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劇和中國文化的基本藝術思維,是特殊普遍個性與共性的關係

2020-12-19 超越自我的極限度

本文系作者柔超越自我的極限度獨家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傳統戲劇的綜合性、程式性和虛擬性。傳統戲劇作為舞藝術,是詩歌、音樂、舞蹈、動作、舞美等藝術種類的綜合體。從演員的表演形式上看,傳統戲劇又是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的綜合運用。唱,即唱腔,對於以展示「劇詩」為要的戲曲演出,演員行腔走板,歌唱技巧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他整體的藝術水平;念,即念白,抑揚頓挫,字正腔圓,是演員展示人物性格、表現情節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做,即動作表演,包括動作和表情技法,出色的做功能使演出生動精彩;打,主要指武打動作,戲劇舞臺上的打是武打與舞蹈的充分結合。

傳統戲劇的圖像

這四種表現形式相互銜接,融為一體,共同服務於戲劇故事的展示使其富有節奏感與音樂性。在傳統戲劇舞臺上,四種藝術形式的綜合呈現,也不僅僅服務於戲劇情節的敘述,它們存在的本身,首先就是一種藝術內容。程式直接或間接來源於生活,傳統戲劇藝人們臺上表演,臺下生活,並將生活中的人物動作、神態等進行提煉、概括、誇張或美化,最終搬上舞臺,通過多年的實踐,將其進一步規範化和舞蹈化,成為戲劇表演程式。著名京劇藝術家程硯秋在總結傳統戲劇表演程式時提到了「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不再贅述;「五法」指的是口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

傳統京劇的圖像

生、旦、淨、末、醜得不同行當,都有口、手眼、身、步的不同程式動作要求,在掌握合步、站相、手勢的基本要領之後,各個行當還要單練很多功夫。例如老生的甩髮、髯口、寶劍穗子;小生的翎子、扇子;旦角的水袖、雲帚等。僅是水袖的運用,就有勾挑、撐衝撥、揚、揮、甩、打、抖十種程式動作。這些動作根據人物的喜怒哀樂和故事情節的表演需要,被安放在不同的戲劇情境中,並與場上布景和其他人物的程式表演形成一個整體。程式是表演技巧,貴在靈活運用,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張德成有一句話:「無技不成戲,濫用不是藝。」這充分說明了程式技巧的靈活運用對於傳統戲劇演出的重要性。

旦角的水袖的圖像

梅蘭芳和程硯秋兩位先生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藝術成就,就是因為他們是戲劇程式的忠實守護者和靈活運用者。梅蘭芳的《天女散花》利用京劇傳統程式動作,表現了天女的端莊典雅,卻又靈活運用程式,在表演中糅進了綢舞,塑造了天女風流曼妙的全新形象;又如程硯秋少年時演的青衣戲《彩樓配》,認真體會人物的心理特徵,尊重情節邏輯,突破了前人演王寶釧「捂著肚子」展示「端莊的老模式,從而創新程式動作的連接方法,在舞臺上留下了一個端莊靚麗、剛健婀娜的王寶釧形象。戲劇程式並非一成不變,各個時代的藝術家總是根據他們所處的時代文化對藝術和生活的理解,對程式進行創新或者重新組合。

戲曲《天女散花》的圖像

程式是來源於生活的舞臺規範,但又是不斷發展和更新的藝術表現形式虛擬性和程式性是一對孿生姊妹,也可以說是一件事物互為表裡的兩個方面。虛擬也是傳統戲劇表現生活的基本方法。傳統戲劇演員通過表演,用一種變形的方式來比擬現實環境或對象,這種比擬方法不是寫實的是寫意的,不是實在的,是空靈的,表現了中國藝術的審美思維對現實生活浪漫而誇張的看法。它完全無視西方戲劇的「三一律」「第四堵牆」對時空的嚴密限制,比尊重現實更尊重人的心性,於是「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項刻間千秋事業,方丈地萬裡江山」「眨眼間數年光陰,寸炷香千秋萬代」的舞臺現象就出現了。

傳統戲劇演員的圖像

揚鞭騎馬、門關門走車行船,都靠著演員的程式性動作完成,觀眾們也並不因為這些程式動作的「虛假」性而質疑戲劇形式的合理,相反,他們樂于欣賞這些動作和舞蹈,和合上的演員們一起,共同營造一個「虛擬」「約定」的做戲空間。關於「虛擬」性的發生與來歷,流傳著這樣兩種說法:一是草臺戲班於勾欄瓦搭臺演戲之初缺少充足的舞臺道具或是舞臺技術落後,使得藝人們得不如此虛幻演出;二是中國戲劇舞臺向來尊重中國藝術哲學,以心性為重,追求神似而不重形似。

戲劇舞臺的圖像

中國傳統戲劇美學「三性」,到底還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審美理想。作為一種藝術門類,傳統戲劇和中國文化的基本藝術思維是特殊與普遍、個性與共性的關係。這種思維奠定了中國傳統舞臺藝術的基調,而線性的戲劇文學思路也由此生發而來。

參考資料

·《天女散花》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淺談:中國戲劇的價值和理念分析
    我們可以把這一極其重要的表述,看成是中國文化價值轉型的標誌,當執政黨將自覺地承擔起中國「傳統文化忠實的傳承者和弘揚者」的角色時,戲劇界決不能置身局外。 這是現代中國的社會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轉折,它意味著我們對中國戲劇傳統,應該和可以有全新的認識與評價,因而也是今天討論中國戲劇的價值重建的政治基礎。
  • 談論藝術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
    關鍵詞:藝術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 師道 孝道 經典 內學      當代中國的藝術教育,應根植於本民族傳統文化這塊土壤中國傳統文化在這一方面可以發揮其積極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並非基於一種民族情結去讚美和宣揚自己的文化,也並非基於一種復古的情結而厚古薄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典集稱為經典,「經」是縱貫通達,「典」是典範、標準,古今一成不變之真理,可以超越過去、現在和未來。
  • 藝術特點有哪些呢?中國戲劇文化
    戲曲綜合美武俊達戲劇是藝術各部類中的一種,中國戲曲則是屬於戲劇藝術範疇的一種戲劇類別。各門藝術都有它自己所特有的反映現實的特性和規律,中國戲曲也有其本身所獨具的特性和規律。戲劇是話劇、歌劇、舞劇和戲曲等各種戲劇形式的泛稱,每一種戲劇形式都各以其主要的藝術語言區分其類別。
  • 運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係原理,說明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
    運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係原理,說明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
  •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  演講人:彭吉象 演講地點:重慶大學 演講時間:2015年10月  中西美學比較  人類雖然都要追求真善美,但中國傳統美學觀念和西方傳統美學觀念有很大的不同。  人類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國的美學和中國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善(善就是倫理)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倫理價值;而西方的美學和西方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認識價值。
  • 「在現場」感受戲劇文化魅力
    「我在現場」單元第二場線下體驗活動——「戲劇之於藝術生涯」在天橋藝術中心舉辦,由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2018級青年戲劇創作者們為觀眾帶來經典話劇《家》的精彩片段演繹。話劇《家》是曹禺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被譽為從文學作品到戲劇劇本改編的典範。2020年是中國傑出戲劇家曹禺先生110周年誕辰,第四屆老舍戲劇節劇目展演單元也特別選入曹禺改編版本《家》,以此致敬戲劇文學大家。
  • 中國傳統文化,戲劇戲曲學,戲劇學的民族特點
    「文明」顯然是針對不文明而言的,從那時起,我們民族有上千年歷史的戲曲被一些人視為「舊劇」,這是這個世紀一些人對戲曲的定位和立場。20世紀註定是一個政治綿綿、社會動蕩、新與舊、現代與傳統、西與中交織的時代,它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所產生的衝擊也是史無前例的,變革與現代成為貫通的時代主題,學術與傳統蟄伏起來,許多的時尚應運而生。
  • 金鐵霖:中國聲樂要展現中國文化個性和魅力
    金鐵霖說,民族聲樂就目前的發展來看,整體狀況比較好,我們走的聲樂道路適應面廣,既能唱外國作品又能唱中國作品,還能唱傳統民歌、藝術歌曲、音樂劇選段以及流行歌曲等,但是,我們不能滿足現狀,民族聲樂應該向新的階段發展,金鐵霖認為這個階段應該叫中國聲樂藝術階段。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作品形式構成和風格
    說說對風格的接受與理解吧,藝術風格是通過作品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深刻的,能反映藝術家審美理想、精神氣質、性格修養等內在素質的外部特徵。風格是一一個藝術家成熟的標誌,是藝術家氣質、性格、思想、技巧功夫的綜合統一, 也是對傳統領悟、取捨、升華的統一。書法作品的風格通過作品表現出來,並蘊含在作品的形式構成之中。
  • 中國傳統殯葬文化的概念
    中國傳統殯葬文化每一種殯葬文化產生的地理環境、社會歷史條件和發展演變的過程不同,因 而各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中國傳統殯葬文化的特質,只有在與其他殯葬文化的比較 中才能顯示出來。傳統在現代意義上的英文tradition的漢譯,是指由歷史沿襲下來的,具有一定 特色的殯葬文化、思想、道德、藝術等,是一個外延很寬的反映客觀事物最一般 規定性的概念,是指人類創造的不同形態的特質經由歷史凝聚而沿襲著、流 變著的諸殯葬文化因素構成的有機系統。傳統殯葬文化是具有積澱和傳承機制的相對 穩定的殯葬文化綜合體。
  • 世界最古老表演藝術,三大戲劇文化:中國戲劇
    大家好,我是小編阿麒,今天和大家來說一說世界最古老表演藝術,三大戲劇文化:中國戲劇。中國戲劇是高度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它和希臘的悲喜劇、印度的梵劇一起,成為世界最古老的三大戲劇文化。其涓涓細流始自原始儀式。漢代角牴戲出現了規定情節。
  • 曹倩:《改造傳統農業》與《江村經濟》的共性與個性
    因此,試圖將《改造傳統農業》中的觀點與《江村經濟》中費老描述的開弦弓村作對比,分析以開弦弓村為代表的中國農業農村的發展與舒爾茨觀點的共性與個性。 一、兩著的比較分析 費孝通是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寫下了數百萬字的著作。
  • 儒家審美、民族融合和農耕文化,怎樣導演了古典戲劇大團圓結局
    「中和為美」的儒家審美眾所周知,戲劇藝術的產生、發展、繁榮直至衰微,必然會受到生長環境的影響。從美學的層面分析,大團圓結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貴和尚中」美學觀念在文學敘事中的表現。中國戲劇產生於民間,它是一種民間藝術,基本觀眾是平民百姓 。從宋代起,商業化了的「瓦肆伎藝」已經開始興盛 ,「瓦子勾欄」中戲劇演出不斷,戲劇在平民百姓中的影響越來越廣 。一部好的戲劇要想流行於世, 就必須迎合觀眾的心理,平民百姓喜聞樂見的人和事,也就成為劇作的題材來源。在創作過程中,作家要以民間的眼光對劇情發展進行審視,爭取普通戲劇觀眾的關注和理解,突出其世俗性和大眾品位。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它的藝術精神
    中國的文學藝術古老而悠久,幾千年來,像一條波光粼粼的長河,緩緩不停地流過歷史,不僅取得了躋身於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的豐碩成就(這些成就背後隱伏著的許多優良的藝術精神),也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無形財富,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
  • 中國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及它的基本特徵
    而中國飲食文化就是在特有的重食傳統和觀念中成長起來的。中國人的重養、重味等觀念都是以重食為基點而產生的。重養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命題。養者,養生也,就是養的方式以求得人身體保持健康狀態並達到長壽的最佳效果。倘若說重食的目的是為了生存,那麼,重養則是追求人的生存質量的問題了。
  • 作為川劇藝術思維方式的個性,它如何表現?
    法無定法,是川劇藝術思維方式的又一種突出個性或致思路徑。法,在這裡可以做比較寬泛的解釋,它指的藝術思想上的模式、定則,也可以指藝術本身的一般規範、制限。川劇成為了中國傳統藝術經典代表的戲曲藝術,由於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鮮明的虛擬性、程式性、節奏性,加之歷史悠久,傳統深厚,因此,它有一整套相因成習的模式、定則、規範和制限,人們將這些統稱為「法」。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理論文化,書法與西學的關係
    從米芾書法中能找到二王的基因,從王鐸作品中又能找到二王和米芾的基因,「 現代書法」和書法之間沒有血緣關係,表面上的聯繫是筆墨與漢字。書法具有筆墨和漢字因素,但有筆墨與漢字未必就是書法。 外表模仿拾人牙慧,無傷大雅,然而藝術理念邯鄲學步,便不足稱道了。日韓文化是一種特殊構造,自身沒有發育成熟成型,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實用性方面進行消化改造,骨子裡依然是土著性。中國的文化是原創文化,日韓是模仿文化,有根本區別,不能無視自身的文化現實。書法的演進一定是從內部突破,而不是從外圍尋找出路。殘酷的市場組織了「現代派」的蔓延。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賓主關係問題
    但是每一個構圖又都有它的正面和側面,主要點和次要點。一個人各個局部也有重要和次要之分。譬如說頭部的位置對作品影響就很大。單人像有這個關係,群像更有這種關係。在這裡稱它為「賓主關係"。它是構圖的關鍵問題之一。在一件作品中,什麼樣的主就要配什麼樣的賓。
  • 布氏敘事劇的表現取自中國戲曲,傳統戲劇的精神影響布萊希特寫作
    本文系作者柳絲之金縷斷獨家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我們不能說布氏敘事劇的表現樣式都取自中國戲曲,但中國傳統的戲劇精神對布萊希特寫作《四川好人》的確有一定影響。這影響,是在德國戲劇文化與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相互交流、尋找共鳴的過程中產生的。布萊希特的戲劇文化與中國傳統戲劇有著內在的聯繫《四川好人》所攜帶的喜劇風格特徵也就較容易在川劇藝術中找到對接點。
  • 探索:戲劇對戲曲藝術形式的繼承表現
    戲曲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瑰寶。中華民族向來十分重視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發揚。魯迅先生早在1934年4月9日《致魏猛克》的信中就曾指出:「新的藝術,沒有一種是無根無蒂、突然發生的,總承受著先前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