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審美、民族融合和農耕文化,怎樣導演了古典戲劇大團圓結局

2020-12-19 笑語千年

中國古典戲劇極少有悲劇性結尾,可以說大團圓結局是中國古典戲劇的特色之一。《全元戲曲》對227 部戲劇的結局進行過比較,其中以大團圓結局的有 205部,佔總數的 90%以上。這些大團圓結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符合劇情的發展邏輯和發展的客觀現實,還有一種是違背作品整個思想的,是為團圓而團圓 的,甚至不惜違背作品的題旨。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也是一種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

元雜劇以前文學作品,大團圓結局並不普遍。《樂府詩集》中有完整故事情節者共 14 篇,其中大團圓結局只有 3 篇;《搜神記》中完整故事情節者有 29 篇,其中屬於大團圓結局者只有 4 篇。也就是說,元代以前的美學欣賞趣味並不以大團圓為主,甚至悲劇結局佔據美學欣賞趣味的統治地位。

「中和為美」的儒家審美

眾所周知,戲劇藝術的產生、發展、繁榮直至衰微,必然會受到生長環境的影響。從美學的層面分析,大團圓結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貴和尚中」美學觀念在文學敘事中的表現。

儒家把「中和」看作是人的情感和行為的指導原則,也是天地萬物遵循的普遍法則,是人和世間萬物的最佳存在狀態。在儒家看來,只有奉行「中庸之道」,才能達到極其和諧的「大同」境界。孔子將「中庸之道」帶入美學領域,做出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審美判斷,提出「發乎情,止乎禮」的審美追求,這種思想對中國古典戲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以「中和為美」的社會審美心理體現在戲劇中,就是強調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的對立統一。觀眾在戲曲的開頭看到好人蒙冤、有情人分離,內心就會不和諧。如果冤情沒有得到伸張,有情人沒有終成眷屬,觀眾追求「中和之美」的心理就沒有得到滿足。只有安排一個大團圓結局,才能以喜劇因素衝淡悲劇氛圍,使觀眾悲傷抑鬱的情緒得以化解,達到「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審美效果,用大團圓結局把觀眾的心理機制帶回到和諧、中庸的狀態。這既是儒家積極入世的現實態度,又帶有道家陰陽、剛柔相濟的哲學意蘊,可以說是一種民族傳統心理的積澱。

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尊崇儒學,把它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工具。儒學主張穩定和諧,強調對立面的均衡統一與和諧。中國戲劇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強調和諧、平衡、勻稱、統一的美。佛教傳入中國後,大力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報應論,追求超現實的精神解脫,也會影響到作家的創作心理。

受眾心理

中國古典戲劇大團圓結局的模式,是經過漫長的歲月,由不同時代的不同作者 、藝人、觀眾經長期的創作實踐 ,不斷演化,共同完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觀眾也是創作者。

中國戲劇產生於民間,它是一種民間藝術,基本觀眾是平民百姓 。從宋代起,商業化了的「瓦肆伎藝」已經開始興盛 ,「瓦子勾欄」中戲劇演出不斷,戲劇在平民百姓中的影響越來越廣 。一部好的戲劇要想流行於世, 就必須迎合觀眾的心理,平民百姓喜聞樂見的人和事,也就成為劇作的題材來源。在創作過程中,作家要以民間的眼光對劇情發展進行審視,爭取普通戲劇觀眾的關注和理解,突出其世俗性和大眾品位。

由於中庸哲學在封建社會佔主導地位,受這種傳統文化心理影響的中國民眾,不希望看到衝突所導致的破裂和毀滅。這種觀念日漸彌深而成為一種傳統的審美心理,悲歡離合的大團圓結局就成為民族的欣賞習慣。

雖然傳統文化不否定生活中的不如意 ,但是它認為生活本來就應該是圓滿的,儘管有挫折磨難,最後總是會恢復大團圓的本來面貌 。這就是《易經》中說到的「否極泰來」,在封建社會被認為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所以戲劇應該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根據民眾的願望創造出應當有的生活,這是作家的社會責任,更是民心的要求。

另外,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欲望不能得到滿足,傷痛不能得到撫慰時,便渴望通過文學藝術作品來給予慰藉和補償。從審美心理學角度而言,人都有一種替代性或補償性心理。即使包括作家自己在內,他的願望得不到滿足時,也會借文學藝術來補償。元代是一個民族矛盾空前尖銳的時代,人們在無奈的現實面前需要輕鬆、愉快的消遣,戲劇必須讓觀眾在緊張的生活中獲得精神享受,才能贏得觀眾。這也是元劇大團圓結局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民族文化的交融

元代是由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草原遊牧文化內容豐富,也同樣具有「團圓」色彩。

蒙古人最早信仰薩滿文化,素有拜天習俗,天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天的形狀是「圓」的,給人類帶來光明與溫暖的太陽和月亮也是圓的,蒙古人於是認為「圓」象徵著吉祥與美滿。

作為北方草原遊牧民族,蒙古人重視與草原的和諧相處。他們採用遊牧與輪牧的生產方式,嚴禁捕獵懷孕的母獸和幼小的鳥獸蟲魚,嚴禁毀林開荒、挖石取土,這種與草原和諧相處的觀念,也就是追求天人的「圓滿」相處。

蒙古人「尚圓」的觀念反映在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蒙古人居住在圓形的「蒙古包」裡,推舉大汗要召開有「團聚「之意的忽裡勒臺大會,在祭祀時跳起繞樹成圓的」繞樹舞「。這些濃厚的「圓」文化,隨著其入主中原,也帶進了中原漢族地區。

蒙古民族文化中的「團圓」色彩,體現在多以喜劇性的團圓為結局的蒙古文學上面。無論是長篇英雄史詩《江格爾》《格斯爾》,還是中短篇英雄史詩《英雄谷諾幹》、《智勇的王子希熱圖》,基本是喜劇性的團圓結局。

蒙古族統治者愛好戲劇,很多雜劇都是為供內廷演出而創作的。統治者喜歡「團圓」性的東西,供他們欣賞的戲劇作品也就會迎合他們的欣賞趣味,在劇本結構方面採用喜劇性的團圓結局。甚至為了取悅統治者,在喜劇性、團圓性的結局之外,還要加上歌功頌德的尾巴。這對元代古典戲劇的大團圓結局是有一定影響的。

農耕式生存方式

中國的戲劇來自民間的,元代之前,有文化修養的上層儒生的人生目標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鑽研的是四書五經,理想是科舉做官,很少參加戲劇的創作。元朝廢止科舉後,知識分子仕進無門之餘,這才加入到戲劇文學的創作之中,帶來了中國古典戲劇的繁榮。

古代中國是一個農耕社會,宗法血緣關係相互對立統一,統治者對廣大下層民眾實行嚴 密的人身控制和思想壓抑,中國人養成 了絕對服從 的心態,形成了對權威的迷信與祟拜。元朝漢人處在蒙古人野蠻統治之下,受盡了欺壓和盤剝,他們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他們描寫現實,卻又不敢正視現實; 他們追求理想,卻又不敢觸動阻礙理想實現的社會制度和倫理秩序。農耕文化帶給他們的安土重遷、逆來順受、保守求穩的思想,鈍化 了他們的反抗意志,他們希望現實境遇美好的幻想只有體現在戲劇中,體現在大團圓式的美好結局之上。

中國本土的道家思想包含著循環論因素,佛教的傳入又加強了這種思維模式。受盡欺壓和盤剝的老百姓,對現實的黑暗敢怒而不敢言,只能寄希望於循環的因果報應觀念,希望好人有好的結局,壞人會受到應有的報應,幻想自己現在的受苦能換來以後的安寧與幸福。這種苦盡甘來的循環論思想,也是大團圓結局產生的土壤。

古典戲劇中有一種」青天模式「,在戲劇中呼喚清官來為民做主,依靠封建官吏來克服封建弊端,實現美好生活。這些清官形象充滿著人民的願望和理想,清官除暴安良、拯救萬民於水火,可以填補老百姓對現實的絕望。同樣的道理,窮書生通過考取狀元的方式來填補與富家小姐的門第鴻溝,排除外界的重重阻撓,歷盡周折實現美好愛情的」大團圓「,也是中國團圓迷信的代表。

綜評

大團圓結局反映了農耕文明之下的中國人善良、忍讓、寬宏大量的美德,也形成了中國人逆來順受、忍氣吞聲和故步自封的民族性格,消解和鈍化 了中國人的反抗意識,產生了盲目的樂觀主義情緒。

大團圓是美好的。自欺欺人的國民性也好,樂天精神的體現也好 ,都是古代普通受眾的精神需求和審美價值取向的要求,寄託著人民對正義的渴望和美好未來的憧憬 。

魯迅說過:「善人必令其終,而惡人必罹其罰, 此亦吾國戲劇小說之特質也。」大團圓結局適應了封建社會中以維護封建宗法關係為美德的倫理觀念,表達了封建知識分子對仕宦和婚姻的追求,它實際上的虛幻也就不重要了。


相關焦點

  • 中國古典美學的文化基因
    中華美學精神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生長發育的,中國古典藝術、古典美學是其根本,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文化是其外化形式。  傳統農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統,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基礎。中國人對自然的親和態度,對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對植物鳥蟲細膩的審美,對四季規律的準確把握,對田園生活詩意的美化,對安土樂居落葉歸根的期盼,無不體現出溫帶大陸性氣候中農耕民族的自然審美偏向。士人和僧道構築的精神天地與世俗社會現實世界拉開了些許距離,但關注的焦灼目光從未移開,甚至是以退為進、以隱促出,以超脫之姿態求深度精神介入,無為而無不為。
  • 《喜宴》:大團圓結局是怎麼來的?
    薇薇給出了一個大團圓方案,留下孩子,獨自撫養,讓賽門與偉同複合,讓賽門成為孩子的第二個爸爸。在這個大團圓的結局裡,還有媽媽的安心爸爸的放心,終於有了傳家接代的人,爸爸也「什麼都不用知道了」。有了這次喜宴,有了那一本厚厚的相冊,爸爸媽媽在老家收了三萬多美金的禮金,現在也終於可以匯報了,爸爸媽媽的臉面也保住了。
  • 探索:戲劇對戲曲藝術形式的繼承表現
    由異域舶來的話劇要在中國大地上生根成長不同中國本土戲劇文化結合是不可能的。事實上話劇早期奠基人就強調話劇要學習繼承中國傳統戲劇的本原精神,例如田漢曾呼籲在話劇與戲曲之間架起一座金橋。「五四」對新劇的倡導以全盤否定傳統戲曲為其開路,這種偏激留下了話劇處在與中國傳統審美精神和戲曲長期培養的中國觀眾審美心理定勢相對抗的境地的隱患。
  • 《鶴唳華亭》導演楊文軍:拍劇為還原中國古典傳統文化的大美
    《鶴唳華亭》力求傳遞文人士大夫精神人格的魅力,也希望籍此喚醒現代人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我這樣一個江南人,正好拍了一個江南文人風骨的題材,像是一種默契。」談起執導《鶴唳華亭》的重要原因,楊文軍說是文本氣質與自己審美的高度契合。從小在太湖邊長大,給養於江南古典文化,家教嚴格,性格內斂,喜歡留白簡約。
  • 儒家「禮—樂」核心與「詩言志」
    但荀子的人性惡論卻肯定了人的情志是人的喜怒哀樂,這是對個體情志的進一步的肯定,但他同時認為這種個人的情志需要社會倫理的教化和制約。《荀子·樂論》云:「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於聲音,形於動靜。」但是荀子所說的情感,並非人的天然情感,更不是審美情感,而是他所倡導的以「禮義」為核心的倫理情感。
  • 上海戲劇學院簡介
    戲劇文學專業主要課程為:編劇理論與寫作、戲劇理論與寫作、中外戲劇史、中外戲劇名著選讀等;公共事業管理主要課程為:演義理論與實踐、管理學概論、文化營銷學等。藝術教育專業主要課程為:藝術概論、演義基礎訓練、教育心理學、審美心理學等。
  • 一周文化講座│陳引馳、傅傑:今天為什麼需要讀古典?
    本講座涵蓋四個方面的內容:雕漆及雕漆簡史、清宮檔案與雕漆、乾隆朝雕漆的主要用途、乾隆帝的審美趣味——從檔案、御製詩、款識為題,全方位探討乾隆皇帝對雕漆的認知與審美。·索拉納斯,一直以來為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和生存而努力,他的影片即使在最詩意的時候也不放棄對時事政治的嘲諷;智利導演亞歷山大·佐杜洛夫斯基的電影中一直延續著「公路」的特徵,或者說追尋的議題。
  • 審美與向善:藝術名師大講堂系列講座之冉常建教授第十講回顧
    》為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精彩講座:首先,從中國戲曲和世界戲劇的比較來看,中國戲曲是中國文化土壤中誕生的一種獨特的戲劇樣式,它是在中國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響下,遵循寫意美學原則產生於東方的戲曲藝術,以程式性表意手法營造了一個充滿情趣的浪漫而意象化的藝術世界。
  • Laughing結局不會「大團圓」
    他還透露,該劇不會是大團圓結局,兩對主角的婚禮場面有真有假。網絡版本網友想打救Madam Jo在網絡流傳的大結局版本中,謝天華飾演的Laughing在目睹心上人Madam Jo(陳法拉飾)慘死後,親手用槍對準仇人跛Co(黃宗澤飾),跛Co中槍墮海失蹤。
  • 《農耕文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吹古皮人物雕塑 農耕田園景觀擺件農耕文化,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以為農業服務和農民自身娛樂為中心。農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徵,但主體包括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中國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類型。
  • 淺談《白鹿原》中的儒家文化內涵
    論者對《白鹿原》的評價,普遍認為它是一部成功表現民族傳統文化和歷史發展的「民族秘史」,而《白鹿原》所承載的豐富儒家文化內涵及作家陳忠實在此書上承載的對儒家文化命運的思考,也成為時下諸多研究者極為關注的論題。
  • 【觀點】族群融合是新疆政策的最高目標,精神基礎是儒家文化 | 強世功
    從中國歷史看,中華文明是中心文化與邊疆文化相互影響和交流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心文化對邊疆文化的影響,以至於人們往往不恰當地把這個過程理解為漢化過程。邊疆與內地在文化思想上的不一致往往被族群、語言和宗教等因素所強化。由此能理解為什麼建國初要搞民族區域制度。
  • 淺談:中國戲劇的價值和理念分析
    而有關價值重建對中國戲劇健康發展之所以十分重要而且十分迫切,恰恰就是由於在此前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包括民族戲曲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不僅沒有得到忠實傳承和弘揚,相反,它經受了一輪又一輪的鋪天蓋地的批判。
  • 陳來:儒家文化的人文精神
    昭公賜鯉圖文丨陳來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對於我們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民族融合中,國家的政治統一成為歷史的主流。所以,中華民族不僅幾千年來文化傳承連續不斷,而且賴以生存的政治實體在不斷擴大的同時也基本保持了穩定統一。抗戰時期,哲學家馮友蘭曾說:「並世列強,雖新而無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他總是引用《詩經》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來說明中國是文明古國,但始終在與時俱進地發展,並在這種發展中保持了文化的連續性。
  • 中國古典文化是東亞文明走向未來的基石
    中國古典文化在東亞各國廣泛而持久的傳播,形成了以中國古典文化為內核輻射其他東亞各地的「東亞文化圈」或「漢字文化圈」,亦稱「儒家文化圈」。中國古典文化以漢字為語言工具、以漢文學為主要感性形式、以儒學為主要價值內核傳入古代東亞,在東亞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並逐漸積澱為古代東亞社會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原型,進而促成東亞文化體系的構建。
  • 在中華農耕文化中感悟勞動之美
    馬克思曾經深刻闡釋了勞動與美的關係:「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生產。」中華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勞作中所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蘊含著勞動的奮鬥之美、和諧之美、創造之美,是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資源。
  • 傳話遊戲:文化的全球化、差異性和文化贗品
    在冷戰結束後的今天,文化全球化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雖然它仍然有一個中心(以強勢的美式英語為代表),這個中心的信息秩序並非公平,它把發達國家的文化和信息單向地注入到發展中國家。而後者的信息和文化則只是一個傳話遊戲中的他者,進入前者的文化想像。那麼,那些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的地區,怎樣在這樣的文化夾縫中存活下去呢。或者說,在完成一系列的文化雜交之後,我們的本土文化往何處去?
  • 遼金元漢化的縮影:那些馬背上的民族,是如何接受農耕文化的?
    這一時期由於胡漢雜居的局面開始形成,北方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關係也變得越發密切,這樣的情形已經不同於西漢與匈奴時的對峙關係。 這時的遊牧民族開始重視與漢人的貿易交往,這促使胡漢雜居的局面不斷擴大,同時由於北方民族與南方漢人的經濟結構不一樣,在當時的農牧分界線附近就形成了範圍更大的農牧交錯區。
  • 《小娘惹》各人物結局 新版結局會是大團圓嗎
    可能當年看過舊版的朋友,如今已經為人父母,再看菊香和月娘的經歷,感觸會更加深刻一些。因為劇中好人的結局都太虐心了,並不是一個講述大團圓的故事。如果劇情全部照搬,可能會覺得太狗血。很多網友都希望新版能夠給出一個不一樣的結局,這樣也算了卻很多人的夢想,那下面就來了解下,這次的結局會有哪些不同吧。
  • 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品味儒家文化經典,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編撰《儒家文化大眾讀本》(9冊)系列叢書,主要目的是向讀者傳播有關儒家文化的知識,了解儒家文化的優點和特點以及儒家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價值。分冊介紹文明薪火賴傳承——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教育本書從民族和世界發展的新趨勢著眼,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古代教育資源,整理挖掘有價值的文化要素,對古代教育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固本培元,返本開新,為當代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尋求豐沛的動力與源泉,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