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蘭芳京劇表演體系中,表演程式是指什麼?它是否源於生活?

2020-12-16 這個年紀去追求愛情

本文乃「這個年紀去追求愛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在梅蘭芳京劇表演體系中,有一個特點是充分地、靈活地運用程式。所謂程式,廣義地說,就是戲曲舞臺上藝術地表現生活的一種形式,一種規範化的動作。如前邊提到的開門、關門、上樓、下樓、騎馬、划船等,這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自然形態,在梅蘭芳的京劇表演藝術中,為了與有韻律的唱念和誇張的形體動作相適應,則把自然形態按照美的原則予以提煉、概括、誇張、美化,使之成為節奏鮮明、格律嚴謹的固定格式,從而形成了舞臺上的表演程式。程式的廣泛運用,就使戲曲藝術既表現了生活,又不同於生活。也就是說,它源於生活,而美於生活。

京劇《金玉奴》劇照

在京劇藝術中,無論是表演上的唱、念、做、打(舞),還是行當中的生、旦、淨、醜,以及舞臺上的布景、道具、服裝等,都有相當嚴格的規定,這些規定就是京劇藝術各種程式的基礎和內容。「唱」和「念」在京劇程式中最為突出,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唱」和「念」是抒發人物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京劇的唱,要求演員做到字正腔圓、聲情並茂。所謂「字正」,就是要把字音準確地、清晰地唱出來,使字字入耳,唱詞讓觀眾聽懂;所謂「腔圓」,就是按字行腔,感情充沛,悅耳動聽。

京劇《扈三娘》劇照

演員在演出中,用唱腔來表達劇中人物的感情變化,以情感人,以聲動人,從而引起觀眾的共鳴。京劇的念白,講究「聲務鏗鏘,語求肖似」,它和唱一樣要分出語句和段落,找出字句間的輕重,安排語調的旋律,設計語氣的節奏,講究氣勢,做到自然生動,傳情感人。在塑造人物中,念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因此,也可以說,京劇的念白是一種特殊的歌唱形式,是將京劇的唱滲透於念白中使之「歌詠化」。另外,不同的行當所使用的嗓音和聲調也不相同。老生與老旦用真聲;旦角用假聲(也叫小嗓);小生用真假聲。旦角尖細,花臉粗礦。

京劇劇照

這是有其生理與心理上的根源,因為旦角中除老旦外都是中青年女性,其聲音比較高而細。過去京劇旦角的扮演者多為男性,在舞臺上他們要模擬女性的嗓音來唱與念,故都需要用假聲。後來雖然有了女演員,但由於習慣和傳承的影響,仍然用假聲。總之,這種以假聲發出的聲音有不同於女性真聲的獨特風韻,能更形象地、誇張地表現女性的嬌媚與陰柔之美。京劇中的「做」,要求演員不僅要準確地體驗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要精確地找到體驗這種思想感情的表現形式,從而做到形神兼備、情真意切。

京劇劇照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劇中人物內心世界的複雜變化,要通過眼神表現出來。所以,京劇表演非常講究眼神的運用和面部表情的變化。表現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除了注重面部表情外,還要注重各種身段、手勢、腳步等動作,以形傳神,把劇中人物豐富的感情、複雜的心理,化做優美動人的身段,並根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有分寸,講含蓄,適度地把觀眾在生活中看不見的人物內心活動,變成歷歷在目、一清二楚的外部動作,令觀眾在理解人物的同時,得到藝術的享受。

京劇劇照

京劇中的「打」,是指京劇表演中的武打和武功。它是把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動作加以提煉、概括、誇張,進而以舞蹈化、規範化來表現人物的情緒等。這種表演形式,一類是不用兵器的徒手格鬥,拳打腳踢,翻騰撲跌。另一類是使用刀槍劍戟等兵器對打,速度較快,氣氛緊張,多用在兩軍交鋒廝殺的場面上。也有在特定的情節中,打打停停的現象。如《虹霓關》中,女將東方氏在陣前愛上了瓦崗寨小將王伯當,在戰鬥中表現出愛慕與讚賞之情,武打的速度緩慢,造型優美,別具一格。

京劇劇照

京劇表演程式的形成和運用是戲曲藝術高度發展和完善的結果。在藝術家們創造角色的過程中,程式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創新。這一點,我們從梅蘭芳的舞臺實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確實是一位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在其編演的古裝新戲中,他通過精心設計更新了旦角的扮相和服飾;他從古畫中借鑑人物的藝術造型和優美的動態,以及將其他劇種的表演身段、民間的武術和舞蹈,創造性地運用到古裝新戲中來。

京劇《鍾馗嫁妹》

如在《天女散花》中創造了綢舞,在《霸王別姬》中創造了劍舞,在《西施》中創造了羽舞,在《嫦娥奔月》中創造了水袖舞,在《黛玉葬花》中創造了花鋤舞,在《上元夫人》中創造了拂塵舞,在《麻姑獻壽》中創造了杯盤舞,在《千金一笑》中創造了撲董舞,等等。這些舞蹈和身段,更鮮明、優美地表現出中國古代女性的溫柔、含蓄、高雅、善良的才藝和品格。京劇藝術的程式以真實生活為基礎,以寫意的方法加以提煉、誇張,予以歌舞化,使京劇表演體系在不斷的發展中更加完美。

相關焦點

  • 手勢是戲曲程式的具體表現 讓戲曲演員的手指舞起來
    戲曲表演中的手勢,是「四功五法」中的「五法」之一。業界有句行話:「內行人一伸手,就知有沒有。」這些都說明手勢在戲曲表演中的重要地位。但在當下戲曲舞臺創作中,似乎忘記了手勢之美,忘記了手的無盡創造力。關於手勢,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應該是京劇大師梅蘭芳所展示的53式蘭花指。
  • 藝考大辭典丨小姨媽唐悠悠說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是指什麼
    藝考辭典丨表演專業名詞:三大表演體系1、三大表演體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蘇聯),布萊希特體系(德國),梅蘭芳為代表的京劇表演體系(中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擬現實場景的、創造生活幻覺的話劇表演體系。布萊希特體系:指的是將舞臺視為流動空間的、無場景無場次的、使演員與觀眾產生意識交流,即所謂演員與角色的「間離效果」,並帶有某種哲理意味兒的戲劇體系。
  • 中國戲曲文化,豫劇的表演藝術特徵,粗放質樸的表演程式
    豫劇表演粗放質樸的表演程式這是豫劇表演中最突出的一個特點。男角大蹦大跳,女角滿臺走扭,特別是以「外八角」為主的徵戰戲,袍帶戲,粗線條的表演和那帶著嘔音的高腔融合在一起,加之伴奏中二弦、高音三弦、四大扇、尖子號的交織、轟鳴,確有一種震撼山嶽的磅礴氣勢。豫劇這種土、野、粗、樸的特徵,集中而鮮明地體現在它的表演程式上。
  • 京劇中的「砌末」指的是什麼?它大致可以分為哪4類?
    早在元雜劇中就已出現,指劇中所需用的物品,相當於今天話劇舞臺上的道具。京劇中的砌末是京劇舞臺美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生活用具的原形為依據,經過提煉和美化製作而成,配合京劇虛實結合的表演,來發揮其功能和作用。京劇的砌末較元雜劇有了很大程度的豐富和發展,它與崑曲、梆子等劇種所使用的砌末大同小異。砌末大致可分為四類。一類是專物專用。它既不能代替別的東西用,也不能用別的東西來代替。
  • 烏魯木齊成人京劇培訓是如何招生的
    《蘆蕩火種》,《紅燈記》,《白毛女》,《海瑞》等經典紛紛登臺,1959年,梅蘭芳排出了《穆桂英掛帥》。清光緒中葉,譚鑫培與楊小樓合演《八大錘》時,改為王佐為主的老生戲,陸文龍則變化為小生、武生兩門抱。成人京劇培訓機構推薦介紹智化白玉堂(2張)京劇舞臺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
  • 蘇有朋主演《梅蘭芳》遭京劇名家質疑(組圖)
    京劇名家不識「乖乖虎」  記者昨日首先聯繫到了京劇花臉名家尚長榮,聽到記者說「蘇有朋要演梅蘭芳」的消息他吃了一驚:「你倒是給我提供了一條信息,這個事我還沒聽說過。」記者問他是否知道蘇有朋其人,尚長榮表示不知道;記者又提示說蘇曾是「小虎隊」的成員,號稱「乖乖虎」,老先生才恍然大悟地「噢」了一聲。
  • 「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
    與之合作的梅蘭芳稱讚「他這齣戲,短小、精悍、巧」。「張飛的出場表演經過了袁世海的巧妙設計,演起來乾脆利落,即表現出張飛的快人快性,又透露出他的穩重沉著。」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學者張雯睿說,這個驚豔的出場背後是袁世海對程式的巧妙應用和他嚴謹、規範的基本功。
  • 戲曲表演程式本身隨著社會的發展就在不斷地被突破,被發展著
    我以為問題在於:如果我們對於民族戲曲表演藝術的風格、特點與現實主義傳統,缺乏深入的鑽研和了解;或者說,沒有興趣去深人地鑽研和了解,那麼,當我們學習了或涉及了斯氏體系所闡述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以後,就很容易把它作機械的和狹隘的理解,而感到民族戲曲的傳統表演藝術程式——無論是它的歌唱或舞蹈,都是形式主義的,與我們所理解的現實主義是不相符的,
  • 對戲曲程式的「抽象」與「具象」辯證關係解析,一起來學習一下!
    隨著戲曲發展及虛擬化表演體系的成熟,程式「所指」的內容變得越來越豐富,明崑曲已經「無聲不動、無歌不舞」,初步具備了程式的體系化特徵---唱、念、做、打、舞、樂器伴奏、舞美化妝各具規範和特色。這些「規範和特色」的技術技巧,優化並完善戲曲舞臺,提高戲曲藝術的審美價值,加速著戲曲藝術的繁榮。
  • 京劇歷史上,北有梅蘭芳南有歐陽予倩,他們的第一次會面意義重大
    京劇旦角妝容改革前後對比圖當時上海舞臺演的新劇目,比如說《黑奴籲天錄》、《新茶花女》等等,這些劇目也使他印象深刻。在這次上海之行中,他結交了很多的朋友。因為歐陽予倩的那些新劇目,大多都是根據話劇改編而來的,即使不是也是他努力區別舊劇,總想弄出點新玩意,所以,他和梅蘭芳演的一些老戲的創作方法、理念以及程式的運用,都有很大的區別和不同。梅蘭芳在上海除了演營業戲以外,還有一些大家族的堂會之約。有一次梅蘭芳和王鳳卿去張家花園,去赴一期堂會。
  • 表演專業藝考生必看的一百條文藝常識
    也許,從演員跟你說的第一句話起,就可以判斷出這個演員的文化修養、藝術修養、專業素質,判斷出他是否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是否熱愛自己的表演事業,甚至能判斷出這個演員未來是否有前途。那麼演員的個人修養從哪裡來?從小的教育是很重要,但後天的自我完善更為重要。
  • 「戲曲大觀」手眼身法步 且說京劇「五法」
    【手】京劇演員手的姿勢與手的動作,都有一定的程式。以「雲手」為例,「雲手」是一種常用的程式動作,它是通過雙手、雙臂相互協調的動作,構成舞蹈化的姿態,用以表現人物的精神氣度。「雲手」的手勢,根據不同的行當、不同的人物性格,有各自不同的表現方式。
  • 淺談:傳統戲曲中的小生角色表演教學
    我國傳統戲曲博大精深,它是民族文化的結晶,體現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和精神元素。傳統戲曲有數百種,每一個曲種都有許多不同的角色,其中小生角色具有很強的代表性,無論是京劇還是黃梅戲、淮劇、評劇,都有小生這一角色的應用。我們在舞臺上經常看到小生的表演。
  • 表演藝考:戲劇表演有哪三大流派?
    在表演的學習當中,我們會運用到不同的方法,比如方法派,體驗派。那這些派別都是怎麼來的,這種體系是怎樣去搭建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這些著名於世界的表演派別。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這種體系科學的闡述了表演的科學規律。它的主旨在於表達人的「天性」,這種是說,演員不能好像存在舞臺,而是真正存在舞臺,不是在舞臺上演戲,而是在過生活。演員應該是舞臺上活生生的人,遵循生活,遵循規律,在規定情境裡去感動觀眾,去聽,去看,去動。
  • 京劇中的「生,旦,淨,醜」用英語怎麼說?知行君是這樣翻譯的
    熟悉京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京劇的角色不是按照生活中人的本來面貌,而是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及社會地位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誇張進行劃分,共分為生,旦,淨,醜四種類型。「旦」是指女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可細分為青衣(正旦)、花旦,閨門旦、刀馬旦、武旦、彩旦這6種,而「淨」就是我們俗稱的花臉,大多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它分為正淨(唱功花臉,又稱為銅錘,黑頭)和毛淨(以動作表演為主,又稱架子花,武二花,摔打花,油花)。
  • 京劇文化:京劇,地地道道的中國國粹,正在不斷地發展
    京劇在海內外擁有億萬觀眾、戲迷和票友,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中國京劇藝術被譽為世界三大戲劇表演體系之一,足以證明了京劇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擁有的重要地位。當今,一個經濟騰飛、文化繁榮的中國正在崛起。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大量的外來文化湧入中國,勢必會造成中外文化衝突的局面。這既是挑戰,又是機會。
  • 京劇大師的「颱風」 馬連良讓「大軸」梅蘭芳露天演出
    編者按:馬連良和梅蘭芳都是著名的京劇藝術大師。馬連良是 「馬派」藝術的創始人、京劇「四大鬚生」之首,其代表劇目有《借東風》、《甘露寺》、《清風亭》、《四進士》、《失空斬》等。梅蘭芳則為京劇「四大名旦」之首,在他50餘年的舞臺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梅派」,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李濱聲先生曾親睹兩位大師演戲。但讓年過九旬的李濱聲先生至今難以忘懷的,不僅是他們精湛的演技,更是大師的「颱風……作者:李濱聲
  • 表演程式化是川劇藝術的一大審美特徵,它在川劇中的如何體現的?
    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程式乃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表演程式化是戲曲當然也是川劇藝術的一大審美特徵。離開它,戲曲那鮮明的節奏性和歌舞性就會減色,其審美個性就會模糊。簡言之,程式就是事物的規程、法式。《荀子·致仕》說:「程者,物之準也。」
  • 30年前亮相春晚的「英語京劇」,為何今日銷聲匿跡?
    1991年的春晚上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節目——英語京劇《打瓜緣》。這齣京劇講的故事很平常,表演中除了將臺詞翻譯成英語,其餘程式也都按傳統京劇表演進行;侯丹梅、張藝能、郭欣榮、陳少雲四位京劇演員表演時,臺下一片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