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杜拉斯強烈呼喊著的欲望,其實是個多美好的東西

2020-12-15 北魚紅人館

文 | 魚雁(原創首發)

1.被王小波捧上神壇的作品,究竟是什麼樣的?

「我總覺得讀過了《情人》,就算知道了現代小說藝術。」這句話來自王小波的雜文集《沉默的大多數》。

受這句話的啟發,我在一個夏日的午後拜讀了這本被捧上神壇的小說。

《情人》

它不厚,薄到你可以在一個午後品讀完;

可它又是那麼厚,讓你剎那間發覺手裡那本書的重量,原來承載了一個獨特而飽滿的精神家園,也承載著一個藝術家強烈而又真實的欲望。

是的,我把它的作者瑪格麗特·杜拉斯稱之為藝術家,她的一生每一刻都強烈成一種藝術,讓人不得不用欣賞藝術的眼光,去看待她的一生與作品。

我一直覺得,杜拉斯想做的,是用這一生,過完其他人幾輩子才會體會到的豐厚。

她70歲那年,追溯她生命裡的初戀,欲望在年老如她的筆下,卻流露出觸手可及的本真,就此成就了《情人》。

《情人》是混亂的,你時而遇見八十歲的老嫗,時而看見十六歲的花季少女;

《情人》又是清晰的,你那樣清楚地看見一個女性真實而強烈的愛與恨,看見她的年輕與老去;

《情人》更是滄桑的,開頭那句「我已經老了。」把整本書的基調奠定得那樣回味無窮……

那年是1984,《情人》一經發表,當年即獲龔古爾獎,被譯成40多種文字,傳遍全世界。

《情人》是杜拉斯斷斷續續融合的一生,是王小波一生追逐的最高目標,更是全世界的藝術瑰寶。

她的愛,她的恨,她不曾說過的青春愛戀,全部都被壓抑一生深埋心底,最後都在晚年被寫在這本書裡。

2.童年不能言說,所以一生表達不停

杜拉斯有著異於常人般豐富的人生閱歷。

加入過法國共產黨,遊過行、賣過報,她還被開除黨籍,反對戴高樂政權。

同時,她又是一個文藝全能人,她既是作家,也是戲劇家、導演和專欄記者……

也正是豐富的閱歷為她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寫作靈感,當然,讓她表達欲旺盛的還有她強烈的愛與恨。

她愛過許多人,她傾盡全力去發洩肆意的愛的欲望。

她恨母親,恨大哥,恨整個家庭帶給她的灰暗無邊的童年。

她不想繼承父業,她對母親說:「我要寫作……總有一天,我要寫作。」

母親問她:「寫什麼?」

她說:「寫所有那些東西。」

看過一句話,說她童年缺愛,所以青春嗜愛。童年不能言說,所以一生表達不停。

正是杜拉斯一生的寫照。

也許,當時的她還不能確切地說出自己想表達的意思。但是沒關係,當下的一切,都是為日後壘砌那座文字宮殿而積攢的基石。

3.對家庭的恨,讓杜拉斯一生都帶著對童年缺愛陰影

與從小生活在法國的同胞相比,她桀驁不馴,狂放不羈,她如此平凡,卻又如此與眾不同。

杜拉斯是法國人,她的父母是數學老師,卻妄圖在法屬殖民地發財,於是一家人遠赴越南西貢。

可到了西貢後,一家人不僅沒有發財,父親還意外病逝。

母親微薄的薪資加上政府的撫恤金,根本無法養活他們兄妹三人,母親狂躁暴力,卻偏愛長子。

杜拉斯在學校裡法文考了第一名,校長告訴她母親:「太太,你女兒法文考了第一名。」

她母親什麼也沒說,眼神裡平淡而帶著一絲失望,因為考法文第一的不是她的兒子

杜拉斯的大哥哥總是與她和小哥哥搶奪食物,他殘暴、好賭博、吸食鴉片,甚至強姦管家。

母親都看在眼裡,卻都一言不發地默許。

杜拉斯童年

杜拉斯恨他們,恨到想殺了他們,可她反抗不了,只能壓抑在心底,表達欲就此萌芽並一發不可收拾。

她的童年十分灰暗而毫無被愛的感覺可言,父愛缺席,母愛卻也只剩下壓制與殘暴的逼迫。

東野圭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對家庭的恨,就像長進肉裡的刺,讓杜拉斯一生都帶著對童年缺愛陰影,試圖彌補心靈的空缺。

4.童年缺愛,所以青春嗜愛

幸運的是,當她年老多病,她身邊始終有個伴隨她的年輕人,願意拋下一切來愛她。

他是揚·安德裡亞,才27歲,比杜拉斯年輕了近40歲,這是杜拉斯最後的情人,陪伴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後15年零8個月。

揚安德烈亞與杜拉斯

《情人》就是由杜拉斯在一邊絮叨,揚邊聽邊打成鉛字的,他是杜拉斯最忠實的寫作幫手與靈魂伴侶。

《情人》寫了杜拉斯和一個中國男子在西貢時的愛情,與她一生交織著的愛與恨。

杜拉斯的一生是駭世驚俗的,可儘管她經歷諸多情事,也曾有過失敗的婚姻,但她依舊認為這段青春時的愛情「使我生命中的其他愛情黯然失色。」

這個讓她年輕時,無比矛盾於是否愛他的中國男子,已經消失於歷史,就像水消失在水裡一樣。

而經歷五十多年風雨的杜拉斯,卻始終難以忘記這段青春的愛戀,當她回憶起過去,便有了迷醉、掙扎、絕望與欲望混合而成的自己一生的回憶錄——《情人》。

芭芭拉在《如何在愛中修行》裡說:愛情是混亂的,沒有邏輯可言。

《情人》一如這句話所說,混亂而真實,欲望呼之欲出。

5.那年越南西貢湄公河畔,是《情人》的起源

說起《情人》,我們不得不提起那個炎熱的西貢——越南西貢湄公河畔。

在這裡,她遇到了她來自中國北方的情人李雲泰,一段至死難忘的邂逅拉開序幕。

《情人》劇照

她說:「我遇見你,我記得你,這座城市天生就適合戀愛,你天生就適合我的靈魂。」

那年,她15歲,他30歲。

他很有錢,但很怯懦;她很缺錢,卻無比勇敢。這樣的兩個人,走到了一起,簡直是天作之合。

當時的西貢,還是不公正的殖民時代,處處都充斥著壓迫、剝削和種族歧視。

白人,黑人,黃種人,眾人同行卻又形同陌路。

而她,一個有著純正法蘭西殖民者血統的白人少女,和他,一位來自中國北方的成年男性,相愛,遠比想像中的更為不被接受。

母親不斷提醒她:「你跟他在一起,僅僅只是為了他的錢,是嗎?」

杜拉斯想都沒想就說:「是的。」

在這樣壓制而貧窮的家庭裡當一個女兒,她似乎早就有著找一個富翁來改善條件的義務。

杜拉斯在《情人》裡寫道,15歲就開始恐老,18歲我就衰老了。

15歲她遇見他,18歲與他分別。

那兩三年,他們被愛與矛盾折磨,他們不清楚為什麼在一起,是為各自的痛苦和絕望尋找溫暖,還是為愛。

直到,李雲泰父親要他回中國北方結婚。李雲泰是怯懦的,他沒有反抗。

「沒有父親,他什麼也不是。」

就這樣,他回到了中國北方,按照訂婚,結婚生子,滿心遺憾。

杜拉斯經歷戰亂,後來不斷戀愛結婚,再婚,生子,就這樣過了五十年。

後來母親喪命,大哥哥小哥哥相繼離世。

直到有一天,李雲泰打來一通電話,還是跟過去一樣膽小:「後來,我在西貢遇到過你母親,她告訴我,你開始寫作了。」

停了好久,他又說,他仍然愛她,他對她的愛從未終止。

6.我們為什麼,要讀杜拉斯?

70歲時,杜拉斯有了重寫青春,回憶一生的衝動。

她把她強烈的愛與恨,全都毫無顧忌地表達出來,《情人》一經出版,轟動世界,成了她一生的代表作。

1996年3月3日,瑪格麗特·杜拉斯與世長辭,墓碑上只有她的名字縮寫。

她拒絕給自己寫墓志銘,因為無法定義自己,也拒絕他人定義自己。

一如她的一生,本就狂放不羈,肆意生長,無法定義。

尼採曾說:「男性為自己創造了女性形象,而女性則模仿這個形象創造自己。」

那時人們向來把女性作為男性的附庸,甚至達到了只有男主人公出現,女主人公才有價值的地步。

可杜拉斯大刀闊斧砍斷了這一切不平等,她寫女性,她挖掘自己,把自己作為真正的女主人公衡量整個周圍。

她在感情裡永遠處於主導,她主動、熱烈、張狂。

我想,我們讀杜拉斯,是在讀她那被軀殼束縛不住的靈魂的歌唱;是讀她的令人著迷的欲望;是讀一種對宿命的抵抗。

我想,我們要讀杜拉斯,正是因為我們太缺乏欲望,也太缺乏去表達欲望的勇氣。

杜拉斯說:「每次我有欲望,我就有愛情。」

她強烈呼喊著的欲望,其實是個多麼美好的東西。

這欲望讓她不停表達,創造多少著作;這欲望讓她不停去愛,愛讓她永遠年輕。

願讀到這衝破牢籠的欲望,也能點醒我們對萬事萬物的渴求,對生命的每一刻充滿敬畏,永遠渴望,永遠年輕。

作者簡介:魚雁,十點讀書、洞見、讀者作者,用文字讓生活更有力量。歡迎關注魚雁日記。

相關焦點

  • 杜拉斯:情人的誕生
    《情人》的開頭從一個蒼老的形象開始,從一場久遠的夢開始,從一條渡河開始,從一個碼頭開始,多年之後情人的一通電話,敲開了回憶的大門,在電話中他對她說:「和過去一樣,他依然愛她,他根本不能不愛她,他說他愛她將一直愛到他死。」就是這句話,使杜拉斯重新拿起紙和筆,開始小說《情人》這部作品的創作。
  • 杜拉斯:極致的欲望 隱秘的初戀 成就的巔峰之作《情人》
    這是法國作家,杜拉斯《情人》的開頭,這個開頭,被王小波譽為「無限滄桑盡在其中」的經典段落。一生以「我為中心,寫作愛情主題的杜拉斯,在《情人》出版之前,一直筆耕不輟,自認為是天才作家,從第一部作品起,已經寫了40多年,但是直到《情人》,才名聲大作,創作達到巔峰,這一年杜拉斯已經70歲。
  • 《中國北方的情人》:多年以後,杜拉斯終於承認了對中國情人的愛
    最近一直在看杜拉斯,看媒體採訪她的《杜拉斯談杜拉斯》,看她的最後一個情人----揚·安德烈亞寫她的《我的情人杜拉斯》,當然是杜拉斯本人的一系列作品《抵擋太平洋的堤壩》,《廣島之戀》,《情人》還有今天要分享的《中國北方的情人》。
  • 《情人》的作者杜拉斯,為什麼被稱為「渣女」?
    憑藉《抵擋太平洋的堤壩》成名,代表作有《廣島之戀》《情人》,小說《情人》獲龔古爾文學獎、裡茨一巴黎一海明威獎,被譯成40多種文字。這些是她光彩的表面,但是她的背後是不堪回首的過去和一種變態的愛情觀。她支持婚姻背叛,因此即便在她結婚之後,她也找到了許多個情人,在她70歲左右,她還包養了一名大學生揚·安德烈亞,兩個人一起生活了16年。
  • 《情人》「至死不渝」的杜拉斯式愛情
    憑良心說,除了杜拉斯的《情人》之外,近十幾年來沒讀過什麼令人滿意的小說。這本書的絕頂美好之處在於,它寫出了一種人生的韻律。——王小波《蓋茨的緊身衣》《情人》是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創作的中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1984年,《情人》獲龔古爾文學獎。《情人》是杜拉斯最負盛名的作品也是她16歲時遇到的一段真實的、跨越國界、種族、貧富的愛情。
  • 杜拉斯之永恆的情人
    王小波極力推崇王道乾的《情人》,聽到他說王道乾的翻譯竟然比傅雷先生的還好,我就算再愛王小波也是不服氣的,因為傅雷先生在我心中早已稱神,他翻譯的巴爾扎克曾是我翻譯上的領路人。於是我找來一看,什麼嘛,完全不能跟傅雷先生比。過了幾年,我再看,咦,這書有點意思。以前覺得如白開水一般的東西沒想到卻是回味無窮。我也不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想來,還是成長了,懂得欣賞不同風格的東西了。
  • 杜拉斯—隱秘的愛情,永遠的《情人》
    瑪格麗特.杜拉斯,法國作家,生於1914年,15歲半在越南遇到她的中國情人李雲泰,兩人在一起1年半,18歲作家在情人的幫助下,回到巴黎求學工作,28歲開始寫作小說,《情人》發表於1984年,作家逝於1996年。也就是說作家在70歲,時隔五十幾年後才將當初這段塵封的禁忌之戀公諸於世。
  • 杜拉斯:在愛情、欲望和激情的矛盾中生活!
    杜拉斯一生對於情慾的饑渴,在這個缺乏愛的環境中已經初具雛形。 在16歲的時候,漂亮的杜拉斯就一身成熟女人的打扮,站在碼頭等待著她的情人。一個身體羸弱、意志殘疾的紈絝子弟,一位三十來歲的中國男人胡陶樂。他是杜拉斯的第一個情人,是她一生難忘的情人。 這個中國男人從老式汽車中走出來,將煙盒遞給蹺起一隻腳放在欄杆上賣弄風情的杜拉斯。他面對這個漂亮又風情萬種的女孩內心橫生出一種欲望,顫抖不已。
  • 杜拉斯最後的情人
    「你有情人嗎?」「一個也沒有。」「你開車時速多少?」「140。」這是楊·安德裡亞第一次見到杜拉斯後問她的兩個問題。很顯然,杜拉斯撒了一個彌天大謊。杜拉斯素以「招攬」情人聞名。眾所周知,在年輕的時候,她曾經和丈夫與情人共同組成了「三人家庭」。比這更轟動的,就是她在晚年的時候,與這個比她小40歲的楊·安德裡亞的情感糾葛。楊·安德裡亞,杜拉斯最後的情人,伴隨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後15年零8個月。當時,杜拉斯已經66歲了,楊·安德裡亞剛剛27歲,他是一個住在岡城的剛剛從哲學系畢業不久的大學生。
  • 杜拉斯的《情人》,一段塵封半個世紀多的遙遠的愛情往事
    少女杜拉斯這本《情人》源於杜拉斯兒子讓·馬斯克洛編了一本有關杜拉斯的生活及她拍攝影片時的攝影集,題目叫《絕對的形象》。在這本影集中,有一張在渡船上渡河的照片似乎非同尋常。因為整個影集的說明文字就有八十頁,附在影集裡面未免稍嫌累贅,於是就有了《情人》這本書。杜拉斯說,《情人》這本書「大部分是由過去已經說過的話組成的」。這本記述她的母親、他的哥哥、她的情人以及她自己的經歷,大致可以尋索出杜拉斯文學思想的發展和她各個時期發表的作品的若干線索。
  • 杜拉斯《情人》原著,原來我們都被梁家輝主演的《情人》騙了
    01 如果我不是個作家,一定是個妓女「如果我不是個作家,一定是個妓女」這是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說出的一句話,一般的作家寫不出這樣的話,一般的人更是被這樣的語言驚醒《情人》是杜拉斯以自傳為藍本寫就的一部小說,主要講述的是15歲的白人少女與一位身體羸弱意志殘疾的紈絝子弟之間的利慾糾纏的故事。這部小說充滿了杜拉斯的身影,可以說是杜拉斯內心深處的一道傷痕,也是一道強烈的愛的火焰。
  • 66歲杜拉斯遇上最後的情人,小她39歲,卻為何對她始終不離不棄?
    我是通過最後一種,確切的說是通過電影《情人》,一個法國少女和中國闊少的充滿快感和壓抑的愛情故事,讓人看完久久地沉浸在其中無法自拔,甚至不知道是不是該說這是一個愛情故事,其中的愛與欲望的強烈交織,讓人感覺到生命的沉重和縹緲。就連杜拉斯自己在談論到這部作品的時候,也說,「寫《情人》的時候,我沒有想到愛情。但儘管如此,我還是相信,並且感受到,這部作品裡除了性慾,還是有愛的存在的。
  • 杜拉斯的《情人》,講得更多的不是和中國少爺的愛情,而是孤獨
    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是頹敗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瑪格麗特·杜拉斯而在這份愛情裡,物質佔了很大的比重,因為對於困頓的杜拉斯一家來說,李雲泰提供的金錢救助實在是太重要了。1914年,杜拉斯出生在越南西貢,有兩個哥哥。父母是被法國政府騙來殖民地「發財」的法國人,都是小學教師。杜拉斯的父親在她七歲的時候意外去世了,所以母親只好在異國他鄉領著一份教師的工資撫養三個孩子長大。再加上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讓這個不完整的家庭一度非常貧窮。
  • 紀念杜拉斯:「中國情人」必定存在 但已不愛他
    ——杜拉斯《情人》「她寫到了我。她把我曾經說過、寫過的東西又重新理了一遍,那些東西,常常因為日子久了,我自己都認不出來了……當她引用我的話的時候,墨已變了。」——杜拉斯《她寫了我》當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Duras,1914-1996)的名字開始為一小部分中國文學青年所知時,她已經老了。
  • 很多人只看過《情人》,所以「看杜拉斯的眼光非常狹隘」
    研討會還邀請到杜拉斯作品的知名譯者馬振騁和徐和瑾兩位先生,他們與與會者分享了翻譯杜拉斯作品過程中的點滴與心得。       除了翻譯杜拉斯之外,徐和瑾還曾翻譯了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迪亞諾的作品,他在研討會上將這兩位法國作家進行了比較,他說,杜拉斯跟莫迪亞諾其實有不少相像之處,「杜拉斯小說的篇幅跟莫迪亞諾相差無幾。她跟莫迪亞諾一樣,喜歡重複一個主題。
  • 從《黃金時代》與《情人》的相似點看:王小波為何會推崇杜拉斯?
    今天想為大家分析一下我很喜歡的兩位名家的代表作——王小波的《黃金時代》與杜拉斯的《情人》。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也可以說是必然有聯繫,因為王小波一直對杜拉斯的小說推崇備至。也難怪王小波發出這樣的感慨:「憑良心說,除了杜拉斯的《情人》之外,近十幾年沒讀過什麼令人滿意的小說。」讀《情人》的時候,如在讀少女的囈語,其實卻是老嫗的回望。我一直覺得,杜拉斯想做的,是用這一生,過完其他人幾輩子才會體會到的豐厚。
  • 杜拉斯,打破禁忌的靈魂,奔向歡愉的肉體
    寫了那麼多東西,我將自己的生活變成了影子的生活:我覺得我不再是在地面上行走,而是在飄,沒有重量,四周也不是空氣,而是陰影。」這是瑞典作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書信集》裡的一段話。蘿拉·阿德萊爾所著的《杜拉斯傳》在開篇引述了這段描述話。顯然,這是有所指的。
  • 杜拉斯:娼家的身體,作家的靈魂,財富種族差異下無情的《情人》
    這是《情人》的結尾。如果想了解《情人》的魅力,就必須要知道作者杜拉斯是什麼樣的。其實有一些作品讀懂不需要了解作者,乃至還有很多作者是刻意弱化自己對作品的個人影響的,但對於《情人》而言,一方面這是有自傳色彩的小說,另一方面杜拉斯的作品是出名的難讀,雖然這已經是她比較貼近讀者的作品了。
  • 杜拉斯《情人》:病態家庭下,她想用情慾治癒童年,卻一生成癮
    但是對杜拉斯來說,她一生的使命就是不斷去愛、去寫,而這正是她一生都在堅持的「自我治癒」的方式。一段跨越種族與階級的「禁忌之戀」,暴露出病態原生家庭的無望《情人》是杜拉斯在70高齡時出版的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驚世之作,講述的是少女時期的杜拉斯與大她12歲的中國情人之間的故事。
  • 杜拉斯《情人》:根本不是愛情,只是一場金錢與肉體的交易
    說起杜拉斯最出名的作品,那就非《情人》莫屬了,特別是同名電影,風靡一時,直到現在仍然被網友們津津樂道。這個男人是個純粹的紈絝子弟,他不學無術,還抽大煙,在法國的商科學校也沒有畢業,只能靠著父親的錢財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