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皮影戲作為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影人在藝人的操縱下靈活舞動,「一口敘還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的藝術形象躍然幕布之上。
在山東濟南,有一個李氏家族,他們世代致力於皮影戲的傳播與發展,讓濟南皮影一度成為泉城的一張名片。濟南皮影傳承到第五代,出現了第一位「女掌門」,她就是85後姑娘李娟。她的堅持和不懈努力為濟南皮影注入了新的生命,融入了新的時代特徵,也讓世界認識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世代傳承:耳濡目染練就紮實基本功
濟南皮影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最初是由李娟的高祖父李克鰲帶到濟南的。他的到來讓皮影從遇到紅白喜事才會進行表演的特殊職業,變成了深受老百姓喜愛的一種娛樂項目。李克鰲的兒子李福增、李福祥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同樣也是演出皮影戲的好手。1955年,他們還把皮影戲演到了中南海懷仁堂。此後,濟南皮影名聲大噪,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濟南皮影傳到第三代,也就是李娟的爺爺李興時這裡時,又有了新的特徵。以前的濟南皮影也叫「兩人忙」,其中一人負責所有的表演形式,另一個人只擔當鑼鼓伴奏。李興時經過多年的積累,自創了一人一臺戲的表演形式,腳蹬鑼鼓,雙手操作皮影,嘴裡還能邊說邊唱。1982年,他表演的十集皮影戲連續劇《西遊記》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同時也傳播到了東南亞地區,再次把濟南皮影推向了一個高峰。
皮影是一門綜合的學問和技術,繪畫、設計、唱念做打的能力一樣也不能少。出生於曲藝世家的李娟從懂事起就開始接觸皮影。那時爺爺經常會拿出一些影人來擺弄,自己唱一唱,他對皮影的熱愛給李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娟在製作影人。本人供圖
爺爺對李娟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每天都會給她布置很多任務,比如每天都要畫一幅畫、練習剪紙。後來李娟又開始畫九宮格,畫完還要給爺爺講故事。此外,練習說評書、山東快書和相聲對李娟來說也是家常便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繁雜的訓練讓李娟練就了紮實的基本功,為日後的皮影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爺爺演出的時候,李娟經常給他打下手,爺爺的颱風、表現力、對待藝術的執著和敬業精神深深感染著她。直到現在,她在演出時還會不自覺地去模仿爺爺。在爺爺的影響下,她發自內心喜歡上了這門獨具特色的藝術。
臨危受命:義不容辭勇當非遺傳承人
兒時的李娟雖然喜歡皮影,但卻從未想過會把傳承皮影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她在大學學習的是兒童英語教育專業,最初的夢想是創辦一家兒童英語幼教機構。在她畢業的那一年,濟南皮影開始受到關注,正是需要傳承人的時候,可此時的李興時年事已高。不願看到爺爺因年齡問題放棄自己熱愛的行當,李娟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放棄自己的夢想,全職幫助爺爺傳承皮影。2008年,濟南皮影被評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第二年,李興時也被評為國家級傳承人,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
2011年,一次突發事件徹底改變了李娟的人生軌跡。李興時因為趕著印劇本不慎摔傷了腿,休息了半年的時間。為了不讓爺爺擔心,李娟臨危受命,代替爺爺進行演出。以前只演配角的她為了能儘快熟悉爺爺所扮演的角色,除了到醫院陪護爺爺,剩下的時間都用在了排練節目上。功夫不負有心人,原定的節目如期上演。這是李興時第一次在家裡看到自己的後代進行演出,當時的他激動得熱淚盈眶。從此以後,傳承皮影戲的重擔就正式落到了李娟的肩上。
李娟在展示皮影。本人供圖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更是讓李興時對這個孫女刮目相看。有一次,李娟接到了一個劇團的邀請。與以往的演出形式不同,這次對方要求演一個半小時的大戲,而以前爺爺教給她的都是一段一段的折子戲。演大戲需要很多道具,不能幹說唱;此外,演出的地點是在兒童劇院,需要有豐富的內容來吸引小朋友們的眼球。在李興時看來,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李娟卻不願放棄這個展示和鍛鍊自己的機會,她背著爺爺,偷偷把合同給籤了。此時距離節目上演只有短短一個半月的時間。設計劇本、趕製道具、去工作室排練,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李娟為了做好這件事,用盡了所有的氣力。因為她覺得,如果不突破自己,那就永遠不會知道自身隱藏著什麼樣的能力。
最後,李娟不負眾望,克服了所有困難,為觀眾呈現了一次完美的演出。當時,《齊魯晚報》整整一版刊登的都是她演出的消息。李娟還因此獲得了第二屆中國兒童戲劇節優秀演出劇目的獎項,能力得到了專業的認可。
大膽創新:不遺餘力傳播傳統好文化
經過多年的努力,李娟為濟南皮影的編排注入了許多新元素,加入了很多流行的話題,創造出《西遊記大戰蠍子精》、《南郭先生》等多個膾炙人口的劇目,優秀作品《仿古雷震子》還被評為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滾動資助作品。
李娟在教孩子們演皮影。本人供圖
從2007年起,李娟就將皮影引進了課堂,並把中國的孝文化、寓言故事等融入皮影中。在教學過程中,還創造出了適合孩子們的卡通皮影。她希望能夠從小培養孩子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愛,將非遺一代代傳承下去。「只要有人願意學,我都不會保留」,李娟說道。
除此之外,李娟還致力於推動皮影的生活化。她和自己的團隊推出了很多衍生品,以及皮影的DIY製作,人們看完皮影后可以用她準備的材料包親手製作皮影,既可以拿來玩,也可以帶回家收藏,大大增加了皮影與觀眾的互動性。她還製作了可攜式的皮影小舞臺套盒,這種套盒在家裡打開就能玩皮影,有燈光,有幕布,把大舞臺變成了一個可攜式的小舞臺,讓人在家裡就能夠感受皮影的樂趣。
李娟參加蒙特婁國際龍舟賽暨龍舟文化節。本人供圖
現在的濟南皮影不僅在國內收穫了大批粉絲,也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李娟曾代表山東前往20多個國家進行演出,觀看過的外國友人無一不為中國皮影藝術的魅力所折服。「只要是能零距離互動,都會有很多外國人圍著我,要到後臺親自體驗,他們對皮影的藝術形式都是讚不絕口的。」
2017年,李娟成為全國首批二十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項目工程重點培養人員之一。在她看來,濟南皮影不是李家的,也不是山東的,而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皮影的未來一定是國際化的。「皮影戲承載著文化使命,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非遺文化的保護中來,讓我國的傳統藝術走向國際化。」(中國青年網記者 候倩倩)
編輯: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