·安德烈亞,她的痴迷的讀者,即使杜拉斯對他並不很好杜拉斯與楊·安德烈亞《情人》是杜拉斯年過七旬的時候寫下的自己十六歲時的愛情經歷,貧窮的法國女孩兒與富有的中國北方男孩兒相戀,但被拆散的故事,描寫了一段深沉而無望的愛情。
  • 杜拉斯的《情人》,一段塵封半個世紀多的遙遠的愛情往事
    少女杜拉斯這本《情人》源於杜拉斯兒子讓·馬斯克洛編了一本有關杜拉斯的生活及她拍攝影片時的攝影集,題目叫《絕對的形象》。在這本影集中,有一張在渡船上渡河的照片似乎非同尋常。杜拉斯說,《情人》這本書「大部分是由過去已經說過的話組成的」。這本記述她的母親、他的哥哥、她的情人以及她自己的經歷,大致可以尋索出杜拉斯文學思想的發展和她各個時期發表的作品的若干線索。
  • 杜拉斯《情人》:根本不是愛情,只是一場金錢與肉體的交易
    她的文學作品和她的本人的行事風格都極具個性,她是一代文藝青年們心目中的聖母,影響了很多中國男女作家,例如王小波、安妮寶貝、衛慧等都非常推崇她。說起杜拉斯最出名的作品,那就非《情人》莫屬了,特別是同名電影,風靡一時,直到現在仍然被網友們津津樂道。
  • 杜拉斯:在愛情、欲望和激情的矛盾中生活!
    杜拉斯一生對於情慾的饑渴,在這個缺乏愛的環境中已經初具雛形。 在16歲的時候,漂亮的杜拉斯就一身成熟女人的打扮,站在碼頭等待著她的情人。一個身體羸弱、意志殘疾的紈絝子弟,一位三十來歲的中國男人胡陶樂。他是杜拉斯的第一個情人,是她一生難忘的情人。 這個中國男人從老式汽車中走出來,將煙盒遞給蹺起一隻腳放在欄杆上賣弄風情的杜拉斯。他面對這個漂亮又風情萬種的女孩內心橫生出一種欲望,顫抖不已。
  • 杜拉斯《情人》:病態家庭下,她想用情慾治癒童年,卻一生成癮
    杜拉斯曾說:一個人可以沒有愛情,但是一定要保持對愛情的癖好。如此反世俗的價值觀已然驚世駭俗,可是她又繼續說:如果我不是一個作家,我會是一個妓女。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杜拉斯的愛情信仰是她個人的英雄主義,與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
  • 很多人只看過《情人》,所以「看杜拉斯的眼光非常狹隘」
    11月27-30日,由華東師範大學主辦、南京大學、國際杜拉斯學會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協辦的「杜拉斯神話:跨越時空的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杜拉斯的譯者之一徐和瑾認為,杜拉斯和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迪亞諾有不少相像之處,而另外一名譯者黃葒認為,國內很多讀者對杜拉斯的印象一直停留在讓-雅克·阿諾導演的《情人》這部電影上,「看杜拉斯的眼光非常狹隘」。
  • 杜拉斯晚年愛情:28歲男友,情人、保姆合一體,視她為精神圖騰
    杜拉斯的作品裡充滿激情,有著深刻的自我特性,字裡行間充滿矛盾和愛,作為作家,她無疑是特立獨行地成功。而作為一個女人,她這樣評價自己:「若我不是個作家,會成為一名妓女。」她對愛情、對性的執著,思想上的漂浮不定和率性註定了她一生跌宕的情感經歷。
  • 杜拉斯:娼家的身體,作家的靈魂,財富種族差異下無情的《情人》
    這是足夠大膽而且精通文字與情愛遊戲的女人才能說出來的話。她一生中也的確如她所言,在法國這樣具備浪漫與自由放蕩的土壤的地方、在流淌著法國人叛逆和追求激情的血液,同時戰爭和混亂隨機籠罩的時代裡,她有許多露水情緣,有被默認並公開甚至持續一年以上的三角關係,等等,她不放過任何一個從男人身上尋找激情進行生活和創作的機會,而她的情人為她痴迷一生,不管是第一個還是最後一個。
  • 通過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欣賞杜拉斯的《情人》現代小說藝術
    我把杜拉斯、道乾先生、穆旦先生看作我的老師。我對現代小說的看法,就是被《情人》固定下來的。現代小說中幾個中篇,如《情人》之類,比之經典作家的鴻篇巨製毫不遜色。在本書中,王小波多次提到杜拉斯,在《用一生來學習藝術》《我對小說的看法》《小說藝術》《蓋茨的緊身衣》《黃金時代》獲獎感言、《藝術與關懷弱勢群體》都有談及。王小波對杜拉斯作品評價最高的是《情人》,這本曾轟動法國的奇書,通過道乾先生的譯本讓我們體會到現代中國的文學語言,知道了杜拉斯的現代小說藝術。
  • 67歲的杜拉斯收到一封陌生男子的來信:我想周一九點鐘會和你上
    15歲時,杜拉斯已經處於一個美麗迷人的位置,在一艘遊輪上,他遇到了李雲泰中國的兒子。儘管李雲泰給她一見鍾情,15歲的杜拉斯根本不懂愛,但看著手上李雲泰和珠寶上的衣服,她不自覺地同意了對方送自己回家的要求,於是他們就成了情人。
  • 杜拉斯:每個人在愛情裡尋找的都是子虛烏有的自己
    :愛情只是虛無地映照著小說的悲憫「有一天我們會遇見別的人,我們會愛上別的人,我們會和別的人說我們的故事,等我們死了,棺材裡就葬著愛情和屍體,棺材外堆著書,不可能不是這樣。」《中國北方的情人》是杜拉斯改寫《情人》所作,「每個人在愛情裡尋找的都是子虛烏有的自己」,她一遍一遍地講述,甚至我在《情人》閱讀到的戰爭、別離、生死、政治、運動、種族等等,愛情遠遠地撇開。在我們躲躲閃閃,不知道愛情為何物的時候,她早已開始沉默。故事本身可能接近於脆弱,難怪她反反覆覆地畏懼從此忘記。
  • 《情人》:杜拉斯強烈呼喊著的欲望,其實是個多美好的東西
    受這句話的啟發,我在一個夏日的午後拜讀了這本被捧上神壇的小說。母親都看在眼裡,卻都一言不發地默許。《情人》寫了杜拉斯和一個中國男子在西貢時的愛情,與她一生交織著的愛與恨。杜拉斯的一生是駭世驚俗的,可儘管她經歷諸多情事,也曾有過失敗的婚姻,但她依舊認為這段青春時的愛情「使我生命中的其他愛情黯然失色。」
  • 杜拉斯:一生擁有5個情人,從未停止過愛與寫作
    我被這句話中所蘊含的純美愛情深深打動,之後買來書讀。《情人》這本書不僅獲得了龔古爾文學獎,被拍成電影,還受到了熱烈的迴響,至今仍然備受歡迎,那麼它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力呢?首先是作者杜拉斯自身的人格魅力。
  • 杜拉斯:極致的欲望 隱秘的初戀 成就的巔峰之作《情人》
    這是法國作家,杜拉斯《情人》的開頭,這個開頭,被王小波譽為「無限滄桑盡在其中」的經典段落。一生以「我為中心,寫作愛情主題的杜拉斯,在《情人》出版之前,一直筆耕不輟,自認為是天才作家,從第一部作品起,已經寫了40多年,但是直到《情人》,才名聲大作,創作達到巔峰,這一年杜拉斯已經70歲。
  • 從《黃金時代》與《情人》的相似點看:王小波為何會推崇杜拉斯?
    也難怪王小波發出這樣的感慨:「憑良心說,除了杜拉斯的《情人》之外,近十幾年沒讀過什麼令人滿意的小說。」讀《情人》的時候,如在讀少女的囈語,其實卻是老嫗的回望。我一直覺得,杜拉斯想做的,是用這一生,過完其他人幾輩子才會體會到的豐厚。
  • 瑪格麗特-杜拉斯誕辰百年:她置自由於一切之上
    印支半島的異國風情給瑪格麗特憂悶的童年和少女時代抹上一道略帶亮色的背景,成為她對那段生活回憶中最美好的部分,滋養了後來的創作靈感。  在瑪格麗特16歲那年,她在湄公河的渡輪上遇見了胡陶樂(音譯)—一個來自中國北方的富有的男人。胡陶樂養活她全家,成了她第一個也是終生難忘的情人。兩年後,她去巴黎學習法律,從此離開了印度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