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埋在黃沙之下的,不僅有千百年來無人訴說的故事,更有無數未解的謎團。
這裡曾經商賈不絕,駝鈴聲聲不息響徹大漠;這裡也曾彩旗飄揚,戰鼓雷動,金戈鐵馬踏徹荒原,激發起邊塞詩人的創作靈感。如今只留下斷壁殘垣在黃沙中沉默,破敗的古城遺蹟在風沙中傲然獨立。掩埋在黃沙之下的,不僅有千百年來無人訴說的故事,更有無數未解的謎團。
這裡有人跡罕至的羅布泊,荒漠遍布、乾旱異常,極目四望,往往寸草不生,是中國自然環境最為惡劣的地區之一。
它是中國行政面積最大的縣,與青海、西藏、甘肅相鄰,自古以來就是內地通往中亞地區的交通要道,也是古絲綢之路重要的一站。
除了神秘的古城,這裡還有冰川,沙漠,湖泊,草原和自然保護區。本期鳳凰網旅遊《大美中國》,讓我們一起走進神秘的若羌。
文:沙漠玫瑰
樓蘭博物館:千年不腐的樓蘭美女
樓蘭古國,早在公元前60年就已歸屬西域都護府管轄,其都城樓蘭城扼守絲綢之路的要衝。這裡西南通且末、于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通敦煌。
作為東西方文化碰撞融合之地,商賈雲集,四方來客熱鬧非凡,集市上既有來自東方精美的絲織品,也有西方栩栩如生的工藝品。城內佛塔林立,街巷井然;城外胡楊紅柳叢生,綠洲延綿,碧波萬頃,商販的叫賣聲與駝鈴聲交織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然而,樓蘭的消失,至今仍是個謎團。唐代大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中就曾寫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戰爭和瘟疫是破壞家園的重要原因,加之生態變化,河流改道,曾經綠林環繞的羅布泊變成了荒蕪的戈壁,水土流失,風沙侵襲,鹽鹼日積,最後造成了王國的消亡。
僥倖存活的樓蘭人紛紛逃離,遠避他鄉,樓蘭最終消逝於史籍,與失落的文明一起,被滾滾黃沙所掩埋,也被世人所遺忘。
直到1900年3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來到羅布泊考察,在西北岸發現一片古代遺址,地面上散落著織物、錢幣等生活物品。但由於缺乏飲用水,斯文只能返回,一年後又專程來此。經過一個星期的發掘,出土文書中的「樓蘭」字樣震驚了世界,從此,消失千年的古國重現人間。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廢棄了1500年的樓蘭城曾經輝煌一時,僅存殘缺的胡楊木架和少量的蘆葦牆。集中於城西組成了居住區,城東多為行政功能區域,城市功能齊全布局分明,規劃清晰。鐵板河邊出土的「樓蘭美女」乾屍,引來了文人騷客的臆想,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席慕蓉就曾經寫過一首《樓蘭新娘》:我的愛人曾含淚將我埋葬,用珠玉、用乳香將我光滑的身軀包裹,再用顫抖的手,將鳥羽插在我如緞的發上。他輕輕闔上我的雙眼,知道他是我眼中最後的形象。把鮮花灑滿在我胸前,同時灑落的,還有他的愛和憂傷。
樓蘭女屍復原圖
位於新疆巴州若羌縣城內的樓蘭博物館,是中國唯一收藏樓蘭文物和展示樓蘭文化的展館。博物館整座建築具有濃鬱的古樓蘭建築特色,一側模仿了米蘭佛塔,另一側為現代風格。正面牆上浮雕就是按樓蘭女屍復原的美女形象。
博物館內對外展覽的包括木簡、陶片、陶器、玉石、弓箭、衣物、錢幣等多種文物,使遊客了解古樓蘭文化和厚重的歷史。
鎮館之寶,自然就是這具保存完好的乾屍。走近看她,長髮披肩,深陷的眼窩,長長的睫毛,栩栩如生,嘴角似乎還有一抹神秘的微笑。仿佛醒來就會撲閃著扇子般的睫毛,睜開美麗的眼睛欣賞這個世界。
工作人員介紹,這具女屍2004年出土,為雅利安人種,身高約1.65米,頭戴一頂插著羽毛的帽子,歷經千年皮膚仍然可以看出血色和膚色,小腹隆起,腹中還有胎兒,約在25歲死於難產。她的身下有大量血液凝固在了裹屍布上,也完好地都展示在觀眾面前。
這具女性乾屍被單獨展示在展廳中央,存放器具也與眾不同。在「她」的北面展示著兩具男性乾屍,同樣保存完好,兩人的頭髮也清晰可見。
一些文章裡曾經把「小河公主」與「樓蘭美女」混為一談,小河墓地距離樓蘭古城約175公裡,於1934年夏天由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發現並命名,出土的木乃伊乾屍鑑定被認為是「印歐人種」。
展廳另一側的玻璃櫥櫃裡,還有幾具嬰兒的乾屍,小小的身體靜靜地平躺在那裡,看上去令人心生憐惜。這些古屍之所以保存數千年而不腐朽,主要原因是當地氣候乾燥,棺木埋葬距離地面僅幾十釐米,即便偶然下雨,水分也很快從沙土中流失蒸發,致腐細菌沒有生存繁殖的環境,屍體才得以長期保存不朽。相反如果埋藏較深,屍體反而不易保存。
在博物館內,還有一個以樓蘭古城遺址現存的三間房為核心,模擬而成的樓蘭古國模型沙盤。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這是文獻上第一次記載樓蘭城。孔雀河的下遊曾經穿樓蘭城而過,沙盤中也體現了這一特徵。
樓蘭博物館充分展現了盛極一時的樓蘭古國,絲綢之路經濟文化交流的繁榮面貌。對於神秘的樓蘭而言,我們只是它的匆匆過客,樓蘭美女則永遠守在這亙久的沙漠,做著她永恆的夢。
若羌:中國面積最大的縣
歷史上的樓蘭位於今天的新疆省若羌縣,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三千多個縣中,面積在1-2千平方公裡的較多,但若羌縣面積超過20萬平方公裡,竟然達到了韓國面積的兩倍,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縣。
位於新疆南部的若羌縣,與青海、西藏、甘肅相鄰,自古以來就是內地通往中亞地區的交通要道,也是古絲綢之路重要的一站。
若羌縣內除了有神秘消失的樓蘭古國,還有人跡罕至的羅布泊。1972年7月,美國宇航局發射的衛星拍攝的羅布泊的照片上,羅布泊竟然酷似人的一隻耳朵,又有「地球之耳」的稱謂。
幾十年來,消失的生物學家彭加木,徒步中國殞命於此的餘純順,小說《鬼吹燈》、《羅布泊之謎》、天涯論壇的《雙魚玉佩》等一系列作品的渲染,讓原本就神秘的羅布泊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除去神秘的古城外,若羌縣內還擁有冰川,沙漠,湖泊,草原,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最大的動植物王國,若羌也因此而得名「中國探險旅遊第一縣」之稱。
提到若羌,許多人第一印象就是紅彤彤的大棗。由於這裡晝夜溫差大,白天日照充足,有利於紅棗的種植和生長,若羌縣的「紅棗富民工程」開展得如火如荼,全縣種植紅棗面積達8萬餘畝,包括灰棗、雞心棗、冬棗、雪棗、茶壺棗、無核棗等17個品種。在「萬畝紅棗示範林」裡,遊客品嘗著樓蘭美女後裔捧出新鮮的紅棗,心中該是何等的感慨。
關於樓蘭紅棗,若羌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一位青年好吃懶做,早已過了當婚的年紀還娶不上媳婦。有一天突發奇想外出闖蕩,希望能遇見意中人,可走了三天在荒漠中迷了路,到了第四天改變方向,看到一棵棗樹,他又累又餓,吃了幾顆紅棗在樹下睡了一覺,夢到棗樹對他說:前面有一個人,父母雙亡卻無力埋葬,希望他去幫助。青年醒來後直奔前方,看到一個戴帽子的男青年跪在父母的屍體旁痛哭,懶漢出力幫男青年埋葬了雙親,沒想到,男青年摘掉帽子,竟然是個漂亮的姑娘。姑娘看他是個好人,執意要嫁給他。從此二人結為夫妻,在荒漠中開墾出一片綠洲,就是美麗的若羌。
傳說畢竟是傳說,但若羌的紅棗卻名揚四海,鮮棗清香,熟棗甜美,營養豐富。
米蘭古城:天使從這裡飛向世界
1979年,義大利米蘭當時的市長拉列德·威廉曾經希望與世界上所有叫「米蘭」的城市聯繫,匯總出版一本《世界米蘭》的書,收集了全世界共有33個叫「米蘭」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城鎮。其中,就包括中國新疆沙漠中的一處遺址——米蘭(Miran)古城。
秦末漢初,廣袤的西域大地上,群雄逐鹿,活躍著大小五十餘個國家,到了公元前138年張騫通西域時,它們相互的徵戰與吞併,還剩下36個國家,史稱「古西域36國」。雖說被稱為「國」,其實大多都是一些以草原地域為單位的部落的生存方式。今天在沙漠腹地,距離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約100公裡,自東向西已發現了龜茲、樓蘭、精絕等20餘座漢唐古城遺蹟,就是昔日輝煌的「絲綢之路」。
著名的樓蘭古國在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之前稱樓蘭,之後改國名為「鄯(shàn)善」,其最早的王都,就是今天與樓蘭古城相距不遠的米蘭古城,距今約有2000多年歷史。它古稱「依循」,是鄯善國的政治文化中心。
與西域的許多古城一樣,米蘭古城曾是塔克拉瑪幹沙漠南面的一個古代綠洲城市,地處羅布泊與阿爾金山脈的交會處,既是自敦煌沿疏勒河通樓蘭、沿崑崙山北麓西行的"絲綢之路"南道上的要衝,又是通往甘肅、青海和進出中亞的重要通道。商賈由東向西穿過羅布荒漠後,米蘭就是他們遇上的第一個商貿城市和第一個大驛站,曾經比樓蘭、尼雅更宏偉,繁極一時。
羅布泊是史前海洋退縮後留下的的內陸湖,面積最大時約2萬平方公裡,古樓蘭人稱其為「蒲昌海」。但米蘭的年降雨量只有10毫米,就挖渠引灌阿爾金山的冰雪融水。《漢書·西域傳》曾記載:鄯善「國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
米蘭自古就以屯田聞名,挖掘了一條總乾渠、七條支渠和許多毛渠,呈一扇形向南北展開,東西約6公裡,南北約5公裡,宏大的水利規模反映了當時發達的農業生產。今天距離若羌117公裡的米蘭河水庫,依然行使著其農業灌溉的作用。
據《魏書》所載,公元448年,鄯善國亡國。和樓蘭古城的原因類似,戰亂和自然環境的惡化讓人們不得不離開家園,9世紀起,米蘭沉睡於滾滾黃沙之中。
最先喚醒這座古城的不是別人,正是盜取了敦煌文物,臭名昭著的英國籍匈牙利猶太人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Marc·Aurel·Stein),1900年10月,38歲的斯坦因追尋瑞典地理學家、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的腳步,來到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西南緣;1907年1月來到米蘭時,斯坦因被眼前的一切震驚了:高聳的古堡、矗立的佛塔、挺拔的烽燧、廣布的寺院……斯坦因迫不及待地投入了米蘭古城的挖掘工作。那時候,遙遠的義大利米蘭大教堂臨近竣工,古城的米蘭東大寺與飛升的哥德式建築分立於地球的東方和西方,交相震撼著世界。
當時的米蘭古城,殘存著6米高的土坯牆,閃爍著東方文明永世不滅的光輝。佛塔方形塔座的牆壁上只留下殘存的壁龕和希臘式的泥塑柱頭,廢墟中斯坦因找到了幾個完好的佛頭,最大的高達1米!在另一座寺廟遺址中,斯坦因盜揭走了卻盧文題證的「維薩達羅五子本生故事」壁畫及下部的一組青年男女群像,在清理環形過道時,發現了一些著色的灰泥壁畫斷片,繼續向下挖掘了1米多,一面繪有彩畫的護壁出現了,不僅震驚了斯坦因,更震驚了世界!
一個羅馬希臘風格的有翼天使面龐豐潤俊美,眉毛彎曲細長,眼睛大而有神,雙肩渾圓豐腴,洋溢著愛的溫馨,像是西方神話中的愛神,神秘的微笑又好似達文西筆下的蒙娜麗莎,張開翅膀飛向斯坦因。他激動不已,在其著述中說到:世界上最早的天使在這裡找到了!在2000年前就飛到中國來了!
有翼天使
「有翼天使」生動率真的眼神、身體的姿勢、衣服的款式是西方國家常見的古希臘式的文化形態和符號,卻又出現在佛教寺院的牆壁上,表現的應該是佛教的「樂神」乾達婆,斯坦因認為作畫的人受了古希臘神話的影響,給樂神加上了翅膀。
於是,在那個寒冷的冬天,斯坦因費盡心機,將牆上的壁畫一點點剝離,精心包裝好放進木箱,歷經三年時間轉運到了大英博物館,一直收藏至今。1911年1月,日本大谷探險隊也來到米蘭古城,將另外一幅殘缺的帶雙翅的人物畫像轉運至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米蘭古城從此被世人知曉,成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佐證。今天我們在樓蘭博物館所能看到的「有翼天使」,就只是這些臨摹的複製品了。
斯坦因的駝隊滿載著盜取的壁畫、塑像回到西方,從那時起,這些珍貴的文物大多收藏於英國的博物館中,今天的米蘭古城遺址是一組不同年代的跨文化遺址群,分布於36團場東約6公裡往青海的廢棄公路兩側,東距若羌縣米蘭鎮6公裡,有大小遺址14處,包括戍堡1座,佛塔8座,寺院3座,烽燧2座,還有民居遺址、窯址和墓葬等,其規模比想像中大很多,可參觀的包括古戍堡、東大寺和西大寺等。
遺蹟中佛塔遺址較多,今天只剩下殘存的塔基,高約3-6米,底部寬約4-10米,既有夯土築成的也有土坯砌築,有的上部中空,頂部殘缺,所有佛塔基座都有盜洞。
「崒堵波」是公元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時期傳入的早期佛教建築,也是最早的佛塔樣式。在遺址中的這座崒堵波是中國境內最古老的佛塔,可以說是中國佛塔的「祖師爺」。
不遠處的寺廟遺址受破壞也很嚴重,當時佛教傳到了米蘭,成了當地居民的信仰,興建起幾座大型佛寺,古代著名高僧法顯和玄奘在西去天竺或東歸故國的途中都曾在這裡拜佛講法。佛教經米蘭傳到了內地,米蘭也吸收了西方的藝術。「有翼天使」可能就是城市的管理者聘請了遠在羅馬的畫家來作畫,據考古學家研究,這些天使都是佛教中的「美音鳥」迦陵頻伽,傳說佛在祗園精舍(今印度憍薩羅舍衛城南)供養日時,迦陵頻伽前來獻舞。
放眼望去,荒漠中矗立著一座座已經看不出本來面目的遺蹟,不禁讓人想像它們兩千年前的模樣,追憶昔日的輝煌。
千百年過去了,米蘭古城仍矗立於荒漠戈壁,古堡和佛塔都實施了保護性修復,大部分建築都因年代久遠而坍塌風化,只剩下殘垣斷壁在茫茫戈壁中憑弔遠逝的繁華。
烈日下,站在遺址裡,「有翼天使」那生動的眼神和神秘的微笑,浮現在腦海中,也證明了文化的博大包容。
若羌3日遊
Day1:若羌縣城-樓蘭博物館
Day2:若羌縣城-米蘭古城-米蘭水庫-若羌縣城
Day3:若羌縣城-紅棗示範園-烏魯木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