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詩句,他借用西漢大臣、外交家傅介子怒斬樓蘭王的故事,描寫了唐軍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詩境闊大,感情悲壯,由此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
這裡提到的樓蘭,指的是漢代的西域國名,即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與匈奴勾通,屢次殺害漢朝通西域的使臣。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傅介子奉大將軍霍光之命出使西域,並設計斬殺了惡貫滿盈的樓蘭王,掃除了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障礙。
因此很多人不明白的是,樓蘭古王國到底是怎麼發現的呢?後來又是怎麼消失的呢?今天就讓我們探尋樓蘭的足跡,揭開樓蘭消失的神秘面紗。
01、樓蘭的最初發現
說到樓蘭的發現,不得不歸功於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上個世紀初,他到中國進行考古發掘文物,確切地說是掠奪我國珍貴的文物遺存。當時,他找到了一個叫奧爾迪克的當地維吾爾族農民做嚮導,因為奧爾迪克很熟悉沙漠裡的地形,並知道哪裡有歷史遺蹟,斯文·赫定就用誘人的報酬僱用了奧爾迪克。
在到中國之前,斯文·赫定通過查找歷史資料,知道新疆有個樓蘭古國消失在沙漠裡,於是就激發了他到中國新疆探寶的欲望。當他們遇到風沙迷失羅布泊一帶的沙漠裡時,又餓又渴的斯文·赫定絕望了,不甘心死在沙漠裡的奧爾迪克憑著記憶,終於在瀕臨死亡時找到了樓蘭古城遺址。
從此樓蘭的名字響徹了世界,而發現者斯文·赫定也名聲大噪。在以後的一百多年裡,圍繞著樓蘭的發現、考察、研究,一直是國內外考古、歷史、地理等諸多學科學者們關注的熱點。
不僅如此,國外文物盜賊亨廷頓、斯坦因、橘瑞超等,在繼斯文·赫定後,幾乎主要的西方列強都有人來到羅布泊地區,紛紛進入樓蘭古城,開始一次又一次發掘、搜掠樓蘭古城中的文物。
當年,唯有中國考古學家黃文弼、陳宗器卻有幸走進了樓蘭古城。黃文弼在樓蘭城東北土垠發現的西漢紀年的木簡,至今仍是樓蘭文化研究中的珍品,而陳宗器考察的從敦煌至羅布泊的路線、羅布淖爾湖的水文狀況,在羅布泊地理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可以充分肯定的是,這些考古資料在推進西域史、樓蘭史研究發展中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但也不能抹殺這些西方學者在發現、報導這些文物考古資料中曾做出的個人成績。換句話說,西方學者發掘樓蘭古城,只是對珍貴文物的搜掠,是一種挖寶、佔有的行為,與科學意義上的文化探究和考古研究相差甚遠。
02、歷史記載中的樓蘭王國
據漢文史籍記載,公元前176年,才開始見到有了對樓蘭王國的記錄,直到公元前77年更名為「鄯善」,遷都至阿爾金山北麓。這個時間剛好吻合傅介子斬殺樓蘭王的年代,而樓蘭王國留在文獻中的歷史卻很短暫,有關記錄也是很缺少的。
顯而易見,關於樓蘭究竟是什麼時間建國,他們又是怎樣的種族、民族,以及他們社會經濟生活、政治制度、宗教觀念等在文獻中都沒有留下印痕。這也就給後世留下了遺憾和懸念,成為一個歷史謎團。
在《漢書·傅介子》中,主要對傅介子進行了介紹,重點寫他出使西域斬殺樓蘭王的事跡。之後,傅介子立樓蘭王國的質子為樓蘭王。按照有關史料,就在這一年,樓蘭就改為鄯善國,並遷都到阿爾金山北麓,也就是今天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的若羌縣一帶。
有專家質疑,如果樓蘭遷都的話,怎麼會留下那麼多遺物呢?有些文物可以說是價值連城,難道說在當時一文不值?史料顯示,疏勒國只存在了600年,後被北魏所滅。其實,西域歷史給後世留下了很多謎團,史料記載也是斷斷續續,這與當時西域的戰亂有很大關係。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考古學者對樓蘭進行了幾十年的考古發掘,經過很多次考古研究,一些脈絡逐漸明朗。比如4000年前,羅布泊地區已進入青銅時代,白種人、蒙古種人在此混居,曾為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做出過不可估量的貢獻。
俗話說,文物就是歷史的見證。專家們通過考古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吐火羅人、塞人、蒙古人種(羌人),他們都曾在塔裡木盆地繁衍生息過,這在庫車、拜城等地域發現了有關證據記載。不得不說,樓蘭人也不外乎是這些人類繁衍的結果。
重新發現樓蘭,我們重點探尋的是它消失的秘密,一個古代王國的突然消失,絕對不是偶然,而是與社會、自然等因素有著必然的聯繫。這種聯繫,有些原因考古專家們已給出了解釋,還有一些原因至今鮮為人知。
03、樓蘭消失的終極揭秘
從種種現象和歷史證明,我個人認為,樓蘭王國的消失,最關鍵的是與生態環境有關,一是羅布卓爾湖的逐漸萎縮,二是嚴重的沙漠化演變,最終導致了樓蘭被沙漠掩埋。
我們可以想像,方圓十多萬平方公裡的羅布泊,應該是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變化最為激烈的地區。曾經是阡陌交錯、渠道縱橫、人煙嫋嫋的交通要衝,如今已變成了一片沒有生命的荒漠。這個演變過程、是何原因,都是我們要深入研究的歷史文化課題。
中國考古學家、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炳華,曾對樓蘭有較深的研究,他說從考古學的角度考察,我們得到的最讓人心悸的結論是:成也在人,毀也在人。這片地區曾有的繁榮景象,以及它的變遷與毀滅,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主要就在於人類。
記得六年前的冬天,我跟戶外驢友穿越沙漠,探訪樓蘭和小河墓地。意外發現,這兩處的墓地都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墳墓的周圍全用胡楊木圍起來,不是圍一圈,而是圍很多圈。那些枯木直指蒼穹,就像士兵圍著中間的王者,給人以震撼的感覺。
後來,我諮詢了有關專家,得知這些木頭圍著的是古代貴族的墳墓,木頭圍的圈數越多,就代表了埋葬人的身份顯赫。一般老百姓的墳墓,是享受不到這種待遇的。可想而知,無論是小河墓地,還是樓蘭王國,都延續了這種墓葬的形制。
1979年,王炳華曾帶隊發掘古墓溝墓地,其墓葬年代在3800年左右,第二年又在古墓溝東約100公裡的羅布泊北側發現了鐵板河墓地,著名的「小河公主」就是在這裡出土的,是中國最古老的白種女性乾屍,據測定也在距今3800年左右。
相關專家認為,樓蘭王國的建立是在秦代或之前,因為羅布泊這一帶的墓葬形制差不多相同,再者都是以樹木圍著墳墓,而樓蘭人便是這幾處古墓主人的後代。否則樓蘭古城附近的墓葬怎麼會延續兩處古人用木頭圍住墳墓的形制呢?
可想而知,人類砍伐了1000多年的樹木,才會致使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那時的羅布淖爾湖及其補給源塔裡木河、孔雀河下遊尾閭地帶,曾是古樓蘭人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域。這片大地上的生命,最關連最為密切的就是羅布湖水,而在人為的肆意控制下才改變了湖水進程。
在這片內陸,新疆考古工作者採集到了五六千年以前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矛、石箭頭、細小石葉、石核等,說明今天看上去不毛之地的荒漠中,當年不少地點仍是可以進行狩獵、從事採集的天地。
專家經過14C測定年代,王炳華結合出土文物進行分析,得出絕對年代在距今4000年前的古墓溝居民,當時種植小麥,飼養牛、羊,日常用品是胡楊木、獸角、草編類制器。墓地中有六座規模稍大的男子墓葬,墓穴周圍都見到七圈圓形列木,更外面還有放射狀展開的木樁,形若光芒四射的太陽。
當時,專家們統計了一下,這樣一座墓葬要使用大小胡楊木材600多棵。可是他們並沒意識到,對身旁林木如此大規模的破壞,實際正在毀滅自身生存的基礎。就像俗話說的那樣「自作孽,不可活」,人類有時就是自己在毀滅自己。
因此,大肆亂砍亂伐,破壞生態環境,這一惡果,直到距今2000年前的樓蘭、鄯善王國時期,才逐漸引起人們的警覺。比如,由樓蘭改名後的鄯善王國,就通過法律文書規定:「絕不能砍伐小樹」、「嚴禁砍伐活樹,砍伐者罰馬一匹」。經過2000年的實踐,人們開始認識到濫砍林木、破壞環境對自身生存已經產生嚴重影響。可惜,這一覺悟畢竟來得太遲,最終導致了被沙漠覆蓋。
在樓蘭王國,人類利益的驅動又是一個導致環境改變的力量,樹木砍伐殆盡,再因羅布泊逐步沙化和鹽鹼化,已經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更別說也影響到了與內地來往的交通。隨著沙漠化越來越嚴重,一場巨大的風沙瞬間埋沒了樓蘭王國。
從此,曾經的樓蘭王國就這樣消失了,這不僅是樓蘭的災難,也是人類的災難,更是人類沉痛的歷史教訓。樓蘭消失的終極揭秘,其實這就是神秘的內幕。