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程式化是川劇藝術的一大審美特徵,它在川劇中的如何體現的?

2020-12-13 崔樹泉說故事

本文乃「崔樹泉說故事」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程式乃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表演程式化是戲曲當然也是川劇藝術的一大審美特徵。離開它,戲曲那鮮明的節奏性和歌舞性就會減色,其審美個性就會模糊。簡言之,程式就是事物的規程、法式。《荀子·致仕》說:「程者,物之準也。」《商君書·定分》載:「王法令之吏有遷徙物故,輒使學讀法令所謂,為之程式,使日數而知法令之所謂。」戲曲表演中的程式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它是根據舞臺假定性原則將生活中的語言、動作提煉加工為唱念和身段而形成的具有審美傳達功能的規範化表演法式。

《荀子》

作為群體實踐的產物和戲曲審美的中介,表演程式之於戲曲審美流程不可或缺,演員若不掌握程式,就失去創造舞臺藝術形象的手段和技巧;觀眾若不熟悉程式,便無從把握劇情理解人物領會演員的表演,有礙對藝術的欣賞。就此而言,戲曲程式是創作與接受、演員和觀眾之間達成默契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公約,一種保證戲曲審美流程順利完成的認知圖式。記得某波蘭美學家曾經說過,一個歐洲觀眾對建立在不同審美傳統基礎上的中國戲曲虛擬化表演會「產生一種幼稚和怪誕的感覺」,之所以導致這種接受的錯位,蓋在異邦接受者不懂得東方戲曲那作為特定審美符號系統的程式。

《拾玉鐲》

戲曲離不開程式,程式在舞臺上制約著一切,不論是唱、念、做、打、舞的表演技巧,生、旦、淨、末、醜的角色行當分類,以及服裝道具的設置,音樂曲牌的選用,舞臺時空的處理,等等,都和程式運用密不可分。程式作為梨園藝術家傳情達意的代碼來源於生活又訴諸觀眾的想像,如《櫃中緣》中的劉玉蓮,《拾玉鐲》中的孫玉姣,都有在門口做針線活的情節,你看她們一會兒選線搓線,一會兒行針繡花,那動作那神態是那麼逼真,其實演員手裡並無針線實物,僅僅藉助手勢表演作符號傳達,訴諸調動觀眾自身的生活經驗和豐富想像力,便有了舞臺上活靈活現的「做針線活」的既虛擬又真實的審美意象。

《拾玉鐲》

川劇藝術中有著無比豐富的舞臺表演程式,以演員形體動作而論,什麼「小生眉眼22種」、「男角摺扇32手」、「旦角翎子22式」、「旦角水袖39式」、「水發十字訣」、「指法百字訣」,諸如此類,那都是摯愛生活的川劇藝術家用詩意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從中捕捉美的基因再由之提煉升華創造而來。就拿指法百字訣來說吧,指法上百,實踐中課徒授藝記之不易,聰明的前輩藝術家才發揮想像調動形象思維,編出順口溜式藝訣,什麼「天地日月夜,風雲雷雨雪。山水石魚浪,草木鳥花香。你我來去轉,不眠開閉關。美容眼眉口,胸心膀皮拳。茶酒飯筷碗,洗搓拜帳簾……

《別洞觀景》白鱔仙姑

一字代表一動作,連字成句再連句成篇,竟然字字句句都那麼不可置疑地顯示出舞臺動作與現實生活的血肉關連。一句在川劇界廣泛流傳的藝訣說得好:「察其言,觀其行,辨其色,鑑其貌;的角色之心,應演員之手。」察言觀色是基礎,得心應手是創造,舞臺美藝術美便在二者間欣欣然誕生。《別洞觀景》中白鱔仙姑活潑優美的撲蝶舞蹈堪稱梨園典範,請聽著名表演藝術家瓊蓮芳是如何談他的創作經驗的:「有一年春天,我在成都的一個公園裡吃茶。那時,園中百花盛開,清香撲鼻,蝴蝶繞著花心轉五色繽紛,異常好看。在我前面不遠的地方,有兩個小姑娘,都是十多歲上下,她倆在玩要中忽然見到一個美麗的大蝴蝶落在身旁的花枝上。她倆高興極了,便一起去捉蝴蝶。

《別洞觀景》白鱔仙姑

大的走在前,小的走在後,彎著腰,躡著腳,輕輕地向蝴蝶走去。正要伸手去捉,怕驚動蝴蝶,讓它飛了;不伸手去捉,又沒想出別的辦法,表現出又緊張又喜悅的心情。後來,小的蹲在地上不動,大地掏出一塊手帕,撲上去蓋住花枝上的蝴蝶。她倆喜形於色,都以為蝴蝶已被捉住,殊不知;那蝴蝶早從花枝底下飛走了。蝴蝶雖未捉住,兩個小姑娘掃興的樣子卻可愛極了。你們看,這段撲蝶的動作多麼有特色,很生動地表現了兒童純樸的心理和天真的樂趣。以後我演《別洞觀景》,感到白鱔撲蝶的那段舞蹈,演來演去總是一般化沒有特點,便很自然地想到那兩個小姑娘的撲蝶動作。小姑娘的心情和舉動,與初賞人間風光的白鱔有許多相似之處,這就給我以啟發。我現在表演白鱔撲蝶的舞蹈,就是在這個基礎上變化來的。」

《別洞觀景》白鱔仙姑

在川劇藝術家眼中,程式又並非一成不變,為了表現姿態萬千的不同生活內容,創造性地運用、改造和豐富舊有程式乃至不斷創造新的表現手法,乃是自然而然的事。藝術的審美創造來自對生活的詩意感悟,惟因感悟得深也感悟得透,川劇表演藝術對既定程式的運用又總是那麼得心應手,富於靈活性、生發性和創造性。程式是在古裝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曾經有人懷疑程式在現代戲中運用的可能性。觀念開放、辯證看待程式的川劇藝術則不以為然,眾所周知,《四姑娘》第五場中的「三叩門」被視為川劇現代戲表演的藝術典範,可它正是從傳統「背躬」程式脫胎而來。

武生「背躬」

陳書筋自述她當年演《丁佑君》,亦說「丁佑君氣壯山河大幅度的表演動作,就是從傳統武生表演程式中,加以改革發展而來」?;還有近年來出現在成都舞臺上並在全國性調演中獲獎的現代川劇小戲《過關》,戲中貫穿始終有很強可看性的舞蹈化「開車」表演,也是既有傳統繼承又有現代發揮的舞臺程式創造;以及最近渝州舞臺上根據曹禺《原野》改編的川劇《金子》中,對傳統「變臉」、「藏刀」技巧的借鑑化用……這些都足以說明,川劇藝術家有紮實的生活體驗和對劇情、角色的深入理解作基礎,所以他們總是善於創造程式也善於化用程式,真正像川劇藝訣所說的從「一套程式」中變化出「萬千性格」來。

川劇《金子》

有規可循而不死板,有律可守而不僵化,川劇善於從人物性格、具體情境也就是從生活出發編寫劇目設計表演,從而總是洋溢著鮮活的生活氣息。不僅如此,為了達到對生活的詩化表現,川劇藝術家還虛心向兄弟藝術學習並汲取其精華以成就自我舞臺程式美創造。50年代,瓊蓮芳以《放裴》、《斷橋》、《別洞觀景》等推陳出新劇目隨重慶川劇院赴武漢、上海、南京、濟南、北京等地巡迴演出,其在戲中表演的足尖舞曾被劇壇同行驚讚為「中國的芭蕾」,那就是他借鑑西洋芭蕾技藝再揉合戲曲傳統蹺功而獨樹一幟的審美創造。

相關焦點

  • 作為川劇的思維方式,一之為本的含義是什麼?它是如何表現的?
    在川劇藝術中,主觀感應主要體現為主體的「一」字,通觀整體則體現為客體的「一」字和主客體相融的「一」字。川劇藝術思維方式的「一」之為本,其源蓋出於此。川劇「變臉」特技「一」字在川劇藝術中被視為本,它具有相當寬泛的內涵,而它的幾個最重要的含義,無不聯繫著川劇藝術的根本屬性。
  • 作為川劇藝術思維方式的個性,它如何表現?
    法無定法,是川劇藝術思維方式的又一種突出個性或致思路徑。法,在這裡可以做比較寬泛的解釋,它指的藝術思想上的模式、定則,也可以指藝術本身的一般規範、制限。川劇成為了中國傳統藝術經典代表的戲曲藝術,由於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虛擬性、程式性、節奏性,加之歷史悠久,傳統深厚,因此,它有一整套相因成習的模式、定則、規範和制限,人們將這些統稱為「法」。
  • 川劇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體現戲曲的虛實結合,極具美學特徵
    很多人說它是一種文化的藝術,結合手藝人的一個創造,其實它存在的意義真的很大。主要流行的地區在四川一帶,所以有了這樣的一個稱呼,在戲曲中它也是一個著名的品類,結合了很多的藝術特色在其中。在小的時候跟著爺爺奶奶看變臉,川劇的變臉讓我們看到了仿佛如魔術一般變化。
  • 戲曲 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川劇
    川劇,是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具有巴蜀文化、藝術、歷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認知價值,在中國戲曲史及巴蜀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
  • 專家教你如何賞析川劇
    6月8日,由市川劇院與大渝網攜手打造的「談藝賞析——走進川劇」第四期講座在重慶川劇藝術中心黑匣子劇場舉行。    本期邀請了重慶市曲藝家協會顧問、重慶市川劇院藝術顧問曾祥明作主講嘉賓,詼諧通俗的語言結合現場表演川劇,為前來「問道」的近300名川劇愛好者解讀了川劇的賞析。
  • 英孚教育英語課堂之傳統中國表演藝術——川劇
    (2019年8月8日,上海)快活的鑼鼓聲,刺激的噴火,在一瞬間中出現了紅、藍、白、綠,五顏六色的臉譜,這就是中國傳統戲曲劇中的川劇。川劇是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的四川、重慶、貴州、雲南等地區,通過融合由外地傳入的藝術風格而創造的獨特表演藝術。
  • 川劇文化小知識簡介——何謂川劇身法表演程式
    川劇表演藝術中的「身法」,所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幾乎演員們的一切形體動作都可以視為「身法」的範圍。「身法」,是對於手、眼、腰、腿、腳、步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的界定。在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理論《明心鑑》中認為:「身段」有「八要」。
  • 羅江:川劇樂民川菜富民
    文化惠民有樂子   華麗的衣裳、優雅的身段,變臉、吐火……國慶前夕,在羅江深雪堂小學,當地文藝工作者帶來的川劇表演讓孩子們大呼過癮。對於孩子們來說,每月一次的川劇進校園活動讓人驚喜又期待。「我們的傳統文化太有魅力了,現在我也加入了學校的川劇興趣班,長大後,要傳承和發揚咱們的傳統文化。」
  • 電影《笑裡藏刀》在成都拍攝 影片以川劇為背景展現川劇風採
    據悉,自6月30開機以來,電影《笑裡藏刀》拍攝已進入第22天,目前該片正在緊張拍攝,而除跌宕起伏的情節發展等外,濃重的川劇文化也是該片的一大亮點。  當天,記者來到位於成都青白江區的川化俱樂部片場已是中午12時許,此刻片場正在搶拍「崔八喜拜師筱雲鶴」一幕,演員們精湛的表演讓這一幕戲很快成功通過。隨後,導演張忠和主演們才得以抽出時間向記者介紹了該片的一些情況。
  • 四川省川劇院將攜經典劇目《白蛇傳》等亮相臺灣
    新華社臺北4月4日電(記者陳思武 劉剛)川劇變臉、吊打、託舉、站肩、掛頸、纏腰、鑽圈……四川省川劇院65名老中青演員將於4月6日至7日,在臺北演出匯聚川劇一系列高難度技巧的經典劇目《白蛇傳》,並精選《包公賠情》等六出折子戲,為臺灣觀眾呈現一場川劇盛會。
  • 「傳承天府文化 弘揚川劇精粹」 成都鹽小錦馨師生共享戲曲魅力
    中國網12月4日訊(鍾傳亮)為保護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川劇藝術,提升學生審美素養、陶冶師生情操、推進校園美育教育。12月3日,「傳承天府文化弘揚川劇精粹」2020年川劇傳承推廣「戲曲動漫進校園」系列活動走進成都市鹽道街小學錦馨分校,學校組織了師生進行觀影、互動活動。
  • 川劇跨界 孩子們的川劇興趣課開講啦
    為了讓更多的小讀者了解川劇,7月24日,一場以「雲賞川劇·孩子們的川劇興趣課開講啦」為主題的川劇直播分享活動在新華文軒成都購書中心舉行。 來自四川省川劇院的優秀青年演員馮韻穎是當天直播的主講老師,她主攻旦角、青衣,曾經在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劇目《易膽大》中飾演花想容、川劇《火焰山》中飾演鐵扇公主。
  • 2015京川劇合演盛典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
    現場,有戲曲研究者感慨:京川劇聯袂演出,可謂歷史性的創舉,必將成為本年度中國文化界的一大盛事,這也實現了梅蘭芳大師生前夙願。 發布會上,中央電視臺原副總編輯兼戲曲頻道總監、北京川川文化眾籌公司首席藝術顧問張華山首先致辭,他強調,京川劇合演盛典演出內容創新、市場模式創新,川川文化眾籌公司正在探索的「網際網路眾籌+戲曲視頻教育」創新模式必將給戲曲文化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 吉林一大學生宿舍上演川劇變臉,室友:同寢三年還藏這手
    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於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態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內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歷史起源變臉之於川劇,有如噴火之於秦腔,皆屬招牌路數、看家絕技!說起變臉,有必要先到川劇那裡去溯一溯源頭。
  • 60載川劇人許明恥:我在夏威夷大學教川劇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在舞臺上,他是詼諧幽默的川劇丑角,一舉一動之間便能逗得臺下觀眾捧腹大笑;在講臺上,他是兢兢業業的教學者,用30年的時間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只願學生傳承這項古老的藝術。他,就是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四川藝術職業學院教授許明恥。從13歲就開始接觸川劇的他,現在已經是72歲高齡了。
  • 扛起傳承的大旗,周正華的川劇人生!
    扛起傳承的大旗,周正華的川劇人生!2020/9/29 16:41:41 來源:中國報導新聞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列印】【關閉】核心提示:說起川劇,大部分人對它的印象停留在傳統的戲臺上,表演者面帶花臉妝容,身穿豔麗蟒袍,結合特色聲腔與表演動作,將一首首經典曲目完美演繹。
  • 川劇電影《笑裡藏刀》成都開機 導演張忠:讓川劇像國寶大熊貓一樣...
    7月9日,以川劇為故事背景,反映梨園行愛恨情仇的電影《笑裡藏刀》,在成都舉行發布會,宣布影片正式開機拍攝。每經影視記者在發布會上了解了這部電影和它背後的故事。《霸王別姬》的戲中戲,用京劇串起大時代裡各色人物的悲歡離合,為世界電影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現在,也有這樣一部以川劇為靈魂的電影,要開拍了。7月9日,以川劇為故事背景,反映梨園行愛恨情仇的電影《笑裡藏刀》,在成都舉行發布會,宣布影片正式開機拍攝。每經影視(微信ID:meijingyingshi)記者在發布會上了解了這部電影和它背後的故事。
  • 四川邛崍:特色鄉土美術教育下的川劇文化復興
    邛崍市強項實驗學校學生表演川劇《鶴蚌相爭》劇照  在創建「成都市川劇藝術特色學校」中,邛崍市強項實驗學校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並取得階段性的成果。其中,以成語《鶴蚌相爭》為題材,改編、創作的川劇《鶴蚌相爭》,將優美的旋律,悠揚的唱腔,細膩的表演,濃鬱的川味融合一體,廣獲好評。在 「四川省首屆中小學川劇傳習普及展演」比賽中,該劇榮獲一等獎,並在四川衛視臺播放。
  • 經典劇目亮新容 川劇《白面虎肖方》衝刺梅花獎
    10月25日,川劇《白面虎肖方》以全新的陣容和風貌在位於兩江新區的重慶川劇藝術中心精彩亮相。這部劇正申報第八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張婷婷 攝據悉,此次演出在「肖方夜奔」一場中特別融合話劇表演形式,新增了一場獨白表演。
  • 川劇的藝術風貌,是我國西南地區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雖然川劇五種聲腔中的四種均是於明清之際進入四川的外來聲腔,但蘊藏豐厚的巴蜀文化、源遠流長的四川民間小戲,對融合改造各種外來聲腔使之成為地方化的川劇,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川劇的藝術風貌與人文精神川劇是我國西南地區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四川重慶及貴州、雲南、湖北部分地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融合了高腔、崑曲、胡琴(皮黃)、彈戲(梆子)及四川的民間燈調多種聲腔,在巴蜀文化的薰陶中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劇種風格,在全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