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學熹
醫易會通派 承先啟後人的鄒學熹
馬華新 整理
編者按 鄒學熹教授,祖籍四川新都人。他得力於已故的兩位老師,
一位是教他醫學的廖德明先生,一位是教他易學的蔡福裔先生。在學
術上他主張醫易會通,指出易學是中醫學的理論淵藪,而中醫學則是
易學原理在實際運用中的典範。
鄒氏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根據醫易相通的原理,補充和完善了以
五臟論雜病的完整體系。還在治療八法的基礎上增入鎮、澀兩法為十
法,從而使中醫的理、法、方、藥一線貫通,不致脫節。
鄒氏畢生著作豐盛,《中國五臟病學》、《中國醫易學》、《易學精華
叢書》是其代表著作。在臨床上頗有獨到之處,如擅長用丹藥治頑疾;
用蟲介藥治痰證、風證和皮膚病;扶陽斂陰藥同用治危重的漏汗證;用大劑量的清熱利溼藥治
急黃證等。由此可見,鄒氏治病有經有權,把醫易原理準確地落實到了辨證論治的臨床上,達
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值得我們學習。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
———孫思邈
鄒學熹,1931年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鹽市口,祖籍四川新都人。抗日戰爭時期鹽市口被
轟炸,家毀父死,隨母避難新都,在茶社為茶童。鄒氏之母頗有學識,保存了大量易經資料,晚
歸即教讀四書五經。12歲時拜廖德明學中醫,15歲跟師開業行醫,解放後參加土改醫療隊巡
回為縣鄉群眾治病,醫名大振,日診百人。由於母親和老師的教導和鼓勵,不僅要作個名醫,而
且要著書立說,為天下後世之楷模。1956年奮力考入了成都中醫學院,同年於成都青羊宮百
花潭畔拜蔡福裔學易。1962年畢業留校任教,1986年被評為中醫內經教授。1991年被推薦為
全國首批500名名老中醫藥專家繼承對象之一。
鄒氏在學術上主張醫易會通,提出要在醫經學派、經方學派、傷寒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
派、溫病學派、會通學派的基礎上,為創立一個嶄新的醫易學派而奮鬥!對內經和易經很有研
究,十年筆耕,自成一家。1983年所著《中醫五臟病學》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深受國內
第三卷372
####
外讀者好評,美國東地出版社中醫專家班康德先生來到成都中醫學院,要求將本書譯為英文本
在美國出版發行,並希望按美國讀者需要補充到60萬字,後本書更名為《中國五臟病學》。
1984年他所著的《易學十講》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1987年臺灣千華出版公司在臺灣以
繁體字再次出版發行。1988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再次出版發行了他著的《中國醫易學》、《中醫
急症手冊》。1992年至1994年出版發行了鄒氏主編的《易學精華叢書》,計有《易學精要》、《易
學圖解》、《醫易匯通》、《易學解難》、《易學與兵法》五種。從1994年起,香港《安康》月刊,開闢
專欄長期連載他「醫易會通」的文章。1991年至1994年期間,他擔任了全國老中醫的帶徒工
作,無私地將學術經驗傳給學生,並經常給國內外學生作易經的學術講座,講述內容深入淺出,
生動活潑,受到了國內外學生的一致好評。鄒氏的一生,亦正如一位記者在報刊上所評價的那
樣:「鄒先生從茶童———教授———到醫易學之星,走過了他人生的三步曲,這是他拼搏的結果。
學術的成功,不存在出身的貴賤,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蒲松齡的自勉聯說得好:「有志者事竟
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鄒氏曾因患重症肌無力後回鄉間療養,在此期間寄託於著書立說上,自謂「書不寫成死不
休」。8年以後,他的病竟好起來了,如果說病的好轉是奇蹟的話,那麼在病中寫成的《中醫五
髒病學》、《中國醫易學》等書,才真正算得上奇蹟中的奇蹟了。他的這些醫易會通的著作,把博
大精深的易理與醫學的理、法、方、藥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展示於讀者面前。
學術精華
易學家多把《內經》作為易學最主要的參考資料;中醫學也將《易經》作為中醫理論的淵藪。
這兩部書皆成書於周代,理論依據一致,都建立在古天文學、古氣象學的基礎之上,所以這兩部
書在學術上長期互相滲透,相得益彰。鄒氏醫易會通的學術思想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
的。他認為《內經》所講的五運六氣,就是本《易經》而來,就是一部古天文學、古氣象學。「運」,
是指天體運行,但觀測分為東南西北中五方觀察,故稱「五運」,這就是一部古天文學的內容。
「氣」,指應天體運行而產生的氣象變化,有風寒暑溼燥火六種狀態,故稱「六氣」,這就是一部古
氣象學。至於天人合一、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診斷、治則、方藥,莫不依據易理而來。《靈樞·針
解篇》:「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身形亦應之。」這就是把大自然的
天象變化與人體氣化活動結合起來看問題,這也就是鄒氏主張醫易會通以防病治病的理論依
據和指導思想。《易經》和《內經》雖然歷史久遠,但她確實是中國古代文明史和醫學史上的兩
顆明珠,有鑑於此,他用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筆調寫了一段話,來說明這個問題:
「易經和內經是兩部極古老的著作,她確實是中國古代文明史和醫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她的神
奇光焰驚動了遠隔重洋的鄰居,許多異國英雄曾經廢寢忘食地追求過她。她卻很難接近,即使
走到她跟前,仍隔著一層香霧,只依稀地看到她的面紗,只有少數虔誠者能偶爾一睹芳顏。但
燈臺照人不照己,在這兩顆光芒四射的明珠下面的人,常常看不到她的任何光亮。相當長的時
期以來,中國研究科學技術的人,只看到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完全沒有覺察到無
邊春色不在鄰家,而在自己的家園裡。有些人不了解她,還斥之為封建唯心之學,說這是提倡
第三卷373
####
天人通以阻礙科學化,她只好忍辱含羞,說聲再見!人家還要罵無可奈何花落去,她只好默默
地說:花落春常在,有朝一日會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所以我們知道了這兩部書的歷史命運,應
抱著悲金悼玉的心情來研究它,使它在科學技術界的學者專家的記憶中,留下一個深刻的印
象!」鄒氏對《易經》和《內經》兩書的內容,作了概括的論述,他說:「《易經》文章如神龍出沒,見
首不見尾,多假借符號、圖象或者寓言性的詞句以示之,究其實際,皆暗有所指,而意在言外。
《馬氏文通》說:春秋之世,文運以神;周秦以後,文運以氣;隋唐以後,文運以理。故《易經》繫辭
其神化,禮記檀弓其神疏,左傳其神論語其神淡,莊周其神逸。所謂文運以神,是指整個文
章,一氣呵成,不僅各篇章互為呼應,互為解釋,而且一字一句,皆統照全局。在成書年代上,
《內經》雖比《易經》稍晚一點,但《內經》卻在文法上熔神、氣於一爐。如《內經》的《天元紀》、《五
運行》、《六微旨》、《氣交變》、《五常政》、《六元正紀》、《至真要》、《陰陽應象》、《四氣調神》九個
大論,分之為九,合之則一,它的結構好像一株樹木:《天元紀》為九大論之總綱,如樹之有根;
《五運行》講月運,重仰觀法;《六微旨》講日運,重俯察法,言氣機在方位上之活動,如樹之兩大
分枝;《氣交變》言五星之動變,述氣機在上中下之交互變化,有如樹木之有幹;《五常政》講標
準,《六元正紀》言始點,前者從五運看六氣,後者以六氣正五運,但均論述天象變化與氣化活動
的關係,有如樹木枝幹上之小枝葉;《至真要》屬結論,重點在方法上的具體運用,有如樹木花
果,可以供人食用;《陰陽應象》和《四氣調神》則又是七大論內容之雜糅,並有新意,有如樹木附
生的枝葉。九大論篇章很長,合之卻是一個整體,乃專述氣化原理,醫學大法,其餘篇章則分別
講述人體功能和疾病的具體變化。由此可見,《內經》行文,有限制亦若無限制,靈動異常,而且
內容博大精深,涉及的學問極廣。」(見《易學十講》臺灣繁體字版)下面擬從三個方面來闡述鄒
氏的學術精華:
一、從八卦陰陽以闡述中醫理論
八卦是從古天象學觀測發現的自然規律之一,通過幾千年的實踐證明,古今中外的科學
家,都得到了它高深理論的啟發,創造出了不少的奇蹟。太公《陰符經》就以八卦之理演奇門遁
甲,諸葛武侯因之以擺八陣圖作練兵布陣之用。萊布尼茲演二進位制數學受到八卦圖象的啟
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得到了八卦的啟發。近人劉子華先生《八卦宇宙論》,預測到了太陽系
第十顆行星的存在。蔡福裔先生寫成《八卦與原子》一書,在門氏元素周期表基礎上,運用八卦
體系加以排列,提出新的化學元素周期,由此可見八卦的學術價值了。醫家則從《內經》開始,
將八卦和從八卦產生的陰陽學說,結合運用於醫學各方面。
八卦的「卦」字從圭從卜。圭,指古代測日影的儀器土圭;卜,是觀測度量的意思。古代立
八圭於四正四隅以測日影的陰陽變化,就形成了八卦圖象。八卦圖象是晝參日影,夜考極星的
結果。太陽是宇宙的原動力,是惟一的,故用陽爻「—」表示;月亮是太陽的折光,故用陰爻
「--」表示。因此古人發現,宇宙固有的運動變化,乃由一氣所產生,而這種運動不息的原動
力則來自太陽。白天太陽出來的時候,萬物則生長活動,晚上沒有太陽,萬物則伏匿偃息。進
而發現,上而日月星辰,下而山嶽河流,大而天地,小而一草一木,莫不存在著這種「相反相成」
的局面,於是古人發現了陰陽的規律。陰陽變化的規律,是從日月運行中發現的,故曰「陰陽之
義象日月」。八卦圖有三種,即先天八卦圖、後天八卦圖、中天八卦圖,它分別反映了連山易、周
第三卷374
####
易和歸藏易的思想。現述如下:
先天八卦圖,傳說是伏羲所畫,由神農演為六十四卦,因伏羲、神農皆起於群山連綿之中,
故名「連山易」。「連山易」首艮,因艮為山。觀測方法以寅月為歲首,夏代人繼承了這一派的學
術思想,寅月就是農曆正月。先天八卦講對恃,即講陰陽的對立,它把八卦代表的天(乾卦)、地
(坤卦)、風(巽卦)、雷(震卦)、山(艮卦)、澤(兌卦)、水(坎卦)、火(離卦)八類物象分為四組,從
空間上以說明它的陰陽關係。《周易·說卦傳》說:「天地定位,雷風相搏,山澤通氣,水火不相
射。」就是指的這類事物之間的對恃關係。天地是一對陰陽,但天地的陰陽是以人定位的,人之
上為天,人之下為地。《素問·五運行大論》說:「黃帝問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曰:地為人之
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馮乎?岐伯曰:大氣舉之也。」這就是說,地不是最下面,而是人的下
面,因為古人已觀察到地也是天空中懸浮著的一個星球,是由大氣把它託舉著的。雷風是一對
陰陽,雷動則風生,風盛則雷聲愈烈,互相搏蕩,這又是另一種陰陽對立的現象。山澤是一對陰
陽,山是最高的,澤是最低的,二者氣化相通,互相對立。水火是一對陰陽,互不相容,水盛則火
滅,火盛則水涸。綜合先天八卦的四對陰陽,都是從空間上反映出陰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規
律。
後天八卦圖,傳說為文王所畫。《周易·繫辭傳》說:「易之興也,當殷紂之末世,周之盛德
邪?當文王與殷紂之事邪?」這就是指殷紂囚文王於裡而演周易之事。周易首乾,因乾卦在
後天圖上處西北方,文王當時為西北侯之故。觀測以子月起算,即以冬月為首月,這就概括了
周代人的易學思想。後天八卦講流行,形容如水的流行,連續不斷,表示了陰陽有相互依存的
一面。《周易·繫辭傳》說:「萬物皆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
相見,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悅也,
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搏也;坎者水也,北方之卦也,萬物之所歸也,
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
萬物從春夏開始生長,到秋冬而收藏,周而復始,每周天365日有奇,每卦用事各主45日,按順
時針方向輪轉,在八節上以打符號,從時間上反映了陰陽有相互依存的一面。
中天八卦圖一直失傳,至今鄒氏根據北周衛元嵩《元包經》八經卦排列次序,即坤、乾、兌、
艮、離、坎、巽、震的次序,結合古代「三正」之學而復原了中天八卦圖。本圖屬地闢於醜,以丑月
為歲首起算,乃黃帝歸藏易,商代人繼承了這一派易學思想,講陰陽平衡。現簡述如下:
1中天易首坤,在醜宮,起大寒,即農曆臘月為歲首。將十二地支分屬八卦圖的四正四
隅,則坤卦在醜寅宮,按順時針方向,則乾二在卯宮,兌三在辰己宮,艮四在午宮,離五在未申
宮,坎六在酉宮,巽七在戌亥宮,震八在子宮,如此輪轉一周,則構成中天八卦圖。
2中天八卦圖充分反映了陰陽平衡的規律。從坤一起大寒順數,發現本圖內中外三圈,
每相鄰兩爻都是一陰一陽,而且十二對陰陽排列次序,恰好六對陽在前,六對陰在後,現將中天
八卦圖內中外三圈一陰一陽次序排列如下:
內圈———陰陽、陽陰、陽陰、陰陽
中圈———陰陽、陽陰、陰陽、陽陰
外圈———陰陽、陰陽、陽陰、陽陰
3將中天八卦圖按家庭體系排列,則:
坤一,為母( )
第三卷375
####
乾二,為父( )
兌三,為少女( )
艮四,為少男( )
離五,為中女( )
坎六,為中男( )
巽七,為長女( )
震八,為長男( )
此八個卦,皆陰陽配偶,而且都是女性居先,所以有人攻擊周易以乾卦為首是提倡夫權思
想,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如果是這樣,那衛元嵩中天易以坤卦為首,不就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
個提倡女權的了,由此可見,不能把學術問題和社會問題混為一談。
中醫學把《易經》的八卦、陰陽學說,引入到它的學術中,落實到了臨床上,上至《內經》、《難
經》、《金匱》、《傷寒》,下及各家著述,莫不一以貫之者,陰陽而已!現舉例說明:
就八卦而言,則體有八(肘、腕、膝、踝關節的肌肉與肌肉之間的交會處,左右共八處),氣
有八風(《靈樞·九宮八風篇》八方有八風:有嬰兒風、弱風、大弱風、謀風、剛風、折風、大剛風、兇
風,每風各佔45度,合360度,以配後天八卦),穴有八會(即髒會章門、腑會中脘、筋會陽陵、骨
會大杼、髓會絕骨、血會膈俞、脈會太淵、氣會羶中),目有八廓(乾為天廓、坤為地廓、震為雷廓、
兌為澤廓、艮為山廓、離為火廓、坎為水廓、巽為風廓),證有八綱(陰、陰、表、裡、虛、實、寒、熱),
治有八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方有八陣(補、和、攻、散、寒、熱、固、因)。
就陰陽而言,在結構上,「人身有形,不離陰陽」(《素問·生氣通天論》)。在生理、病理上,
「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
絕」(《素問·生氣通天論》)。在診斷上,「審其陰陽,以別剛柔」(《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明代
醫家張景嶽在《類經圖翼·醫易義》中,還從醫易陰陽的各個側面加以闡發,如從精神方面、從動
靜方面、從升降方面、從神機方面、從屈伸方面、從變化方面、從常變方面、從生死方面分別論述
了陰陽變化。總之,必須維持陰陽的相對平衡,如果天地的陰陽不平衡就要發生災害,人身的
陰陽不平衡就要患病。
再推而言之,從八卦到六十四卦,都反映了一陰一陽的變化。《周易·序卦傳》講陰陽的依
存,《周易·雜卦傳》講陰陽的對立。張景嶽還將八卦六爻配臟腑,如說:「以髒象言之,則自初六
至上六為陰為髒,初六次命門,六二次腎,六三次肝,六四次脾,六五次心,上六次肺。初九至上
九為陽為腑,初九當膀胱,九二當大腸,九三當小腸,九四當膽,九五當胃,上九當三焦。」又以形
體各部配八卦,如說:「以形體言之,則乾為首,陽居尊上也;坤為腹,陰戶容物也;坎為耳,陽聰
於內也;離為目,陽明於外也;兌為口,折開於上也;巽為股,兩垂而下也;艮為手,陽居於前也;
震為足,剛動於下也。」並以六十四卦之遞次變化,比喻人之生長衰老過程,如說:「自復至同人,
當內卦震離之地,為陰中少陽之十六,在人為二八;自臨至乾,當內卦兌乾之地,為陽中太陽之
十六,在人為四八;自至師,當內卦巽坎之地,為陽中少陽之十六,在人為六八;自至坤,當
內卦艮坤之地,為陰中太陽之十六,在人為八八。陽生於子而極於午,故復曰天根,至乾為三十
二卦,以應前之一世;陰生於午而極於子,故曰月窟,至坤為三十二卦,以應後之半生。前一
世始復之一陽,漸至增添,至乾而陽盛以極,乃象人之自少至壯;後半生始於之一陰,漸次耗
減,至坤而陽盡以終,乃象人之自衰至老。」這一段論述,完全本於《素問·上古天真論》,合於「七
第三卷376
####
損八益」之理。
清代醫家陳修園更以蠱卦之理說臌脹病,如在所著《醫學三字經》中說:「單腹脹,實難除,
山風卦,指南車。」蠱卦下巽上艮,艮為山,為少男之象,巽為風,為長女之象。《左傳》醫和一節
有:「在《周易》,風落山,女惑男,謂之蠱。」即言以長女下於少男,惑亂其情,乃不正常之婚配,有
如秋風掃山上落葉,很快就要崩潰,有如蠱之象。而單腹脹的病機則與之相似,艮為山屬土居
上,巽為風屬木居下,上剛下柔,乃上情高亢而不下接,下情畏縮而難上達,事理日廢而壞,是
「蠱多事也」之象。臌脹病病理,亦為脾土之邪壅盛而反侮肝木,肝木不能疏理於下,脾土反而
敦阜於上,土盛木鬱,阻滯壅塞,上下不通,而成本病。若按蠱卦所喻病理以決定單腹脹的治療
方針,就像「指南車」一樣明確地指示方向了。
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亦多處運用易學之理解述方藥治病之理,如用八卦
之理解釋定風珠一方的方義說:「名定風珠者,以雞子形圓如珠形,得巽木之精,而能熄肝風,肝
為巽木,巽為風也。龜亦有珠,具真武之德而鎮震木。震為雷,在人為膽,雷動未有無風者,雷
靜而風亦靜矣。亢陽直上巔頂,龍上於天也,制龍者,龜也,古有豢龍御龍之法,失傳已久,其大
要不外乎此。」並自注云:此方治溫邪久踞下焦,消灼肝陰而為厥,擾衝脈而為噦,肝木橫強則脈
細而勁。故用雞子黃實土而定內風;龜板補任脈而鎮衝脈;阿膠益陰降逆而熄肝風;淡菜生鹹
水中而味淡,外偶內奇,有坎卦之象,能補陰中真陽;童便濁液而潛陽上動,引歸濁道以為使。
清末民初醫家鄭欽安,以乾坤坎離四卦闡明心腎水火上下相交之理,創立了不少治法。就
卦象而言,則乾為天,坤為地,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則天地交泰,所以泰卦有通的意思;若天氣
不降,地氣不升,則氣否塞,所以否卦有塞的意思。坎為水,離為火,坎水上升,離火下降,則為
水火既濟;若離火上炎,腎水下流,則為水火未濟。如在所著《醫理真傳》中說:「人稟天地之正
氣而生,此坎離所以為人立命之根也。因坎中真陽,肇自乾元,離中真陰,肇自坤元,乾坤彼此
互為其根。心火下交於腎,腎水上濟於心,一升一降,往來不窮,性命於是乎立。」創交泰丸,取
地天交泰之象(泰卦「 」)。若天在上,地在下,乾坤之氣不能相交,則成否塞不通象(否卦
「 」)。在病變上,於否字之上加一病旁,則為心腎水火上下之氣不通所致。由於心陽中藏有
真陰,故心火不下交,當責其陽之偏亢。若上焦心陽偏亢,心陰偏虛,陰不濟陽則生熱,則必然
導致心火上炎之陽熱實證,此天氣不下降之病也。實則瀉之,所以方中用苦寒之黃連直折其火
之上炎,引導心火下行。腎陰中藏有真陽,故腎水不上承,責其陽之偏虛。若下焦腎陰偏盛,腎
陽偏虛,陽不運陰則生寒,則必然導致陰凝不化之陽虛寒證,此地氣不上升之病也。虛則補之,
故用辛甘大熱之肉桂補命火之下衰,鼓舞腎氣上升。如此一瀉一補,一清一溫,調其乾坤天地
陰陽之氣的升降,則回復地天交泰之象,故命其方曰「交泰丸」。又創補坎填離丹治心陽虛,用
大辛大熱之肉桂、附片為君補坎中真陽;用蛤粉補坎中之真陰;加乾薑、炙草調和中氣,以交通
坎離心腎水火上下之樞機,則心陽虛之病自除。
民國初年,有四川醫家何仲皋,在成都錦江之濱舉辦國醫學院。他以「西江月」調寫成《髒
腑通》一書,作為學生便於記誦的教材。該書以八卦之理,結合《內經》、《難經》、《金匱》、《傷寒》
各經典,以闡述病理,指導臨床辨證論治。現舉數闋,並附鄒氏剖析串講的內容如下:
第三卷377
####
(一)髒與髒相通
心 肝
離火在天為電,震雷引以為鞭;
心怒遽動將軍官,氣結脅間不散。
厥陰肝氣上逆,心亦疼熱不堪;
舌卷囊縮病相連,皆是二經之變。
鄒氏串講:離為火,震為雷,離火在天之象有如電光閃閃,閃電之後,繼聞隆隆震雷之聲,這
種現象,好像震雷把閃電當作他的鋼鞭一樣。淮南子所以說:「雷以電為鞭策。」結合人體臟腑
來看,離火即指心經之火,震雷則指肝經之氣,離震二卦既如天之雷電,所以心肝二髒相互感應
的功能也像雷電活動之密切,若一髒有病就會立即影響另一髒發生病變,在情志上也是一樣。
比如心中火起,就會觸動肝氣橫逆而發怒,並出現脅下脹痛,心中疼熱,舌卷囊縮等一系列心肝
兩經的病變,由此可見心肝兩髒之氣的相通了。
(二)髒與腑相通
心 大腸
乾道天行甚健,離火為日為天;
大腸不通心火炎,必然譫語狂亂。
傷寒神昏譫語,大承氣湯為先;
瀉心湯用大黃連,已可窺其崖岸。
鄒氏串講:乾卦之氣健運不息,比喻如大腸腑氣以通為順;離卦在天如日照當空,有如心藏
之神。若大腸健運失常,則表為腑氣不通,大腸腑氣不通,則可導致心火上炎,擾亂心神,而發
生譫語狂亂的病變。《傷寒論》對這種大腸腑氣不通,心火上炎,擾亂心神所導致的熱結狂亂之
證,則選用大承氣湯峻下熱結,使胃氣承順下行,心火自不上炎,而諸證自愈。若傷寒太陽誤
下,熱陷胸中成「熱痞」之證,則有天火同人卦六二爻之象,邪熱同夥為患,以致心與大腸失調,
氣機痞塞中焦,相因為患,又當用大黃黃連瀉心湯通腑以瀉其心火,痞塞自通,由此可以了解醫
易相通的道理了。
第三卷378
####
(三)腑與腑相通
大腸 膽
東南巽木為膽,西北乾金大腸;
後天八卦列兩旁,氣化一升一降。
設今二經同病,便閉脅痛難當;
煩渴龍膽瀉肝湯,並與大承推蕩。
鄒氏串講:膽為巽木之卦,在後天八卦圖的東南角上,其氣主升,大腸為乾金之卦,在後天
八卦圖的西北角上,二經之卦列後天八卦圖的左右兩旁,氣化活動一升一降。若巽木膽金之氣
過升,則為脅痛、煩渴之證,當用龍膽瀉肝湯之類瀉其木氣之過升;若大腸腑氣不降,則為腹滿、
便秘之證,又當採用大承氣湯推蕩腑氣下行。
二、易學與中醫的會通
以上所舉,皆鄒學熹「醫易會通」承先的部分內容,下面再從所著《易學精華叢書》有關「醫
易會通」的內容談談啟後的問題。
(一)易學與內經理論的會通
《黃帝內經》是中醫與易學會通的經典著作,成書於戰國時期,講五運六氣、天人合一、陰陽
五行、臟腑經絡,以及各種病證產生和變化的原理,治療的原則,但這些基本的原理原則,都根
據易學所發現的一整套自然規律而來。古代尚無文字的時期,有用符號表示的,如卦爻符號;
有用圖畫表示的,如太極圖;有用數字表示的,如河圖、洛書。這些都是古人仰觀俯察,遠取近
譬,從天文、氣象觀測中得出的基本法則。現根據古代宇宙觀將其觀測程序簡述如後:
古人站在高處,發現天覆於上,地載於下,人在中間,得出天地人三才的概念。《素問·氣交
變大論》說:「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古人觀察到天體運行不息,而
感覺不出大地在運轉,因此以地為靜點,而得出「天動地靜」的概念。為了術語上的統一,以圓
為動,以方為靜,而提出「天圓地方」的天文觀。又觀察到天地中間還有雷、電、風、雲、雨、霧的
變化,湖泊、高山、水火、大地的存在,所以繼乾為天、坤為地之後,而有雷風相搏,山澤通氣,水
火不相射之論。
古人還從觀察中發現太陽的運行關係到氣候寒熱溫涼的變化,萬物的生長收藏,於是得出
四時氣候不同的概念。由於太陽從左東升,向右西落,於是得出左右、上下、四方、六合等概念。
從太陽東升西落,經過南天,沒入地下,而得出東南西北四正的概念;從太陽冬至節出沒得最
高,夏至節出沒得最矮,而得出四隅的概念。由於太陽晴朗時可見,晦暗時不見,而得出顯隱的
概念。由於太陽到天頂的軌跡有升有降,而得出高卑、上下的概念。由於太陽軌跡移動到一定
第三卷379
####
地點又折回來,而得出往復、迎隨等概念。由於太陽晷景在地下成360度圓,周而復始,而得出
循環、周期等概念。日體常圓,月有虧缺,而得出虛實、盈虧等概念。並從天地萬物是有形的,
氣化活動是無形的,而無形的氣化活動,總是以有形的實體為基礎進行的,因此得出「氣附於
形」,人們必須「因形察氣」的方法,中醫的生理、病理觀,診斷學和藥理學,都是本此而建立的,
以上也就是由八卦產生的陰陽學說在各方面的推衍。
醫學家和易學家還建立了不少的觀測標準,以觀測天體和人身。如以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以觀測天人之間的陰陽變化;以五星正變,四時氣候轉移,而審五行之象;以五紀盈虛而審五運
之歲;以六氣代謝,而審季節時令;以八方衰旺,而審八卦之位;以八門開合,而審八風之氣;以
甲子紀年,而審歲運等等。
《內經》還有大法、師法和心法。大法則本易學三大原則:貫通百事,即按客觀規律辦事,不
加己見,所以言不泛論,事不虛構。表徵感衰,即言要從時間上看問題,因四時變化才有盛有
衰,所以要「因形察氣」。殷鑑興廢,即言要從空間上看問題,抓陰陽對立。如九大論之談氣化
學說;陰陽離合論之談三陰三陽離合;六節藏象論之談天以六六為節,人以九九制會;藏氣法時
論之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九宮八風篇之論太乙下九宮,皆涉及《內經》之大法。師法即指口耳
相傳之秘,如論中有關刺法內容皆有師承,是理論與實踐相合的論述。心法即融大法與師法為
一體,如有關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的論述,皆醫家之心法。
《內經》的編寫體裁也較特殊,不僅僅是問答體,而是在當時「託古改制」的影響下,仿史家
「以時系事」的手法而「以人系事」。「託古改制」即假託黃帝、岐伯等古代聖哲,以增強其學術的
說服力。凡提黃帝之名,則知討論的是本篇、本節、本段的綱領性問題;凡提岐伯之名,則知涉
及的都是醫學有關的問題;凡提鬼臾區之名,則知涉及的是有關天文、氣象學的問題;凡提伯高
之名,則知敘述的當時醫家之傳述;凡提少師、少俞之名,則屬後世新興之學;凡提雷公之名,則
為推衍之文;不標題者,則屬其他學派之論。
鄒氏從《易經》角度來了解《內經》的理論體系,這是一條非常正確的方法和途徑。我們可
以通過兩部經典來了解、掌握有關天地和人身變化情況,以便保持統一平衡和調整一致,綜上
所述,說明「醫易會通」並不是一句空話。
(二)易學與傷寒理論的會通
漢代張仲景著《傷寒論》,奠定了傷寒學派的理論基礎,這個理論基礎就是六經學說。但六
經則來源於易學之理,六爻之論,六經是根據陰陽之氣的多少,結合陰陽兩方氣化活動的初、
中、末階段來劃分的。如《素問·天元紀大論》說:「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由於
日、月、星的運行,應運而產生了各種氣化活動,再因運行的方位不同,便形成了風、寒、暑、溼、
燥、火六氣變化,人從天氣的觀察所得,而分出三陰三陽,在太陽則從寒化,在陽明則從燥化,在
少陽則從火化,在太陰則從溼化,在少陰則從熱化,在厥陰則從風化。但後人提出疑問,為什麼
仲景對此書不曰《六氣論》而曰《傷寒論》呢?但這一問題在《易經》和《內經》中早已回答,鄒氏
對此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他舉出《周易·繫辭傳》「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一語點出了六氣以寒
和暑兩端為起止點,而《傷寒論》則從「寒」這一點開始推演六氣病變,講述證治方法。為什麼要
強調寒和暑這兩個起止點呢?這是根據古代始終之學決定的。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
所先後,則近道矣」。
第三卷380
####
(三)易學與溫病理論的會通
溫病和傷寒一樣,也包括六氣為病,如溫病有風溫,有暑溫,有溼溫,有溫疫,有秋燥,有暑
月感寒(陰暑),但溫病也不稱《六氣論》而曰《溫熱論》,這就從「暑」這一點開始推演六氣病變,
講述證治方法,由此可見一斑了。在辨證上,則有衛氣營血和三焦兩大辨證綱領,這不外本氣
血、臟腑,而氣血、臟腑又不外陰陽而已。在治法上,傷寒因寒邪起病,寒為陰邪傷人陽氣,故以
「扶陽氣」為主。溫病因熱邪起病,熱為陽邪傷人陰液,故以「存津液」為主。所以蘇徵保在《溫
病條辨》序言中說:「天地陰陽,日月水火,罔非對待之理,人自習焉不察,《內經》平列六氣,人自
不解耳。傷寒方法,法在救陽,溫病方法,法在救陰,明明兩大法門,豈可張冠李戴耶!」
從清代醫家葉天士開始,很多溫病學家都從臨床實踐中發現,溫病的病理變化和證候表
現,都與衛氣營血的功能失調有關,所以把它作為了溫病辨證論治的綱領。營衛、氣血仍不外
陰陽的互辭,是陰陽在人體的表述。衛和氣、營和血又是二而一的東西,在溫病的複雜變化中,
可用以表示溫邪為病的淺深。葉天士所以說:「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肺主氣屬衛,
心主血屬營。」溫病學家陳光松作了進一步闡述,他說:「自其約而言之,則衛為氣,營為血;循其
等而言之,則衛為氣之標,氣為衛之本,營為血之帥,血為營之徒也。是以氣居衛之後,血居營
之後也。」
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三焦辨證,分上、中、下三焦。上焦在胃上口,貫穿橫膈而上於胸中,
這裡正是心肺所居之處。溫邪上受,首先引起手太陰肺和手厥陰心包絡的病變。葉天士說: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吳鞠通論上焦的治法說:「治上焦如羽,非輕莫舉。」因上焦部
位最高,接近於表,所以凡屬上焦的溫病,多採取輕清的方藥治療。中焦在橫膈下,乃脾胃所居
之處,溫邪傳入中焦,可以發生陰陽兩方面的變化,一從陽明燥化,出現裡實熱證,一從太陰溼
化,形成溼熱夾雜之證。吳鞠通論治療大法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所以中焦用藥,當糾
其偏而致平安。下焦部位在臍以下,乃肝腎所居,若溫邪入於肝經,多見陰虛陽亢之證,溫邪入
於腎經,多見真陰虧損之候。吳鞠通論治法說:「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因肝腎陽亢陰竭之
候,多宜氣味厚重之藥,始能達於病所。
(四)易理在方藥方面的會通
藥物性味,即藥物陰陽之互辭,就四氣而論,則以溫熱為陽,寒涼為陰,至於平性,亦有陰
平、陽平之不同。就五味而論,則以辛、甘、淡為陽,酸、苦、鹹為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還將
藥物性味,與陰陽厚薄、升降浮沉結合起來論述。如說:「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
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經文中
的陰味,指藥物中的酸、苦、甘、辛、鹹五味;出下竅,言五味屬陰,味厚而性沉降,故多下出於二
陰之竅。陽氣,指藥物的溫熱、涼、寒四性;出上竅,言四氣屬陽,氣薄而性升浮,故多上出於頭
面諸竅。下面再將藥物氣味陰陽厚薄的特性,分項介紹如後:
味厚為陰,厚則洩,洩在此指具有消導、瀉下之類藥物的功能,如芒硝、大黃味厚而具有寒
下作用。
味薄為陰中之陽,薄則通,通在此指具有通利之類藥物的功能,如茯苓、通草味薄而具有利
水的作用。
第三卷381
####
氣厚為陽,厚則發熱,指具有溫陽助火之類藥物的功能,如肉桂、附片,氣厚而具有增益陽
氣的作用。
氣薄為陽中之陰,薄則發洩,指藥物具有解表發汗的功能,如麻黃、薄荷,氣薄而具有透熱
出表的作用。
在方劑組合方面,君臣佐使,亦為陰陽在主從上的應用。七情合和,除單行者外,相須乃指
兩種功用相同的藥物配伍,以成倍地加強功效。相使乃指兩種功用不同的藥物配伍,以成倍地
加強療效。相殺、相畏,是指一種藥物能減低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其中起消除毒副
作用的一方稱為相殺,被消除毒副作用的一方稱為相畏。相惡,指兩藥配合後,其中一種藥物
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種藥物治病功能,則稱為相惡。相反,指兩藥配伍後,能產生劇烈的毒性作
用,稱為相反,以上七情合和皆陰陽相對。很多處方,皆以易卦命名,如定坤丹、乾坤補坎丹、坎
離丹、清震丹、交泰丸等等。
三、從河圖洛書以闡述中醫理論
河圖、洛書從三代以前就開始流傳了,有說出於燧人氏,有說出於伏羲氏,至少有5000年
歷史了。有人說在河洛的基礎上,乃有八卦之產生,河洛乃中國數學之祖,而且出於人類文明
的早期階段,這是耐人尋味的。
(一)河 圖
河圖乃本五星定時出沒於天空而繪成,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
空,每星各行72天,合周天360度。圖象以天地生成之十數,陰陽交替分布於五方,這就是五
行學說的來源。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指水星每年11月、6月與日月會於北方,取11月冬氣嚴寒,木葉盡
脫,蟲獸伏藏,地面一片冰、雪、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抽象出來的,並取「天一生水」之數。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指火星每年2月、7月與日月會於南方,取7月夏至節後,地面一
片炎熱,而火之性最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概括出的,並取「天七成之」之數。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指木星每年3月、8月與日月會於東方,取3月春分節後,清明節
前,草木萌芽生長,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概括出來的,並取「天三生木」之數。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指金星每年4月、9月與日月會於西方,取9月秋分節後,草木結
實,老成凋謝,死亡之象。金屬乃古人殺伐之器,以物盛而當殺,金行的概念就是這樣概括出來
的,並取「天九成之」之數。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指土星5月、10月與日月會於中央,取5月長夏溼土當令,又居中
央者布四旁,為其他四行的主體,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抽象出來的,並取「天五生土」之數。
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
星。五星運行,也以二十八宿為區劃,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至於五行排列次
序,則以五星出沒的時空不同而異,今列舉如下,以供研究者參考。
第三卷382
####
木火土金水———《月令》、《內經》
水火木金土———《河圖》、《洪範》
水火金木土(谷)———《尚書》
木金火水土———《周髀算經》
土木水金火———《管子·幼官》
水土火金木———《墨經》
土金水木火———《內經》《京房》
金火木水土———《內經》納音
土火水金木———《抱樸子》納音
火土金木水———《太玄》
木土水火金———《白虎通》
火土木金水———《羅經三盤》
(二)洛 書
洛書本天文九星而來,而九星則又本北鬥鬥柄所指的天體中九個方位上最明亮的星為標
志而繪成。
492
357
816
洛書數字圖
洛書數字圖古稱三三方陣,漢代徐嶽,宋代楊輝,本三三方陣原理,從四四方陣而推廣到了
百方陣。三三方陣縱、橫、斜之數均為十五,從數理上證明了必須要保持陰陽平衡,才能維繫方
陣數字的和諧,所以陰陽平衡不僅是一個概念,而且是有數字依據的。方陣講排列組合,可用
於軍事部署及工廠的人力分配,可用比別人少的人力,而達到比別人的人力多的目的。
洛書本太乙下九宮而來,《靈樞·九宮八風篇》說:「太乙嘗以冬至之日,居葉蟄之宮四十六
日,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明日居陰洛四十六日,明日居上天四十六日,
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明日復居葉蟄之宮,曰冬至日。」洛書九數本天文九星而來,中宮「五帝
座」有5星,乃帝星之座,為五行之首,居中央而臨御四方。「五帝座」下方為「北極」,只1星,此
星恆居北方。「北極」對宮南方是「天紀」,共9星;東面是「河北」3星;西面是「七公」7星。「天
紀」之右是「虎賁」2星,左是「四輔」4星。「北極」之右是「天廚」6星,左是「華蓋」8星。
古人還本洛書方陣原理修建迷宮,修建前作迷宮模型,放老鼠於迷宮模型內觀察其活動,
發現老鼠每走一正路之門,必將其左右岔道先行走遍,記住這些不通的岔道後才過正門,如此
將各門走通後,就再也不被岔道所迷惑了,老鼠這種特性是其他動物所不及的。老鼠走迷宮屬
洛書數的一種,是用線跡顯示洛書的數字與變化,可用2的等比級數法解答。因為老鼠有左右
兩種走法,故以2來乘方,這屬古代飛歸算法,即以2的6次方乘以2的4次方,只乘一次就可
求出答案。即2
10
=1024,類似漢代徐嶽《數術記遺》的兩儀算。兩儀算用倍生法,即以兩儀生
四象,四象生八卦,從八卦相乘到六十四卦,所以說又是一道八卦與洛書的混合算題。2的4
第三卷383
####
次方其公式為:
2
4
=2×2×2×2=16(16為八卦重疊)
2的6次方其公式為:
2
6
=2×2×2×2×2×2=64
將2
4
方的積16和2
6
的積64相乘,即得:
16×64=1024
(三)中醫對河圖五行的運用
易學河圖本五星定時出沒於天空而創立五行學說,中醫本此學說,建立了五行體系和五臟
辨證綱領。鄒氏發現,五臟辨證綱領至今尚未建立完整體系,資料還分散於各書之中,通過八
年臥病時間,寫成《五臟病學》。他在這部著作的自序中說:「以五臟論雜病,六經論傷寒,衛氣
營血和三焦論溫病,這是中醫臨床辨證的三大綱領,但其中雜病尚未完全形成以五臟辨證為中
心的完整體系。本書就是從五臟氣化來闡明雜病的理、法、方、藥、證、治,為雜病辨證在理論上
的系統化、完整化而作的一個努力。」同時他也在本書自序中表明,他願盡心盡力作「醫易會通」
的承先啟後之人,如說:「任何科學的發展,都需要站在前代巨人的肩頭上,艱苦地向上攀登,才
能越過層巒疊嶂的高峰,進入繁星燦爛的境界。關於本書的寫成,是有一段經歷的:第一、要感
謝筆者已經辭世的兩位老師,一位是教我文學和醫學的廖德明先生,一位是從理論上把醫學和
易學結合起來教我的蔡福裔先生。第二、是在我四十年中醫生涯中,又經八年重病癱瘓,始將
本書編寫成冊。它既是在前代醫家的設想和論述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又是一個創新的嘗
試。」
五行各有特性,木曰曲直,有上長和旁達的特性;火曰炎上,有向上燃燒的特性;土曰敦阜,
有居中載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有從而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有浸潤下流的特性。五行有生克
乘侮的規律:相生,源於《內》、《難》的母子學說,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生
者為母髒,被生者為子髒。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又克木。五行在相剋方面
發生太過和不及,就會出現相乘、相侮。乘,有侵襲的意思;侮,有欺凌的意思。相乘是指克得
太過,超過了正常的制約程度,使五臟之間失去了正常協調。相侮是指被克的一方不僅不受限
制,而且發生了反克,同樣可以造成五臟之間失去平衡。
五臟辨證論治體系便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了,下面就將五臟病變分為本髒自病、五臟相生
關係失去平衡引起的病變、五臟相剋關係失去平衡引起的病變,並將鄒氏所列的三張簡表作為
綱領,再分條論述如下:
五臟自病表
五臟本 髒 自 病
肺(金)肺氣壅塞肺陰不足
心(火)心火上炎心陰血虛
脾(土)食滯中焦脾虛氣陷
肝(木)肝陽上亢肝血不足
腎(水)命門火衰腎陰虧損
第三卷384
####
五臟相生關係失衡病變表
病
變
五
髒
太 過不 及
母病及子子病犯母母不顧子子盜母氣
肺
(金)
金病及水
(肺風水腫)
金病及土
(肺病生痰)
金不生水
(肺腎陰虛)
金虛土弱
(脾肺氣虛)
心
(火)
火盛及土
(熱積胃府)
火病及木
(熱極動風)
火不生土
(五更洩瀉)
火衰木病
(血不養筋)
脾
(土)
土盛及金
(脾溼犯肺)
土病及火
(脾溼化熱)
土不生金
(脾虛肺燥)
土虛火衰
(小腸虛寒洩瀉)
肝
(木)
木旺生火
(怒動肝火)
木病及水
(鬱火傷陰)
木不生火
(膽虛不眠)
木衰水虧
(肝腎陰虧)
腎
(水)
水盛及木
(寒滯肝經)
水病及金
(水飲凌肺)
水不涵木
(陰虛肝旺)
水虛金病
(陰虛肺燥)
五臟相剋關係失衡病變表
病
變
五
髒
太 過不 及
相乘相侮反乘反侮
肺
(金)
金行乘木
(肺燥肝熱)
金旺火鬱
(肺熱化火)
火旺金囚
(心熱肺燥)
木旺金傷
(肝火侮肺)
心
(火)
火行乘金
(心火傷肺)
火旺水枯
(肝膽溼熱)
水勝克火
(水飲凌心)
金冷火衰
(寒滯胸痺)
脾
(土)
土行乘水
(脾病及腎)
土盛木鬱
(肝膽溼熱)
土敗木賊
(脾虛肝旺)
土不制水
(脾虛水腫)
肝
(木)
木行乘土
(肝病傳脾)
木火刑金
(肝火犯肺)
金勝克木
(肝弱肺旺)
木不疏土
(肝脾不調)
腎
(水)
水行乘火
(寒水衝心)
水泛土崩
(腎病水腫)
土旺克水
(瀉致癃閉)
水虛火盛
(心腎不交)
1本髒自病:
凡病變不涉及他髒而局限於本髒的,稱為本髒自病。
肺氣壅塞:
〔主證〕氣急痰壅,呼吸不利,胸中脹悶,聲高息湧,膨膨然若不能容,舌苔厚膩,脈大有力。
〔治法〕豁痰降氣,用三子養親湯送服礞石滾痰丸。
〔機理〕肺屬乾金,為陽為剛,氣有餘則壅塞胸中,出現氣逆痰動之證,用本方利痰降氣,以
開其壅,以收其效。
第三卷385
####
肺陰不足:
〔主證〕咳嗽無痰,或少而粘,鼻燥咽幹,聲音嘶啞,舌幹無苔,脈細而數。
〔治法〕滋陰潤肺,百合固金湯。
〔機理〕本證肺陰不足,有譯天「 」之象。陰虧則肺中津液不足,故咳而無痰、少痰,粘喉
難出;肺津失潤,則鼻燥喉幹,聲音嘶啞;舌幹而脈細數,皆陰虛之象,故用百合固金湯能收到養
肺陰而滋肺燥之效。
心火上炎:
〔主證〕心中煩熱,狂躁譫語,面赤口渴,舌上生瘡,小便黃赤,舌苔黃,脈洪數。
〔治法〕清心瀉火,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加竹葉心。
〔機理〕離卦為心火之象,心火上炎,則煩熱譫狂,面赤舌瘡;心移熱小腸則尿黃赤;舌苔黃、
脈洪數皆火盛之象,故用瀉心湯直折其心火上炎,加竹葉心兼瀉小腸火。
心陰血虛:
〔主證〕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心煩、舌尖幹紅、脈細而數。
〔治法〕養心安神,用天王補心丹。
〔機理〕離火偏盛,心陰血虛,心失所養,故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之證;心陰血虛則虛火內
擾,故見心煩,舌尖紅,脈細數之證。天王補心丹,養血安神,故能收效。
食滯中焦:
〔主證〕胃脘痞脹,噯腐吞酸,舌苔垢膩,脈象滑大。
〔治法〕消食導滯,用楂曲平胃散。
〔機理〕艮卦為陽土屬胃,食滯中焦,則胃脘痞塞,故見噯腐吞酸及以上舌脈,故用楂曲平胃
散消食導滯,消除中焦痞塞而安。
脾虛氣陷:
〔主證〕倦怠少氣,語音低怯,時時自汗,脘腹重墜,小便頻數,或見久溏脫肛,子宮脫垂,苔
淡白,脈緩弱。
〔治法〕補中升提,用補中益氣湯加烏梅。
〔機理〕中氣下陷有地山謙「 」之象,所見諸證,乃中氣下陷,升舉固攝無權,脾之本髒虛弱
所致,故用補中益氣湯加烏梅,一面健旺中氣,一面升舉固澀,收效定能宏益。
肝陽上亢:
〔主證〕頭目眩暈,煩躁易怒,口苦咽幹,時覺熱氣上衝,自感渾身火熱,面紅目赤,舌紅苔
黃,脈象弦數。
〔治法〕平肝潛陽,用天麻鉤藤飲加夏枯草。
〔機理〕肝陽上亢,有益卦「 」之象,風火相煽,交互助益為患。諸證皆肝陽上亢之病變,益
者損之,故用天麻鉤藤飲加夏枯草平肝潛陽,清洩肝火而生效。
肝血不足:
〔主證〕兩目乾澀,甚則昏花或夜盲,筋肉拘攣,手足震顫,爪甲枯萎、變形或粉碎,舌質淡
紅,脈弦無力。
〔治法〕柔肝養血,用一貫煎去川楝子加白芍。
〔機理〕肝血不足,有恆卦「 」之象,震為雷火,巽為風動,肝血虛而生風的病變屬之。因肝
第三卷386
####
藏血,肝血不足,故目竅出現乾澀之病。肝主筋,爪為筋之餘,血不養筋,故見手足震顫,筋肉拘
攣,爪甲枯萎、變形或粉碎;舌脈皆肝血不足的表現。故用一貫煎加減柔肝養血,可以從根本上
改善症狀。
命火衰微:
〔主證〕面色淡白,形寒厥冷,陽痿早洩,小便頻頻,腰膝酸軟無力,舌質淡,脈沉弱。
〔治法〕溫補命門之火,用右歸丸。
〔機理〕坎卦「 」中之一陽,象腎水中的命門之火。命火衰微,陽氣不足,精關不固,膀胱失
於溫化,約束無力,故見上述諸證,可選用右歸丸溫補命火,培養元陽以收功。
腎陰虧損:
〔主證〕腰痛遺精,腦轉耳鳴,不育不孕,舌紅少苔,脈象細數無力。
〔治法〕滋陰補腎,用左歸飲。
〔機理〕腎為腰之府,虛則腰痛遺精;腎藏精,如坎卦「 」之二陰,虛則腦轉耳鳴及出現上述
種種證候,故用左歸飲壯水以滋補腎陰而收功。
2五臟相生關係失去平衡的病變
五臟相生關係失去平衡的病變,在髒氣太過方面,包括母病及子、子病犯母兩方面的證候。
在髒氣不及方面,亦包括母不顧子、子盜母氣兩方面的病變。
(1)肺
金病及水(肺風水腫例):
〔主證〕風水面目浮腫,繼及四肢、全身,發熱惡風,肢節酸疼,汗出喘渴,苔薄白,脈浮數。
〔治法〕發汗利水,兼清鬱熱,用越婢湯合導水茯苓湯。
〔機理〕肺風水腫,有澤水困「 」之象,兌屬金配肺,坎屬水配腎,肺合皮毛,腎通水泉,肺受
風邪失宣,則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腎主水而與膀胱相表裡,金病及水,故水停不利,以致形
成上述肺風水腫諸證,本方發汗利水,兼清鬱熱,表裡兩解,故能收到很好效果。
金病及土(肺病生痰):
〔主證〕外感引發哮喘,鼻塞噴嚏,咳嗽氣急,喉中痰鳴,胸悶氣閉,痰多而粘,苔滑膩,脈浮
緊。
〔治法〕瀉肺逐痰,宣散外邪,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合三拗湯。
〔機理〕肺病生痰有澤山鹹「 」之象,兌澤為肺,艮山屬脾,此外邪導致哮喘痰鳴,痰溼化熱
化燥之候,故用上方瀉肺逐痰,清散外邪而愈。
金不生水(肺腎陰虛):
〔主證〕乾咳咯血,潮熱盜汗,喉幹聲嘶,腰痛遺精,舌紅少津,脈象細數。
〔治法〕清潤肺腎之陰,用驗方保肺丸(玄參、茯苓、炙草、隔山撬、胡黃連、麥冬、玉竹、白芍、
川貝、百合、百部、生地、地骨皮、旱蓮草)。
〔機理〕肺腎陰虛有天水訟「 」之象,乾為剛金乃肺燥津虧之候,坎水不足乃腎陰虛之候,
此即金水不能相生之象,多見於肺癆病,驗方保肺丸能清潤肺腎之陰而抗癆,效果甚佳。
金虛土弱(脾肺氣虛):
〔主證〕洒淅惡寒,自汗短氣,肢體倦怠,飲食乏味,舌淡苔白,脈大無力。
〔治法〕補益脾肺之氣,用四君子湯加黃芪、砂仁。
第三卷387
####
〔機理〕肺虛脾弱有澤地萃「 」之象,大量水積地面,泛濫成災,用本方益脾肺之氣,加固堤
防,使水歸湖泊,則諸證自已。
(2)心
火盛及土(胃府積熱):
〔主證〕煩渴喜飲,消谷善飢,口臭唇焦,牙齦腫痛,便秘苔黃,脈象洪大滑數。
〔治法〕清瀉胃火,用清胃散加大黃、生石膏。
〔機理〕胃府積熱有火地晉「 」之象,離火屬心,坤土屬脾胃,實則陽明,如日照地熱之狀,
故見上述諸證,本方瀉胃,因火生土,實則瀉其子之法,所以用之則效。
火病及木(熱極動風):
〔主證〕高熱不退,繼則發生四肢抽搐,甚而角弓反張,舌質紅,脈弦數。
〔治法〕涼肝息風,清熱化痰,用羚角鉤藤湯。
〔機理〕熱極動風有火風鼎「 」之象,離為火,巽為木,肝合筋而主風,司肢體屈伸,心火太
盛,波及肝木,則可熱極動風之證,用本方涼肝息風,清熱化痰,故可收效。
火不生土(五更洩瀉):
〔主證〕黎明之前,腹痛腸鳴作瀉,瀉下完谷不化,瀉後即安,少腹、下肢厥冷,腰膝酸軟,小
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而遲。
〔治法〕補火溫土,用四神丸加制附片。
〔機理〕五更洩瀉有火山旅「 」之象,本卦火在山上,隨草木之燃燒而行,其勢不能久留,乃
旅途之象。五更洩亦腹中之物難以久留,此火乃命門之火,此火不能生土,所以難以腐熟水谷,
故完谷不化而下,用本方補命門火以生脾土,則洩止而諸證皆除。
火衰木病(血不養筋):
〔主證〕面白無華,心悸失眠,繼則筋脈拘攣,爪甲枯燥,舌淡苔白,脈象弦細而澀。
〔治法〕養血營筋,用四物湯加丹參、雞血藤。
〔機理〕血不養筋有火雷噬嗑「 」之象,震為木,離為火,火衰必波及母髒震木亦病,而發生
血不養筋,筋脈拘攣諸證,本方養血營筋,緩和拘攣,故能收效。
(3)脾
土盛及金(脾溼犯肺):
〔主證〕腹脹腸鳴,胃納不佳,咳吐痰涎,胸悶氣短,苔白而膩,脈滑有力。
〔治法〕瀉肺滌痰,用三子養親湯合二陳湯。
〔機理〕脾溼犯肺有山天大畜「 」之象,艮為山,乾為天,天在山中,所畜者大。艮為脾土,
乾為肺金,在病變上又有脾溼犯肺之候,本方滌去脾土之痰,痰溼無從犯肺則病自愈。
土病及火(脾溼化熱):
〔主證〕脘悶腹脹,大便不爽,繼而發熱,渴不多飲,小便短赤,舌苔由白滑轉黃燥,脈緩變為
濡數。
〔治法〕利溼清熱,用黃芩滑石湯。
〔機理〕脾溼化熱有地火明夷「 」之象,坤地屬脾,離火屬心,心火入於脾溼之中則導致脾
溼化熱,本方二苓、腹皮、白蔻化溼為主,此亦實則瀉其子之法;黃芩、滑石、通草清溼中之熱,利
火腑而熱自清,故效甚佳。
第三卷388
####
土不生金(脾虛肺燥):
〔主證〕肺癆之證,食少便溏,形體消瘦,乾咳無痰,鼻孔、喉中乾燥,皮毛枯槁,舌紅少津,脈
數無力。
〔治法〕補土生金,用參苓白朮散。
〔機理〕脾虛肺燥有天地否「 」之象,此乃乾天肺金之氣不能下降,坤地脾土之氣難以上
升,以致脾土虛弱不能化生精微以養肺金,故出現上述諸證,用本方使脾土旺而生肺金,則諸證
自已。
土虛火衰(小腸虛寒洩瀉):
〔主證〕大便溏瀉,小便不利,少腹隱痛,喜按喜溫,腹脹腸鳴,矢氣稍舒,舌苔淡白,脈象沉
遲。
〔治法〕補小腸火以溫脾土,用附子理中湯加肉桂、吳茱萸。
〔機理〕小腸虛寒洩瀉有山火賁「 」之象,離火在下焦為小腸火,小腸火衰則不能濟泌別
汁,水飲失於運化而入於大腸中,故有此虛寒洩瀉之證,用本方補小腸火以溫脾土,洩瀉止而諸
證皆愈。
(4)肝
木旺生火(怒動肝火):
〔主證〕因怒發狂,怒視不寐,面紅目赤,罵詈不避親疏,逾牆上屋,毀物毆人,苔黃邊紅,脈
象弦大而數。
〔治法〕清肝瀉火,滌痰開竅,用當歸龍薈丸。
〔機理〕怒動肝火之狂證有風火家人「 」之象,巽為風屬肝木,離為火屬心經,怒動肝氣則
心火起,神志失常而狂亂。本方大清肝火,開竅滌痰,故有一定療效。
木病及水(鬱火傷陰):
〔主證〕眩暈耳鳴,急躁易怒,口苦咽幹,小便黃赤,潮熱盜汗,多夢遺精,舌邊紅,少津液,脈
象弦細而數。
〔治法〕瀉肝火,保腎陰,用一貫煎去沙參、當歸加白芍、黃芩。
〔機理〕鬱火傷陰有風水渙「 」之象,巽主肝風,氣盛化火,以致肝血虧損,波及腎中坎水。
渙有耗散之義,肝腎精血同源,木病所以及水為患。
木不生火(膽虛不眠):
〔主證〕善驚易恐,心悸不安,虛煩不眠,眠則多夢,舌邊少津,脈弦無力。
〔治法〕補益心膽之虛,用酸棗仁湯。
〔機理〕膽虛不眠有雷火豐「 」之象,震雷主肝膽之火,離明如心之神,肝魂為神之分支,肝
膽血虛,魂不能夜安於肝膽,心神因之不寧,形成膽虛不眠證,本方養肝血壯膽氣以寧心,兼有
清熱除煩之效,故能奏功。
木衰水虧(肝腎陰傷):
〔主證〕目眩眼澀,視物不清,腦轉耳鳴,潮熱盜汗,舌邊紅而少津,脈象弦細而數。
〔治法〕滋腎柔肝,用杞菊地黃丸。
〔機理〕肝腎陰傷有雷水解「 」之象,雷為肝火,偏盛而損傷腎陰,而出現肝腎陰傷之證,本
方滋腎水而柔肝木,故能收效。
第三卷389
####
(5)腎
水盛及木(寒滯肝經);
〔主證〕少腹痛引陰中,睪丸偏墜脹痛,陰囊收縮,疝瘕作痛,熱減寒增,腰膝覺涼,苔白滑,
脈沉遲。
〔治法〕溫寒暖肝,用天台烏藥散。
〔機理〕寒滯肝經之證有風水井「 」之象,坎水為寒屬腎,巽木屬肝,肝之經脈絡陰器,若腎
中寒邪滯於肝經,則可導致寒疝、偏墜、陰囊收引諸證。天台烏藥散,以臺烏、木香之香竄,行氣
中之寒而止痛;良姜、小茴暖少腹之冷痛;青皮疏肝理氣,吳萸溫散肝經之寒,檳榔導氣下行,並
與川楝、巴豆同炒,能使巴豆猛攻之性,由川楝導入肝絡,以除下焦寒滯,共奏溫寒暖肝之功。
水病及金(水飲凌肺):
〔主證〕喘咳痰多,清稀而白,小便不利,四肢浮腫,苔白膩,脈浮滑。
〔治法〕祛痰利水,用小青龍湯。
〔機理〕水飲凌肺有水澤節「 」之象,坎屬腎中寒水,兌屬肺金,寒飲犯肺,肺失宣降,小青
龍湯祛痰利水故有良效。
水不涵木(陰虛肝旺):
〔主證〕潮熱盜汗,腰酸遺精,進而引起頭目眩暈,口苦咽幹,自覺熱氣上衝,頭面轟熱,舌紅
少津,脈弦而數。
〔治法〕滋水涵木,用六味地黃丸加白芍、菊花。
〔機理〕陰虛肝旺有水雷屯「 」之象,坎水屬腎,震木屬肝,腎水虛而肝木失養,雷火逆而上
升,用本方滋水涵木,頗有奇效。
水虛金病(陰虛肺燥):
〔主證〕潮熱盜汗,腰膝無力,咳嗽痰血,聲音嘶啞,舌紅少苔,脈象細數無力。
〔治法〕滋腎潤肺,用驗方清咽甘露飲。
〔機理〕陰虛肺燥有水天需「 」之象,坎屬腎水,乾屬肺金,水虛而子盜母氣,以致金氣亦
弱,水天不能相需,金水不能相生,腎陰虧而肺燥熱,本方玄參、二冬、二芍養陰潤肺;二地補腎
陰;黃芩、石斛清燥潤肺,以奏滋腎潤肺之功。
3五臟相剋關係失去平衡的病變
五臟相剋關係失去平衡,在太過方面,有相乘、相侮兩方面的病變;在不及方面,有反乘、反
侮兩方面的病變,現分髒介紹如下:
(1)肺
金行乘木(肺燥肝熱):
〔主證〕感冒咳嗽,鼻塞流涕,進而出現口苦咽幹,頭暈目眩,舌邊紅,苔薄白,脈象浮大弦
數。
〔治法〕疏肺清肝,用桑菊飲加黃芩。
〔機理〕肺燥肝熱有天風「 」之象,乾金屬肺,震木屬肝,肺氣失於肅降而燥,肝氣因而失
制過升為熱,而成肺燥肝熱之證,本方宣降肺氣而清肝熱,故能奏效。
金旺火鬱(肺熱化火):
〔主證〕咳則胸中痛(中府穴附近),觸之更甚,口乾咽燥而不渴飲,咳吐稠痰腥臭,煩悶喘
第三卷390
####
逆,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散結消痰,用千金葦莖湯加銀花、黃芩、重樓、浙貝、魚腥草、葶藶子。
〔機理〕肺熱化火成肺癰有天火同人「 」之象,離火屬心,乾金屬肺,心火燻灼肺金,則肺中
熱盛肉腐,肺絡損傷而見上述證候,故用本方重清肺熱而消結,可使肺癰消散得治。
火旺金囚(心熱肺燥):
〔主證〕心煩不眠,潮熱盜汗,乾咳鼻幹,大便燥結,舌紅少津,脈象細數。
〔治法〕清心潤肺,用清心蓮子飲去人參、黃芪加丹皮、天冬、竹葉心。
〔機理〕心熱肺燥有火澤睽「 」之象,離屬心火,兌屬肺金,心火灼津而肺燥,肺與大腸相表
裡,故上為乾咳,下為便結,本方以石蓮子、竹葉心、丹皮清心火;地骨皮、黃芩退肺中虛熱;天
冬、麥冬潤肺而滋大腸;茯苓、前仁利水降火,共奏清心潤肺之功。
木旺金傷(肝火侮肺):
〔主證〕肺癆,煩躁易怒,胸脅疼痛,乾咳咯血,喉痛聲嘶,舌邊紅,苔薄黃,脈象弦細。
〔治法〕瀉肝滋肺,用驗方療肺丸。
〔機理〕肝火侮肺有風天大有「 」之象,乾天屬肺,天氣不明則風動於天,巽木反來侮金,故
出上述肺癆諸證,本方用白芍、黃芩、山梔仁瀉肝火,二冬、玉竹、百合保肺金,共奏瀉肝滋肺之
功。
(2)心
火行乘金(心火傷肺):
〔主證〕發熱汗出,心煩口渴,喘咳氣粗,痰多黃稠,鼻翼扇動,面赤鼻衄,舌苔黃燥,脈象浮
洪。
〔治法〕清心火,保肺津,用犀角地黃湯合白虎湯。
〔機理〕心火傷肺有雷天大壯「 」之象,雷火屬心,乾金屬肺,雷在天上,聲威甚壯,心火犯
肺,其病亦甚,本方用犀角地黃湯(犀角可用水牛角粉代)清心火,白虎湯清金保肺,肺津免受心
火之劫則愈。
火旺水枯(熱盛傷陰):
〔主證〕尿血鮮紅,小便熱赤,煩渴少寐,口舌生瘡,舌尖紅,脈洪數。
〔治法〕清心降火,滋水救陰,用導赤散加黃連、玄參、麥門冬。
〔機理〕熱盛傷陰有雷澤歸妹「 」之象,震雷之火盛則兌澤乾枯,失於滋潤,有如積熱傷陰
致小便癃閉之證,故本方用黃連導赤散清心降火,玄參、麥冬、生地滋水救陰以治。
水盛克火(水飲凌心):
〔主證〕心悸氣短,四肢厥冷,小便不利,甚則浮腫,舌苔淡白,脈象沉細。
〔治法〕溫陽行水,用真武湯。
〔機理〕水飲凌心有澤火革「 」之象,兌澤為水類,離火為心,水勝則火滅,二者不能相容,
有變革之象。真武為北方水神,作方名突出有溫陽行水之功,故能治水飲凌心之證。
金冷火衰(寒滯胸痺):
〔主證〕胸痺,喘息咳唾,胸背疼痛,四肢厥冷,苔白脈沉。
〔治法〕通陽散結,用栝蔞薤白白酒湯。
〔機理〕寒滯胸痺有澤雷隨「 」之象,兌金屬肺,離火屬心,本證乃心肺陽衰之證,心胸之中
第三卷391
####
陽氣不足,火衰不能溫煦肺金,以致寒滯胸中。本方用栝蔞開胸散結,薤白通陽行氣,桂枝溫通
心陽,白酒宣暢氣機。心陽得振,肺氣亦隨之宣達,則濁陰自散,痺痛自止。
(3)脾
土行乘水(脾病及腎):
〔主證〕中脘痞悶,渴不欲飲,小腹脹滿,小便短赤而熱,苔根黃膩,脈象濡數。
〔治法〕清利溼熱,用黃芩滑石湯。
〔機理〕脾病及腎有山水蒙「 」之象,此艮土太過而克坎水,出現脾經溼熱下注膀胱之證。
本方用黃芩、茯苓皮清溼中之熱;豬苓、白蔻宣化中焦之溼;滑石、通草、大腹皮宣氣化而利小
便。氣化則溼化,小便利則火府通,下注膀胱之溼熱自除。
土盛木鬱(肝膽溼熱):
〔主證〕黃疸,目黃、身黃、小便黃,寒熱往來,脅痛拒按,口苦嘔惡,苔黃膩,脈弦數。
〔治法〕清利肝膽溼熱,用龍膽瀉肝湯加茵陳、虎杖。
〔機理〕肝膽溼熱黃疸有山雷頤「 」之象,艮土為脾胃,震雷為肝膽,脾胃溼熱壅盛,而阻於
肝膽之中,鬱而發黃,並出現上述諸證,本方用木通、前仁、澤瀉、茵陳、虎杖等峻藥清火利溼熱
為主;膽草、梔子、黃芩重清溼中之熱為輔;柴胡、當歸、地黃疏肝氣、養肝血為佐;甘草和中解毒
為使,共奏除溼熱而退黃疸之功。
土敗木賊(脾虛肝旺):
〔主證〕痛瀉:腸鳴腹痛,痛則必瀉,完谷不化,胸脅痞悶,噯氣食少,舌苔薄白,兩關之脈左
弦右緩。
〔治法〕扶土抑木,用痛瀉要方。
〔機理〕脾虛肝旺有地雷復「 」之象,坤為脾土,震為肝木,脾虛失於運化,肝木反而克賊,
形成痛瀉之證。瀉責之肝,痛責之脾,脾責之虛,肝責之實,當制肝補脾,扶土抑木,本方以白
術、陳皮健脾和中以扶土,白芍瀉肝氣之橫逆,防風升下陷之清陽,共奏調氣機以止痛瀉之功。
土不制水(脾虛水腫):
〔主證〕腰以下水腫,按之難復,脘悶腹脹,食少便溏,面色萎黃,倦怠肢冷,小便短少,質淡
苔滑,脈沉而緩。
〔治法〕補土製水,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前仁、澤瀉。
〔機理〕脾虛水腫有山澤損「 」之象,艮山為脾,坎水為腎,脾虛而水反侮土,而成水腫之
證。本方以香砂六君行氣健脾,白朮、茯苓、前仁、澤瀉利水消腫。
(4)肝
木行乘土(肝病傳脾):
〔主證〕忿怒不已,胸悶脅脹,不思飲食,倦怠無力,舌淡苔白,脈象左弦右弱。
〔治法〕瀉肝實脾,逍遙散加生谷麥芽、北沙參。
〔機理〕肝病傳脾有雷山小過「 」之象,上震屬木,下艮為土,肝木之氣實必然克制脾土。
《金匱》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論。本方以參、苓、術、草、生谷芽、生薑補中實脾;
柴胡、薄荷、白芍、當歸、生麥芽疏洩肝氣以平肝抑木。
木火刑金(肝火犯肺):
〔主證〕口苦目赤,脅痛善怒,咳嗽咯血,舌紅脈弦。
第三卷392
####
〔治法〕瀉肝保肺,用黛蛤散加白芍、麥冬、百合。
〔機理〕肝火犯肺有天雷無妄「 」之象,乾屬肺金,震屬肝木,肝鬱化火犯肺諸證,應以青
黛、蛤粉清肝火而平肝陽;白芍養肝陰而止咯血;麥冬、百合保肺生津,共奏瀉肝保肺之效。
金勝克木(肝弱肺旺):
〔主證〕熱病後嗆咳喉幹,繼見筋脈弛緩,兩足痿弱不用,發為筋痿,舌紅苔黃,脈細而數。
〔治法〕清燥救肺,以扶肝弱,用清燥救肺湯去人參、甘草、阿膠加當歸、白芍。
〔機理〕肝弱肺旺有澤風大過「 」之象,兌金屬肺,巽木屬肝,肺金太過則反乘肝木,此肺熱
葉焦,高源化絕,水涸而不能潤宗筋,遂成筋痿之證。本方以桑葉、石膏清宣肺熱;麥冬、麻仁清
潤肺燥;杏仁、杷葉苦降肺氣;當歸、白芍滋養肝血,共奏扶肝清肺之功。
木不疏土(肝脾不調):
〔主證〕胸脅滿悶,噯腐吞酸,腹脹腸鳴,食少便溏,不喜油膩,苔白而膩,左肝脈弦細無力,
右脾胃脈滑大。
〔治法〕疏肝氣,運脾溼,用柴平湯。
〔機理〕肝脾不調有雷地豫「 」之象,震雷為木屬肝,坤土屬脾,此肝虛而氣失疏洩之職,以
致脾胃運化失常,痰、食、水、飲遂停滯不化而為病。本方以平胃散運脾消導,化除溼邪停滯;脾
溼之不運,又因肝失疏洩所致,故又以小柴胡湯加強肝疏洩脾土之力而收功。
(5)腎
水行乘火(寒水衝心):
〔主證〕奔豚氣病,汗後,臍下悸動,如奔豚上衝心胸,發作欲死,形寒厥冷,苔白膩,脈沉緊。
〔治法〕助陽祛寒,用桂枝加桂湯。
〔機理〕寒水衝心,有既濟卦「 」之象,上為陽為火,下為陰為水,本卦坎水在上,離火在下,
又有寒水衝胸而傷心陽之狀。本方用桂枝之辛溫,通陽散寒,加肉桂扶腎中陽氣,以制寒水上
逆;生薑助桂枝溫散寒邪;芍藥酸收和血斂陰以緩急止痛;大棗、炙草緩中補虛,共奏祛寒邪,扶
陽氣,以制奔豚上衝之證。
水泛土崩(腎病水腫):
〔主證〕全身水腫,腰以下特甚,陰部溼冷,腰痛酸重,四肢厥冷,小便不利,舌質胖嫩,脈象
沉細。
〔治法〕實土製水,用實脾飲。
〔機理〕腎病水腫有山地比「 」之象,坎為腎水,坤為脾土,腎中寒水太盛,則上泛脾土為
患,而成本證。實脾飲以白朮、生薑、大棗、炙草實脾補虛,使土能制水;附子、草果溫中散寒,扶
陽抑陰;木瓜斂澀,以防分利太過,且能化溼,共奏實土製水以退腫之功。
水虛土旺(瀉致癃閉):
〔主證〕素體陰虛,復因洩瀉,始則腰酸耳鳴,小便短少,尿時費力,繼則引起小便癃閉,少腹
脹滿,舌紅少津,脈細而數。
〔治法〕滋水和中,用左歸飲。
〔機理〕瀉致癃閉有水地師「 」之象,坤為脾土,坎為腎水,此脾土旺反乘腎水而導致癃閉。
左歸飲以熟地、枸杞、山茱萸滋陰補腎,使水旺而膀胱不致枯竭;山藥、茯苓、炙草和中止瀉,洩
瀉止則不致再耗陰液,陰液足則癃閉自愈。
第三卷393
####
水虛火盛(心腎不交):
〔主證〕心悸失眠,多夢健忘,耳鳴遺精,舌質紅,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交通心腎,用補坎填離丹。
〔機理〕心腎不交有水火未濟「 」之象,腎陰虛則耳鳴遺精、健忘,心陽亢則心悸、多夢、失
眠,本方用辛熱之桂附為君,補坎中之真陽;用蛤粉補離中之真陰;生薑、大棗調中,交通上下之
樞機,使心火下交於腎,腎水上濟於心,一升一降,往來無窮,性命於是乎立。
四、從太極含三為一以闡述中醫理論
太,有至的意思;極,有極限的意思。太極就是至於極限,無與倫比,但這個極限,包括了大
而無外,小而無內的時空極限在內。莊子說:「大而無外,謂之大一;小而無內,謂之小一。」即言
太極可以大於任意量,而不超越圓周和空間;可以小於任意量,而不等於零和無。太極是陰陽
五行的公式圖,宋代學者周敦頤在他所著的《太極圖說》中云:「無極而太極。」太極是有形之體,
但宇宙間的一切都是從無到有的,但「無極」不是空無一物,所以補充說:「無極之真,二五之精,
妙合而凝。」即言無極的真諦就是「二五之精」。二,指陰陽;五,指五行。也就是說,太極的背
後,是由看不見的陰陽五行的規律在支配著運動變化的,所以說太極是陰陽五行的公式圖(見
附圖)。這個公式圖反映出了陰陽要「一分為三」,五行是陰陽的進一步推衍。漢代劉歆在《三
統歷》中為太極下定義說:「太極元氣,含三為一。」也就是說太極這個統一體,不僅包括了陰陽
兩方面,還包括了劃分陰陽界限的標準在內,所以就含三為一了。這個公式,大而指宇宙這個
統一體,有天地人三才之分,小而到人身這個統一體,有精氣神三寶。中醫理論就是這樣運用
太極含三為一的公式圖的,現舉例分述如下:
第三卷394
####
1就陰陽五行而論,公式圖中圈內外,則按木火金水出現在東南西北四方位置。《素問·
天元紀大論》說:「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木金者,生成之始終也。」即言水火是陰陽最明顯的對
立現象,這表明了陰陽有相反的一面;從木到金,就是一個春生秋殺的連續過程,這表明了陰陽
有相成的一面。再以春夏秋冬配在東南西北四方,以應木火金水,土居中央而布四旁,由於西
南角為夏秋之交的長夏季節,故一般將中央移居此處以配長夏,從此右上角劃線將圖分為兩
半,則可見春夏為陽(木火為陽),秋冬為陰(金水為陰)。進一步由此公式推導五行相生相剋極
為方便,凡相鄰的兩位就是相生,隔一位就是相剋。中醫也本此理法將五臟套入太極公式圖,
以肝配木而在東方,居於圖之左面;以肺配金而在西方,居於圖之右面;心配火而在南方,居於
圖之上方;腎配水而在北方,居於圖之下方;脾配土而居中央,常在右上角木火和金水之間。曾
經有人抓住《內經》有「左肝右肺」之說,殊不知《內經》不僅另有解剖之說,而且此「左肝右肺」是
指太極公式上的左右,不是指人形體上的左右部位。《素問·刺禁論》說:「肝生於左,肺生於右,
心部於表,腎治於裡,脾為之使。」由此可見,這裡是以五臟在公式圖上配左右上下中央,並沒有
肝長在左邊,肺長在右邊,心分布於表面,腎分布裡面的意思,研究科學要實事求是,不可望文
生義。這也就是肝氣主升,肺氣主降,心氣主浮,腎氣主沉,土布四維的來源。
2就六經而論,亦本陰陽一分為三而來;太陽是陽氣多,少陽是陽氣少,陽明是陽氣極盛。
陽氣的多少,就是以陽明陽氣極盛的階段來劃界的。《素問·至真要大論》說:「陽明者,兩陽合
明也。」太陰是陰氣多,少陰是陰氣少,厥陰是陰氣盡,陰方則是以陰盡陽生的階段來劃界的。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厥陰者,兩陰交盡也。」由三陰三陽形成六經,是太極含三為一理論在
中醫學上的又一體現。
3中醫的比類取象規律,亦本太極含三為一而來。比類取象就是以五行為中心,將自然
界和人體各方面,按其屬性歸類排比和推衍的方法。這種方法,對自然界事物來說,就是一種
原始的原子學說;對人體來說,就是研究內外環境如何協調統一的方法。下面就通過這張簡單
的五行類屬表,便可以了解到它的太極含三為一的公式將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理論融為一體。
現列表分析如下:
五行類屬表
自 然 方 面人 體 方 面
五
味
五
性
五
色
五
形
五
氣
五
時
五
方
五
行
五
髒
五
腑
五
體
五
竅
五
志
五
神
五
液
酸溫青
枝
葉
風春東木肝膽筋目怒魂淚
苦熱赤花暑夏南火心
小
腸
脈舌喜神汗
甘平黃莖溼
長
夏
中土脾胃肉口思意涎
辛涼白果燥秋西金肺
大
腸
皮鼻憂魄涕
鹹寒黑
根
仁
寒冬北水腎
膀
胱
骨耳恐志唾
第三卷395
####
表中橫排所列的稱為屬,同屬的東西都存在著「天人相應律」,即不管這些東西在天地人那
一部,只要同屬,它們之間就存在著內在聯繫,能相互影響,相互感應,息息相通。如自然界的
「風」,為什麼首先會引起人體肝、膽、筋、目等部的病變,就是因為它們屬性相同的緣故。反過
來人體這些髒氣失調,又可以利用自然界形體為枝葉的、色青、味酸、性溫的藥物加以調治。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以說:「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在色為蒼,……在味
為酸」等等,就是指的天人之間存在相互感應律的意思。表中縱排的稱為類,同類的東西都存
在著「天人共通律」。如五行各有特性,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規律,五行以外的其他每一
類東西,儘管表象不同,但它們卻規律相同。天地是一個大天地,人身是一個小天地,天地和人
儘管現象不同,但存在著共通規律。推而言之,人體五臟亦各有特性,肝具有木之特性,心具
有火之特性,脾具有土之特性,肺具有金之特性,腎具有水之特性,而五臟之間亦存在著相生相
克的規律。必須注意,凡要運用哪一類就把這一類套入太極圓周圖式來分析,但各類之間的每
一項目都不可能互相交叉和取代。木火土金水是一類,肝心脾肺腎又是一類,只是肝具有木的
特性而已,如果互相取代,就發生了概念轉移。
4再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一段話:「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來分析,則可發現用陰陽一分為二去解釋則毫無深
義,但用太極含三為一去解釋,則妙趣橫生,意義深刻。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是說要分判天地的陰陽,就必須運用人掌握道(規律或方法)去觀
測,才能剖析得開,把「天地」這對陰陽再加上「道」,就含三為一了。
「萬物之綱紀」,是說要分判眾多事物的陰陽,就要用大綱和小紀(細目)的方法,即言要對
眾多事物分陰分陽,就必分清主次、標本,這就符合太極含三為一之法。
「變化之父母」,是說凡變化的東西,要分剖它的陰陽,都要去找它的父母(上一代體系),因
變化中的陰陽已是下一代體系了。
「生殺之本始」,是說事物從發生到毀滅的過程,就是一個個長短不等的周期,只有掌握了
從始到終,從因到果的情況,才能知周期中間的轉變過程。
「神明之府也」,神指北鬥,明指日月,只有日月鬥交會,才能形成二十四節氣。其中鬥是主
宰者,是劃分陰陽的標準,每月太陽和月亮聚會兩次,如果本月北鬥不來聚會,則節氣均不能成
立,故曰「三光者,日月星」。
「治病必求於本」,即言醫家診治疾病,也要運用太極含三為一法。
以上從「天地之道也」起的幾個「之」字,均作代詞代陰陽二字。即言要掌握天地陰陽的標
準是「道」;要對眾多事物分陰分陽的方法是「綱紀」;要知道變化過程的陰陽實質,就要從它的
上一代體系———「父母」去了解;要明確生殺周期的陰陽情況,就要抓住它的始終點;要弄清日
月星運行,就要看它的交會點,可見「之」都是代陰陽二字的應用。
第三卷396
####
臨證特色
鄒氏是一個理論聯繫實踐的人,他將五臟辨證理論運用於臨床,並對一些疾病有獨特見
解,在治療上有他的絕招,現分述如下:
一、將五臟辨證理論運用於臨床各科
中醫臨床各科的辨證,都與《金匱》以「五臟論雜病」有關,鄒氏有鑑於此,故將五臟辨證理
論運用於內、婦、兒、眼、喉、瘡瘍、皮膚、骨傷各科臨床中,不僅在理論上達到了規範化,而且在
診治疾病時方便實用。現在就分科簡介如下:
1在內科方面分五臟之病、證
肺的疾病有感冒、咳嗽、哮喘、肺癆、肺癰等。症狀有鼻塞、喉幹、咳喘、痰鳴、胸痛少氣、憂
悲、肌膚甲錯、毛髮焦枯等。
心的疾病有心痛、心悸、失眠、癲狂、血證等。症狀有神昏、譫妄、煩躁、多夢、驚悸、怔忡、發
狂、面赤,舌紅、絳、青紫,汗液變化等。
脾的疾病有痰飲、積聚、洩痢、水腫、臌脹、痺證、痿證、脘腹痛等。症狀有四肢酸軟、食少便
溏、便下膿血、便秘腹脹、消谷善飢、口唇諸病等。
肝的疾病有眩暈、中風、厥證、痙病、破傷風、癇證、鬱證、疝氣等。症狀有頭目之候、四肢抽
搐、角弓反張、屈伸不利、顫抖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少腹、陰部之候等。
腎的疾病有消渴、淋證、遺精、陽痿、遺尿、癃閉等。症狀有腰痛酸軟、耳鳴、齒、小便不利
諸證、尿濁、精冷、骨節疼痛等。
2在婦科方面,無論胎、產、經、帶,皆以肝為主,本葉天士「肝為女子先天」之論。因肝為
藏血之髒,其氣疏洩,婦女以血為本,情志又多抑鬱。衝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脈又與肝經密切
相關。如果肝不藏血則任脈虛,血海枯,可導致經亂、經閉;肝失疏洩,情志抑鬱,也必引起多種
婦科疾病。肝經失調,還可導致五臟病變。
3在兒科方面,北宋錢乙奠定了以五臟為綱的證治基礎,提出了五臟虛實及常用治法。
肝實則目直視,大叫、呵欠、項急、煩悶;肝虛則咬牙,多欠氣。肝病有瀉青丸之方。
心實則多哭,發熱飲水而搐;心虛則困臥,悸動不安。心病有瀉心導赤散。
脾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脾虛則吐瀉生風。脾病有益黃散。
肺實則悶亂,喘促而渴飲;肺虛則哽氣,長出氣。肺病有瀉白散。
腎有虛無實。腎病有六味地黃丸。
4在眼科方面,本「五輪」、「五臟」以辨證論治。引《審視瑤函》之說:「目有五輪,屬乎五
髒,眼通五臟,氣貫五輪。輪屬標,髒屬本,輪之有病,莫不由髒氣不平所致。」鄒氏重視「察輪識
病」:
風輪變色,肝經受邪;
第三卷397
####
血輪胬肉,心經餘熱;
胞瞼腫脹,脾經溼熱;
氣輪紅赤,肺經有火;
視瞻昏渺,腎經鬱熱。
5在喉科方面,也強調五臟證治。咽連胃管,其氣通於脾,故多脾溼胃火之證,如口瘡、牙
痛等病。喉連氣道,其氣通於肺,喉病多肺熱津傷之證。肝失調達,氣鬱化火,痰氣鬱結,則成
梅核氣、廉珠喉痺之證。心火上炎,則口舌生瘡。腎陰不足,多致失音、虛火喉痺之證。
6在瘡瘍方面,更從五臟證治理論上,提出瘡毒化火,入於血脈,外發皮肉之分而形成陽
證瘡瘍,內陷筋骨之分而形成陰證瘡瘍。若為逆證,邪氣盛則瘡毒內攻臟腑,則形成「走黃」之
證,正氣虛而瘡毒內陷臟腑,則形成「三陷證」。
7在皮膚病方面,也強調五臟辨證,指出發病部位雖在皮膚,但無不影響五臟。本病多溼
則關係到脾,化火癢甚則關係到心,多風多蟲則關係到肝,反覆發作,長期不愈,成為虛寒之證
則關係到腎。
8在骨傷方面,則從皮、脈、肉、筋、骨五體之傷,而內損及肺、心、脾、肝、腎,不僅為骨骼之
傷。凡傷皮而致肺虛者,則見面色淡白,唇爪無華,舌質淡,脈虛大;傷肉而及脾者,則見面黃肌
瘦,舌胖苔膩,脈濡而緩;傷血脈而及心者,則見瘀血凝滯諸證;傷筋而及肝者,則見面色青,脈
弦緊;傷骨而及腎者,則見面色黧黑,腰痛神倦,二便失常,脈沉而細等證。
二、對肝硬化的獨特見解
鄒氏對肝硬化病證有他的獨特見解,現舉例如下:肝硬化之病,在中醫病名上稱之為右脅
下血症,認為系瘀血內結所致。此乃溼熱入於肝絡,血為熱瘀所致。肝為藏血之髒,肝絡瘀阻,
氣滯不舒,則右脅下時時隱痛;肝經瘀血外證,則見皮膚上有血絲赤縷(蜘蛛痣),面色青黯,唇
舌爪甲青紫,脈來沉澀;瘀血化熱傷陰,則見手足潮熱;肝之大絡瘀阻而木盛克土,則可突然損
傷胃絡而吐血;肝旺乘脾,運化水溼功能失調,則為浮腫、單腹脹。種種證候,歸咎其源,莫不
由瘀血所致。又由於肝臟為人身之大實驗室,一有病變,則糖、蛋白、脂肪轉化皆受影響。今日
之保肝療法,只能起到減少肝臟負擔以保護肝臟的作用,對肝硬化之病變並無治療作用。若要
治本,必須配合活血去瘀以軟肝散結之法,否則,只鍋中添油,總有一天會燒乾的。
三、診療咳嗽、脾胃病、皮膚病的經驗
鄒氏診療疾病有許多絕招,現舉例介紹如下:
他對很多感冒咳嗽治療不當,長期不愈之證,經診斷後便能判定為外邪不解,內鬱化熱化
燥所致。指出不能見咳治咳,必須疏表、清肺、化痰、潤燥並用,而且要選藥精當方能奏效。治
療本病,主方用麻杏石甘湯加浙貝、重樓、黃芩、枇杷葉、矮茶風、麥門冬之類。中藥清潤以止咳
平喘、清化熱痰之藥,近年來在草藥方面,發掘出了大量這方面的藥材,如肺筋草、青蛙草、吉祥
草、兔兒風、六月寒等草藥,均有這方面的療效,值得選用。
脾胃為後天之本,在治脾胃病方面,他本「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則,常常甘淡、芳香
第三卷398
####
並用。甘淡方面常選苡仁、茯苓、蓮米、芡實、隔山撬(消)、生麥芽、糯米草根之類;芳香方面常
選陳皮、砂仁、佛手、枳殼、藿香、厚樸花之類。這些藥物,性味和平,既起到了健脾和胃的功能,
又不傷害中氣,且無壅滯溫燥之弊。
鄒氏擅長用丹藥治療頑疾,如內服三仙丹(水銀、火硝、白礬各30克,按升丹法日
升
華),每周
內服0.01克,以土茯苓30克、銀花30克、生甘草30克、柿餅60克、馬勃15克、兒茶1.5克煎
湯送服,可防止服丹藥後口腔潰爛之副作用。外用銀粉散於局部(紋銀9克、水銀7.5克,將紋
銀在高溫下熔化,入水銀候冷為末,加硃砂末4.5克、鉛粉末21克、輕粉末7.5克、冰片末6
克、麝香末1克,杵勻入瓶中密閉)。水銀類汞劑,對梅毒病原體具有良好的殺滅作用,用以治
療梅毒是中醫的一大優勢。汞劑雖為劇毒之品,然而有病則病受之,體現了「以毒攻毒」的治療
法則,只要嚴格控制劑量是不會中毒的。
善用蜈蚣、全蟲、甲珠、僵蠶等蟲藥治療痰核及皮膚病。如瘰癧用此四味為末,再加浙貝、
玄參、牡蠣為末作丸,服一料即可痊癒。治瘰癧蜈蚣一料用15~20條。又治溼熱入於血分,血
燥生風,溼熱內留不去,用此四味合地膚子、白蘚皮、銀花、黃柏之類甚效。同時配合驗方芒硝
浴疹湯(苦參30克、芒硝60克、生軍30克、黃柏30克、蛇床子30克、花椒15克、千裡光30克)
煎湯外洗甚效。
名案評析
一、漏汗證案
李某某,女,60歲。初診日期1993年5月23日。患者反覆出汗3年,加重2月。3年前因
經常感冒,自購治感冒的成藥內服,因發汗過多,以致自汗不止。近2月來,冷汗淋漓,晝夜不
止,惡風寒,愈出汗而愈冷,夏月仍著棉衣。曾在當地醫院治療無效,始轉來一家省級醫院住院
治療。住院期間,每抽血檢查一次,全身怯冷更甚,汗出更多,病情逐日加重,仍診斷不明,故求
治於中醫。證見怕冷、惡風,五心煩熱,渴不思飲,食少眠差,苔薄少津,脈象沉弱無力。診斷為
漏汗證,因太陽病發汗太過,遂漏汗不止。《傷寒論》云:「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
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本證雖無小便難,四肢急難屈伸之證,但出
現五心煩熱,口渴少津,亦為陰血不足之象。此為出汗過多損傷陰血,加之寒邪盛,陽不化津所
致。急當固護陽氣,養血斂陰益脾,用桂枝加附子湯加味:制附片30克、桂枝10克、白芍30
克、生薑3克、大棗10克、炙甘草5克、當歸15克、黃芪50克、棗皮20克、棗仁10克、砂仁5
克、生谷麥芽各30克、楂肉15克、陳皮10克,服10劑。
6月4日複診:上方服2劑後,汗出減,服完10劑後,汗出止,諸證減。後用四君子湯(太子
參15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炙草3克),加白芍15克、黃芪30克、棗皮10克、制首烏10克
4劑,鞏固療效,調其善後。
〔評析〕本案漏汗證,疑點甚多。第一、病程很長,前後拖了3年多。第二、就診的醫院均檢
查不出病理變化。鄒氏從病史上了解到病員3年前因感冒即自購治感冒之成藥內服,初步斷
第三卷399
####
定為發汗太多所致。推論後來在醫院的治療,在3年時間裡,可能雙管齊下,一方面服治感冒
的藥,一方面用抗生素之類的藥物以抗感染,所以進一步削弱了患者的正氣,使整個身體衛外
的陽氣降低,臟腑功能減弱,從每抽一次血則怯冷更甚,汗出更多,病情逐日加重的病情變化即
可證明。第三、所幸者病人素體尚無大病,只是全身功能降低,無器質變化,所以檢查不出病變
來。本病儘管病程很長,反覆很多,但仍為表證發汗太多,腠理疏鬆,汗液遂隨標悍滑疾之衛
氣而出,衛外之陽氣傷則畏寒怯冷,精神不振,汗出多則陰血亦虧虛,故有煩熱而渴之象。太陽
病而脈沉弱,則由太陽轉入少陰,所以用仲景桂枝加附子湯。但氣血虧損,脾胃虛衰,腠理疏
松,表氣不固,所以又加當歸、黃芪補氣血;白朮、砂仁、楂肉、陳皮、生谷麥芽健運脾胃,使化源
充足,精氣乃能恢復;棗皮、棗仁斂陰安神,佐白芍以固表氣,共奏扶正祛邪,實衛固表以止「漏
汗」之功,10劑乃見顯效。以此病之特點,最後仍以補後天之本脾胃,佐以養血斂陰以收全功。
二、動風證案
陶某某,女,12歲。1993年12月5日初診。今年下學期開學以來,小學班主任經常向家
長聯繫,說該生經常在課堂上作怪動作,如手舞足蹈,或向老師和同學歪嘴做怪像。家長詢問
學生,學生說是無意的,最後才了解到她無法自己控制自己。經常鬧頭痛,偏在左側,晚上足常
晾出被外。經某醫院診斷,才知患了「舞蹈病」,服藥數月無效,好動之證日漸增加,乃向鄒氏求
治。鄒氏曾多次治癒本病,見除有好動之症狀外,常流鼻血,皮膚粗糙,舌質紅有瘀斑,脈澀而
細數。診斷為血瘀動風,內有鬱熱,當活血化瘀佐以止血之品,兼清在裡之鬱熱,服散劑一至二
料,乃可收功。因病人既有瘀血,又常衄血,必兼而治之,方無留弊。
處方:白芍60克、廣三七15克、生大黃10克、黃芩15克、水蛭10克、土鱉蟲15克、全蠍25
克、蟬衣30克、山楂60克。
上藥共為細末,每服1克,1日3次,用夜交藤30克、白茅根30克煎湯送服。
一料而病癒,鼻衄亦止。前方去水蛭、土鱉蟲、生大黃加丹參60克、雞內金30克、隔山撬
(消)30克,為末,服如上法而收功。
〔評析〕本例「舞蹈病」屬中醫「血瘀動風」之候。此乃瘀血滯於腦中之絡,風邪內動所致。
本證血為熱瘀故衄血,其他脈證皆有瘀血之象。方用水蛭、土鱉去瘀血;全蠍、蟬衣入絡熄風;
大黃入血分清熱活瘀,並通行十二經絡以逐除瘀滯;配黃芩消瘀熱而引血下行;白芍、三七、山
楂活血、止血、和中,久病為末緩服,所以一料而收功。
三、蠶豆黃案
周某某,男,10歲。1975年4月15日初診。新都馬家鄉農民之子。因過食田中嫩葫豆米
而發黃疸,經新都某軍醫院診斷為溶血性黃疸,乃食物過敏引起,需輸血2000~3000毫升以支
持治療。醫院因戰備無血救治,農民也負擔不起這筆費用,遂求鄒氏一治,死而無憾。鄒氏診
之,見目黃,身黃、小便黃,腹滿便秘,精神、飲食尚可,舌質紅絳,舌苔黃膩,脈象濡數。乃斷為
溼熱入營,壅閉肝膽,為「蠶豆黃」證。急當清熱涼營,峻利溼熱之劑以搶救。
處方:茵陳120克、梔子30克、生軍5克、花斑竹15克、茯苓30克、豬苓15克、澤瀉10
第三卷400
####
克、通草6克、丹皮1克、赤芍15克、紫草10克、生地15克、黃連10克、黃柏15克、黃芩10
克。
用赤小豆500克煎水熬以上諸藥,清淡飲食調養。4劑而黃退,6劑而諸證除。
〔評析〕本案發揮了中醫治法的優勢,不需輸血,而採取「急則治其標」之法。斷為「溼熱入
營,壅閉肝膽」,為「蠶豆黃」證,故用大劑茵陳蒿湯加花斑竹、豬苓、茯苓、澤瀉、通草、赤小豆以
清利溼熱,並以黃連解毒湯清熱解毒燥溼,涼血四物湯清熱涼營,用張子和之法,祛邪即是扶
正,若落入補血養血之窠臼,病必不救。從本案的治癒,可以證明這一理論在特殊情況下,用之
得當,非常有效,切不可膠柱鼓瑟,按圖索驥。
醫論醫話
一、《發熱論》節選
發熱這一症狀,在很多疾病中都可能出現,如傷寒、溫病、雜病均可出現不同形式的發熱。
在未討論發熱之前,想先談談中醫學認為熱是什麼?中醫認為熱乃人體真陽之氣充周於身的
表現,如天之一丸紅日,在臟腑則以陽氣賅之,在膚腠則以衛氣範之。凡皮膚之固密,肌肉之溫
暖,水谷之腐熟消化,氣血之運行不息,皆賴這一熱力的作用。至於發熱,則是人體陰陽失調所
表現出的共同證狀之一,外候以自覺或他覺有異於正常人之熱感為特徵,常與惡寒和出汗並
見。但發熱不一定都有體溫升高的表現。《醫學要訣》說:「所謂發熱者,不必達體溫計的標準
始謂之,凡局部有熱感者,亦謂之發熱。」有些虛熱證、瘡瘍之局部發熱,都無體溫升高現象。
造成發熱原因,一是人體本身感應,一是致病因素,二者互為因果。在外感病中,六淫和戾
氣均可引起發熱,其病機不外邪正相爭,陽氣亢奮而發熱。根據它的性質,可分為傷寒發熱、溫
病發熱、瘟疫發熱。在內傷病中,凡正氣虛損或內有積滯,皆可導致發熱,其病機不外陰陽偏盛
偏衰。根據它的性質,又可分為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血瘀發熱、氣滯發熱、痰飲發熱、食積發
熱。
在診斷上,主要運用四診所得資料,以判斷熱型、熱勢。
1熱型:中醫熱型分為發熱、潮熱、煩熱、假熱、往來寒熱、厥熱勝復等,現分述如下:
發熱:自覺或他覺發現身體有熱感者,則稱為發熱。表證發熱,常以身熱、膚熱、翕翕發熱
名之;裡證發熱,則以灼熱、壯熱、蒸蒸發熱名之;局部發熱,則稱為額熱、尺膚熱等。
潮熱:潮熱不惡寒,只發熱,發作有時,狀若潮水,一日一發,按時而止,經常有低熱,發作時
則按比例增高。平旦、日晡、夜間均可發生,但在日晡發潮熱者最為常見,凡朝熱暮涼,夜熱早
涼,兩顴發赤,手足心熱,亦屬潮熱範圍。
煩熱:凡因心煩而熱,或熱不止而煩甚,五心煩熱,均屬本證範圍。
假熱:身雖有熱而裡寒格陽,口雖乾渴必不喜冷,大便不實,小水清頻,氣短懶言,色暗神
倦,身熱脈數而按之不鼓指,面赤有微熱而反得近衣,發熱自汗而自任風寒,此皆熱在皮膚,寒
在臟腑,虛陽上浮,陰盛格陽。
第三卷401
####
往來寒熱:往來寒熱是寒熱來去分明,寒時自寒而不熱,熱時自熱而不寒,此乃邪正交爭
於半表半裡所致。若在傷寒,則為邪入少陽;若在溫病,則為邪氣留連三焦;若在瘟疫,則為邪
伏膜原;若內傷病,則為陽盛陰虛,元氣大傷;若為瘧疾,則寒熱往來,一日一發,不似他證之寒
熱往來,一日二三度或十餘度發,皆發無定時。
厥熱勝復:厥熱勝復表現為發熱與四肢厥冷相互交替出現,其厥熱勝復有四種表現:一是
厥熱時間相等,象徵陰陽已趨平衡,為病將愈之兆;二是厥冷時間多於發熱的時間,表示陰盛
陽衰,病情趨於惡化之象;三是發熱的時間多於厥冷的時間,這是陽氣來復,陰邪退避,病將向
愈之兆。四是厥冷消除而發熱不止,陽復太過,必有後遺之證。《傷寒論》指出:「傷寒先厥後發
熱,……而反汗出咽中瘡,其喉為痺。」「四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2熱勢:熱勢分為微熱、高熱、溫溫發熱。現述如下:
微熱:微熱即輕度發熱,或長期出現低熱之證,又稱小熱、小有發熱。
高熱:高熱亦稱大熱,發熱高而明顯,甚則持續不退,身熱如烙,熱勢如火如荼。
溫溫發熱:溫溫發熱,有身雖熱而熱勢卻不明顯,如溼溫病的身熱不揚,隱微而不顯。
各種病證的發熱,也有不同特點。在外感方面,有傷寒、溫病、瘟疫的不同發熱;在內傷方
面,有陰虛、陽虛、血瘀、氣鬱、痰飲、食積的不同發熱。現分條簡述如下:
(一)傷寒發熱
1太陽病,以發熱與惡寒並見,惡寒特甚為特點,兼見頭痛、項強、脈浮等證。
2陽明病,以但惡熱不惡寒為特點。其證多見壯熱不退,口大渴,脈洪大;腑證常見日晡
潮熱,及痞、滿、燥、實之證。
3少陽病,以寒熱往來為特點,兼見口苦、咽幹、目眩、胸脅苦滿,心煩喜嘔、脈弦。
4太陰病,僅有手足自溫之證,伴有脾胃病。
5少陰病,以身有微熱,面赤如妝為特點,兼見但欲寐,脈微細。
6厥陰病,以厥熱勝復為特點,兼見虛寒或伏熱之證。
(二)溫病發熱
1衛分證,以發熱重惡寒輕為特點,兼見自汗口渴,脈象浮數之證。
2氣分證,以壯熱或日晡潮熱為特點,夾溼則見溫溫發熱,在少陽則見寒熱往來。
3營分證,以高熱不退或身熱不揚為特點,兼見神昏譫語,舌絳脈數之證。
4血分證,陰虛者多夜熱較甚,邪實者多尺膚熱或手足心熱,兼見舌色深絳,斑疹出血,心
動痙厥。
(三)瘟疫發熱
瘟疫初起寒熱齊作,來勢暴急,發熱則遍體炎炎,身烙如火,惡寒則戰慄鼓頷,頭痛如劈,身
痛如被杖,或見斑疹白
疒
立
口
,衄如泉湧,甚則昏不知人等證。
陰虛發熱,以顴頰紅赤,五心煩熱,潮熱骨蒸為特點,兼見咳嗽盜汗,舌絳而幹,脈細而數。
陽虛發熱,以身有微熱,面赤戴陽為特點,兼見厥冷自汗,舌質鬆浮,脈大無力。
血瘀發熱,以發熱不退,長期低熱為特點,兼見水不欲咽,痛處不移,肌膚甲錯,舌有瘀
第三卷402
####
點,脈澀。
氣鬱發熱,以骨蒸潮熱或往來寒熱為特點,兼見胸脅滿痛,煩躁易怒,舌苔白黃,脈象弦數。
食積發熱,以蒸蒸發熱,薄暮轉甚,手足心熱,額部反冷為特點,兼見噯腐吞酸,胸滿腹脹,
惡聞食臭,舌苔厚,脈沉滯。
在治療上,主張靈活運用種種治療法,這些治療法是發汗退熱法、調和營衛退熱法、清氣退
熱法、通便退熱法、催吐退熱法、和解退熱法、表裡兩解退熱法、清化退熱法、清營解毒退熱法、
舒鬱退熱法、祛瘀退熱法、滋補退熱法、消導退熱法、截瘧退熱法等等(內容略)。
二、《治療十法論》節選
自清代程國彭《醫學心悟》提出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後,醫家宗之,奉為圭臬,實
際八法還不能賅括各種治法和方藥,所以後世生出許多枝節來,使中醫的理、法、方、藥不能一
以貫之,究之實際,應在八法中加入鎮、澀兩法,合為十法,才能統帥中醫的一切治法和方藥,其
理由如下:
(一)何以要在八法中加入鎮、澀兩法
在《醫學心悟》的八法中,是將鎮、澀兩法歸入補法之內,這是不全面的。
首先,從治療大法的目的來討論:補法的目的是針對全身性虛弱的證候的,諸如氣血不足、
臟腑虧損等。而鎮法則針對神志失守、肝魂不藏、肝氣上逆的證候,目的在於平鎮。李時珍說:
「重劑凡四:有驚則氣亂,而魂氣飛揚,如喪神守者;有怒則氣逆,而肝火激烈,病狂善怒者,並鐵
粉、雄黃之類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多驚健忘,迷惑不寧者,宜硃砂、紫石英之類以鎮其心;有
恐則氣下,精神失守,而畏人將捕之者,宜磁石、沉香之類安其腎。」澀法則專一針對人體某部之
滑脫而設,症狀比較單純,如針對自汗盜汗,久瀉久痢,小便自遺,精關不固,久咳不止,崩漏帶
下等某一病證使用收澀之法。李時珍說:「脫者散而不收,故用酸澀溫平之藥以斂其耗散。龍
骨、牡蠣、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烏梅、石榴皮、呵黎勒、罌粟殼、蓮房、棕灰、赤石脂、麻黃根之
類,皆澀藥也。氣脫兼以氣藥,血脫兼以血藥及氣藥,氣者,血之帥也。」
其次,就本草所列鎮、澀兩法的藥物,大多無補益作用。屬鎮法的藥如止咳平喘的杏仁、蘇
子、桑皮、兜鈴之類;降逆和胃的半夏、竹茹、柿蒂、杷葉之類;潛陽重鎮的龍骨、硃砂、磁石、鐵落
之類;平肝熄風的羚羊角、白蒺藜、鉤藤、全蠍之類;攝納浮陽的黑鉛、代赭石之類;止痛的降香、
玄胡之類,本身都沒有補益作用。有人提出硃砂安神丸既有重鎮安神作用,又有補陰益血作
用,然補陰益血是因本方配有當歸、生地等藥之故,硃砂在本方中仍只有重鎮安神作用,這可以
說本方是鎮法與補法同用的方劑。李時珍認為很多重鎮之品都「性帶陰毒,不可多服」,就更談
不上對人體有補的效益了。屬澀法的藥物如斂汗固表的麻黃根、煅牡蠣之類;斂肺固澀的罌粟
殼、呵黎勒之類;澀腸固脫的赤石脂、禹餘糧之類;收斂固遺的金櫻子、側柏葉之類,本身都沒有
補益作用。有人說桃花湯用赤石脂,不是既有澀腸固脫之功,又有溫補和中之效,不知桃花湯
中配有乾薑溫中,粳米和胃之故,而赤石脂對全身根本沒有補益作用。
由此可見,在治療中不加入鎮、澀兩法,只有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確實不能完
全賅括各種治法和方藥。
第三卷403
####
(二)從《內經》理論到方藥教材不加鎮、澀兩法均難賅括
鎮、澀兩法在《內經》中就明確提出來了。《素問·至真要大論》說:「驚者平之,散者收之。」
平,就是鎮法的意思;收,就是澀法的意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其悍者,按而收之。」悍
的病證,在此包括肝陽上亢、肝風驚厥、心無所倚、神無所定,這些病證都需平鎮,這就是「按」的
意思。又瀉痢不止、多汗多尿、失血崩帶諸證,亦屬悍的病證,則需要用澀法,這就是「收」的意
思。北齊徐之才的十劑,也明確提出了鎮法和澀法,如說:「重可鎮怯,磁石、鐵粉之類是也。」
「澀可固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
再從今日中醫大專院校中藥學、方劑學來看,若按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來歸類,
就有好多類別都無法歸納進去,致使法、方、藥在理論上脫節,若加入鎮、澀兩法合為10個大法
去歸類,則中藥、方劑的全部細目都歸納進去了。現將中藥學、方劑學的項目,列表說明如下:
治療十法歸類方藥表
治法藥 物 分 類方 劑 分 類
汗辛溫解表藥、辛涼解表藥辛溫解表劑、辛涼解表劑
吐湧吐藥實證湧吐劑、虛證湧吐劑
下寒下藥、溫下藥、緩下藥、峻下藥寒下劑、溫下劑、緩下劑、峻下劑
和和解劑
和解少陽劑、調和肝脾劑、調和腸胃劑
透達膜原劑、表裡兩解劑、寒熱並用劑
攻補兼施劑
溫
溫裡祛寒藥、溫中回陽藥、苦溫燥溼藥
芳香行氣藥、芳香開竅藥、芳香化溼藥
攝納浮陽藥
溫裡回陽劑、燥溼化濁劑、芳香行氣劑
芳香化溼劑、芳香開竅劑、攝納浮陽劑
清
清熱祛暑藥、清熱燥溼藥、清熱瀉火藥
清熱解毒藥、清心開竅藥、清熱涼血藥
清熱生津藥、清虛熱藥
清熱祛暑劑、清熱燥溼劑、清熱瀉火劑
清熱解毒劑、清火開竅劑、清營涼血劑
清臟腑熱、清虛熱
消
祛風除溼藥、利水滲溼藥、溫化痰涎藥
清化痰涎藥、消痞化積藥、鹹寒軟堅藥
消食導滯藥、驅蟲藥
抗癌藥、外用藥
祛風除溼劑、利水滲溼劑、溫化痰涎劑
清化痰涎劑、消痞散積劑、鹹寒軟堅劑
消食導滯劑、活血化瘀劑、驅蟲劑
抗癌劑、外用方劑、燥溼化痰劑
潤燥化痰劑、祛風化痰劑、滌飲化痰劑
利水通淋劑、利水退黃劑、清熱利溼劑
補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補陽藥補氣劑、補血劑、滋陰劑、補陽劑
鎮
止咳平喘藥、降逆和胃藥、重鎮潛陽藥
止痛藥、平肝熄風藥、重鎮安神藥
止咳平喘劑、降逆和胃劑、重鎮潛陽劑
止痛劑、平肝熄風劑、重鎮安神劑
澀
斂汗固表藥、斂肺止咳藥、澀腸固脫藥
止遺澀帶藥、收斂止血藥
斂汗固表劑、斂肺止咳劑、澀腸固脫劑
止遺澀帶劑、收斂止血劑
從上表可以說明,如果不設立鎮法,中藥學和方劑學中的止咳平喘、重鎮安神、降逆和胃、
第三卷404
####
平肝息風、止痛等中藥和方劑的項目,都難以歸入八法中的哪一法,只好分別歸入清法、溫法及
其他法。如果不設立澀法,中藥學和方劑學中的斂汗固表、澀腸固脫、收斂止血、斂肺止咳、止
遺澀帶等中藥和方劑的項目,也不知應恰當地歸入八法中的哪一法為妥。由此可見,要使中醫
理、法、方、藥一貫,就必須在治療八法中加入鎮、澀兩法,形成治療十法。否則,這個完整的體
系便發生嚴重脫節,以致提出的法越多而越見紛繁,有如無制之師。
(三)從醫易相通之理看治療十法的依據
治療十法不僅在《內經》中有詳細論述,在《易經》中也合於河圖之數理。河圖恰為十數,易
學家蔡福裔老先生已在《河洛考》一書中,將治療十法列入「河圖公式」,現列表說明如下:
河圖十數與治療十法結合表
五臟五行五方五氣五時五化五動十數十法
腎水北寒冬藏沉
1 下
6 消
心火南暑夏長浮
2 清
7 吐
肝木東風春生升
3 汗
8 溫
肺金西燥秋收降
4 澀
9 鎮
脾土
中
央
溼
長
夏
化平
5 和
10補
說明:
(1)本表河圖十數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
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按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之法,河圖十數則從數理上表
示出陰陽五行的相互融合。
(2)河圖十數,顯示了陰陽合五行,結合臟腑,則表示五臟各有陰陽變化,從而以五臟、五行
配五方、五時、五氣、五化、五動等等,在治療則以河圖十數配汗、下、溫、清、吐、和、消、補、鎮、澀
十法。
(3)河圖1、6兩數何以配下法、消法?因腎合北方水,北方居下,又腎司二便。下法有從大
便下邪之義,消指內消,最後從二便排除之的意思。下法直通於外,故取陽數1配之;消以內消
為主,故取陰數6配之。
河圖2、7兩數何以配清法、吐法?因心合南方火,火熱之極則為暑。南方居上,心屬火,其
氣為暑。吐有在上者越之之義,故配陽數7;清者清其火熱暑邪於內之象,故取陰數2。
河圖3、8兩數何以配汗法、溫法?因肝合風木,主春天,其氣溫。外風襲表,則當汗以祛之
外出,故以汗法配陽數3;春之氣溫,溫者溫於裡,如寒者溫之,又形不足者溫之以氣,故以溫法
配陰數8。
河圖4、9兩數何以配澀法、鎮法?因肺金之氣收斂、肅降。肅降乃鎮法之象,鎮於上而使
之下沉,故配以陽數9;收斂乃澀法之象,澀乃收斂固澀於裡,故配以陰數4。
河圖5、10兩數何以配和法、補法?因脾土居中央而布四旁,為後天之本,其氣可以調節肝
第三卷405
####
心肺腎四髒,故以河圖之陽數5配和法以和四髒;補法以補中為主,東垣有《脾胃論》,因先天也
靠後天供養,故以陰數10配補法以補中益氣。
綜上所述,治療大法須在八法的基礎上加入鎮、澀兩法,合為治療十法,乃能統帥諸法及方
藥。這一理論,在醫學和易學方面都有充分的依據,這個問題應該引起中醫界的注意。
經驗方
一、消瘰丸
組成:蜈蚣10條、全蠍30克、甲珠30克、浙貝30克、紫花地丁30克、重樓30克、牡蠣30
克、伸筋草30克、黃芪60克、海藻60克、夏枯草60克、地龍15克、當歸15克、白朮15克、玉竹
15克。
劑型:共為細末,作蜜丸。
服法:每服3~6克,1日2~3次,開水吞服。
適應證:主治各型瘰癧(淋巴結核),長期不能治癒之證,一般一至兩料,即可收到治療效
果。
二、清咽潤肺湯
組成:玄參10克、枯芩10克、石斛10克、矮地茶15克、炙枇杷葉15克、藏青果6克、胖大
海6克、麥冬15克、白芍15克、赤芍10克、生地15克、炙甘草6克。
劑型:一般服湯劑,慢性者可改丸劑。
服法:湯劑用水煎服,2日1劑;丸劑宜將劑量加大10倍,改炙甘草為生甘草,為末作蜜丸,
每服3~6克,1日3次,吞服或噙化。
適應證:主治陰虛喉痺(慢性咽喉炎之類),經常喉痛咽腫,聲音嘶啞,或職業性咽喉疾患
等。
三、換骨丹
組成:硼砂60克、硫磺30克、硃砂30克、白礬30克、火硝8克、青鹽8克、鹿茸粉30克、廣
三七粉15克。
劑型:粉劑。將前六味研末入鐵鍋內,碗蓋密閉,鹽泥封閉,用河砂保護碗,文火燒半小時,
啟開碗,用鍋底融合之物為末,再加入後二味混勻,玻璃瓶或磁瓶密閉。
服法:每服0.5~1克,1日2~3次,開水或黃酒衝服。
適應證:主治骨質增生、骨結核、骨髓炎,凡屬中醫骨節之病均有療效。
(李明富 編)
第三卷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