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一天,河南有位老人在安陽河邊釣魚,可是過了很長時間都沒有魚兒上鉤,正當他準備收起魚竿回家的時候,忽然感覺到有東西掛上了魚鉤。
老人費了很大的力氣才把魚竿拉了上來,卻發現魚鉤上掛著的並不是活魚,而是一隻銅製的王八,背部還插著四支箭。老人覺得這隻特殊的王八很有可能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文物,就立刻帶著它去了當地的博物館。
博物館的專家經過仔細的測量和鑑定,推斷這很有可能是三千多年前,商代作冊般鑄造的青銅黿,而它背上的一段銘文更是印證了專家們的猜想,銘文的大意是:商王曾在洹河附近一箭射中了一隻大黿,其他臣子也補射了三箭,之後這隻大黿就被賞賜給了作冊般。
「作冊」是商周時期的史官名,「般」是一種職位,主要負責 掌管著作簡冊、奉行國王誥命;後來人們又陸續發現了作冊般鼎和作冊般甗等青銅器,上面也都刻有銘文,這表明古代的作冊般,還要負責青銅器製作的工作。
河南安陽河中的這隻青銅黿,珍貴之處還在於它背部的四支箭,這和我國古代六藝之一的「射」有很大的關係,《禮記·射義》中就有記載:「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
這隻青銅黿的發現,不僅豐富了青銅器的種類,還為史學家研究商周時期的射禮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