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中的邊界,並不是簡單地說「不」,而是要達到這個目的

2020-12-23 學乃身之寶

文/學乃身之寶

前段時間,一個女孩因坐錯地鐵瘋狂踢踹母親的新聞,引多人討論。

當時,女孩和媽媽準備去機場,結果那趟地鐵不能直接到達機場,需要在終點站下車,然後等下一班地鐵,這讓小女孩特別生氣,於是憤怒地踢踹媽媽。

從孩子教育的角度來說,這位媽媽肯定存在問題,因為孩子能有這樣的舉動,與父母有直接關係;從邊界的角度來說,這對母女也存在問題,因為媽媽沒有讓孩子清晰地意識到,「你不可以攻擊我,你不可以打我的身體」,而這就是邊界模糊帶來的問題。

那麼,親密關係中,我們該怎麼設立邊界呢?是不是簡單地說「不」呢?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親密關係中,需要邊界意識,但設立邊界,並不是簡單地說「不」,而是要達到兩個人都舒服的目標。

1.自戀,會讓人入侵他人的邊界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老師曾說,在太多的情形下,人都活在自戀中,他們會享受自己在高位上的感覺,所以當自己受挫後,會把那種無助感甩給比自己地位更低的人。

就像新聞中的小女孩,她把自己心中的怨氣甩給了媽媽,因為她覺得自己比媽媽地位高。當然,這是一種心理上的比較,在她心裡,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媽媽則是「俯首稱臣」的。

自戀,是人的本性,那是從嬰兒時期開始的。

所有嬰兒都有一種全能自戀的心理,他們覺得自己像神一樣,渴望撫養者能及時回應自己的一切需求,但成人的自戀隨著心智不斷成熟,應該懂得尊重他人的邊界。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慢慢長大後,如果還停留在全能自戀的狀態,就會變得很麻煩。

新聞中的小女孩就有些全能自戀感,因為當時旁邊的人上來勸阻時,她還對其動手,可見在她內心,還把自己當作嬰兒,希望外在的一切都要圍自己轉,而這會帶來破壞性的影響。

可見,自戀會讓一個人變得沒有界限感。

2.邊界感,在親密關係中很重要

人生活在社會中,要懂得界限感在關係中的重要性,尤其是親密關係。

因為越親密,越需要界限。邊界感,意味著尊重。

正如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說的,所謂的邊界並不是不靠近,而是在嘗試靠近的同時,尊重了別人說「不」的權利。

就像新聞中的母女,她們之間就是因為缺少界限感(女兒沒有尊重媽媽),才讓彼此的關係很緊張,更為重要的是,她們看似沒有邊界,但關係並不是舒服的,這就說明了,親密關係中,一旦失去邊界,不僅無法維繫好親密的狀態,還會讓關係處於緊張、糟糕的狀態。

有人可能覺得,在親密關係中說「不」,會影響兩個人的關係,甚至覺得一旦有了界限感,就意味著兩個人對這段關係不夠投入,擔心有了二心。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因為親密關係中的邊界,並不是不能分享,而是有權利分享,也有權利不分享。

這就像給自己的房間安了一扇門,可以邀請對方進來,也可以不邀請,同時,也因為有了這扇門,對方收到邀請進來,才會更覺得親近。

可見,無論是親子關係,還是伴侶之間的關係,都需要有界限感,因為那是尊重的表現,更是愛的展現。

3.設立邊界,並不是簡單地說「不」,而是要達到舒服的目的

前面說了,親密關係中需要界限感,而設立邊界,在很多人看來,就是學會說「不」,但其實並不是這麼簡單。

正如蔡康永說的,建立邊界應該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不要忽然有一道鐵門拉下來,否則關係容易突然決裂。

比如,親子關係中,媽媽要為孩子設立玩遊戲的時間界限,就要意識到「過程」的重要性,可以和孩子商量一點點減少時間,而不是一下子不允許玩,否則會讓孩子無法接受,進而破罐子破摔,這樣的狀態更麻煩,因為界限對於孩子來說,就成了一個形式,不再起作用。

同時,設立合理的界限,要以彼此都舒服為最終目標。

也就是說,如果只是單方面地設限,只為自己舒服,就不是「好」的界限。因為邊界並不是只有防禦性的邊界,也可以是友好的邊界。

而友好的界限,需要有一種把對方放在心上的態度,即「雖然我在我們的關係中設立了界限,但我是沒有敵意的,我能夠容納你到這裡,在這個範圍內,我都儘可能地接受你、擁抱你,讓你感受到我的關心」。

可見,設立邊界,學會說「不」,不僅是一個過程,還要考慮到對方的感受。

就像蔡康永說的:「每個人聽到邊界這件事情,都只想到我是防守的,我要擋住你在這個邊界的外面,而不是感受到在邊界所及的範圍內,去儘量讓別人感受到你的關係跟溫暖。」

寫在最後:

親密關係中的界限,最終目的是為了彼此舒服,並不是簡單地說「不」,我們不要因為界限而失去溫暖和愛。

其實,維繫好親密關係,設立邊界,就是通過溝通滿足自己的需求。

當我們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就會知道自己怎麼表達,對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邊界,然後帶著對方走進自己的世界,進而感受著充滿溫暖和愛的親密氛圍。

說到底,邊界,是在保護彼此的關係。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親密關係中,應該遵守哪些邊界?著名家庭治療師告訴你答案
    也就是說,親密關係中,應該遵守一些邊界。 那麼,問題來了,應該遵守哪些的邊界呢? 著名家庭治療師陳海賢老師給了我們答案。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如何在親密關係中說"不"。
  • 親密關係/核心家庭/社會-家庭關係中的「邊界問題」
    仍舊是諮詢中頻繁出現的一個主題,這個主題似乎橫跨中美,在我正在接觸的多個來訪者群體中近來都有凸顯。如果一定要給這個主題做一個定義,或給一個描述,我可以把它稱為:1.  二人關係(A)中的一人世界(B);2. 三人關係(A)中的二人世界(B);以及3.
  • 親密關係:談戀愛時,可怕的不是分手,而是這件事
    1.假性親密關係的本質,是彼此沒有真正的愛假性親密關係,並不是一個嚴肅的心理學術語,但這個詞很有畫面感,生動地描繪了這樣一個場景,即一方面,兩個人的生活或許已經非常緊密地關聯在一起,一切日常生活都圍繞著彼此來安排;另一方面,兩個人之間沒有太多共同的語言,也不敢表達各自真實的情緒,沒有心靈上的契合,甚至有種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 《82年生的金智英》:親密關係中通常不是「幫」,而是共同承擔
    2、 親密關係裡不是誰幫誰,而是共同承擔很多細心善於思考的觀眾很快就得出了金智英為什麼得精神疾病了,主要原因就是與她的日常生活有關。她在日常生活中,和丈夫自然是一種親密關係,恩愛有加,相敬如賓。這樣的親密關係,充其量只能是互相幫助關係,並不是共同承擔關係,而沒有共同承擔關係的親密關係便比較容易觸礁。
  • 親密關係中的錯誤行為,才是你婚姻不幸福的原因
    很多人不懂,為什麼要維繫親密,還要保持邊界感,這不是衝突嗎?其實啊,"維繫親密"和"保持邊界"不是兩個對立的概念,而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關係,只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呈現出來的結果導致不同名字而已。所以,婚姻中,既要維繫親密,也要有邊界感,不能多一寸,更不能少一寸,既要愛對方,也要明白,任何過度的愛都是有壓力的,因此,我常說,好的親密關係,都是保持在兩個人都自由的前提下。打個比方,女人看著打遊戲的男人,詢問男人,你能陪我出去溜溜彎嗎?男人說,等我打完遊戲的好嗎?
  • 如今要的不是親密關係,談的不是愛情,談的是錢!
    如今的社會,如今的人,如今的女人,可以不要和伴侶擁有親密關係,談的不是愛情,談的是錢!《親密關係》一書中作者告訴說;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想遇見真愛,但終其一生也未必能實現,想要經營一段親密的關係,不必花重金求助『大師』『高人』指教,不管是親密愛人還是知心朋友,與這些人關係最為緊密的就是自己。
  • 無法維持親密關係,不是愛不夠,而是勇氣不夠
    克裡斯多福·孟曾說過: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但即使我們如願以償地找到了那個他,有時親密關係也會成為我們沉重的負擔。當最初的興奮與希望退去之後,不滿和掙扎可能隨之而來。其中的情緒困擾,常常讓我們徹夜難眠。你有沒有想過:當你和伴侶吵架,大吼大叫地要求他多些時間陪伴你。這是因為你愛他嗎?還是你想控制他,讓自己不會孤單或吃醋?
  • 三毛:最好的關係,不是不分你我,而是熟不逾矩
    三毛說過這樣一句話:「朋友之間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最好的關係,不是不分你我,而是熟不逾矩。02.而小純正坐在那邊,笑吟吟地說:「快來吃啊,味道真不錯!」看著剩下的湯汁,室友一陣反胃。如果小純僅僅如此,那還沒有什麼,但是她的熱情過頭,卻讓人很是為難。小純吃完自己的鴨血粉絲湯,只要有人問她味道如何,她都會讓別人嘗一口。對於殘羹剩飯,沒有人會想品嘗它的味道。
  • 我們真的擁有親密關係嗎?
    可能很多關係走到這一步就走不下去了,但他們並沒有放棄,面對關係中的問題,調整自己,求助心理醫生,等待對方,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再嘗試,走了一條漫漫長路才度過了危機。小福和小田相約分別寫一篇文章,投給我們的「親密關係徵稿」,從各自的角度敘述了整個經過。
  • 戀人之間,最親密的關係,不是秒回消息,而是……
    感情這個東西勉強不來,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再怎麼強求都沒用。戀人之間,最親密的關係,不是秒回消息,而是你沒有秒回我消息,我依舊堅定你是在意我的。最舒服,最自在的關係,就是你給足對方安全感,並且這種安全感,是經過長時間的信任和相處,才形成現在這樣的關係。在你的一生中,有沒有那麼一個人是讓你覺得安心的呢?他的存在,給你帶來了很多歡樂,也讓你感覺很舒心。
  • 什麼是親密關係?怎麼維持親密關係?
    總結來說,親密關係的本質具備以下特點:1、 穩定、長期指的是雙方進行雙項(比如書信、聊天等一對一活動),或多項(指的是雙方在精神上對對方產生發散性的想念或依賴)的時期,起碼要達到三個月到半年,是長期的;且在此過程中,雙方對彼此的感情沒有懈怠,呈現主動性和規律性
  • 中國式夫妻最大的問題,從來不是婆媳問題,而是假性親密關係
    其實這個男人的出軌已經不是一次兩次,甚至是很多次,他想用這種方式建立起在妻子面前的好印象,好丈夫的形象。從某種方面來說,這個男人對妻子是有愛的,但是他和妻子的愛卻陷入了一種假性親密關係中。何謂假性親密關係:假性親密關係是指當兩人關係看起來很和諧,但其實關係裡有很多的禁區,有很多不可以觸及,一觸即發的部分。
  • 你有親密關係恐懼症嗎?你怕的不是關係,而是……
    (曾經)作為一個資深大齡女青年,一直對親密關係有所抗拒,卻從來沒有深究其原因。直到我開始學習教練技術,開始深入系統的向內在審視自己,我認識到對親密關係的抗拒對我完全的感受生命造成了阻礙。而歸根結底的原因並非是我曾經認為的以失去自由為代價,而是,內心深處覺得自己不夠好。
  • 鋼鐵俠與小辣椒的愛情:如何在親密關係中科學地為對方讓步?
    我們雖然不是超級英雄,不會面對這樣的矛盾,但在生活中我們會與自己的戀人或伴侶發生各種各樣的小衝突,那麼如何處理這些衝突才能更有利於關係的發展呢?今天,我們就來跟大家聊一聊什麼是親密關係中的讓步,又該怎樣讓步。
  • 人類圖|親密關係|浪漫愛情、婚姻和親密關係的區分「房鼎容原創」
    它的目的是為了生存和繁衍下一代。實質是性的交易,還是彼此照顧的交易,共同繁殖養育下一代的交易的融合。交易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對等。通常就是我們說的郎才女貌或者郎財女貌。門當戶對是更好的一個解釋。從本質來說衡量婚姻成不成功,不是看兩個人在婚姻中是否幸福,而是這個婚姻是否持久,是否完成了繁育下一代,促進基因延續,家庭財富和地位提升的目的。
  • 「不確定」是你親密關係中的致命傷
    這其中,不確定性成為了親密關係中,巨大的敵人。心理學家Knobloch 和 Solomon將親密關係的不確定性定義為,個人對自己和對方,在一段關係當中的「參與」和「付出」的信心程度。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常提到的安全感。
  • 愛情中的親密關係恐懼
    一個人小時候的成長背景是會影響以後的生活的,包括會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以及以後跟伴侶的親密關係的維護。親密恐懼的朋友,並不是說不能進行人際關係的交往,親密關係在心理學上來講,是恐懼與他人產生身體上或者感情上的親近。
  • 在親密關係中焦慮型依戀,該怎麼辦?
    閱讀《假性親密關係》,分享作者在親密關係中的心理學觀點,幫助你滋養親密關係。今天閱讀的部分是,親密關係中的焦慮型依戀。焦慮型依戀是指用焦慮掩飾對被拋棄的恐懼。焦慮型依戀的人因為小時候父母對自己的回應方式不及時、不持續或者時好時壞,所以長期處於被忽略或被拋棄的恐懼當中。
  • 警惕親密關係中的隱形操控者
    在這起事件中,該女生的男友的手段就是洗腦式控制,通過向對方不斷灌輸自己的錯誤甚至荒謬的觀點,從而改變對方對事情本身原有的認知,接受自己的觀點達到控制對方讓對方服從自己的目的。這種洗腦式控制在親密關係中很常見,通常情況下不易被受控方察覺,反而會認為控制方的觀點很新穎、獨特甚至有時還會產生對控制方的崇拜心理,所以要引起重視。在親密關係相處中,對伴侶一些明顯的錯誤觀點還是要堅持自己,避免被對方洗腦。
  • 親密關係不是擋箭牌
    的確,在很多人看來,那是衝動,而且是」戀童「;在我看來,那種父女之間的親暱,肌膚之親,給女兒洗澡,‍‍床上赤裸相對‍‍,對女兒細膩皮膚的迷戀,已然跨越了邊界。女孩小時尚可理解,女孩已經八歲,還玩這種曖昧,這就不是女孩的問題,而是「父親」的心理問題,更是兒童文學作家的審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