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淳安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水清魚躍百業興

2020-12-13 中國江蘇網

伴隨著千島湖捕撈隊隊長葉志清的吆喝聲,20多位捕撈隊員不斷收攏百餘米長的漁網,魚兒紛紛躍出湖面,水花四濺……

巨網冬捕,已成浙江淳安千島湖一景,壯觀的場面令遊客驚嘆。「如今一網捕獲10萬斤算不上啥新鮮事。」葉志清笑道,「要在20年前,這個數字可想都不敢想咧。」他告訴記者,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千島湖的漁獲每況愈下,「1998年更是出現斷崖式下滑,全年只打了70萬斤魚,僅為上年的1/5。」

葉志清介紹,當時淳安漁民和網箱養殖戶青睞利潤高的鱖魚、鱸魚,偷捕鰱鱅魚種和其他土生魚類作餌料。食物鏈下端的鰱鱅魚大量減少,不僅造成千島湖漁業資源大幅減少,水體淨化能力也日益減弱,局部水域連續兩年出現季節性藍藻。

痛定思痛,淳安人意識到,想要實現水清魚躍,必須得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子。

為期3年封庫禁漁,出臺千島湖漁業資源保護管理辦法,通過人工放養適量鰱鱅魚類的方式以魚護水……「保護魚就是保護水」的理念漸漸在千島湖「唱起主角」。

以水養魚,以魚淨水,千島湖重現一湖秀水,新的問題又擺在眼前——千島湖名氣這麼大,為啥這裡的魚就賣不出好價錢?

2000年起,千島湖發展集團開始品牌創建:申請活魚有機認證,建千島湖魚博館,開發巨網捕魚觀光項目,打造鰲山漁村特色旅遊村……千島湖的有機魚產業鏈越拉越長,路子越走越寬。

如今到淳安旅遊,每桌必點千島湖魚頭。「我小時候,魚頭可不值錢,走親訪友都拿不出手。」界首鄉鰲山村的文聖梅笑道。4年前,聽聞家鄉打造特色旅遊村,瞅準商機的文聖梅返鄉創業,將自家老房子改造成精品民宿,千島湖魚頭成了招牌,慕名前來的遊客絡繹不絕。

從以魚護水到以魚富民,淳安漁業的蝶變,實實在在鼓了百姓的口袋。據統計,千島湖漁業總產值從2007年的14075萬元增長到2019年的26510萬元,漁民年平均收入從2007年的6100元增至2019年的26648元,淳安每年漁業經濟綜合收入逾10億元,直接帶動地方相關產業產值逾50億元。

經過20年探索,「千島湖模式」逐漸清晰——以魚為基礎,形成養殖、管護、捕撈、加工、銷售、科研、烹飪、旅遊、文創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千島湖模式」還在多地紮根開花,目前已與15個省份的20多個湖泊建立合作關係。今年4月,江西上饒市大坳水庫管理局與千島湖發展集團籤約合作,借力「千島湖模式」,因地制宜探索「以魚護水、以水養魚、以魚興業」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

當前,千島湖發展集團水科所所長王金朋隔三差五就要到大坳水庫實地查看;前不久,他剛與同事去做了季度水質監測和評估。「以前水庫魚種投放全憑經驗,2021年的魚種投放有了科學方案,從品種、規模、投放量到投放操作都清清楚楚!」大坳水庫管理局副局長蘇振雙說,「不僅是保水漁業技術和捕撈技術,在生態旅遊開發等方面,也有了新思路。」

更早引入「千島湖模式」的江西贛州陽明湖已嘗到甜頭。「以前1個月捕不到2萬斤,現在半個月就能捕近10萬斤。技術人員還學會了監測環保數據,定期用增殖放流調節水質。」章源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陽明湖漁業分公司負責人王紹玲說,2018年雙方籤署合作協議後,陽明湖的魚不但通過了有機產品認證,年產量也從幾萬斤增至幾十萬斤。

一湖推十湖、十湖帶百湖。去年9月,淳安啟動了特別生態功能區建設,一年多來收穫頗豐——千島湖水質水華預測預警系統建成投用,千島湖水環境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和專家團隊入駐……

「接下來,我們要繼續推進『千島湖模式』實踐探索,建設好特別生態功能區,為實踐『兩山』理念打造淳安樣本。」淳安縣委書記黃海峰說。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9日 06 版)

相關焦點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三重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並將其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論述,蘊含著極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深刻理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13個專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設四個主題和內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原則;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這四個主題和內容從不同角度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內容,共同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內涵。
  • 學習詞典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點擊音頻,聆聽精彩↑↑↑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現代化全局中的突出地位。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
  • 觀點|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內涵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構建生態安全型社會的根本遵循。從發展理念來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要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之間的重要關係。不能保護「綠水青山」,不能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就會影響生態安全和國家安全。
  • 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 新時代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的價值意蘊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問題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身,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重大現實意義。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法治
    提出了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願景,提出了「十四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目標,並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進行了部署。 總體上看,《建議》所確定的目標任務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戰略部署既一脈相承,又根據當前國際國內形勢進行了重新定位以及指標化、體系化、具象化。
  • 光明日報: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原標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我們既要著力美化環境,又要讓人民群眾舒適地生活在其中,同美好環境融為一體。各級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引領帶動廣大幹部群眾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 以綠色發展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確立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在相關領域國際專業人士看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持續推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從藍藻暴發到安全用水,以治理促進可持續發展讓―弗朗索瓦・唐澤爾的辦公室裡,他2016年獲得的中國政府友誼獎獎牌十分醒目。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真正的現代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真正的現代化——訪荷蘭萊頓大學執行院長雪勇光明日報記者 楊藝明 李盛明  作為最原始的人類生產活動——農業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為最密切,基本上每個國家的大多數用地都是用於發展農業生產,因此
  • 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期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民法典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以法治手段引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評新而論·大國經彩】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的背後,是我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堅定走上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之路。「擦亮」藍天 走綠色發展之路「十三五」期間,全國空氣品質明顯改善。為「擦亮」藍天,很多地方不再把生態環境保護看成是給發展「拖後腿」,而是將綠色發展作為新機遇和抓手,努力走出一條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雙贏之路。
  • 墨香·品質二小|珍愛地球 與自然和諧共生
    4月20日至26日播州區第二小學開展了《 珍愛地球 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地球日主題活動。此次活動首先查找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學生在家中各自利用現有的條件,認真查找有關地球的相關資料,由此了解到,地球是我們全人類的家園,我們生長的每一寸土地,我們所使用的每一項資源,都離不開地球的支持。這更激發學生保護地球的責任心!
  • H5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之魂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有怎樣的現實針對性?背後的意蘊在哪裡?
  • 微宣講⑧|方世南:大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蘇
    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首席專家方世南: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美麗江蘇,就是要追求實現經濟高質量全面綠色發展社會、高文明綠色生活方式和綠色消費方式社會、高素質生態理性現代人社會,蹄疾步穩地走向生產生活方式全面綠色轉型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經濟社會。
  •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是理念先行,堅持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人因自然而生,人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矛盾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
  • 世界地球日: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阿克蘇國家溼地公園內,天鵝、野鴨、海鷗……在波光粼粼的河畔或展翅飛翔,或靜靜佇立,或悠閒戲水,呈現出了一幅人與人、人與城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在不斷發展,人居環境在不斷改善,空氣品質也在不斷變好。」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
  • 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學苑論衡)
    重溫恩格斯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觀點,有助於更好地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恩格斯認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界之中的」。也就是說,人與自然具有一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