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班是舊時培訓戲曲演員的藝術教育機構,大多數是私人興辦,科班出身就是指在這種機構裡受教育、學藝而成;現在多比喻具有受過正規教育或訓練的資格。
早在明代嘉靖年間,江南一帶的崑劇班就開始了「以班帶班」的小型科班培養演員,由成年演員邊演戲邊帶幼年演員,人員規模通常較少,明代萬曆年間戲曲家潘之恆《亙史樂技》中就記載了「郝可成小班」的事例。
科班迅速發展時期是京劇發展成熟階段,北京的京劇科班最早大約出現在鹹豐年間。據方問溪《梨園話》中記載:「夫科班,在清代極多,今則廖若晨星。即以北京一隅而言,如慶昇平、慶和成等班成立最早,皆以崑劇為主。繼之者為雙慶、雙奎、全福、小福勝、小嵩祝、三慶、四喜等班,約在同治、光緒之間;他如小榮椿、福勝、玉成、小和春、德勝奎等科班,則較為遲矣;小洪奎、長春等科班,又其次矣。」
京劇藝術的繁盛大大促進了科班的發展,科班學藝日趨成為京劇後繼人才培養的主流,在這個時期科班的地位,「猶如文人之科舉,乃伶人出身之正途」。
科班是以班社為基礎的社會組織,教學目的十分明確,就是儘早的培養出幼年演員登臺為戲班謀利。科班均供奉唐明皇為祖師爺,並每日朝拜,凡入科班一定要立字據,如同定下賣身契約,不僅要打罵體罰,而且科滿後要效力3年,因此舊時學戲稱為打戲,坐科7年稱為7年大獄。科班招收的學生,都是七歲至十一歲,七年為滿科(即畢業)。學生入班,訓練一年,至多二年,便可登臺,到三年後,有天才的小孩,就有叫座的能力,以後四年,便都是班主掙錢的時期。
科班影響最大、辦學時間最長的是富(喜)連成科班。富連成科班作為戲曲教育史上最成功的科班,最早由商人牛子厚出資,葉春善創辦,蕭長華擔任總教習,創立於1904年,於1948年停辦,44年期間共培養出700多名演員,按照入學年份排序,分為「喜」「連」「富」「盛」「世」「元」「韻」「慶」(慶字輩因故沒有結業),其中很多演員後來都成長為京劇舞臺上傑出的表演藝術家,為京劇藝術的創新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富連成也因此成為最成功的培養童年演員的科班,它的很多教學培養理念與方法,對當代戲曲教育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仍然可以作為今天戲曲教育的研究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