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無定法是什麼含義?作為川劇藝術思維方式的個性,它如何表現?

2020-12-13 李洋說歷史

本文乃「李洋說科技」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法無定法,是川劇藝術思維方式的又一種突出個性或致思路徑。法,在這裡可以做比較寬泛的解釋,它指的藝術思想上的模式、定則,也可以指藝術本身的一般規範、制限。川劇成為了中國傳統藝術經典代表的戲曲藝術,由於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虛擬性、程式性、節奏性,加之歷史悠久,傳統深厚,因此,它有一整套相因成習的模式、定則、規範和制限,人們將這些統稱為「法」。在某種意義上說,了解和掌握了這些「法」,就了解和掌握了戲曲藝術的一般性規律。反之,不了解和掌握這些「法」,也就無法真正登堂入室,走進奇妙無窮又精彩紛呈的戲曲藝術世界。

川劇臉譜

具體到每一個劇種,每一個戲劇藝術家,對於戲劇藝術之法的把握和認識,首先存在一個如何看待法和如何把握法的思維方式問題。川劇藝術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的呢?還是不能不說到康芷林。這位川劇界的老前輩說過這樣一條藝訣:「演戲,要從有法到無法;有法依規,無法求圓。」說的是表演,卻代表了川劇藝術家們對川劇藝術自身的藝術法度的總體認識和把握。所謂「從有法到無法」,是一個從不了解不熟悉川劇藝術表現生活的手段和規律,到熟悉了解乃至爛熟於心,遊刃有餘的過程。「無法」者,不是沒有「法」,而是對「法」熟諳到了運用自如、視有若無的程度,即中國畫家所謂「無法之法,乃為至法」。

川劇《慾海狂潮》劇照

康芷林進而說到川劇表演藝術,推而廣之包括川劇藝術所有分支的有法與無法者兩種境界:第一步,要做到「有法依規」。即遵循川劇藝術各分支的具體的規律,並運用其手段,掌握其法度。這是一種技藝境界,成熟和比較成熟的川劇藝術工作者一般比較容易做到;第二步,要做到「無法求圓」。當一個成熟的和比較成熟的川劇藝術工作者,在認識並能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川劇藝術的規律、手段、法規之後,都面臨著一個自身藝術水準的繼續提升的問題。向哪裡提升呢?向「無法而法」的境界提升。這是一種更高的、美學的境界,即「求圓」的境界。此處的「圓」,不能單作技藝的圓熟解。

川劇《巴山秀才》劇照

「求圓」是對於我們民族的尚圓習俗相通的追求圓融的審美心理的一種傳達。川劇,是一種有規則的自由運動。「求圓」,即在熟諳規則之後,漸次駕馭、超越和突破規則,達到一種隨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的美學追求。需要對「無法求圓」作更進一步的分析。「無法」,可以理解為視法若無,更應當理解為「法無定法」。這一點對於川劇藝術來說,似乎更為重要。藝術本身是運動著的,無時無刻不處在發展變化之中。「法」在真正的藝術家心目中,是發揮藝術個性的手段和工具。當藝術個性充分發展之時,如果「法」不能隨之變化,「法」就可能成為對藝術個性的一種束縛和阻礙。

川劇《川粵古今》劇照

因此,「法」本身也必須不斷修正,不斷補充,不斷突破,不斷更新。這裡,一個尖銳的藝術課題便擺到了包括川劇藝術工作者在內的所有戲曲藝術工作者的面前:敢不敢於、善不善於為張揚藝術個性而打破思維定勢,打破既定範式、法度、準則的框框,根據需要創造新的範式、法度或準則?川劇藝術正是在這一點上,以「法無定法」的思維方式特色,走出了一條創造者的道路。「法無定法」是「無法求圓」的最後目標和最高境界。為了達到圓融,為了達到至美,努力走出既定法規的局面,勇敢地在實踐中鼓起個性的風帆,創造性地建構一種甚至一套新的範式、法度或準則,這就是「無法求圓」的精髓和內核。

川劇《義還原配》劇照

說到底,「法無定法」這種川劇藝術思維方式的個性特色,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認識的反映。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從《易經》到《老子》到《易傳》,都顯示著與自然經濟、農耕文化相聯繫的變易循環或循環往復的發展觀念。寒來暑往、晝夜嫂遞、四季反覆與日出而作、日人而息、春種秋收的農耕生活之間的長期呼應,使中國古人腦子裡逐漸形成了周而復始、物極必反的變易循環的觀念。所謂「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反者道之動」,「窮則反,反則始,此物之所有」,等等,正是這種把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描述成一個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圓的觀念的表述。

書籍《易經》

經過世代承傳,這種觀念漸漸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其中,物極必反這種不斷變化,又不斷往復的致思路徑,對川劇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法無定法這一思維方式的個性特色的形成,就是這種影響的一個標誌。這裡的每一次循環,每一回往復,都是一次突破和提升。還是讓我們來看看川劇藝術的舞臺實踐。這裡,不能不再一次提到川劇《白蛇傳》。前文說到《白蛇傳》的整體創新,是從重新改編文學劇本著手的。如果說有關白蛇和許仙的人神戀愛的傳統,和川劇改編本之前和之外的一些傳統戲曲劇本,從主題到人物到故事情節都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和框架,或者說是一種「法」。

川劇《白蛇傳》劇照

那麼,川劇《白蛇傳》的重改本就是對這種模式和框架的大膽突破,是一種「無法求圓」。1959年由吳伯祺執筆改編的《白蛇傳》,捨棄了舊本《白蛇傳》的下本(又名《青兒大報仇》),對舊本的上本進行了改造。改編本中的白蛇與佛祖身邊的桂枝羅漢相愛,為此觸犯了天條,桂枝羅漢被貶為凡人許仙,白蛇被囚在白蓮池。她掙斷枷鎖,私奔人間,尋找許仙。在尋找許仙並和許仙患難與共的過程中,川劇《白蛇傳》別出心裁地創造了兩個人物。一個是青兒。在其他劇種中,青蛇均被處理為女性,以奴旦、刀馬旦應工,唯獨川劇藝術家別具匠心地將她設計為兼具男女的兩性人物。

川劇《白蛇傳》劇照

她是在人間修煉的一條青蛇,本系男性,白蛇下凡途中遇到他時,他還向白蛇求婚。後來,為白蛇與許仙的愛情所感動,自願變為白蛇的侍女,保護她與許仙,並努力地在其間撮合二人的姻緣。另一個人物是王道陵。他原來是受佛祖之命在白蓮池看守白蛇的癩蛤蟆,後又被派下凡追捕白蛇,並變作王道陵,受法海派遣暗中在許仙面前挑撥離間,破壞白娘子剛剛建立起來的幸福家庭。在情節的展開過程中,青蛇數次還作男身,或幫助白蛇拿問王道陵,或為營救許仙迎戰各路神將。在對青蛇形象的塑造中,川劇大膽打破了祖傳下來的一個人物只由一個特定性別的角色來扮演的既定之法。

川劇《白蛇傳》劇照

讓一個角色兼有兩種性別和性格,由奴旦與武生合作,共同創造了一個男女互融、男女互變的全新的人物,和表現這一人物的全新的手法,充分表現出在思維方式上法無定法的個性特徵。這種思維方式的特點,不僅浸潤在劇本創作、導演處理方面,甚至還浸潤到川劇臉譜上。川劇臉譜和服飾是創造人物藝術形象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臉譜和服飾創造上,川劇藝術家從來不拘繩墨,從人物性格出發,大膽設計,出奇制勝。高腔戲《飛雲劍》是根據《聊齋志異》中的聶小倩的故事改編的。為了突出戲中攝走聶小倩亡魂的陳倉老鬼形象吸血成性的猙獰特徵,川劇藝術家將這個人物設計為半男半女,臉譜為鴛鴦臉,左半鬼臉,右半旦角俊扮。

鴛鴦臉聶小倩

服飾上則紅蓬頭,左插紅耳發,著大宮裝,穿白彩褲,左腳穿男青打靴,右腳穿旦角繡花彩鞋。這樣的臉譜與服飾完全打破了一般臉譜與服飾在造型、色彩上的既定法規,創造性地推出了符合人物個性的新的法規。

相關焦點

  • 作為川劇的思維方式,一之為本的含義是什麼?它是如何表現的?
    川劇的藝術思維方式,表現出什麼個性或者說有什麼致思路徑呢?一之為本,是川劇藝術思維方式的突出個性或致思路徑。這裡的「一」,既體現為主體的「一」,又體現為客體的「一」,還體現為主客體互融的「一」。被川劇界尊稱為「戲聖」的康芷林,有段藝訣流傳至今。藝訣道:「重大體,盡精微,心領神會形附,貫連虛實相隨,一變應萬變。」
  • 表演程式化是川劇藝術的一大審美特徵,它在川劇中的如何體現的?
    戲曲以歌舞演故事,程式乃戲曲反映生活的表現形式,表演程式化是戲曲當然也是川劇藝術的一大審美特徵。離開它,戲曲那鮮明的節奏性和歌舞性就會減色,其審美個性就會模糊。簡言之,程式就是事物的規程、法式。《荀子·致仕》說:「程者,物之準也。」
  • 法無定法,指的是情理法圓融周詳
    遺憾的是,為了訴訟,有人積勞成疾;甚至不幸的是,為了結案,有人撒手人寰。司改,固然旨在實現法律正義,但也不能忽略法律人的職業保障。除了制度的努力,總覺得時下的法律職業素養還缺了點什麼。思來想去,還是用小學老師的那句「力氣沒有方法大」來說說感想。        辯護意見或司法裁判所依據的標準是實體法,辯護行為或司法過程所遵循的行為方式叫程序法。
  • 引領者 | 無個性 無幸福 無思維 無作為
    Q: 教育的意義是讓人明白作為一個人需要對人類社會擔負的責任和應履行的義務。教育應是因材施教,而非千篇一律,每一個人生來就是一張白紙,不管是疫情貢獻還是港獨猖狂,這都就體現了教育的重要性。您一直致力於教育事業,教育就應該從娃娃抓起,您覺得如何才能打好教育的基礎,這賦予了當代教師與學生怎樣的責任與使命?
  • 川劇是中國4大劇種之一,它的敘述方式是以「線式」敘述為主嗎?
    川劇是中國四大劇種之一。作為地方劇種大家庭的成員,作為中國戲曲文學母體下的分支,川劇文學當然也運用唱詞、念白、科介等手段敷陳情節、開展衝突、刻畫人物、抒發感情和表達主題思想。即是說,講究劇本結構、重視形象塑造、長於寫意抒情、精於情節提煉、巧於細節描寫,乃至打破幻覺「推倒第四堵牆」,諸如此類戲曲文學創作共有的特徵在川劇文本中都能找到,這不言自明。
  • 傳統戲劇和中國文化的基本藝術思維,是特殊普遍個性與共性的關係
    傳統戲劇作為舞藝術,是詩歌、音樂、舞蹈、動作、舞美等藝術種類的綜合體。從演員的表演形式上看,傳統戲劇又是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的綜合運用。著名京劇藝術家程硯秋在總結傳統戲劇表演程式時提到了「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不再贅述;「五法」指的是口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
  • 川劇文化小知識簡介——何謂川劇身法表演程式
    川劇表演藝術中的「身法」,所包括的內容非常廣泛,幾乎演員們的一切形體動作都可以視為「身法」的範圍。「身法」,是對於手、眼、腰、腿、腳、步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的界定。在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理論《明心鑑》中認為:「身段」有「八要」。
  • 導之有法,導無定法,靈活運用導入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巧妙導入有利於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有利於激發學生內再的思維和創造性,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教學伊識的導入藝術。下面,筆者根據這些年的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 佛教:什麼是法無定法?為什麼要活在當下?
    學佛的人大多都聽過這個詞——法無定法。這是佛教詞彙,什麼意思呢?通俗的解釋就是無常。人們常說世事無常,就是任何事都沒有絕對的定論,一切事物都處在不斷變化之中,計劃總沒有變化快。就像人的快樂與痛苦一樣,總是交替進行、輪迴上演。
  •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句話,你怎麼理解?
    對「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句話,你怎麼理解?參考答案「教學有法」,指的是教學有一定的方法、原理、規律。「教無定法」說的是教學沒有固定的、死板的方法;「貴在得法」指的是貴在有恰當而合適的方法。其實這三個短句都在強調一個「法」字,即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找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最佳切入點,兩者有機結合。
  • 對於「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句話,你怎麼理解?
    對於「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句話,你怎麼理解?【參考答案】「教學有法」,指的是教學有一定的方法、原理、規律。「教無定法」說的是教學沒有固定的、死板的方法;「貴在得法」指的是貴在有恰當而合適的方法。其實這三個短句都在強調一個「法」字,即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找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最佳切入點,兩者有機結合。
  • 《哈姆雷特》民國曾改編為川劇
    民國初年,雅安川劇團王國仁先生將《哈姆雷特》改編為川劇《殺兄奪嫂》,在四川演出後深受歡迎,開了我國用戲曲形式編演莎士比亞戲劇的歷史先河,是川劇將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經典戲劇引入國內的第一次示範。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赴朝慰問演出和1959年東歐四國演出,正式拉開了川劇出國演出的序幕。  站在新時代的十字路口,面對新興娛樂方式的層出不窮、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川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 藝術的魅力在於你說不清它具體的含義,但是卻能有些身同感受!
    與此同時,人類在對油畫作品深處的個性化符號和相關所要表達的語言設計,這些則是需要藝術家們要會有大勢的把握和控制,這也是人們會藝術創造的理解思維,這當中會將畫家的那種個人魅力和對藝術的那種敏銳的洞察力表現的淋漓盡致,因為他們的視覺審美形式其實就是藝術家們的自己的設計理念。
  • 川劇的藝術風貌,是我國西南地區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川劇所具有的這種廣泛接納、為我所用的藝術包容能力,充分地體現了大一統的華夏民族精神,繼承了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又溶人了巴蜀藝術的獨特創造,使川劇具備了民族性與地方性的雙重品格。川劇川劇是四川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地方藝術形式,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它在四川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佔據了主導地位,無論翰林學士、官紳賢達,還是販夫走卒、老幼婦孺,社會各階層人士都參與到川劇的娛樂
  • 心理學秘籍: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蘊藏了隨緣示現的真如法門
    心理學秘籍: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蘊藏了一個隨緣示現的真如法門在18歲至24歲之間,也傾斜於那兒女之情,也渴望理解女生的情緒,後來漸漸的開始懷疑自我,自己都有那麼多的情緒問題,尚且不能理解自己,又怎能理解得了他人?
  • 吉林一大學生宿舍上演川劇變臉,室友:同寢三年還藏這手
    相較於川劇藝術本身的淵源和博大,變臉的技藝成形則還要歸屬於二十世紀。在這期間,變臉在戲班的對臺戲中不斷摸索、演變、精化,漸漸成為川劇的一大特色。川劇的悲劇極有特色,喜劇獨樹一幟,凡是情感波折、內心激變之處,變臉皆有用武之地,它以其怪誕猙獰的面相變化表現出人物內心不可名狀之律動,作為一種對人物內心非常獨特的表現手法,無疑大大增加了川劇本身的表現力,每及名角表演變臉,就常常釀成爆棚之患。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佛祖在《金剛經》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中有一句話叫做「一切法都是佛法」,有許多的人都只能有一個大概的理解,而難以體會到隱藏在其中的大智慧,從而白白讓自己錯過了悟入甚深佛法的機會,難以登堂入室而得見般若花開。
  • 教育無定法!正向激勵的任何措施都應該肯定
    期中考試過後,有的學生成績優異,有的進步可嘉,有的科目拿了100分,作為老師當然喜不自勝,紛紛要出手,嘉獎為自己,為班級爭取榮譽的學生……眾所周知,對學生的表現,獎狀,或證書,是一種精神鼓勵。那麼,在精神之外呢?
  • 川劇電影《笑裡藏刀》成都開機 導演張忠:讓川劇像國寶大熊貓一樣...
    7月9日,以川劇為故事背景,反映梨園行愛恨情仇的電影《笑裡藏刀》,在成都舉行發布會,宣布影片正式開機拍攝。每經影視記者在發布會上了解了這部電影和它背後的故事。造化弄人,傭人憑藉一身武藝成為川劇紅牌,而昔日大少爺只當了一名普通川劇演員。在一次川劇名劇《打紅臺》的表演中,大少爺甚至不慎被刺傷毀容,從此漂泊江湖。然而,天無絕人之路,容顏不再的大少爺卻因緣際會走上了川劇丑角的道路。經過無數的磨難與考驗,終成一代川劇名角。這個從1945年寫到21世紀,橫跨時空七十載的川劇故事,即將通過《笑裡藏刀》而被搬上銀幕。
  • 2015京川劇合演盛典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
    京川劇合演盛典藝術總監王漢宗作了「京川劇合演盛典是戲曲藝術創舉」的主題發言;北京川川文化眾籌公司發起人之一蒲元彬作了「開放的網際網路思想、創新的移動互聯技術是中國戲曲文化發揚光大的重要法寶」的主題演講;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系教研室主任胡娜女士,圍繞「京川劇合演的創新價值」作了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