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再提「群體免疫」

2020-10-18 熱榜內容

來源:環球資訊+

當前,美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和死亡病例數仍居世界首位。為贏得大選全力推動經濟重啟的白宮近日再提「群體免疫」策略。只不過這一次,「群體免疫」有了新的「感染目標」——身體健康的美國年輕人。

《大巴靈頓宣言》提到的「群體免疫」

據多家媒體報導,美國白宮在近日召集的一次電話會議中,引用了一份名為《大巴靈頓宣言》請願書提到的應對疫情策略。這一策略強調「重點保護」(Focused Protection),即讓身體健康、不易因病死去的年輕人感染新冠病毒,同時保護那些因年齡或其他風險而容易感染病毒的人,以此逐漸達到「群體免疫」的目標。

這一策略反對封鎖措施,呼籲重開學校、企業和其他實體,因此受到白宮的「青睞」。《大巴靈頓宣言》請願書出自美國經濟研究所,但在上面籤名的多數專家沒有公開姓名。

彭博社報導:危險的「群體免疫」策略——《大巴靈頓宣言》用了錯誤的措辭,強調了錯誤的觀點。

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刊登題為《白宮正在考慮以〈大巴靈頓宣言〉提到的「群體免疫」策略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報導

《福布斯》網站的報導說,「重點保護」就是使被認為「不太可能」死於新冠肺炎的人感染新冠病毒並最終達到「群體免疫」所需的門檻。從理論上講,這將減少病毒的傳播,減少死亡人數。

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定義,當有足夠比例的人口,通過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對傳染性疾病產生免疫,從而使病毒不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時,就達到了「群體免疫」。各國對該理論的定義普遍為需要至少60%~70%的人群感染。

但據《紐約時報》稱,《大巴靈頓宣言》請願書中有幾位專家作者甚至大膽提出,只要有10%~20%的人口感染,美國即可達到「群體免疫」。

《紐約時報》報導截圖

美國主流科學界表示,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宣言所提倡的「群體免疫」只會導致更多的人感染、住院和死亡,並讓醫療體系不堪重負;即便是那些年輕健康的人死亡率較低,他們仍會將病毒傳播給高危人群。宣言提出要保護弱勢群體,但是要隔離成千上萬的年老病弱者幾乎不可能。

《華盛頓郵報》報導:普立茲獎得主、科學記者勞裡·格勒特表示,「群體免疫」這個提議行不通

《紐約時報》援引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主任克里斯多福·莫裡博士的話指出,「只要有10%~20%的人口感染即可達到『群體免疫』的理念純屬無稽之談」。

《紐約時報》報導截圖

美國科學家威廉·哈茲爾廷14日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直言,「群體免疫」是「屠殺」的代名詞。

哈茲爾廷:「我們沒有控制住疫情,有人向川普總統建議推行『群體免疫』,這讓我極度擔心,『群體免疫』是屠殺的另一種說法。如果允許病毒像他們鼓吹的那樣傳播,那就是大屠殺,每年都將有兩百萬到六百萬美國人死亡。對美國而言,讓政府中最高層的領導者抵制最好的公共衛生官員,是一場不容置疑的災難。人們知道這種傳染病可以得到控制,其他國家已經做到了,而美國恰恰相反。」

「群體免疫」強推之恥:白宮欲淡化防疫不利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2日再次強調,「群體免疫」只能通過接種疫苗實現,在公共衛生史上,從未將「群體免疫」作為應對疫情的策略,既不科學,也不道德

譚德塞

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網站14日發布一篇由80名專家學者聯合籤名的文章指出,目前沒有證據表明人在自然感染後可以對新冠病毒有持久性的保護性免疫。

《柳葉刀》網站截圖

據統計,目前全球報告「二次感染」病例已經超過20例,分布於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多地。其中,美國內華達州一名25歲男子48天內兩次感染新冠病毒,第二次病情明顯加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指出,「二次感染」病例表明,依靠消極抗疫以實現「群體免疫」的策略並不可行。

楊希雨 資料圖

楊希雨:「它發出了一個政治上的警告,就是對某些國家、某些政客鼓吹的所謂『群體免疫』這種所謂消極防疫大大地寫了一個『不』字。事實證明,搞所謂『群體免疫』只能導致更多人感染和更多人死亡,不可能走向消極防疫的預期結果。」

美國德克薩斯州的醫護人員在照料新冠肺炎患者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9月份的估計,90%的美國人仍易感新冠病毒,美國還遠未達到「群體免疫」的標準。那為何白宮此時要重提「群體免疫」?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指出,白宮此舉契合川普的防疫思路,旨在誤導群眾,藉此給川普拉票。

蘇曉暉:「重提群體免疫,從美國政府的角度來說,希望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給民眾傳遞錯誤的信息,試圖告知民眾,現在美國在採用一種新的方式來應對疫情,讓更多的民眾放鬆警惕,能夠走上街頭去投票,對川普進行支持,同時也讓大家對於疫情當前的這種嚴峻情況所產生的這種警惕性,甚至是焦慮感有所降低。目前對於美國來說,疫苗的獲取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麼現在跟大選也非常臨近,所以此時必須有一些新的議題來進一步誘導民眾,那麼『群體免疫』就成為白宮手中為數不多的選擇中的一種。」

蘇曉暉指出,美國一再提出「群體免疫」,是政治綁架科學的又一例證,將給美國人民生命安全和社會發展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蘇曉暉:「現在對於美國政客來說,他們所考慮到的已經不再是一個科學問題,而更多考慮到的是政治的問題。現在美國白宮再提『群體免疫』,其實是試圖再次以政治來綁架科學,為了達到政治目標,不擇手段,甚至是沒有底線。那麼這樣一種方式儘管目前在科學界引起了反彈,但是有可能對於美國的政客來說,為了達到目標,也願意不惜一試,那麼可能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對於美國國內社會的生態以及深層次的一些矛盾,可能會產生更深的刺激效果。」

相關焦點

  • 白宮內部文件曝光:主張群體免疫,讓民眾主動感染並傳播病毒
    不過讓人吃驚的是,一名美國政客卻提議,讓嬰幼兒、年輕人等非高危人群主動暴露在病毒之中,從而達到群體免疫效果。讓民眾主動感染病毒美國「政客」新聞網近日報導稱,曾任職美國公共與衛生部顧問的亞歷山大,在發給白宮的一份電子郵件中提議,可以通過主動讓嬰幼兒、年輕人感染新冠病毒來培養群體免疫能力,他認為這樣做可以達到阻斷病毒傳播的目的。
  • 福奇再提美國群體免疫,但這次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彎
    說起群體免疫,很多網友都不陌生,它的英文是herd immunity,意思是群體對傳染病產生的抵抗力,如果群體中有70%—80%的人或動物感染了病毒產生了抵抗力,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爆發流行。不過,這種做法對於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並不太適用。
  • 川普想吹「群體免疫」,結果卻說成了「從眾心理」
    為了給抗疫不力辯解、擺脫責任,川普吹噓起了「群體免疫」,但這回他又口誤說錯了單詞。根據美國廣播公司16日公布的採訪實錄,在與主持人喬治·斯特凡諾普洛斯(George Stephanopoulos)對話時,川普一再強調,即使沒有疫苗病毒也會「自己消失」,可他接著卻把「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說成了「從眾心理」(herd mentality)。
  • 川普:群體免疫可以消滅病毒
    新任醫學顧問阿特拉斯提「群體免疫論」此前有過報導,美國防疫工作組的負責人福奇與白宮方面產生了許多分歧。福奇認為白宮應該停止推進「重啟經濟」計劃。而川普卻始終認為「病毒會主動消失」,所以他無視專家的建議,執意推動「國內社會復工復產」。
  • ...正與一批專家商討在美國施行「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
    美國要搞「群體免疫」?美媒曝:衛生部長正研究;正當新冠疫情造成全美20多萬人喪生之際,美媒曝出,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部長阿扎正在與一批專家探討「群體免疫」的可行性,儘管該防疫策略已經受到多位專家的否定及質疑。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如果說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擴散是一場全球性戰役的話,英國政府近日拋出的「群體免疫」策略被各國醫學專家視為「直接向病毒亮白旗」,但也有人辯護「這種做法此前曾很有效」。到底「群體免疫」是什麼樣的醫學概念?它與這次新冠疫情當真「匹配」嗎?  「群體免疫」有嚴格適用範圍  率先拋出「群體免疫」理論的是英國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朗斯。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新華社倫敦3月15日電新聞分析:英國的「群體免疫」,是科學還是無奈?  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劉石磊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劇,英國採取的旨在延緩高峰而非強力控制的應對措施以及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引起很大爭議。  這究竟是英國政府依據最新科學證據做出的決策?還是面對衛生系統和經濟發展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 群體免疫是否可行?
    群體免疫因此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到底什麼是群體免疫,群體免疫對於此次疫情適用麼,以及在群體免疫之外英國還做了哪些工作,今天我們推薦的 5 篇文章試圖回答這些問題。群體免疫在流行病的防治中並不是陌生詞,我們接種的疫苗就是群體免疫的實踐,「三聯生活周刊」的文章解釋了群體免疫的歷史和在抗擊傳染病中的應用。
  • 李蘭娟談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群體免疫的意義
    16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一些國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提出的「群體免疫」觀點,是對老百姓不負責任的做法,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和借鑑。
  • 「群體免疫」靠譜麼?
    答案就是「群體免疫」(Community Immunity)。這個概念本質上就是上文提到的那個「最低免疫率」,它原本只是一個流行病學研究領域的學術概念,但當疫苗被廣泛應用於抗擊大規模傳染病之後,這個概念獲得了新生。群體免疫有個更流行的英文名稱,按字面翻譯的話叫做「牛群免疫」(Herd Immunity)。
  • 本來說好和美國人民一起「群體免疫」,大統領一家卻率先打過疫苗
    4月20號,白宮新聞發布會開始前,白宮首席記者和白宮攝影師兩人對話時,因為麥克風忘關,所以聊天內容被別人聽到,其中有「無論如何,來這裡的人都打過疫苗了」。此消息一出便瞬間燃爆全球,成為當下熱議的焦點話題。
  • 群體免疫真的靠譜嗎?西班牙新研究提出質疑
    通過大部分人口產生免疫力來阻斷病毒傳播的群體免疫策略,在西方國家中一直被寄予厚望。日前,西班牙的一項大規模研究得出結果稱,從西班牙人口產生新冠病毒抗體的比例來看,群體免疫恐怕難以實現。
  • 美專家:「群體免疫」是「屠殺」的代名詞
    美專家:「群體免疫」是「屠殺」的代名詞 央視網消息:自從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來
  • 群體免疫背後的棘手數學問題
    無論是通過疫苗還是感染,人類發展出了群體免疫。計算群體免疫的百分比似乎很簡單,你只需要知道平均一名感染者會感染多少人,這個值被稱為 R0。假設 COVID-19 的 R0 為 2.5——即一名感染者會平均會感染 2.5 個人,然後代入公式 1 1/R0 就可以計算出群體免疫的值。
  • "群體心態"?"大便免疫"?川普胡亂造詞又把美國網友氣壞了…
    但是他一哆嗦,把「herd」這個詞說錯說成了「大便(turd)」,於是「群體免疫」就變成了「大便免疫」。他很快反應過來,把「herd」說對了,但是又忘記「免疫」這個詞怎麼說了,說了個「心態(mentality)「,於是「群體免疫」最終變成了「群體心態」┑( ̄Д  ̄)┍(註:群體心態,也稱為暴民心理,是指人們可能會受到「群體」的影響,以情感而非理性的方式行事。)
  • 被誤讀的英國「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在世界各地炸了鍋後,英國衛生大臣馬修·漢考克回應:大眾對「群體免疫」斷章取義了,這不是英國政府的目標或者政策,這是一個科學概念,我們的政策是保護生命並打敗病毒。英式抗疫也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 如果西方國家群體免疫成功了,中國該怎麼辦?
    在中國爆發之際,強有力的防控措施,讓疫情得到遏制,然而其它國家在應對新冠時,一個詞被頻繁提起,那就是:群體免疫。那什麼是群體免疫呢?所謂的群體免疫,是指在群體範圍內獲得了免疫能力,那麼病毒就不會有效傳播,也就是說病毒會被自然阻斷。那麼,群體免疫又是怎麼來的呢?首先,群體免疫必須是人獲得免疫能力。
  • 耶魯專家詳解「群體免疫」 疫苗仍是最安全途徑
    事實上,在人類對抗傳染病的長河中,群體免疫的現象也不是第一次出現。40年前天花根除就是群體免疫的典型案例,這是依靠大規模接種、監測和遏制疫情等一系列綜合措施而實現的,天花也是迄今唯一被消滅的人類疾病。此外,兒童常規接種乙型流感疫苗和肺炎鏈球菌疫苗後,成人和未接種者中的相應發病率持續下降,也是疫苗誘導的群體免疫的成功案例。
  • 何時群體免疫?
    雖然川普在隨後的推文中澄清「白宮工作人員應該在較晚的時候接種新冠疫苗」,但他先前的表態還是引起了人們的憂慮。與此同時,還有一群人並不在意是否能優先接種疫苗,並對疫苗表現出了由衷的抗拒。72歲的凱西·伍德(Kathy Wood)住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加拉拉市,她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自己從不接種疫苗,新冠疫苗也不例外。
  • 「群體免疫」是怎麼回事?靠譜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3月13日,英國政府首席科學家派屈克·瓦倫斯(Patrick Vallence)在接受BBC Radio 4採訪時提出了一個「群體免疫」的概念,讓世界為之譁然。對公眾而言,個體免疫是一個熟悉的名詞,但群體免疫卻是一個陌生的概念。那麼什麼是「群體免疫」,靠譜嗎?聽聽專家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